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一桩桃色事件看早期哈里发国 -- 赫克托尔

共:💬55 🌺28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概从穆圣去世开始,新旧两党依靠的族群发生了变化,新党更多依靠北人,而旧党则倾向于南人,这能从本文主角穆基赖的地位变化看出来。穆基赖所属的塔噶菲部,也叫塔伊夫(Ta’if)部,属于南人。穆基赖皈依伊斯兰相当晚,在628年。632年穆圣去世后,阿拉伯半岛东部发生了反对麦地那的叛乱,首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出兵平叛,穆基赖作战英勇,失去一只眼睛成了独眼龙,加上口才极佳,在此战后脱颖而出,成了哈里发国重要将领和外交官。

      首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在位只有2年,第1年忙于镇压半岛内的变节者,第2年就发动了对东罗马和萨珊帝国的远征。两场远征的主将无一例外是旧党:东罗马叙利亚战场的主将是阿布-苏富扬的儿子、穆阿维叶的哥哥叶齐德,萨珊伊拉克战场的主将是阿布-苏富扬手下悍将、外号【真主之剑】、命名了巴基斯坦主战坦克的哈立德。

      634年去世,阿布伯克尔去世,老战友、本文的男二号欧麦尔继任哈里发。欧麦尔的用人策略与前任大为不同,向两大战场和稍晚开辟的埃及战场各派了一位新党核心人物做主帅或监军。我们知道佛陀有10大弟子、耶稣有12使徒,穆圣也有以天堂相应许的十大弟子(ten promised paradise),十大的前4位相继做了哈里发: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后面6位名气小得多,与本文有关的有3位:

      1. 赛耳德-伊本-艾比-瓦嘎斯(Sa`d ibn Abi Waqqas),他是穆圣之母阿米娜的堂兄弟,出任东北方向伊拉克方面军司令,或波斯道行军元帅,指挥穆斯林取得了嘎底西叶战役(Battle of Qadisiyyah)的辉煌胜利,击杀萨珊统帅鲁斯塔姆。

      2. 艾卜-欧拜德-伊本-哲拉哈(Abu Ubaidah ibn al Jarrah),担任北方叙利亚方面军司令或罗马道行军元帅,赢得决定叙利亚命运的雅穆克战役(Battle of Yarmouk)。

      3. 左拜尔-伊本-奥瓦木(Zubayr ibn al-Awam)。旧党的大将阿慕尔-伊本-阿绥('Amr ibn al-'As)为埃及方面军司令,于639年从叙利亚出征埃及,次年,欧麦尔派左拜尔率领援军前往埃及战场,虽然左拜尔不是方面军司令,至少也是监军。

      旧党人物如叶齐德、穆阿维叶、哈立德、阿慕尔,都受这些政治可靠的新党核心人物的节制。穆基赖虽然属于新党,却是党龄极短的新党,在伊拉克方面军司令赛耳德手下当差。636年,决定伊拉克命运的嘎底西叶战役(Battle of Qadisiyyah)前,独眼龙穆基赖数次出访萨珊军统帅鲁斯塔姆和萨珊皇帝伊嗣侯,并且成功的激怒了两位受访者,在战斗中也有优异表现。

      嘎底西叶战役战役后,阿拉伯人在幼发拉底河畔建造了2座城市,中部的库法(Kufa),南部的巴士拉(Basrah)。赛耳德任库法总督,并节制整个伊拉克战场,巴士拉总督接受欧麦尔和塞耳德的双重领导。首任巴士拉总督也是新党的老党员—乌特巴(Utbah ibn Ghazwan),他是第7位皈依伊斯兰的人,参加了穆圣时代的历次大战。不过他没有参加之前的伊拉克战场的历次战役,特别是嘎底西叶战役,纯属空降干部。战役之后他才带领一小队人马来到已经落入穆斯林手中的萨珊首都泰西封,接着去往两河下游,兴建巴士拉城,担任总督。

      《塔巴里史》第12卷171页记载,乌特巴的妻子的姐妹,就是小姨子或大姨姐,嫁给了一个叫Shibl的人,Shibl、Nafi、巴克拉都是乌特巴妻子的亲戚,他们仨与乌特巴一同空降到巴士拉。巴克拉、Nafi与乌特巴妻子是什么亲戚,我还没搞清,但可以肯定他们仨都是乌特巴的亲信,而他们三人恰好是在穆基赖桃色案件中做了不利于穆基赖证言的人,都吃了80鞭子。更巧的是,巴克拉(Abu Bakrah)原来是穆基赖所在的塔噶夫部落的奴隶,630年,穆圣率军进攻塔噶夫部老巢塔伊夫(Ta’if),巴克拉趁机皈依伊斯兰教。

      乌特巴做了半年巴士拉总督去世,劳苦功高的穆基赖终于当上了第二任巴士拉总督。巴克拉首先是穆基赖的前任乌特巴的亲信,又曾经是穆基赖所在的塔嘎夫部的奴隶,两人的关系肯定不佳,穆基赖在法庭上骂巴克拉为奴才(serf)就是明证。穆基赖做了不到2年总督,就被巴克拉等三个乌特巴的亲戚告发,丢了总督职位。

      欧麦尔对此案的态度值得玩味:首先,如果穆基赖确属无辜,洗清之后应该官复原职才对,事实上他没有复职,在麦地那做了一阵子波斯语翻译之后,重回波斯前线,在尼哈旺德战役(Battle of Nahāvand)中,给老上级塞耳德的侄子努尔曼当差,显然穆基赖肚子里有气,却遭到一番羞辱。

      其次,虽说4个证人的证言有差别,依然可以穿起一条不利于穆基赖的证据链,但欧麦尔却做出了有利于穆基赖的判决。常言道“捉奸要双”,欧麦尔为何不把女猪脚乌木也带到麦地那受审,至少也是证人吗。

      最后,欧麦尔在穆基赖离职前的安排周密细致,拟定了两封措辞周到的信,第一封简洁明了,口气强硬,免去穆基赖的职务;尤其第二封给巴士拉军民的信,属于公开信,为继任者穆萨的合法性铺平了道路,正是扶上马送一程。穆萨的表现显然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没有贸然进入巴士拉,先假装做生意的来到城外,诱使穆基赖来见,旋即出示欧麦尔的亲笔信,将对方拿下,颇有高祖游云梦的风范。

      至此,笔者认为,穆基赖的下课是欧麦尔解题发挥,一方面欧麦尔对穆基赖不够信任,他最信任的还是新党的老党员,希望穆基赖下课,另一方面又不愿伤穆基赖的面子,还得用他,所以利用这个机会,既做出有利于穆基赖的判决,又让他下课了。

      644年,欧麦尔遇刺身亡,杀手恰好是穆基赖的波斯奴隶,前萨珊军人卑路斯(Pirouz Nahavandi),也叫阿布-路路(Abu Lulu)。本来欧麦尔明文规定,不许外国战俘来麦地那定居,而卑路斯是穆基赖特别经过欧麦尔批准才留在麦地那的。笔者认为,欧麦尔之死与心怀不满的穆基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旧党的大规模抬头,从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开始。奥斯曼虽然是新党核心人物,却也是旧党核心倭马亚家族成员,上位之后大力抬举旧党人物,尤其在北方的叙利亚和西北的埃及,都安插了旧党人物,尤其是倭马亚家族成员。奥斯曼的作为,很大程度上是对新党的背叛,遭到新党人物的一致反对,最终导致被杀。奥斯曼一死,新旧两党的矛盾就充分暴露出来。两党的矛盾还与南人北人的矛盾结合,阿里上位就迁都,离开麦地那去往北人、新党聚居的伊拉克库法,旧党领袖穆阿维叶则坐镇南人的老巢叙利亚,双方的内战有着浓重的族群色彩。阿里、穆阿维叶之争,也是伊拉克与叙利亚两大地理板块之争,伊拉克长期属于安息、萨珊,叙利亚则属于罗马、东罗马,伊拉克人与叙利亚人关系恶劣,甚至在两伊战争期间,叙利亚成了唯一支持伊朗的阿拉伯国家,反对同属阿拉伯人的伊拉克。

      唯一为穆基赖提供有利证词的最后一位,是个更加厉害人物,他叫齐雅德-伊本-艾比(Ziyad ibn Abi)。他的母亲是个妓女,父亲是谁不清楚。按阿拉伯人习惯,他名字中【本】的后面应该是父名,可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使用了艾比(Abi),意为父亲,齐雅德-伊本-艾比意为【我爸爸的儿子齐雅德】。更巧的是,齐雅德的妈在塔嘎夫部的老巢塔伊夫城(Ta’if)操皮肉生涯,齐雅德大概与穆基赖、巴克拉都认识,从他低微的出身来看,他与奴隶出身的巴克拉更加友好,这能从他参加巴克拉的家庭聚会看出来。然而在本案之后,他和穆基赖会走的更近,事实上也是如此。

      齐雅德是作为伊拉克方面军的翻译来到伊拉克前线的,巴士拉建城的时候,年仅14岁,他还从事文书工作,奉司令塞耳德之命,回麦地那向欧麦尔讲述伊拉克前线的丰功伟绩,欧麦尔问他能不能在公开场合当着麦地那市民的面讲一次,齐雅德当仁不让的讲了一回,欧麦尔当场夸奖齐雅德能言善辩(this is truly an eloquent speaker)。在660年前后阿里—穆阿维叶之争中,齐雅德本来亲新党的阿里,旧党领袖穆阿维叶为了拉拢他,愣说自己的父亲和齐雅德的妓女母亲发生过关系,齐雅德是自己的异母弟弟,既然穆阿维叶主动抛出橄榄枝,齐雅德也就承认了。

      齐雅德对北人/新党/什叶派的中心之一的巴士拉城施用了无情的高压手段。穆基赖死后,他升任库法的长官,这个职位使他变成了帝国东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和波斯在内的广大地区)独断独裁的统治者。他有四千名身强力壮、训练有素的护卫,他们既是侦探,又是警察,他凭着这些人来残暴地统治库法,凡是敢于对阿里的后裔表示好感或者辱骂穆阿威叶的人,都要被跟踪缉拿。

      穆阿维叶时代有阿拉伯穆斯林的四位天才的政治家(duhāt)之说,第一位是穆阿维叶,叙利亚总督出身,次席肯定是埃及总督阿慕尔-伊本-阿绥,他是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曾经与穆圣作战,哈里发国建立之后,东征西讨战功赫赫。但他还是旧党,是穆阿维叶的铁杆拥趸。在决定阿-穆之争的绥芬战役(Battle of Suffin)中,阿慕尔代表穆阿维叶与阿里的人谈判解决争端,而他的谈判对手,恰好是桃色案后替代穆基赖担任巴士拉总督的艾卜-穆萨-艾什耳里(Abu Musa Ash'ari)—新党的重要人物。阿慕尔使用诡计,在谈判中让本来吃紧的穆阿维叶站稳脚跟,最终赢得了哈里发地位。

      穆基赖、齐雅德分列第三、第四席,都长期坐镇伊拉克的库法、巴士拉,都死在任上。穆基赖、齐雅德的友谊,以及他俩投靠穆阿维叶,都与这桩桃色案件有关。甚至可以说,穆基赖精虫上头,一不小心决定了未来阿拉伯哈里发国100年的走向。

      然而旧党的胜利是不稳定的,750年,新党推翻旧党的倭马亚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将首度从旧党-南人的老巢,迁到新党聚居的伊拉克,在萨珊帝国废都泰西封附近,营建新都巴格达,新旧党争就此告一段落。

      通宝推:连续杀人,履虎尾,波波粥,
      • 家园 太好了,我以前看阿拉伯通史的时候曾经很奇怪早期四大哈里发

        时候政治混乱的情况,尤其是欧麦业和奥斯曼前后政治变化之大,阿拉伯通史对奥斯曼是颇多微词的,认为他用人很差,偏心等等。我一直比较怀疑像早期哈里发都是政治精英,不至于做出很糊涂的政策,况且在这样情况下,仍然很多人支持,这就不能用简单的同情来解释了。看了你这文我多少理解这段历史啦,此外他的被杀和阿里的不作为在阿拉伯通史你们也没有很好的解释,用南北人和迁士辅士矛盾就很好理解了。

        • 家园 简单的说,就是麦加和麦地那集团的分歧

          奥斯曼即使自己本意不是如此,他背后的麦加集团也不会放弃夺权的机会,他们有钱有势力,不可能永远忍受在麦地那集团底下。早期的哈里发直接掌管对征服地的战利品和土地分配,这块大蛋糕怎么分是可以打破头的。

        • 家园 阿拉伯通史 好是好,缺点是太简略

          作为一部通史,好处是大事都说到了,缺点是每件事都太简短,想看细节?对不起,没有,好在《阿拉伯通史》有详细的注释,告诉你每段文字的出处,从注释能看出,《塔巴里史》无疑是最重要、最全面的原始史料。

          我不喜欢阿拉伯人,也不喜欢阿拉伯历史,我喜欢萨珊、波斯,恰好塔巴里是波斯人,他的塔巴里史给了波斯人大量文字,阿巴斯王朝或黑衣大食更像披着伊斯兰外衣的波斯化帝国,于是我在整整40卷的《塔巴里史》中,重点看3段。

          1 第5卷,主要写萨珊帝国。

          2 12-15卷,讲述了阿拉伯人征服萨珊波斯的全过程,顺道讲述了哈里发国从贵族共和国到王朝或帝国的演变。

          3 从第27卷《阿巴斯革命》开始,讲述整个阿巴斯王朝的历史,顺道讲述了阿拉伯帝国两大王朝的更替过程。从820年代开始,呼罗珊建立起第一个波斯的王朝--塔希尔王朝,波斯复兴,后面还有萨法尔、萨曼等波斯王朝在中亚建立,更是让我高兴的事情。

          伊本-阿西尔(ibn al-Athir)的《全史》也不错,可惜没有完整的英文版,没法看到。《塔巴里史》的缺点是太贵了,总共40卷,每本都要 30 美刀左右,加上税和运费,每本恰好要 250 rmb,上次托朋友买了 4 本,花了整整 1000 元,平均每页书 1 块钱,太贵了,是我买的最贵的书,没有之一,很肉疼。

          • 家园 小白我觉得波斯和阿拉伯长得都差不多,现在都是伊斯兰

            他们没啥差别啊

            那么王子为啥喜欢波斯,而不喜欢阿拉伯呢?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是啥?

            • 家园 大致说说

              1 阿拉伯人属于闪族,与犹太人同宗,闪族。波斯人是雅利安,与阿拉伯人的来源截然不同,不能混淆。由于不断混血,现在的波斯人看起来不白。

              2 波斯人或雅利安人发迹早,雅利安人第一个大国是土耳其境内的赫梯帝国,与埃及人打了一架,就是卡叠石战役。波斯人更建立起人类第一个世界性帝国--第一波斯帝国帝国,虽然中间被亚历山大和塞琉古帝国打断了一下,文明的香火却延续下来,直到萨珊波斯灭亡。通常来说,我们说的波斯文明,特别是中世纪的波斯文明来自萨珊波斯,也叫第二波斯帝国,与第一波斯的关系不大。

              3 在穆圣之前,阿拉伯人的文明程度甚低,除了昙花一现的罗马化帝国帕尔米拉之外,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穆圣的横空出世改变了阿拉伯人的命运,征服了中东北非,将这一大片土地阿拉伯化了。

              从穆圣建立麦地那伊斯兰教团,到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蒙去世,阿拉伯人的辉煌只持续了 200 年,比第一波斯帝国还短。剩下的阿拉伯人的历史都是被人操纵和宰割,即使这 200 年辉煌,也多是政治和军事上的。百年翻译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很重要,以阿拉伯文的形式保留了很多古代经典著作,不过说白了也只是做个文化上的二道贩子。

              833年,马蒙死后,阿拉伯帝国就不行了。被波斯、突厥人主导,再过 400 年被蒙古灭了。从阿巴斯王朝开始,波斯文化强势复兴,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形成阿拉伯人念经,波斯人搞经济文化、操控文官政府,突厥人做国王打仗的格局。阿拉伯人的建树主要在宗教领域,自然科学和宗教之外的社会科学,由波斯人、犹太人主导。除了宗教,阿拉伯人的最大文化遗产是伊斯兰法学,在古典时代与罗马法并称两大法系。

              汇总一下会发现,除了翻译,阿拉伯人留下的遗产只有 2 个:伊斯兰教、伊斯兰法。我认为,这两样东西,正是现在伊斯兰世界跟不上形势的最重要原因。创造了辉煌文化的波斯/伊朗,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越过越抽抽,也是被阿拉伯人的两大遗产闹的。作为波斯文化的爱好者,对此很不爽。

          • 家园 中文版的都没有呢,看英文版中东历史可太累了,光名字就看迷

            • 家园 阅读习惯而已,看多了就好了

              周星星曰:吐吐就习惯了。阿拉伯人有名无姓,重名的还太多,只能在名字后面加父名,父名也一样,就把爷爷名字加上,导致名字长而混乱。

              其实最早欧洲人也没姓,比如《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圣经》中的犹太人都没姓,也使用父子联名的办法。比如阿喀琉斯,经常被称作【珀琉斯的儿子阿喀琉斯】,或【珀琉斯的儿子】,相当于阿拉伯人的【阿喀琉斯-本-珀琉斯】、【伊本-珀琉斯】。

              罗马人的姓,其实是氏族的名字,有的是家乡地名,有些是某个祖先的名字。按这个意义说,阿拉伯人也有姓,比如穆圣所在的家族叫哈西姆家族,哈西姆是穆圣的曾祖父,完全可以说穆圣姓哈西姆(Hashim)。至今穆圣后裔为王的约旦王国,全名叫约旦哈西姆王国(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意为哈西姆家族统治的约旦王国。

              我看日本人名最痛苦,日本人名有父子使用同一个字的传统,君主还喜欢给臣下赐字,最要命的是日本人经常改名、改姓,家纹也会换,比如猴子关白丰臣秀吉。

              中国人名好啊,同一家族避讳,臣民为君主避讳,同一家族不可能有重字,赐字更没有,赐姓或改姓有,但极少,除了出家,改名也极少,最多为自己取别字、号。从唐朝开始,同一辈分使用字派,谁和谁是兄弟,父子一目了然。所以我看来看去,还是中国人最先进。

              • 家园 其实最早中国人也是没有姓的,

                但是那个时候有苗裔和氏族的名字,黄帝的轩辕氏啊这类的。后面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姓氏,其实春秋时候还很流行把封底就作为自己姓氏的,这点很像西方。就是早了一两千年罢了,也是说明中国的文明程度早了他们。

                日本就不必说了,跟中国学的,只不过文明程度低了2000年罢了

      • 家园 几个高智商人士的计中计连环计将计就计
      • 家园 王子这次的坑缘何如此浅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