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李信在秦的地位应该相当高

          否则根本没资格和王翦一起和秦始皇讨论军务,而且领军二十万,他怎么也该是秦国数得上的高级将领了。而且还与有灭国之功的王贲并列,显然地位相当高。主要是司马迁写人偏重性格,不重官职,很多位高权重者只是酱油客。

          而且李信有一点际遇和李广也类似,就是犯了大错误之后仍然被皇帝信任。灭燕齐显然是在攻楚大败之后的事情了,可见秦始皇还是比较重用李信,和汉武帝用李广接近。

        • 家园 我觉得是的,尤其是李广李敢父子,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
      • 家园 总说李广怀才不遇,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啊

        外放当郡守,在汉朝是最大的地方官,算封疆大吏了。

        内调当宫廷卫尉和郎中令,都是掌管宫廷禁卫的机要职位,后者还是九卿之一,也就比三公低那么一点。

        考虑到李广败仗其实不少,皇帝对他是相当够意思了。

        “面对这样的结局,也不可能不感怀恩德。匈奴单于是真喜欢他们一家子呢。”——似乎匈奴对汉朝来人,无论是被俘不屈的(苏武)、屈膝投降的(卫律)、偷渡被抓的(张骞),都没特意难为,最多也就是去放羊,而且个个都捞到了匈奴MM。可能匈奴文化还比较质朴,没有发明太多整人的刑罚和意识形态。

        • 家园 李广的典似乎不大是怀才不遇

          主要还是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是“原来你们都不如我结果现在都TMD比我混得好”的情绪,跟怀才不遇还是有区别的。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前者也不像怀才不遇,更多的是生不逢时。

          倒是他孙子,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典是真苦。

        • 家园 即使是性格有问题,李广的运气也实在是差了一点

          数奇 这个形容词还轻了呢

          军人拔旗斩将的功劳,是一生难遇的;李广父子都有阵中拔旗的经历,李广那次呢,不该大大咧咧的拿了梁王的将军印,结果中央政府就不给记功了,否则他二十几岁就能封侯。这以后他就霉运不断了

          李广心里不平衡主要是比出来的,给他堂弟李蔡气的。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去李广甚远,但封侯,拜相;不过结局差不多,自杀

          说起来,汉武专权,所以汉武时代的宰相不是纯文人就是平庸的官僚,但太史公的嘴也忒损了点,为人下中,当时评人有九级(加上圣人十级)从上上到下下,可怜李蔡拜相封侯,才得了个第八级,很多人都不入流

          我最欣赏的太史公笔下人物是 中华第一酷吏 郅都,因为他和李广一样猛,吓得匈奴人不敢犯边;比较史记和后世其他史书就能发现,史记篇幅不小但写的人很少,所以一是人物形象丰满,二是标准特高,很多后代史书中能混个不错传记的人在史记里只能当个过场人物

        • 家园 其实李广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不知道那时匈奴MM是否漂亮?

        • 家园 怀才不遇,是后来人自我代入而已。

          都觉得自己功劳大,却没挣到最高奖赏,李广本人不见得这样想。偶尔的郁闷不能代表整个精神状态,是吧。

          他的待遇是真不错的,很年轻的时候已经是郡守,一直都是二千石的高官。中间有被贬过一次,但很快就回到郡守位置上。被废过一次,但那个时候,他的儿子李当户应该就在宫中当郎卫,自己什么都不愁,一天到晚骑马射箭的。

          至于他后来跟卫青的争执,老人家吗,脾性犟,也是有的,但这人一辈子喜欢当兵打仗,后辈却都有些看不上他,他自己有些火气也正常,在出征前,武帝就劝过他,不想让他去的啊。

          其实他不一定要死的,回来再交钱赎命就是,只是人老了,不想再受份罪,所以选择了自杀。

          汉朝官员里,自杀的人一抓一大把。他也不算特殊。

        • 家园 李广闹待遇是闹爵位而不是官制,前者比后者值钱多了

          李广觉得冤就是因为到死也没个爵位,那才是惠及后代的东西,而且从史记里看这也不是特别难得事,好像他儿子还因为小战功被封了个芝麻小的关内侯.李广虽然败仗不少,但名声不可能是全吹出来的,肯定有些战功,居然因为各种原因混得还不如儿子,当然觉得不公了.

          • 家园 李广也不算闹待遇吧,年纪大了,有时候

            郁闷,跟朋友私下聊几句而已。要不太史公也不会说是‘燕语’。其实说他怀才不遇,都是后来者看了史记之后自个儿联想的,真与李广本人没多大关系。

            而之所以联想,其实是有人对比卫青与霍去病,这里面多少有些白眼狼,憎人富贵厌人贱的意思。对当事的双方其实都不公平的。

            其实在汉朝要封候,有明确的指标,就是敌人的人头。而李敢的战功也不算小,夺得敌人的旗帜,即使是放在现代战场,也是大功一件。

            这些事儿,等咱把下一篇对比着写完就比较清楚了。

    • 家园 花!

      您引的下面这段:“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韂,或在赵,或在秦。其在韂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其中的“韂”应是卫(衛)。

      另外随会奔秦,是晋侯争位斗争产生的,随会即士会,他的祖先也是从周王室来的。

      • 花!
        家园 前一个知道,后一个不知。

        “韂”是卫,因为看写卫青的故事里,用的就是“韂”这个字。随会奔秦,我想到应该是跟随某个人或某个家族,但不知是什么样的人或家族。

        谢。

        • 家园 随是氏,会是名。关于随会事。贴点资料凑趣。

          阳子易班

          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嬴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離其难,是以去之。”(《文五年传》(p 0540)(06050501))

          晋-赵成子、栾贞子、霍伯、臼季皆卒。(《文五年传》(p 0541)(06050502))

          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至自温,改蒐于董,易中军。阳子,成季之属也,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能,曰:“使能,国之利也。”是以上之。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文六年传》(p 0544)(06060101))

          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文六年经》(p 0543)(06060007))

          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为难故,故欲立长君。有此四德者,难必抒矣。”贾季曰:“不如立公子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君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辟也。母淫子辟,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让偪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秦大而近,足以为援;母义子爱,足以威民。立之,不亦可乎?”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贾季亦使召公子乐于陈,赵孟使杀诸郫。(《文六年传》(p 0550)(06060501))

          贾季怨阳子之易其班也,而知其无援于晋也,九月,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书曰“晋杀其大夫”,侵官也。(《文六年传》(p 0552)(06060601))

          晋-狐射姑出奔狄。(《文六年经》(p 0543)(06060008))

          十一月丙寅,晋杀续简伯。贾季奔狄。宣子使臾骈送其帑。(《文六年传》(p 0552)(06060801))

          夷之蒐,贾季戮臾骈,臾骈之人欲尽杀贾氏以报焉。臾骈曰:“不可。吾闻《前志》有之曰:‘敌惠敌怨,不在后嗣,忠之道也。’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介人之宠,非勇也。损怨益仇,非知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扞之,送致诸竟。(《文六年传》(p 0552)(06060802))

          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蔑奔秦。(《文七年经》(p 0554)(06070006))

          秦康公送公子雍于晋,曰:“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难。”乃多与之徒卫。(《文七年传》(p 0558)(06070401))

          穆赢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寘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偪,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禦秦师。箕郑居守。赵盾将中军,先克佐之;荀林父佐上军;先蔑将下军,先都佐之。步招御戎,戎津为右。及堇阴。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则宾也;不受,寇也。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文七年传》(p 0558)(06070402))

          己丑,先蔑奔秦,士会从之。(《文七年传》(p 0561)(06070403))

          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帑(nú)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寮故也。”(《文七年传》(p 0561)(06070404))

          夏,秦人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文八年传》(p 0566)(06080201))

          夏,秦伐晋。(《文十年经》(p 0575)(06100002))

          十年春,晋人伐秦,取少梁。(《文十年传》(p 0575)(06100101))

          夏,秦伯伐晋,取北徵。(《文十年传》(p 0575)(06100201))

          士会归晋

          士会在秦三年,不见士伯。其人曰:“能亡人于国,不能见于此,焉用之?”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文七年传》(p 0561)(06070405))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夏,六卿相见于诸浮。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请复贾季,能外事,且由旧勋。”郤成子曰:“贾季乱,且罪大,不如随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文十三年传》(p 0594)(06130201))

          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馀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譟而还。秦人归其帑。其处者为刘氏。(《文十三年传》(p 0595)(06130202))

          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fú miǎn)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宣十六年传》(p 0768)(07160102))

          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武季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宣十六年传》(p 0769)(07160402))

          乙酉,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子木问于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无隐情,其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子木归以语王。王曰:“尚矣哉!能歆神、人,宜其光辅五君以为盟主也。”子木又语王曰:“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襄二十七年传》(p 1133)(09270407))

          另外,虽会是春秋时的重要人物,是汉朝皇帝自认的祖先,在我的春秋左传注读后帖子中提到一些。

          • 家园 随似是封地名而非氏族名,除了随会外,他还有许多名称

            祁姓,士氏,名会,字季。

            因封于随,称随会。

            封于范,又称范会。

            以大宗本家氏号,又为士会。

            而其中“士会”这个名字似乎更为后世所知。

            供探讨。

            • 家园 诚然如您所说,

              不过我觉得范和随虽然出自封地之名,但也可能是氏,当时一个人是可以有不止一个氏的,后来士会的后代更多地被称为范氏,但同时在晋国另有一家只以士氏称的家族,也可能与士会有关。关于氏,我的想法在春秋左传注读后02姓氏宗族家室(http://www.talkcc.com/article/3467081)里有更详细的说明,您可以移步一看。谢谢讨论。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