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种姓制度的资本主义逻辑—对印度IT业比较优势的再认识 -- 燃犀下照

共:💬60 🌺66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 家园 有案例:

              本世纪初,宝钢委托IBM做了个ERP,效果并不理想,结果自己的IT部门自己干,反而大受欢迎,现在宝钢IT部门已经独立出来,专门从事钢铁行业的IT服务。就技术而论,IBM不知道要甩宝钢IT部门多少条街。

              本人也用过国内几个办公自动化系统,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 家园 兄的这个看法非常好!我说下我的看法。

        兄的这个看法非常好!兄提出的角度实际上就是谈论到了民族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方向与工业化发展能力的影响。

        本文到不是先有结论,而是基于经济学的一些常规方式进行的。很简单的考察“成本为何印度可以如此低”就是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我是同意兄的两个观点:第一,不能小看印度;第二,不能否认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禀赋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小弟并未认为小弟的看法是正确的,小弟在文章结尾也强调了这点。不过,一点小信心在于偶也不认为这些观察是错误的——因为毕竟还是有实证研究作为检验嘛。

        回到兄最后提出的看法,我是也有这样的思考的。

        文化影响事实上是个宏观效益。

        世界的不平等,确实是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艰难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效益。但是这个效益只是事情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自然禀赋,还有一部分是文化禀赋。

        在同样比较相似自然禀赋与国际地位的两个不同民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文化在工业化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那么在宏观效益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上,对于工业化这个确定要求,文化是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的。华人文化圈有“大一统”或者“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这对于工业化的社会的组织要求就比较亲和。黑人是部落文化,非常原始的组织能力,这对于适应工业化就更困难与需要付出更多时间。这应该是合乎事实的。也是被社会实践所证明了的。

        教育特定人群到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在社会学的一个方面不就是改变其文化吗?也就是现在讲的西方化嘛。马克思说的,资本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全世界,不愿意被改造的就会灭亡(大意)。这个改造是什么,小弟认为相当一部分就是文化。

        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奴隶变成上班族,这个在某个含义上就是改变其文化,也是改变其阶级——就是用工业化的文化改造部落文化或者农耕文化:也可以描述为是用一个更高组织性的文化改造不那么组织化的文化。

        所以,农耕文化的组织性高于部落文化,但是低于商业文化与军事文化——这个似乎是历史的现实与逻辑的自然——这也反映了一些历史发展的可能。承认这个差异,就等于承认“改变与适应工业化”的成本会因为差异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贵”,有的相对“便宜”。这里的“改变”与“成本”都是宏观概念下的一个比喻。也就是社会改革的成本将因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代价不同——这个社会发展阶段相当程度上表现在文化上。因为文化是一个最稳定的,基于本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共同心理。

        我必须强调,这个各民族文化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都是合乎自身需要的一个均衡。在没有外力强烈碰撞的时候,其发展是自身矛盾的演化的。但是现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封闭系统被打开成了开放系统——“比较”与“效率”就出来了。竞争就一定有输赢。

        所以,在这个角度看待整个人类工业化进程,农耕文化组织性高于部落,就比部落文化更容易迈向工业化。这个难道不是文化与工业化道路之间,在文化差异性上体现出来的正相关关系吗?

        比如,印度的文化与哲学,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完全以内心或者说精神世界为唯一目标,导致对物质世界缺乏根本上的关注。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关注外部事物,虽然侧重点不同。

        在这个意义上讲,印度人对于时间与空间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与我们不同。这样也会反映在印度的工业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上。这使得印度整体上的全面工业化相对艰难而事实上被放弃,而选择了服务业发展战略。这也就是兄说的,印度IT发展有其文化上的一些先天优势与禀赋所在。虽然这个选择还有其他各种原因(其中重要一个就是没有全面的社会革命),但是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与中国对比的时候,印度建国时期的工业基础与国际条件还好于我们)。

        在印度开工厂的人,在东南亚开工厂的人将会对此感受颇深。如果考虑中东伊斯兰文明,那么很多生意的做法都需要考虑严格的宗教影响。这显然代表了文化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

        工业化的要求是相对标准的,是一整套高度组织化的哲学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同的,与工业化化的要求之间的差异是各有千秋的。这使得文化差异成为研究工业化发展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恰恰是学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方向。

        我觉得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可能与现实——正如兄所言——印度选择今天的道路,印度IT有今天的成就肯定不是单一原因的结果——文化传统与哲学观应该也是重要因素而不可忽视。

    • 家园 印度的IT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就两国国内的情况相比,无论是软件硬件还是互联网,印度IT业的活力都不如我们。印度唯一自傲的就是外包,不过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 家园 存在两个印度

      印度的识字率不到65%,中国是93%;不到2%的印度人口拥有电脑,这只相当于中国的五分之一;

      这个比较没什么意思,IT业的印度是高种性的印度,这部分印度(人)是竞争力很强的。

      换句话说,看印度,主要看不到一亿人的那部分印度,其他不过拉低了印度整体的统计数据让某些国家产生轻敌的情绪。

    • 家园 印度的模式

      文章太长,等会慢慢看,先写些自己对印度模式的理解,印度模式比较简单,就是诸侯经济加封建统治的松散集合体,国家缺乏系统整合协调能力。从整体来看印度基本上是一个地理名词。这样的国家一个特点就是发展非常不平衡,基本没有统一规划,众诸侯借助资源不平衡与地缘因素,部分地区可以比肩欧美发达地区,部分地区却堪比饥荒下非洲。加上欧美鼓吹的“民主”已经在印度生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印度的系统整合能力依然不会提高。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各地理名词。中国如果没有党来整合,下场估计与印度差不多。西藏,云南等边远地区,那根本就别想发展了。印度这种模式持续下去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我想只要来一场粮食危机,富有阶层不愿意承担责任,投机分子的投机,印度立马内乱。这种可能性相当高。

      • 家园 如果发生这种事件,印共(毛)的机会就来了

        不过我觉得,现在这样的印度挺好的

        印共(毛)还是不要上台的好

    • 家园 很不错的解读,不过...

      把文中“印度IT咨询企业”替换为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血汗工厂,来解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奇迹,好像有点相似~

      • 家园 形似而神不似..........

        我们与印度完全不同。我在这个文章中后面说明了。并且延伸阅读中的《龙象之争》那个文章与后面的回复里有更加细节的说明。

    • 家园 提问:这种经济模式能够持续下去吗?

      中国的IT产业如何打破别人的垄断呢?是否也从最基础的英语和数学教育抓起,从而配合制造业的扩展?

      • 家园 我们学不了,也不必学印度........

        我们学不了,也不必学印度........我们有我们的优势与空间。

        我们在高端IT上的能力是印度现在完全无法靠近的。

        印度自身的社会木有大变革的话,这个经济环流是可以维持相当长的。

        就行业本身来说,我们也不要小看印度在这个上面的人力资源积累带来的效益。

    • 家园 主任忒快了一点吧

      板凳抢不到,只能抢个沙发

    • 家园 给群里的兄弟扎起

      貌似沙发.....

      • 家园 感谢感谢!

        其实我是先写《龙象》,再写的本文《种姓》。

        原来木有想发河里,现在到也是凑起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