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神童为什么不神了? -- 河蚌

共:💬65 🌺438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高智商孩子的问题不是教育,而是智力上的挑战

      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要好好的教育天才儿童。应该不会有人觉得这些天才儿童在学习上有困难。对孩子没有困难的方面加强充其量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花添多了,最好也不过还是锦,一个搞不好锦反而会被太多的花连累的成不了材。说句不好听的话,相对于这些天才儿童,咱们这些普通人基本上就是个弱智。将心比心,如果是智障人士从小教育各位,各位有多少能有现在的成就。大家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凡是天才出现极少是一个人。一个天才的周围一定会发现若干大大小小的天才。领军的不一定是个天才,但一定是个善于引导的好老师。这些人学什么,学多少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智力的挑战和智力的碰撞。让天才去做天才的事情才是正理。

      顺便说一句,知道的多并不一定是天才。从小会背个诗,算个数,真的不算什么。真正要发现的是孩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敏锐,逻辑,思路,等等,这些才是能力。至于那些知识,该知道的时候普通孩子都能学会,对于这些天才儿童就更不是问题了。要是有孩子因为后来学这些有困难,那多早学都没用。

      • 家园 不是在说天才教育呀

        这篇就是为人父母的一点思想体会罢了。

        话说,那种天才都是大家听说过没见过的。咱说的神童,就是咱们生活里经常被别人称道的小孩子,机灵一点,反应灵一点,懂的多一点,让大人多惊奇一点。如果按你的定义,这些孩子那可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

        咱才不关注什么天才儿童呢,那与我们太遥远了。为人父母,俺们最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孩子,顺便再关心下周围的孩子。怎么发现发掘孩子的潜力,怎么让这些被人称为聪明的孩子继续聪明下去,才是为人父母最操心的事情。等做了父母之后,才能体会到,奋斗一生,到了晚年,也许最让人称道也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了。

        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能考上大学呀。不是古代的考进士中状元,全国上百万书生,最后三年一届只取三四百人。咱们普通人的目标,甚至不是非要让孩子上北大清华(其实上这个也比考进士容易),能上个一本名校也就心满意足了。

        • 家园 其实是一样

          大多数家长称道的孩子都是务实的结果。背多少多少诗,什么什么几级几级,能做什么什么,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将来迟早要会。简单说,所有孩子能会大人才会的东西都没有什么。要是十岁的孩子会背九九表不能让人惊奇的话,五岁的孩子会背这个也没有什么。二十岁的人能背下来唐诗三百首的话,十岁的孩子能背也不值得惊奇。这种假以时日吃个功夫的东西只能说明孩子过早的背上了负担。真正孩子身上值得家长花时间的是务虚。会背九九表的孩子不值得注意,可要是孩子说加五次三太麻烦,有没有办法可以省点事儿的时候,才是家长要打起精神来的时候。会背锄禾日当午没什么可说的,可要是孩子问日当午为什么一定会汗滴禾下土的时候,家长就要认真一些了。

          以现在的条件,上个什么大学真的不能算是什么出息。要山某说那家孩子养的好的标准是老爹能拿起电话来说:孩子,老爹这儿有这么一个事儿,你看怎么办才好,或是:孩子,老爹这儿有这么个问题,你给解决一下吧。

          • 家园 天下父母的心思

            就是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什么超越常人之处。还是想说一下,我觉得你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观点总是有些偏颇了。

            历史是个好东西,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办法,但历史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往往都是与常人不同的,特别是在科学史上的故事。比如算术,最著名的莫过于高斯,自己就将1+2+...+100由加法律变换成(1+100)*50,但高斯这样的是数学天才,100个里面有没有1个都很难说。也许到了现在,我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难的,但是对于小孩子,这种思维确实是很少见的,这样的例子,其实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在儿童教育中关注,并不是说你得有别人做不到的技能,那样的太少见了。别人二十岁才能做到的,你十岁做到了,这就是最典型的神童,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比如科大少年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而普通人的神童定义,甚至比这个还低,不过就是显示出超于大家公认(这个公认有时还是错觉,因为大人总是拿自己小时候来比)的能力,记忆力强一些,反应力强一些(比如2岁时能背九九表,能认识很多汉字,能背齐中国的省份),实际上也就是比别的孩子早慧那么两年,多长大几岁,每个孩子都会有。

            但是,这样的孩子,总会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包括父母、亲友、老师)和鼓励,如果教育得法,他们将会一直表现的很优秀,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领先一步,由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有可能步步领先,最后超然众人,因为这个所谓效应,其实就是资源投入。就统计学上,投入的资源越多,成功的可能越大,比一比华裔和非洲裔,就能证明这个原理。

            最后,咱还得再重复一下作为父母的成才观。对于儿女,父母只能负责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是孩子们自己的造化。对于父母而言,现在养孩子的目标,就是能让他们上个好大学。因为如果不出意外,孩子就可以自己找到工作,独立了。小时候靠父母,长大了靠自己,老了靠儿女,这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在为人父母这个阶段,大家还真没想那些长远,想到打电话,让孩子帮忙解决问题。

            不知道,山人年龄多大,是不是已经为人父母。我也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老话的真谛。对于任何父母,孩子都是最大的变数,真不知道他将来会怎么样,现在能做的,就是探索,找出他的闪光点来。

            • 家园 三十年是多说了

              没孩子。可一家子都是老师,聪明的,笨的,有成就的,一事无成的,林林总总听过见过的也很有一些。自己也是在好样的,没出息,捣蛋鬼,为他人戒的别象他那样,到看某家的山某如何如何的为他人做榜样,等等,过山车样的很起伏了几次。所以虽然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可自认为还是有资格在网上说一说的。不过,从来不在朋友圈里议论人家的孩子,可只要有机会就会和孩子们议论议论父母,绝对比议论孩子有趣。

              顺便说一句,孩子父母能有作用的关键时期是上学前。六七岁以后,从小带的好的孩子和从小没带好的孩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了。父母能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了。

    • 家园 说得好,聪明和智慧本就不是一码事,多数人混淆了
    • 家园 哟道理,神童更需要加强教育力度

      孔融是否神童很难说啊,他那种家庭出身,懂个礼仪,会磨嘴皮子不需要多高的硬件配置,而且他成年后连个城都守不住实在没看出脑袋又多好使。

      其实杨修倒可以算是神童教育失败的例子,他脑子肯定很好使,可惜不光高一点层次的计谋方面就一小白,文思那么敏锐,文学成就却没达到相应的高度。

      俺也关注过高智商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是YY如果将来儿子也是神童有个准备。结果听专家讲下来,妈呀,还是YY儿子不是神童吧,高智商儿童脑子是好使,但一般情商都有问题,管教起来不是一般的费劲。

      俺儿子班上有两个小孩,一看就是智商超常,一个从一年级起,每次俺送儿子进教室都看到他在读书,纯文字那种适合三四年级读的,他妈妈都说他读的书很多,而且他画的画,做的手工很漂亮。可是这小孩从来就是我行我素,你跟他说你应该这样那样,他跟没听到一样,他们班主任,时刻都得盯着他,否则肯定搞出事。还有个小孩,也是学啥会啥,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连俺儿子都看出有些小姑娘喜欢故意惹他发火,他还是照样发火,动手,被老师批评,惊动家长。

    • 家园 “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啊

      很有同感:

      “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啊。

      在教育子女时,拔苗助长和逼子成龙,在“功利社会”里已成时髦和风潮了,它扭曲了不少小辈的身心健康,也厄杀了许多童心和幼才。

      就拿西河这个还在“成长期”和“柔弱期”的“异奇优苗”园地来看,不也正在面临商业化和“倾向化”的巨烈冲击,接受又一次命运的挑战吗?

    • 家园 我来拍砖

      神童的参照系是同龄的孩子,因为比同龄的孩子优秀,所以推论长大以后会比普通的大人优秀。首先这其中的推论就不是很严谨,竞争的水平也是低水平上的,因为好坏都由大人评判,水平自然低于大人们。

      成人之间的竞争是无差别竞争,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看中的都是结果。竞争的水平也都是最高级的竞争,这种水平因为是最高水平,所以是刻意培养不出来的【奥运会不算,加了太多约束条件】。

      所以都是事业成就人,因为事业就是培养顶级高手的环境。1900-1930年间的儿童古文学的好,数理化学的好都不如去参加革命。你如果比别人聪明一百倍,没有参加革命,也不一定比后者的成就大。

      所以结论

      父母的责任,就是应该让我们眼中的”神童“一直神下去,让他们顺利的成长,并成为出众的人,以最好的培养去回报上天的恩赐。
      方向错误,越是顺利的成长,越不能成就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