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发展与变革 -- wild007

共:💬53 🌺14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呵呵,还是继续写我自己的吧

                      老兄没发现举了半天例子都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吗。人文科学永远无法兑现完全的重现性,因为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其特殊的地方,而这一特殊情况如何解决,东方其实已经给了一定的解决方案,只不过在今天的条件下需要重新进行演绎进化。

                      西方人自以为可以通过局部的最佳堆砌出整体的最佳,这条路至少到今天为止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他们祭出最后的杀招,妄图把人全部同质化,机器化,由此无限接近重现性来完成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对接。但是在哲学领域这种做法有个关键的相悖点在于,机器人到底算不算人,所以大量的科幻电影都在纠缠这一核心命题。这一问题如果没有个“最佳”答案,西方目前努力推崇的未来社会包括工业化就失去了合理性的坚实基础。

                      以下暂时不再争论,先努力争取把下一篇写出来,欢迎继续探讨。

                      • 家园 毛泽东的解剖麻雀可不一定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哦

                        你想说得明白一点的话,也可以举一举“人文科学”的例子。不能只是空对空。

                        “西方人自以为可以通过局部的最佳堆砌出整体的最佳”,这句话无非是说不能只从局部入手堆砌整体,但并没有否定“整体的最佳”。就是说还是存在最佳。

                        要注意的是,一种思想,如果连实实在在的自然科学都包容不了,那就是很狭隘的了。你将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其实不仅显示出西方的狭隘,也显示出了“东方”的狭隘,实际上也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狭隘。对立地去看问题,僵化地去看“最佳”,这样的狭隘就说明你的想法代表不了真正的中国思维。

                        实际上,中国思维是超越对立的,是包容的,它和西方思维并不矛盾,和你说的“东方”思维也不矛盾。

                        你把中国思维降低到和西方思维一个档次了。

                        • 家园 先生也来讲一讲中国的思维是如何超越对立的嘛

                          楼主关于西方是基于静的动的说法我很叹服 但是关于东方是基于动的静就有点牵强了

                          • 家园 从历史切入

                            其实“东方”是个很不确切的词汇,因为东方文明至少包括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而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不同的。

                            初期中华文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了印度佛教,成为了中期中华文明,但吸收过来的印度佛教本身并非中华文明的核心,只能算血肉。我们常听说的所谓东方文明如何如何,其实是没有区别开核心和血肉,搅成一锅粥了,有点认客为主的意思。

                            中华文明本身是超越的,但它吸收印度文明以后,虽然丰富了血肉,但后期也有点累赘,所以就出现了五四文革等等,暂时隔离一下印度文明,留下空位吸收西方文明。就好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原来是偏信了印度文明,现在则要兼听西方文明,有了兼听以后就可以去除隔离,融洽相处了。

                            西方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刚好对立的,一个偏于实一个偏于虚。中华文明是超越的,就是说可以实也可以虚。过去吸收印度文明,从宋朝到清朝多少都有点偏虚,吸收西方文明以后就脱胎换骨地充实了。甚至有时(比如现在)比资本主义还资本主义,物质偏实道德虚无,不过这并不损害中华文明的超越性的核心,因为还是可以调整到适当。

                            西方和印度文明,都是基于静的动,因为他们设定的终极目标都是静态(过去中国也受到一点影响)。而中华文明并没有设定任何世俗的目标,可以动也可以静,可以以动为基础也可以以静为基础。可以基于静而动,也可以基于动而静。超越不是一定要动,而是可以调整。

        • 家园 补丁B

          其实争议的是程度问题,西方思维体系剑走偏锋的程度超过了老兄的估计,已经达到质变的条件。中国的格物致知,追寻的道理并非刨根问底式的,是考虑到成本和目的,适可而止的。而西方的定格切片式分析是不计任何代价,务求细化到极致的,表象即为数字化涵盖一切。

          这样做有好有坏,好处是事物都有坚实的基础,发展瓶颈降低,坏处是这个坚实的基础其实不是绝对坚实的,而是有时代局限,故而冷不丁就会造成巨额浪费。同时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好处同时也孕育了巨大的风险,从长远看,两相抵消,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太好评价。

          只是西方人是不太计较这些的,因为他们只管顶上人的死活,下层人是无所谓的,故而风险反正都是底下人担着,就算世界末日,也没啥可怕的,不是还有诺亚方舟嘛。电影2012里,西方人算是掉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可是归根到底,人家压根还是没太当回事。而东方人自古就把多数人的“民心”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使得东方思维天生规避风险过大的举动,把科技大多归入“奇技淫巧”,虽然算是东方式的走火入魔,但其中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 家园 思维体系应该将方法和目标分开

            参见整合精神哲学:有最佳,只是并不执着

            你所说的“工科分析方法”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个方法中国传统思维也在采用。有问题的是西方思维所设定的目标太狭隘。

            不能说“西方思维的目标狭隘了所以它的方法有问题”,逻辑不通,这样就搅成一锅粥了,分析问题就没有抓住要点。

            就好比南辕北辙,不能怪别人的车太好了,只能怪方向搞错了。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西方思维,扩大它的目标范围,同时也扩大我们自己的目标范围,扩大眼界,这才是解决问题建设新文明之道。

            顺便问一下,你本人搞过科研开发吗?

      • 家园 从老兄这个立足点上,现在还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最近看冯仑的几篇文字,说他们一伙人几十年坚持下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尽量不从本能和传统出发,而是善于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主动的,比较好的处理了比如“原罪”,“合伙”、“分割”等事情。

        从本能出发,就是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从传统出发,就是权谋策术。

        • 家园 补丁A

          或许以“人”为视角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东西方差异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概括地说,西方惯于通过研究死物来推导活物。死物可以层层切片,方方面面都能看得通透。在对待活物时,首先进行时间定格,然后一样是各种细部特征切片。而从东方视角出发,活物的基本要素是连续性,是无法进行定格切片的,因为在定格的那刻,活物已经“死”了,由此得出结论也就没有意义。

          在人文社会中,人乃万物之灵,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活物”,一个完整的人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的,切割其中一个片面就无法准确认识人。东方社会对“人”的认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生而为人,但其一生的行为将决定人属性的去留。人生污点不能洗刷,但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代偿,故而君子能够不讳言己丑,勇于承担后果,而伪君子就会拼命隐匿,乃至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东方社会以人为本,核心围绕着人,而人向来是一个大集合,大体归入百姓行列即可为人。而西方在表象上更重视制度,可是制度其实是划分人与非人的利器,比如司法制度,设立之初便划定了人群,一个最简单的划分办法就是看请不请得起律师。因此本质上西方社会也是以人为本的,只是“人”这个集合非常狭隘,古代主要靠血缘,今天就基本靠金钱了。古代的西方总是死气沉沉,而东方却是生机盎然,这大体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区别吧。

          古人对死者极其敬畏,在今天看来简直愚昧透顶,但是从哲学层面看,维护死者其实就是维护生者,当解剖刀划下的那刻,死者的神秘和尊严消失,同时伴随的是生者人性的流失。当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底限,已经在告诫我们,漠视死终究会影响生。当然没必要否定现代医学,只是必须要有相应的代偿机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