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堕落与辉煌齐飞——秦汉时代的一个诡异现象(1) -- 江南水

共:💬120 🌺1053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给力啊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好文有宝啊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 家园 法家治国的崩坏源于法规制度的崩坏

      即统治者不再依法治国了。

      被统治者对于法规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遵从,否则杀头。

      能够选择遵守法规和不遵守法规的是统治者。统治者首先选择了不遵守法规。

      第一是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士兵负担。增加税负,增加劳役时间。违反《增值税暂行条例》。士兵本来也有固定的服役年限。秦朝的士兵打了很多年仗,终于胜利了,人人都想回家3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秦始皇还要继续征讨,戍边,修长城,开河。违背了《国家动员法》的规定。

      第二是新征服土地没有公民权。只有秦国人有公民权,其他国家人民完全沦为奴隶对待。可以随意抓人服苦役。也就是法家的规则只适用于极少有一部分人,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是法外的没有公民权的奴隶。那不暴动还等什么。

      后来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新征服人民的平等对待问题。

      李世民只是好奇,随口问一下关内人关外人长相,魏征就赶紧警惕的劝阻:王者以天下为家,不宜示异同于天下。这个是大家都吸取了秦朝的教训的。这些都是儒家的方法的。

      法家的结局,都是统治者很快就不遵守法规了,开始乱来了,于是法治很快崩坏。既然作为统治者的人,是无法维护法规的,那么教育统治者,就是根本的治国之道。所以儒家就受到历代的重视。

      儒家就是以道德,以各种礼仪,来教育规范统治者的行为,不要做得太极端。要爱护珍惜被统治者。

      通宝推:龙眼,presario2200,fighterbruno,铁手,
      • 家园 由此看来内儒外法内外所指的不是国家,而是指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内部崇尚儒教礼制,君仁臣忠,如父爱子孝。

        统治阶级外部讲究依法治国,赏罚清楚,等级森严。

        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还有孟子的“民贵君轻“这样的平权思想。纵观诸子百家,能对古代中国统治阶级进行有效制约的,现在看来还就只有儒家一家,这一点墨家、法家都做不到。

        不过如果今天还要刻舟求剑地搞儒家这一套,就是脑残。

        民主与法制,一个对上,一个对下,还真是缺一不可。

      • 家园 法家的“法“现在叫政策

        短期针对性的行政方案。和现代的法律本质上根本不相关。商鞅打造的是一套行政机构,而不是执法队伍。贵族们不爽是行政直接把他们架空了。秦王很爽是行政垂直管理了,而不是代理人在那欺上瞒下。法是人定的,也是人执行的,法家强调的恰恰不是现代法律的司法独立,明文正法和公开审决,而是强力君主意志的执行。政法不分就是法家必然的结果。 政策是功利性的,(或阶级性如果引进马列分析的话) .这个功利性本身就是法家不可持久的内在矛盾. 比如一项政策走到了它的生命尽头, 继续执行下去其实已经得不偿失了, 但政策得益者通常都会拿出祖宗之法不可反, 天之道, 坚持xx主义不动摇之类道德口号试图绑架代表大多数人. 沉默的多数好像很容易就被代表了. 所以礼崩乐坏不过是旧阶级喊着道德口号被新阶级推行的新政策压制的必然. 新阶级上台后同样的政策新陈代谢, 也必然会有更新一轮的礼崩乐坏.

        • 家园 说的透彻啊,中国似乎就没发展出

          希腊罗马那种公民社会和类似于保民法这样法律。中国的法家基本就是君主集权,虽然名字里面有个法,其本质完全是现代法律理念的对立面。

      • 家园 秦灭不是单纯的法家问题带来的,

        原来最重要的是对六国征伐中大屠杀带来的人口短缺和统一后大量需要战后恢复间矛盾为其一。

        其二,李斯乱法。李斯鼓吹那套贵族论寒了所有老秦人的心。

        其三,六国旧贵族的反叛。

        大泽乡起义是秦灭的导火索。但不是给大秦致命一击。在这事情上给秦致命一击的是任嚣和北原秦军主将。北原大军南下走了极长的时间。而任嚣的五十万大军干脆就封锁了北上的道路。

        没人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干。当我想的是李斯鼓吹儒家那套的贵族等级论,让不管是老秦人还是六国旧人都心寒。特别是六国旧人,因为他们是非我族类。所以更没希望。这些人中包括在南征大军中的赵国旧人赵驼。所以在起义大军打到俪山的时候,秦军主力部队对此表示蛋淀,而且还表现出冷莫。倒是章酣利用秦的激励制度,号召在俪山的奴隶对抗百万起义军,更把起义军打得四散。

        这次基本是大秦走后的机会,大秦丞相李斯更没有对章酣的诺言实行兑现,反而利用儒家的那套等级轮对有功人员责罚。只也埋下章韩朝秦暮楚的伏笔。

        法家思想和秦法得到了流传,不管是后来的楚汉还是到大清,中国的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定都是在秦律的基础上搞的。

        到西汉,儒法之争在汉武帝时代相当激烈,刘彻的矛盾是为保住自己的合法性和对抗匈奴间取舍。最后还是容忍了儒家的那套贵族等级论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他在行政上实行的还是法家的那些思想。

        儒家注重道德,但不能不说的所有儒家思想的人都缺德。

        比如,李斯就是故意搞这套东西使大秦崩溃。而西汉儒者在取得一定地位后,就开始了制度性的文化教育的歧视和愚民。这是中国各时代走不出怪圈的根源。

        其实,儒家和法家最核心的不同是制度的不同,发家的制度是功勋等级制度。而儒家的制度为权贵等级制度。

        在秦后期,如果李斯继续法家的思想,推行功勋制度,那么就会团结。而李斯咒出儒家那套的权贵主义后,所有人都寒了心。

        儒法之争根本点就在这里。和今天社会学的争议是一样的。

        承认天生奴隶或者自己是公民的争议。还明显儒家和其类似的主义是失败的。比如柬埔寨的红色时期和今天的北朝鲜就很。赤柬就是因为出生论,把他们国内的华族人基本杀成稀有动物。而北朝鲜今天的一切是他们的金家的恩赐。所以北朝鲜劳动效率极其低下。

        法家思想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和法制的基础上。平等思想是人类都大争议的事情,所有统治者都不喜欢平等。比如最近的薄事件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权贵主义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个事件。

        其实,儒家流毒之害。其大及远。但幸中华秦法不灭,故两千余年来基本上保持着动态平衡。

        法家极端。其实是人为的印象。不是事实。

        • 家园 战国时代人口、粮食产量是快速增长

          的,可耕种的闲地是快速缩小的,中原的土地不足了,各国不约而同向少数民族地区扩展地盘。

          战国的口号是“足食足兵,足兵足食”,粮食生产和军事是并重的。孔子时代,卫国周围还有“空地六邑”,战国时期人口密度比春秋增长了好几倍,这种事已经成为不可能了。

          对六国的征伐,是有政府组织的领土扩张,被征服的人口迅速并入秦,生产活动是大致持续的。斩首虽多,总人口损失是有限的,以当时的生育率,可以迅速恢复。

          秦末的农民大起义,属于无政府性的破坏,农业生产一旦中断,饿死的人就比战死的人多很多倍了。

          • 家园 战国时候有记载的人口大约是四千万,

            到高祖的时候只有九百万,《史记》对秦统一后的人口记载又不详。所以没有准确的统一后的人口数字。但有人研究过是千多万到二千五百万左右。

            湘西里耶出土的秦柬记录了一个事情,郡和县的文件靠一个犯妇来传递。你可想人口之缺乏。因为邮递需要屁股正确和人品。

            秦末的战乱是死人,死的也极多,这样一来到汉高祖的时候剩下九百万。而十年统一战争前七国总人口超过四千万。虽然不知道统一后的人口,对从劳动力使用情况,可想。。。。。。

            湘西里耶出土的秦柬还记载了一个事情,就是迁陵县为一个关中籍的士兵的债务推托,回信关中说该人在前线,无法找到。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是不是事实,但一个在外的士兵欠着国家的钱,而一级政府为其推托,就可想秦朝政府的向心力。

        • 家园 孰前孰后?

          这次基本是大秦走后的机会,大秦丞相李斯更没有对章酣的诺言实行兑现,反而利用儒家的那套等级轮对有功人员责罚。只也埋下章韩朝秦暮楚的伏笔。

          李斯被杀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而章邯破周文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老观是不是记错了。

        • 家园 老观真是深不可测啊
      • 家园 爱护被统治者就是孟子的观点。所以后来

        孟子的地位被提高。但朱元璋是不同意的,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