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基因与文史的交相辉映(1)中华民族部分 -- 龙眼

共:💬114 🌺340 🌵16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过去黄种人才是分布最广的

                                梵语(高级点)和巴利语(通俗点)是印欧语的一个分支。但说梵语不等于就是印欧人钟,佛祖的释迦族过去讲梵语和巴利语,但却是黄种人,和婆罗门有明显的相貌区别,佛经讲过佛祖皮肤是檀金色,以及婆罗门不收留路过佛祖的故事。去寺里看看500罗汉的雕像,那才是各色人种的大杂烩。但黄种人好像卷发的不多见,也许佛祖有混血吧。

                                至于占领的地域,过去当然是黄种人占领的地方大。光一个中国就抵一个欧洲了,还有东南亚呢,还有南北美洲呢,还有蒙古和西伯利亚草原,印度北部,中亚半部,其他象日本韩国都还都不算呢。从长期来说,浅白人的皮肤无法抵御热带地区的强烈阳光和紫外线照射,象澳大利亚就是皮肤癌高发区,一般白人一经长时间照射就会在皮肤上留下大片大片雀癍一样的东西,就是灼伤后的反应。黑人则对北方高寒地带难以适应。而黄种人二者兼顾,是进化得比较完全的人种,这可不是我龙-眼说的,是西方人研究的观点。

                                而人种是交错迁徙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方人占领南北美洲也只是历史的瞬间,几百年而已。从社会学角度,白人本性好斗,彼此难以和睦相处,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和松散的联系,因此难于组织起大的民族国家,超过中国一个县的人口和面积就必须搞联邦了。因此,过去很少有大的白人统一国家出现,象希腊、罗马、中国西域无数邦国,其核心都不大。

                                西方人也难于组织起大的家庭,所以人口增长缓慢,中南美洲早就是各人种混血了,再过几十年,美国加拿大的白人也成少数民族了,并向小镇和农村退却,把大城市和经济发动机让给后来者。但西方人的松散而个性强烈的特点能突然制造出巨大的变异,让一小群人能短时间内爆发性发展,以取代其他白人族群而成为领导民族。所以龙-眼是支持中国和俄罗斯长期友好发展的,能够取长补短。

                                就说这么多吧,龙--眼现在是五行山下的孙悟空了,以后不能回信了,用马甲也不是我的习惯,只好等哪位唐僧来救了,记住:莲花才是封印,龙-眼才是真身。

                    • 家园 对应Thing的德语单词是Ding

                      非常同意楼上的观点。很多德语词和英语词类似,英语里发Th音的在德语里可以用D代替。比如Thing和Ding,That和Das,This和Dies,There和Dort等等。

                    • 家园 你可以反驳我,但你不能拒绝奇妙

                      语言方面的东西,本人也不是专家,从前以为英语既然从德语发展而来,那么那些举例的词汇以德语发音应该更接近古汉语,但查了GOOGLE后发现也未必。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父母称谓的相同、接近或不同,和民族远近有很大关系。比如'父''母''爸''妈''爹'这在由四万前走出非洲的人群分化出的民族中就十分普遍。很多人认为中文里的'爸''妈'是最近几百年才有的外来语,这是不对的。比如成书于三国魏国的<广雅·释亲>就解释说:妈,母也;爸,父也。而父与母也正是英语FA-THER 和 MO-THER的词根。另外 I (俺), DAD (爹爹),NANA(奶奶),这些人称词汇的接近很难用一般巧合了概括。当我那个英伦裔的邻居叫她妈妈-奶奶的时候,我都以为她在叫我身边的岳母呢。当然了,她的妈妈在中文里确切地应该姥姥,但叫奶奶也能概括。

                      而对父母的称呼在六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群(棕种人、小黑人)中就有所不同。比如日本人叫父母就是 :欺欺 和 哈哈,相差很大了对吧。

                      你可以反驳我,但你不能拒绝民族关系的奇妙。

                    • 家园 这位是泉畔大帝的同行

                      牵强附会

                    • 家园 其实th在日耳曼语族中的起源就是T(D)的音

                      英语thing,德语Ding,荷兰语Ding。T和D嘛不过就是同一口型的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差别而已。

                      楼主硬要把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扯上关系实在是很没意思的事情。思维方式就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后来因为交往在相互的语言中引入了对方的词素就代表了某种亲缘关系了?比方说现代土耳其语中使用大量来自希腊和拉丁文化圈的外来语,甚至书写系统都是拉丁字母,可是谁能说突厥语和古希腊语或者拉丁语就有这种对应关系了?语言系统不同,思维方式都是有根本差异的,外来词的引入不改变这种根本差异。

                      • 家园 我再给你讲个笑话,让大家快乐快乐

                        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从发源的地理位置就十分接近,一个在藏南-缅北,另一个在印度-阿富汉-伊朗一带,二者是有交集的。这是讲的上古,那时候中文没有ZH CH SH的音,所以粤语(古秦音)是比较好的参考。而后来有大量外来语从翻译佛经而来,也有很多汉语词汇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之路进入西方,到近代的交流就更普遍了。这是大家需要分辨的。

                        但有联系我也没说是一一对应关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父母称谓的相同、接近或不同,和民族远近有很大关系。比如'父''母''爸''妈''爹'这在由四万前走出非洲的人群分化出的民族中就十分普遍。很多人认为中文里的'爸''妈'是最近几百年才有的外来语,这是不对的。比如成书于三国魏国的<广雅·释亲>就解释说:妈,母也;爸,父也。而父与母也正是英语FA-THER 和 MO-THER的词根。另外 I (俺), DAD (爹爹),NANA(奶奶),这些人称词汇的接近很难用一般巧合了概括。当我那个英伦裔的邻居叫她妈妈-奶奶的时候,我都以为她在叫我身边的岳母呢。当然了,她的妈妈在中文里确切地应该姥姥,但叫奶奶也能概括。

                        而对父母的称呼在六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人群(棕种人、小黑人)中就有所不同。比如日本人叫父母就是 :欺欺 和 哈哈,相差很大了对吧。

                        你可以反驳我,但你不能拒绝民族关系的奇妙。

                        再给你讲个笑话,让大家快乐快乐:

                        中文'快'英语怎么讲?是QUICK吧,这不是巧合吧?

                        中文'乐'英语怎么讲?是LAUGH吧,这不是巧合吧?

                        中文'快乐'用英语串起来怎么讲?就是QUICK-LAUGH-哈哈哈-有道理吧-哈哈哈

                        • 家园 “奇妙”是不能当作论据的

                          关于语言问题,你可以参考一下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一个比较极端的论证。两种为生活形式所确定的语言游戏方式,会因为这种生活形式上的差异导致无法通约。你怎么就知道英语中的dad就完全和汉语中的爸爸能有一种严格的对应关系呢?这两个语词都是在各自不同的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下产生的,导致一个语词的所指向的对象域是一种“家族相似”。dad所对应的语言游戏指向的那个对象域由于这种生活形式的不可通约性,根本就不能与汉语的爸爸相比较嘛。

                          当然这个论证比较极端,其推论会导致翻译的不可能性,这个蒯因还有后来进一步的发挥,但是大致立场和维氏类似。不过还是可以说这个论证是有价值的。

                          我前面给你提示过了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基本结构上的巨大鸿沟,你可能并没有在意。这种鸿沟直接导致东西方文明的一些显著特点。特别是印欧语系中主系表结构中系词在语句中的显性表现,使得这个主系表结构自身成为西方思想的一个重大主题,并且直接导致了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发端。但是中华文化中没有产生这样的问题意识。所以实际上这种概念方式上的鸿沟远远比偶然意义上的语词之表面联系更为基础,更为重要。事实上,你所说的那种“奇妙”几乎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既然这种“奇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们干吗还拿它说事呢?

                          • 家园 那么请问'俺乃燕人张翼德 \ 此为谬论'是什么结构?

                            特别是印欧语系中主系表结构中系词在语句中的显性表现,使得这个主系表结构自身成为西方思想的一个重大主题----

                            那么请问"俺乃燕人张翼德"、"此为谬论"是什么结构?这里的'乃'和'为'是不是系词?在语句中是不是显性表现?这两句话是不是很常见的古汉语,如果是,那么它体现的是西方主题还是东方主题?

                            • 家园 汉语中把这个系表结构专门抽出来叫做being了嘛?

                              专门研究关于being的学说了嘛?

                              我之前说得很清楚了,你再仔细读读这句话。

                              特别是印欧语系中主系表结构中系词在语句中的显性表现,使得这个主系表结构自身成为西方思想的一个重大主题,并且直接导致了形而上学和逻辑学的发端。

                              西方语言在判断句中总是这个S is P的结构,使得这个is(being)能够凸现。

                              而汉语的判断句结构五花八门,有你所举的这些例子(多作为口语),而更为书面化的表达则通常是“者。。。也”或者“A,也”,在书面语中更多是这种连系词完全不出现的形式。这种系表结构明显是无法突出系词的功能,并把这一种功能主题化(这是最为关键的,有系表结构并不能说明能够把这种结构主题化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你说明的无非就是汉语拥有判断形式而已,而这样一个结论我从来也没有否认。

                              • 家园 谢谢小弗,以前河里就语言和思维有很激烈的讨论,

                                都不及你这段话明心见性,直指本源。

                                • 家园 我之前在河里跟人吵架,专门就是花大力气给人纠正

                                  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流俗说法。其中对于判断结构的分析是居于一种至关重要的位置。现在在中国流行的一些解说(例如机械的、教条的、孤立的、静止的这些说法),其实是西方历史上(也包括马克思的时代)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体系的一种评价,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本质。

                                  这个东西对理解西方思想很关键,其他的东西基本上都从此衍生而来。

                                  • 家园 正本清源的功夫最是难做。

                                    很多现象仍可以下面这段话差拟之:

                                    “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绍介这名词的函义。

                                      于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央的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

                                      还要由此生出议论来。这个主义好,那个主义坏……等等。

                                      乡间一向有一个笑谈:两位近视眼要比眼力,无可质证,便约定到关帝庙去看这一天新挂的扁额。他们都先从漆匠探得字句。但因为探来的详略不同,只知道大字的那一个便不服,争执起来了,说看见小字的人是说谎的。又无可质证,只好一同探问一个过路的人。那人望了一望,回答道:“什么也没有。扁还没有挂哩。”我想,在文艺批评上要比眼力,也总得先有那块扁额挂起来才行。空空洞洞的争,实在只有两面自己心里明白。四月十日。

                                    ----鲁迅·《扁》

                                    外链出处

                              • 家园 那从逻辑上讲,我不知你想否认哪一点?

                                基因科学证明人类有相同远祖,各民族有同一个源流,所以我认为以前某一时期的语言应该是相似的。-你是要否认这一点吗?

                                基因科学证明人类曾先后两次(6万年和4万年前)走出非洲,而印欧民族和黄种人在2、3万年时才分化,而二者又伴生了很久(印度、新疆、中亚,请看那张基因图谱)。所以我认为二者的语言有些类似的词汇和语法也很正常-你是要否认这一点吗?

                                而我对你讲的很多东西其实很感兴趣,比如系词应用和逻辑学产生的关系,只是在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或多数的用系词多的民族都产生了逻辑学?而你举的是语法的不同点(系词使用),而相同点-比如介词后置(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又产生了两民族什么共同的个性呢?

                                和理科研究相比,文科研究还处于只顾某点,而不及全面的初级分析阶段,互相以点突破而攻击对方则漏洞都太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