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集):牺牲 -- 梦秋

共:💬193 🌺165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古时候1平方公里住2万人是上限

      因为盖不了高楼。。。

      二三十平方公里住4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万,考虑到当时难民多,肯定是能挤救挤,这个数差不离。

      • 家园 感觉上还是有点疑惑

        40-60万人拥挤地住在这一片小地方。相当大一部分人不事生产,是所谓“文化人”,卫生情况、基础设施以及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成问题。不过我却没有看到关于当年生活陷入困窘的报道。可能这个话题也挺值得研究的。

    • 家园 城区可能是写史的人笔误或者没有面积的概念

      我们县是丘陵地带,半山区的样子,全县面积大概530平方公里,总人口9-10万那样;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的样子。城区人口8万人,如果把市区面积从500改成5,可能就说得通了,和别的文献也能对得上。

      • 家园 这么说也对

        我按照传言的“南北七里三,东西五里半”的方式计算了一下,咸丰同治年间桂林城区大约10平方公里左右。因为这座城市是商埠城市,商人来往比较多,故城区面积要比你说的5平方公里要大。其实人口最多也不会超过10万人。

    • 家园 好象拖了好长时间才更新呀,顶起!
    • 家园 【原创】桂林抗日保卫战(下·二)城防工事及守军配置

      二. 城防工事及守军配置

      自抗战之后,桂林的人口激增,在1944年6月27日桂林市政府发布第一个疏散令之前人口已经接近或者达到60万。作为抗战文化城,桂林在战争期间得到了空前大发展。抗战期间,桂林先后修通了到全县黄沙河的公路(桂黄公路)、湘桂铁路,沟通漓江东西两岸的浮桥也改建成为了铁桥(即中正桥,今解放桥)。桂林的城区面积大大扩张。另外,由于现代兵器投入使用,守军需要警戒和防守更宽阔的区域,才能为自己提供防守纵深,构建复廓阵地。因此守军要守卫的桂林城区,已经不限于从前的“南北七里三,东西五里半”这个狭小空间。在东面,守军的防守必须越过漓江,前出至现在的桂林七星公园、屏风山和穿山一带。在北面,中国守军的防线由传统的北门推进至桂林火车站北站一带。西边,守军需要在猴山和德智中学(现在的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线进行防守。南边,守军必须前出至南溪山附近。总之,桂林城区的防线必须超出旧有桂林市区边界1-2公里左右,部分地区甚至更远。这样导致防线长度要远超冷兵器时代,因此需要更多的兵力加以守卫。这一点,却正好是桂林守军的软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网络上抓取的当代桂林地形图。很容易看见漓江自北向南贯通桂林城东。桂林西部多大山,漓江东岸较大的山峰是普陀山。北部多为独立小山峰。南部则有大片平坦地形。但是在南溪山以南,独立山峰和丘陵渐多。

      在《桂林抗日保卫战》的上集《围城》当中,曾经提到过,白崇禧曾经将桂军31军131师、188师和桂军46军170师以及175师总共4个师置于桂林城做坚强之防守。如果按照这个部署方案,桂林城的守军将略强于衡阳保卫战方先觉的手下部队。从桂林发布第一个疏散令之后,守军的防线实际上是按照4万人的兵力进行分配的。但是在9月中旬,白崇禧突然决定,将175师和188师撤出桂林城,做“外围之机动防守”。到了10月中下旬,这两个师甚至已经调离广西东北的战略方向,配置于东南战略方向去了。桂林城守军减少一半以上,原有防线配置也因兵力不足不得不进行收缩。防守司令部司令,16集团军副军长韦云淞中将为此专门向白崇禧要求增兵一个师。据当时31军副军长冯璜(战前一周调走)回忆说,韦云淞向白崇禧要求增兵时曾经说:“副总长(白崇禧)如给我五万兵,也只能守一个月。照1905年日俄战争作例子,日军每百人每天要死伤3个。我守桂林30天,要死伤四万五千人。尚余5000人作为突围之用。” 韦云淞哀求至此,白崇禧也颇为难办,最后留下了79军98师294团,188师和175师各一个营以及中央军一个重炮团(炮14团)和一个高射炮连,外加部分野战医院人员。

      因此,在10月28-30日,日军进抵桂林城周边的时候,韦云淞手下共有两个师一个团又两个营,外加31军军部以及部分炮兵和卫生后勤人员。留下来守城的131师齐装满员,除了1939-1940年的桂南会战之外并未经历战火,但是训练较好,是守卫桂林的主力部队。170师是为46军提供补充兵力的后调师,以新兵居多。覃戈鸣回忆说131师和170师两师相加大约有一万七八千人,其中新兵有六千多人。 79军294团(团长王卓如。该团就是在洪桥会战当中抢占湖南东安县山口铺动作迟缓,致使军长王甲本与日军遭遇牺牲的部队)被指定留守桂林后,79军军长方靖予以加强,使全团人数达到2000多人。如果再算上175师和188师各留一营兵力,以及重炮团(虽然不满员)以及高射炮连等炮兵火力和后勤支援人员,留守桂林的守军总兵力在两万人以上,可能达到2.5万人,但是其中有大约30%左右的兵力是新兵。131师参谋长郭炳祺说桂林守备部队人数有三万人, 这里面可能包含了部分尚留在城内的民团、青年学生军和义勇警察部队等。

      下面就是桂林守军的主要番号和指挥人员:

      桂林防守司令部,司令韦云淞,参谋长陈济桓,副参谋长覃戈鸣

      31军军部,军长贺维珍,参谋长吕旃蒙

      131师,师长阚维雍,副师长郭少文,参谋长郭炳祺

      391团,团长覃泽文

      392团,团长陈村

      393团,团长吴展

      170师:师长许高阳,副师长巢威,参谋长黄济(另一说为王遵,可能是官话与粤语的讹音)

      508团,团长高中学

      509团,团长冯丕临

      510团,团长郭鉴淮【注一】

      79军98师294团,团长王卓如

      175师留守营,营长名字可能为梁胜周

      188师留守营,营长名字可能为甘若丹

      中央军炮兵团。程思远的回忆录当中称该团团长名为王作宾。 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参加桂柳会战的炮兵团有炮10团3营和炮14团3营。 炮14团当时团长正是王作宾。该团重炮口径与桂林守军重炮的口径相符合,因此推断守城炮兵指挥官应该是王作宾。许多参加桂林保卫战的将领回忆说当时炮兵团是炮6团,团长为陈姓。实际上这个团装备的是日制75毫米山炮,并非重炮。因此看来守城将领的回忆并不准确。陈姓团长全名亦不可考。

      桂林守军以131师守卫城市北部以及东部,131师的战线西部从现在的长海机械厂以东山区一直延伸到芦笛路,再到北门以北的观音山、虞山以西,并适当前出至桂林火车站北站一带的各个山头。这里由131师吴展团防守。桂林城市东部,以虞山为北端,南至中正桥(现在的解放桥)的漓江西岸,由131师陈村团防守。漓江东岸从南至北有穿山、月牙山、普陀山、屏风山、猫儿山。它们是桂林东岸的屏障和制高点。一旦失去,日军就可以在这些制高点上俯瞰桂林全城,并建立炮兵观测所和阵地,对市区进行直瞄射击。因此,131师将覃泽文团部署于此。

      在中正桥以南的漓江沿线,部署170师郭鉴淮团。郭团防线在向南延伸至象鼻山后经由阳江向西,止于南门。这是一条较短的防线。南门以南前出的各个据点至南溪山和将军桥一带,由高中学团两个营进行守备。170师冯丕临团则负责桂林西部阳江沿岸的守备。79军王卓如团被置于桂林西部防线最西端,前出至德智中学(今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甲山口和猴山坳一带,大约在现今长海机械厂—芦笛岩南部一带与吴展团相接。175师和188师两个营,则被布置在鹦鹉山到叠彩山、宝积山一线,作为总预备队。在将手上的几个团部署完毕之后,桂林防守司令部手上只有这两个营一千余人的兵力作为预备队。兵力捉襟见肘,十分紧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网络地图上抓取的桂林现代城区图。黄线以内是当年的老城区。红线标明的则是中国军队的防区。它们分别是漓江东岸的覃泽文团防区;位于南溪山的高中学团独立据点;位于北门一带的吴展团;位于西北部的王卓如团。漓江西岸的北防线是陈村团,南防线是郭鉴淮团;郭鉴淮团以西防线是高中学团防区;高团以西与王卓如团相连的是冯丕临团。各个团之间的结合部用蓝色短线标明。

      桂林守军炮兵数量有限。除了不满员的炮14团之外,其余炮兵部队只有一个高射炮连,一个31军军属山炮营,两个师属战防炮连。炮14团留守部队实际只有4门150毫米口径德制榴弹炮(1936年从德国买回的克虏伯大炮“十五榴”总共24门装备该炮团)。这4门重炮据称被部署在独秀峰附近,也有人称部署在市中心体育场(今中心广场一带)。两个地点相距仅有1000米。但是独秀峰附近视野不够开阔,虽有利于防炮,却因为距离北部山峰太近,影响炮兵向北作远距离射击,本文故而认为守军重炮部署在体育场的可能性比较大。31军直属山炮营,下面有三个连,每个连有山炮4门,具体口径不详,猜测应该是75毫米德制或日制山炮。这三个连一个部署在象鼻山,一个部署在北门附近(也有称部署在风洞山,即今叠彩山南部,一个则部署在南门。除了上述山炮之外,中国守军还可能拥有另外来源的山炮,但是数量应该不多。根据战斗当中的番号和情况判断,河东覃泽文团有一个两门山炮的山炮排。老人山一带布防的吴展团也有山炮,数量不详,应该不会超过一个连(4门)。覃团和吴团的山炮加起来最多6门。当然,这两个团的山炮也可能是从别的山炮阵地上抽调过去的。由此推断,桂林守军的山炮最少有12门,最多18门。

      另外,中国守军的高射炮连4门高射炮配置在独秀峰附近。131师和170师的师属战防炮连,每个连有4门战防炮。刚开始作战的时候,131师的战防炮连配置在北门鹦鹉山附近。170师的战防炮连部署位置不详,可能位于170师南门防线附近。战斗打响后,日军第3坦克联队使用数十辆坦克进攻北门,防守司令部就把170师的战防炮连调到北门防线去了,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除了上面的这些直射火炮之外,至少131师还配备了大量的轻迫击炮。根据131师吴展团1营2连准尉特务长黄孟奎的回忆,在战前该连进行了扩员,由原来3个排扩为5个排,其中包括一个小迫击炮排和一个战防枪排,另有三个步兵排,全连共205人。覃泽文的回忆当中也出现了“小炮排”的编制。因此可以认定迫击炮已经编入连级单位作战。关于覃团的部队编制会在漓江东岸的防守战当中再详细说起。

      对照当时各人的回忆,也比较容易确定当时各个指挥部所在位置。桂林防守司令部的位置在北门鹦鹉山南麓,紧靠吴展团防线。31军军部设在铁佛塘南,即今日的木龙湖西段南麓。131师师部设在铁封山以南的东镇路,师长阚维雍自己的家中,东边就是陈村团防线。这三个指挥部之间呈三角形,直线距离均不超过五百米,而且全部位于131师的防线当中。除了将175师和188师两个营作为预备队留守之外,131师师部也控制了一个营(来自陈村团)的部队置于师部附近作为预备队。131师和31军军部还有自己的师直和军直部队。但是详情不明。

      131师和170师以桂林的桂东路和桂西路(即今日之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一条横贯东西的道路划分自己的防区,同时也将桂林划成两部分。北部是131师防区,南部是170师的防区。位于南部的重要机构是军需仓库和第16兵站,设在今天的榕荫路松坡中学(不知为何现在改名叫奎光学校)一带。另一个位于南部的重要机构是170师师部。但是它的位置有些古怪。该师部并不位于城内,而是位于丽泽门外的隐山老君洞当中,距离170师漓江的漓江西岸防线有两公里之远。这个位置有什么特点呢?梦秋在这里不怀好意地揣测,它比较好逃跑。老君洞以西以南是日军第37师团和针支队的结合部。可能许高阳等当时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但是战前会议上,防守司令部确认日军主攻方向是城北和城东。许高阳将指挥部设在城市西南颇耐人寻味。后来170师许高阳以较小的代价突围,大概跟他没有将指挥所设在城中有一定关系。城北那一拨儿131师和31军军部的人在突围的时候损失可就太大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桂林城防重要机构配置图。绿线以北是131师防区,以南是170师防区。绿线右端是中正桥,桥东阵地是131师覃泽文团防区。可以看到170师和防守司令部以及其余指挥机构相隔甚远。本图标出了炮兵主要阵地。但是两个山炮连的位置并不十分准确。南端的山炮连位置应该更加靠南一点,西北端山炮连的位置有多种说法。本文以老人山附近作为配置地点。另有一山炮连可能配置于南门,但是战斗中似乎被拆散配置,因此在本土上并不做特别标注。

      谈及主攻方向,防守司令部要将主力置于城北和城东,将弱旅放在城南。这是出于韦云淞和陈济桓等人的一致判断,城北和城东将是日军的主攻方向。他们并没有说出这种判断的依据。但判断是准确的。日军的确将城北和城东作为主要攻击方向。这么做的原因,恐怕跟日军的重武器全部部署在城北有关系。日军自北方南下,要将坦克和重炮绕过城市,送到南端不但费劲,而且耗时。所以尽管城北地形不利于坦克进攻,日军也心知肚明,但还是硬着头皮动用了坦克。

      日军在分析桂林地形的时候说:“桂林北面的主防御线都为悬崖峭壁不能攀登,西面的主防御线为重山叠岭,难以攻下。南面的主防御阵地形虽不如西、北两面那样险峻,但守军士气旺盛,适当运用兵力,可以弥补地形的缺陷。” 日军分析的北面和西面防御阵地特点都有道理。说南面地形平坦也是有道理的。桂林的南门以南漓江以西,地址平坦无依靠。两公里以外的南溪山孤悬于防线之外,只能做一个独立据点,极易被包围和消灭。不过,日军说桂林城南的守军士气旺盛,那恐怕有点言过其实了。日本人这么说的原因,可能主要还是在于掩盖包围城南的第37师团行动迟缓这个事实。第37师团接到第11军的命令,替代第13师团向桂林发起进攻,因此必须从阳朔北上。直到11月6日夜,第37师团先遣队才到达桂林城南的将军桥一带。该师团主力抵达将军桥一带要等到11月9日。而日军定于于11月9日向桂林发起总攻。第37师团根本没来得及熟悉和进入阵地。总攻发动之后,第37师团匆忙向桂林西南侧展开,正好迎头撞上大量从城中突围出来的中国守军。因此《一号作战》在总结第37师团的战绩之时,暗含讽刺地说道,该师团虽然在桂林南部展开稍显迟缓,但是在桂林西南侧运动的时候,还是“意外地”俘虏了败退的重庆军,取得了很大的战果。

      好了,既然是说到了第37师团,那就得说一下日军自己的进攻态势。日军负责进攻桂林的全部部队是三个师团、一个战斗支队,外加第三坦克联队、各炮兵、工兵分队,通讯以及后勤部队等。负责主攻的日军是第58师团(进攻城北以及城西)、第40师团(进攻城东)。第37师团来得晚,基本上没有和中国军队硬碰硬地打上一仗,因此只能说负责包抄城南和城西。所谓战斗支队,即针谷逸郎支队,在本文上集的注释当中已经注明,是以第34师团218联队为基干,加上216联队第二大队以及一个山炮中队、一个工兵中队和一个救护班组成的驮马部队。队长针谷逸郎大佐率领。针支队因为走越城岭,到得比较晚,直到11月9日才参与城西的战斗。通过调查桂林保卫战当中出现的日军番号,可以确认日军的具体人数。这些番号相应的指挥官是:

      第58师团,师团长毛利末广中将,下辖:

      第51旅团,旅团长野沟贰彦少将,共有4个独立步兵大队

      独立步兵第92大队,大队长横井利秋少佐

      独立步兵第93大队,大队长十一音治郎中佐

      独立步兵第94大队,大队长前崎正雄中佐

      独立步兵第95大队,大队长稻垣阳大佐

      第52旅团,旅团长古贺龙太郎少将,共有4个独立步兵大队

      独立步兵第96大队,中西福松中佐

      独立步兵第106大队,大队长今堀(ku)元贞大佐

      独立步兵第107大队,大队长筑嶋长作少佐。(本文对于独立步兵第107大队的参战存疑。这位大队长名字在1945年日军投降时出现在在职军官名单中,但在桂柳会战期间并未发现其出任独立步兵第107大队大队长。 )【注二】

      独立步兵第108大队,大队长广濑武夫大佐

      第40师团,师团长宫川清一中将,下辖:

      步兵第234联队,联队长户田义直大佐

      步兵第235联队,联队长堀(ku)内胜身大佐

      步兵第236联队,联队长小柴俊男大佐(其子小柴昌俊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37师团,师团长长野祐一郎中将,下辖:

      步兵第225联队,联队长镇木武治大佐

      步兵第226联队,联队长岗村文人大佐

      步兵第227联队,联队长皆藤喜代志大佐

      针支队:第34师团218联队和216联队第二大队为主力,以第218联队联队长针谷逸郎大佐为支队长。

      坦克第三联队,联队长因幡武中佐,总共有坦克106辆。【注三】

      第37师团有一个步兵大队留守阳朔,针支队的216联队第二大队正好补上这一编制上的缺口。这样日军在桂林保卫战当中的兵力总共为7个步兵联队和8个独立步兵大队,再加上一个坦克联队和若干炮兵、工兵、通讯和后勤部队。比起中国守军7个团又两个营的步兵兵力,日军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在重武器上也是如此。日军不但有中国军队没有的坦克部队,重炮部队也超出中国军队太多。仅仅就部队番号而言,除了各个师团直属炮兵之外,还有第11军直属炮兵和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及大队等,十分混乱复杂。日军简单地将其描述为“100毫米加农炮、150毫米榴弹炮各两个大队,150毫米加农炮一个大队。 据日方统计,日军攻城重炮有42门(150毫米加农炮及榴弹炮),野炮(100毫米口径加农炮)109门,轻型火炮42门(另有一说为48门),总计达193门,不仅远超中国守军的重炮数量(4门),也远超中国守军所有直射炮数量(中国军队含战防炮在内,总计只有28门到34门直射炮)。 因此当日军炮兵抵达城郊发动进攻之后,中国守军的火炮很快就被压制。

      另外,日军在桂林保卫战当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优势,那就是空中优势。在此前的战斗当中,中美混合空军虽然丢失了衡阳、零陵以及平南丹竹机场,桂林机场也已经破坏不再使用,柳州机场尚且能够投入攻击,在西江反击战当中表现也较积极。但是西江反击战之后,柳州受到威胁,日军南北集团齐头并进,柳州机场面临疏散问题。此刻能用的机场最近的只有湖南西部的芷江机场(距离桂林230公里),其次还有南宁机场(主要用于支援柳州),难以分兵用于防守桂林。相反,日军夺得多个机场。日机从最近的零陵机场起飞到桂林,直线距离只有167公里。加上桂林保卫战期间天气不佳,中美混合空军不易起飞,日军飞机却敢于冒险起飞。于是在为期大约11天的战斗当中,每天大约有最少5架次,最多20架次的日军飞机前来袭击,中美混合空军的飞机却难得一见。虽然这些日机袭击并未对城防造成较大损失,但却是对中国守军士气上的极大打击。

      此外,据服部卓四郎的《大东亚战争全史》记录,日军从9月份开始,从本土拱卫东京的空中力量当中调动了第22飞行战队到湘桂战场。配属时间大约为一个月。这个战队装备了新式的四式战斗机,即中岛制作所的Ki-84“疾风”战斗机。 1943年年底研制成功。第22飞行战队由四式战斗机试验大队更名而成,对这种新式飞机的使用应该比较熟悉。这种飞机投入到湘桂战场之后,对保障日军湘江水路的运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十月上旬第22飞行战队调离,日军的后勤运输状况立刻恶化。

      日军各支部队面对的中国守军基本如下:

      第40师团第235联队主要与守卫江东普陀山、月牙山的131师覃泽文团作战

      第40师团第236联队主要负责渡江攻击,与守卫漓江西岸的131师陈村团、131师师预备队、师直属部队及前来增援的170师巢威部队作战作战。

      第40师团第234联队主要与负责守卫猫儿山的覃泽文团3营作战以及后来攻占七星岩的战斗

      第58师团以及第三坦克联队主要与负责北门与德智中学一带防守的131师吴展团以及79军王卓如团作战。其中第58师团下辖的古贺旅团主要与吴展团作战;野沟旅团主要与王卓如团作战。

      针支队与试图突围的中国守军桂林防守司令部、131师师部及其直属部队作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对桂林城的攻击态势图。针支队和第37师团因为发动进攻太晚,当面的中国守军基本崩溃,所以战斗并不算激烈。北部、西北部和东部为日军主攻方向。但第58师团以及第40师团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加上重炮部队迟迟未到,致使战斗状况十分激烈,未能迅速攻破中国军队的防线。

      第37师团除了与守卫将军桥南溪山一线的170师高中学团有过短暂交火之外,基本上没有经历较大的战役。在战斗快结束的时候,拦截并俘虏了大批170师溃散官兵。

      最后,在本章对于日军攻城部队的真实人数进行一下探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第58师团和第40师团经过长期的战斗,特别是都参加了惨烈的衡阳攻城战,人数实际上大大减少。但是减少情况各不相同,亦不清楚减员以及补充程度。第58师团从全县南下以后就一直和93军在作战,整整打了两个月。在《一号作战》对该师团减员的描述只有一句话:“(第58师团)各中队只有50-60人。就连独立大队也过不去500人。” 在许多对于桂林历史(包括《桂林通史》以及其余的抗日保卫战历史资料)的研究当中,一直将“过不去500人”的这个战绩归功于桂林保卫战中国守军的激烈抵抗,这是对全文的断章取义。实际上这条信息的上下文全文如下:

      “第58师团长毛利末广中将在山南屯战斗司令所指挥作战,两翼队的攻击虽看到有所进展,但较预计仍为缓慢。是因为重庆军的抵抗顽强,又有利用岩石构成的枪眼阵地,致使两翼队必须一面逐次压制和消灭每个枪眼,一面向前推进。而且,各队经数月机动作战,精锐的战斗人员逐渐减少,这在如此重要的桂林攻坚战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各中队只有50-60人。就连独立大队也过不去500人。大队的突破能力自然会感到有限。”

      这段话是描述的是11月9日黄昏第58师团在向桂林发动总攻时候的状况。此时战斗还有至少24小时才结束。因此,可以认为“独立大队过不去500人”这句话,是指第58师团发动总攻之前的状况,这里面包含了10月30日到11月9日前第58师团攻击桂林的损失状况,但是也包含了“数月机动作战”的损失状况。以第58师团总共7个独立步兵大队推算,加上师团直属部队,可能第58师团总人数不到5000人,仅仅是编制人数的三分之一强而已!很多分析者无视《一号作战》当中这句话的语境,将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归功于桂林守卫者的英勇作战。这显然有美化历史的意图,算不上实事求是。英雄们的丰功伟业固然要铭记,战果也还是要一笔笔计算清楚的。

      有不少军迷在网络资料上推断,日军在满编状态发动攻占桂林的战役,其人数应该在5.3万人左右。有第58师团的例子在眼前,实际上日军的人数应该大大少于5.3万人。至于少到多少才算合理,这就很难推断了。

      注一:由于各人回忆不同,各团的数字番号常常与团长本人对不上号。例如覃泽文的391团,亦有人记成392团或者393团。在下文当中,均以“覃团”或者“覃泽文团”代替其番号,其余步兵团以此类推。

      注二:在《一号作战湖南会战》下第71页当中提到第58师团下辖8个独立步兵大队。但是翻遍整本《一号作战》都没有发现除了本文所提到的7个独立步兵大队之外的独立步兵第107大队的番号。在《一号作战广西会战》下第104页,提到参加桂林攻城战斗的第58师团下辖部队只有7个独立步兵大队了。不过,《抗日战争时期的侵华日军》这本参考资料第162页则称桂柳会战结束后古贺旅团下面有独立步兵第107大队,因此第58师团应有8个大队。难道国军93军的确在兴安松江口予以独立步兵第107大队以毁灭性的打击,使之只有在桂柳会战之后才得以重建?

      注三:《一号作战湖南会战》上,第6页。这个坦克数目是长衡会战开始时的数字,在桂林保卫战之前有损失。损失及补充情况不明。日军记录战斗当中曾经给第58师团投入三个坦克中队,其中配属古贺旅团的两个坦克中队共有25辆坦克,大致可以判断第3坦克联队在桂林攻城战中投入不多于40辆左右的坦克。

      本文新浪博客链接: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桂林 军队 配置 制高点 日军通宝推:史文恭,桥上,苏迅,南寒,随机微分算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梦秋兄这一系列要考虑一下出书了

        读小学和中学时,我的学校除了七星公园里的陈光烈士墓外,扫的最多的就是普陀山上埋葬被日军毒气杀害的官兵的800壮士墓。我一直以来都想知道这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可又无从问起。希望老兄下面对这一事件也有所涉及。

        • 家园 我小时候只去过陈光烈士墓

          至于800壮士墓,我都不知道在那个山头上。而且现在七星公园收费奇贵,都进不去。以前还可以从花桥边翻过去,现在是没招了。

          • 家园 如果有桂林本地身份证

            应该是便宜的吧。我也好多年没去七星公园了。小时候我也爬过花桥边,还有从桂海碑林旁边的小东江上的一个水坝踩水过去,现在这些招数都不灵了。

        • 家园 下面会有专门一章讲述漓江东岸的战斗

          七星岩的惨案会有比较详细的文字描述。八百烈士牺牲主因是日军的残暴。守军自己也有一些问题,都会讲到一点。说到七星公园里的先烈,真是让人感慨不已。桂林的第一批中共党员之一李征凤烈士的坟茔就在普陀山下。想必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了。音乐家张曙也葬在普陀山附近。这里集中了一座城市从1927年到1949年所有气壮山河的革命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