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东山顶上的酥油茶】甘孜事变:末代女土司的生死之恋(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97 🌺1094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俺赞成这个意见。对土共官兵干部太苛责是不对的

                    大藏区处于奴隶社会,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社会形态相差太大,无血接轨和平转变是太难太难了。

                    俺同时认为降而复叛,过程中死一些好勇斗狠爱打爱闹的人立威,并不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后患消除了嘛,剩下听话分子,反而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那些头人、寺庙、领主,他们手里的经济政治军事资源还没有消耗干净,只是表面上恭顺而已;如果这些牌不打光,怎么可能顺利完成藏区的民主改革?所以俺觉得叛乱是一定会发生的,发生得早镇压得早,才有了藏区的大幅度向人间跃进和几十年安宁。

                    迁就是最要不得的。对比自己强的绥靖,对比自己弱的迁就,这是民国范儿。改开之后弄了个两少一宽,迁就某些就是不肯现代化不肯摆脱愚昧野蛮至今还把随意强奸妇女当作正常事情的少数民族,搞出了什么好结果?

                    解放之初整个西南是那么的乱,贵州那么个小地方,叛乱规模比康巴大不止十倍吧?还不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之后就好了嘛。

                      1950年2月下旬春节过后,贵州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匪乱”。〔70〕各地先有小规模的暴动,逐渐形成大面积叛乱,由小股散匪集中为成百上千的大股反叛武装,由啸聚山林进而公开到乡场附近、公路两侧活动,由抢掠钱粮进而公开打出反对新政权和解放军的旗号。到1950年3月底,叛乱已经蔓延到全省范围。4月中旬,叛乱达到高潮,全省匪焰大炽。已经被解放军收编的国民党倒戈投诚部队中约15个团成建制地叛变,地方保安团队和各地乡保武装也大都加入到了叛变者的行列。这些前政权军队和地方保安武装复叛为匪,使匪乱武装的战力大为增强。他们不仅攻打地方政府,还发展到运用“麻雀战”、围点打援等战术,伏击解放军主力部队的班、排单位。仅二三月间,主力部队就损失约4个连的兵力。〔71〕叛军部队甚至还企图对解放军团、营单位实施包围歼灭。

                      这些反叛武装,纷纷自立名号,占据一方。最严重时,全省较大的反叛武装有460余股,约有十二三万人,拥有机枪千挺。其他小股散匪和卷入反叛队伍的民众更是不计其数。叛乱者们以“保粮、保命、保枪、护烟”为号召,阻断道路交通,拦截过往车辆,劫财物,抢粮食,四处攻打区乡政府,围攻县城,袭击解放军小股部队,劫杀下乡征粮工作队,残害政府工作人员。仅三四月间,中共军政人员牺牲即达2000多人。公粮损失巨大。全省79座县城,被土匪反叛武装占领了31个。中共控制下的48个县,大多数也只是占据了县城和少数乡镇,政令不能出城。解放军只能在沿湘黔、川黔、滇黔、黔桂四条公路干线上,守护一些重要目标,确保交通运输线。〔72〕不但整个农村顿形混乱,连省会贵阳市也受到土匪武装的严重威胁,不得不在通往贵阳市内的主要街口修筑堡垒,加以防御。〔73〕

                      西南粮食征收任务的完成,绝不仅仅是一个财经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共西南当局通过坚持征粮,在西南民众中确立了政治权威。这也正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要把1949年度公粮进行到底的理由。邓小平是把征粮作为一场与西南地主阶级较量的阶级斗争,配合剿匪行动的开展,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建立新政权在广大农村的社会基础。随着征粮进入轨道和剿匪军事的进展,1950年秋,中共西南当局又不失时机地在西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加快了社会改造的步伐。西南各省区在迅速完成征粮后,先后在11月份转入了减租退押运动。清匪反霸贯穿于整个运动过程,目的是打垮那些敢于公开抗粮,破坏减租退押的地主当权派恶霸分子。邓小平评论这场运动说:这场群众运动声势浩大,地主阶级不敢公然抵抗,一些地主由于恐惧而自杀。〔128〕这说明,西南的传统地方势力已经没有力量再进行有组织的反抗了,从而为即将开始的土地改革扫平了道路。

                      同时,随着征粮政策的调整,西南军政委员会又把因“匪乱”而一度缓行的“禁银”、“禁毒”等政策再度推出,更严厉地申明了政府令出法随的坚决态度,并不再有是否会引发当地民众附匪的顾虑。为配合清匪、反霸,1950年8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明令取缔反动会门组织。这表明,新政权已有足够的力量来铲除在西南社会根基深厚的秘密会社,从而为10月份的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准备了政治的和社会的条件。自民国以来,中央政府一直莫之奈何的西南地方土着政治势力,在共产党新政权的统治下,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史上长期为祸的西南匪患,已然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中共新政权经过征粮、剿匪的血与火,以阶级斗争的武器,在西南社会深深扎下了自己的根基。

                • 家园 康巴地区叛乱很少有人知道

                  至少不如西藏1959年叛乱有名。

                  我算是对历史比较关注的,也只是在看粟裕传记的时候,看到1956年他去西南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平定叛乱的事情。刚看到时候还有点奇怪,当时还以为是潜伏或者境外渗透的国民党特务煽动的,可是又想这批废柴应该没那么大能量,值得让总参谋长亲自去跑一趟的。

                  • 家园 通常所说的叛乱主要是在西藏以外

                    西藏内部,按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协议,很大程度保持原有制度,不进行民主改革。在青海,西康等地,有对改革不满的贵族逃入西藏。然后才是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发动叛乱。

                  • 家园 无论规模还是血腥程度,康巴叛乱

                    都不比西藏本土的小,不仅祸及藏族地区,而且也波及彝族地区。

                    根据《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1949—1959)》的记载,当时受煽动裹胁的叛乱者高达10余万人,有枪8万支,叛乱地区波及43个县、450个乡,有12座县城遭围攻。叛军袭击区、乡政府和解放军守点分队达200处,伏击300起,残杀地方干部和积极分子达2000余人。

                    在投入平叛兵力上,光成都军区就调集了34个团共计6.5万兵力实施平叛,粟总长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赴四川部署从军事上保障金沙江以东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问题,最后还由他向中央军委做了《关于检查和部署西昌、凉山、康定等少数民族地区平息叛乱工作情况的报告》。劳动总长亲自出马布置,这场叛乱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延续的时间上看,康巴叛乱也远远超过了西藏叛乱,从1956年叛乱开始,一直到1961年底康巴叛军仍有零星活动,而且范围远远超出了康巴地区。比如1961年10月,25名在尼泊尔接受过CIA训练的康巴叛军在日喀则至阿里的公路边设伏,他们埋伏六天后终于袭击了一辆过往的军车,车上日喀则军分区第5团副团长盛永琛以下11人全部牺牲,同时还有大批文件被叛军劫走。

                    至于这场叛乱知名度不高,也许是因为这场叛乱主要爆发在邻近各省尤其是四川省而非西藏本土,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复杂考虑,各省后来都低调处理的缘故吧。

                    通宝推:Alarm,dahuahua,
                    • 家园 挑个小错

                      1961年10月25日盛永琛军车遇伏一事,不能算进康巴叛乱。那是从尼泊尔木斯塘基地进入日喀则扎东地区袭击新藏公路线的故事了,得算木斯塘基地的业绩。木斯塘基地是老美援建的工程,人员以康巴地区的卫教军为主,首任基地司令巴巴益西也是卫教军出身。但他们都是1960年叛乱失败后退入印度再从难民营里应召从印尼边境进入基地,物资重新空投的,不是直接从中国境内退进去的,得算两段子的事儿了。论藏人打仗康巴势力贡献最大,只是到底敌不过达赖还是亲卫藏的藏人,最后不得势,枪杆子里不出政权,枪杆子只好当烧火棍了。楼主真是下功夫了,您的资料参考了几本海外的,居然是大陆留美出身的说咱们资料不全政治先行,一门心思要替藏独鸣不平,怎想的?一定要看看大作。

                      • 家园 谢谢指出

                        海外的材料是看过一些,但不敢过多参考,毕竟和国内观点差异太大,他们也分为两拨,一拨亲政府,一拨亲藏流,就像您说的,后者大概以持不同政见人士为主,前者反而有一些藏族人。

                        出版的书里肯定不会涉及这些的,呵呵。

                    • 家园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康乱引发的藏乱

                      17条里规定藏区不民改,但对于康巴地区的藏人聚集区是否属于17条没有明确规定。

                      不过也正是康乱使得九寨沟和黄龙的风景得以保留下来供今人游览欣赏,否则指不定早在大跃进里伐光了。平乱后就是60年了,李井泉治下的四川人们已经没力气砍树了。林业局63-66年又往沟里砍了3年,然后就文革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