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人信仰手册》前言 -- 镭射

共:💬41 🌺30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萨满”这个词来自满语,信仰萨满教的是历史上的满清

        这也是我经常向美国朋友强调的问题之一: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受鞑靼人、日本人、印度人和中国南方边缘区域的文化形态影响过大。

    • 家园 we believe in our ancestor
    • 家园 中国文化太过复杂,不能说是无神论或者无神论为主,也不能

      说是有神论。确切的说,是不可知论。但确属于典型的世俗文明。

    • 家园 二、伦理学

      前面已经介绍,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气化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中,没有“神灵”的地位。因此经常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神不存在,那我们凭什么要遵循‘仁’的法则,反正世界只是物质的分合,物质决定精神,为了自己的物质私利,为什么儿子不能杀死父亲?”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儒学三巨子中最后一位出场的荀子,就已经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摘录维基百科中“荀子”一条有关荀子的介绍如下: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况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无神论思想家,在荀子看来,所谓“天命”根本不存在,人间的事情与天无关,那么要办成人间的事情,关键就在“人”身上。由此,“人”和“人性”就成了荀子的主要研究对象。荀子认为,凡是人,都有若干共同的、与生俱来的特点,这就是“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对人的研究,就是从研究人之“性”入手。

      “性”是与生俱来,那么与生俱来的都是什么呢?《荀子·荣辱》中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感到饥饿就想吃东西,感到寒冷就想要暖和,感到疲劳就想休息,喜欢好的而厌恶坏的,这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性”。

      但是,现实世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就会引发种种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乃至相互残杀的恶行。因此,荀子认为,人性本身就是恶的,是罪恶的根源。这就是荀子著名的“性恶论”。

      人性是恶的,如果放纵人性,结果就将是罪恶泛滥,给人类带来严重危机,甚至导致人类的灭亡。但现实是人类并没有灭亡,这是为什么呢?荀子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圣人为人们制定了一套维护人类群体的礼制,使人们按出身、年龄、才能等等差异分别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人类社会“群居和一”,成为一个结构有序、协调统一的整体,从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荀子理论的最后落点:隆礼。

      按荀子所说,礼的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养”,即满足人的需求。“礼者,养也。”前面说过,荀子认为,人性的基础就是人的自然需求,因此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这是人类能存在的基础,自然也就是礼能存在的基础。

      二是“分别”。荀子认为,由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不应所有的人都一样的养,而应有所区别。礼的作用就是根据贵贱、长幼、尊卑等明确的规定等级差别,有了差别,才有社会秩序。

      三是“损有余,益不足”。荀子主张社会应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但也反对将差别扩大化。礼就是起到将差别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上的作用。

      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因此,荀子把“隆礼”作为了自己的理论落点,同时也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由此可见,荀子将从无神论自然主义的角度论证了儒家的“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树立了“人”在“天”面前的强有力的高大形象。早在欧洲文艺复兴前2000多年,荀子就已经确立了儒家的无神论人本主义的价值观。正是这个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

    • 家园 中国人信天道,其次太阳

      其次月亮,其次北极星,其次五行星。。。。搞懂中国文化,先搞懂天道,也就是古天文学。

      阴阳比较好对应,《易经》的易字"古文"就是上日下月(另一说下阴雨),五行首先是浑天仪子午卯酉线所分四象,现代数学也证明四种颜色是“一”张分区大于五的地图的最少颜色。世间上所有的天文学都有这种四分法,而唯独中国,把分界线也另立为特别象,这便是“中”的由来,四象加能及此及彼的中组成五行(另一说:月亮视运动初始相位在浑天模型中四回归年复合一次,其中加有一闰,组成五行)。

      《老子》特别尊从天道,估计也是研究了天文学后的成果,“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浑天学说中天气右行,在泉也就是地下气左行。在相位180度相反的地方称“冲”。相位相反的天地气交汇才是“和”,和现代事物走向反面产生质的飞跃一个意思。

      老子说 观“复”,这个复就是规律性,中国古天文学学的就是“天道的规律性”。在一个规律性的平台上,其万千事物必受这种规律性的影响。所以掌握古天文学才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工科生。相反即便喊出“天人相应”的口号,其本质也还是文科生,可以“美化家居”,不可以改天换地。

      天文学在宗教政权浓厚的国度是秘学,大批的宗教精英在研究,于是数学几何非常发达。在皇权森严的国度是官学,只有少量的历官在传承,于是最后不是失传就是失发展。但是做理工科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只能从了解古天文学中来。

      通宝推:迷惑不解,左手拈花,
      • 家园 中国人表面信天道,实则信人道

        所谓天道、五行之类,看似神秘,其实不过是人道的一个象征罢了。孔哥并不认为自己发明了道,他虽然慨叹礼崩乐坏,但认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周易》所讲的是效法天地之道,《论语》中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本来就是主张“自然而然”。《大学》中说“明明德”,“明德”本在人心,只是使之自然显明而已。简言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其实并不是像一神教文明那样寻求超自然的神或天自上而下的将所谓道降临人间,而是自下而上的将人世间、人心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升华,形成所谓道。

      • 家园 你说的很对,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天文学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家,即道家、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都是从一种相当成熟的一神教——天道教发展起来的。

        让我们先从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概念——“太极”开始。

        “太极”一词的语义,一向众说纷纭。特别是宋代周敦颐妄用佛教思想解释“太极”,称“太极本无极”,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其实,追根溯源,它的含义并不复杂。“太极”,在古书中又写作“太乙”、“太一”、“泰一”等。从这些不同的称谓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只是一个借词,其本义并不在字形中。那么它是什么含义呢?其实,“太极”,就是“帝”的切语(“太极”的切音为“提”,而“帝”字古音就是“提”,此音至今仍保留在形声字“啼”中)。这种说法有根据吗?有。《史记正义》云:“太一,天帝之别名也。”前面已经说过,“太一”和“太极”为含义相同的两个名词,因此可证“太极”就是“帝”之说不误。

        既然“太极”就是“帝”,那么“帝”又是什么呢?所谓“帝”,其本义是上古华夏民族对用来判断天象和季节的主宰天体的称呼。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季节的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是不难想象的。因此,这种主宰天体被人格化为天神——主宰一切的“上帝”。正是从这种对天体和天象的崇拜中,发展出了中国古代宗教。正因为如此,这种宗教与其他国家的宗教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与天文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天文学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并进而影响着社会、政治直至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天”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由于古人对天文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因此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总地说来,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太阳为决定时间和季节的依据。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上帝”就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以太阳神及其配偶太阴神(月神)为主宰神灵的二元崇拜。这一阶段贯穿了自传说中的伏羲至黄帝的数千年,跨越了渔猎文明、采集和种植直至大规模畜牧和垦殖的一系列时代,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起源全过程。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那个向来被视为难解之谜的“太极图”的含义了。“太极图”为圆形,古人云:“天圆地方”,圆形代表着天。那一黑一白的“双鱼”,其实就是象征着白天和黑夜(那两只“鱼眼睛”,就是太阳和月亮)。“太极图”所表示的,就是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正是从这里,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阴阳观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这个对立面相生及转化的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原理。

        第二阶段,大约在商周之际,中国古人的天文观念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太阳不再被视为宇宙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北极星。北极星代替太阳被视为宇宙的主宰,是有深刻原因的。它的位置几乎就在地球自转轴的延长线上,如果仰望北半球的天空,群星仿佛附着于一个倒扣的大碗上(“盖天”),这天盖围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不但群星,而且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也是围绕着北极星的位置而旋转(当然,白天看不到北极星)。北极星似乎就是天之枢纽,是天空最高处,群星仿佛都是拱卫着它。因此,北极星就理所当然地代替了太阳,成为宇宙的至尊。而太阳、月亮,则成为了“太一”驾下的“两仪”。《吕氏春秋·孟夏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混混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这段话可以这样解释:北极星(“太一”)作为天轴,使日、月(“两仪”)围绕之而旋转。由于日月的交替,又导致昼、夜、寒、暑的变化,这种往返不已的变化,就叫“天常”(又叫“天道”)。

        这种天文认识的变化,必然导致宗教上的变化。从商周之际起,“帝”——“太一”(“太极”)就不再被看作是太阳,而是北极星了。中国古代宗教的最高主宰由此从阴阳二元神阶段进入了一元神阶段——以“昊天上帝”为主宰的上古天道教阶段。作为这种宗教的主宰的“昊天上帝”有如下特征:

        1、天道教内有众多神灵,见诸甲骨文和上古文献的就有四方神、蚕桑神、农业神等等,这些神灵各有特定职司,构成了一个整然有序的神灵系统;

        2、天道教有一位最高的主神,即“昊天上帝”。由于继承了此前的阴阳二元神的思想,使得“昊天上帝”成为了一个“阴阳”复合体(可参考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思想)。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中国上古的天道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多神教。这种多神教是中国商、周时期的国教。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就是商周时期天道教的巫师和祭司们进行占卜留下的。

        春秋以后,随着社会大动乱的发生,天道教也解体了。随着上古天道教的解体,中国文化在春秋时期也发生了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变化:人们开始摆脱宗教巫术的思维方式,自然哲学思潮开始兴起。《荀子·天论》中对“天”所作的自然主义的论述,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天道教毕竟在民间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构筑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伦理和秩序的基石。对此,儒家的先哲们认识的很清楚。《易传》中说:“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君子“以振民育德”,“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易传·象辞传》)。而要顺利的进行教化,最简单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古流传下来的天道教的天神和祖先崇拜。但这又与当时流行的自然哲学思潮明显矛盾。如何解决这一两难处境?以《易传》的作者为代表的儒家先哲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做法:神道设教。

        《象辞上卦·观卦》说:“观天之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这话的意思是:圣人观察四时的运转,春夏秋冬秩序井然,就像有神灵主宰一样。于是设立鬼神祭祀,利用鬼神的力量来推行教化。这样,天下万民因为畏惧鬼神,也就驯服了。“君子”虽然祭天祭祖,但并不是真的祈求天神或祖先保佑,而是为了推行教化,文饰政事,利用传统宗教的力量来让人民接受儒家的伦理和行为规范。用《荀子·天论》里的话来说,就是:“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这是一种宗教和无神论的巧妙结合,它有效的化解了无神论的文化核心与民间神灵崇拜的矛盾,因此一直受到中国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推崇,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文化“表面多神,内核无神”的基本特征。

        通宝推:迷惑不解,二至,删ID走人,回旋镖,弦音醉舸,整合精神哲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