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马前泼水”、“铡美案”与社会稳定 -- 柞里子

共:💬43 🌺168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先生大才,读先生文章有高山仰止之感

      中国为什么没有资产阶级革命?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是一个给予能人以机会的社会,因而并不存在一个受压抑、不造反遂不得翻身的资产阶级,或者任何一个别的阶级。

      无能人、能人及精英之分很符合小农时代的阶层面貌。无能人中之有知有觉有能者是谓能人,能人到精英,无论是举荐还是科考,皆有通道。一旦通道淤塞,纷乱则起。黄巢、洪秀全屡试不第后造反都是好例子。

      通道因何淤塞?如果把精英阶层定义为官僚集团的话,社会结构也可以分为皇帝、官僚集团及自耕农,官僚集团包括依附其身上的地主士绅商贾豪强,这是中国政治的一大特色,这个集团只进不出,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但自我渔利超强,所以一旦全社会提供的资源负担不了其需求时,通道便自动淤塞,就象挤满了的人公共汽车再也上不去人一样。

    • 家园 呵呵,辛亥革命当然是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口号是什么?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是法兰西民族国家。这和辛亥革命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推翻不平等的国家制度,建立在政治上人人平等的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本身就是人人平等之后才可能才可以出现的,人压迫人的国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从理念上讲也是现代化的共和国,所以tg才会尊孙中山为国父,因为辛亥革命和红朝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天朝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的步骤。

      你后面说天朝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等同说土共不是工人阶级的共产党。现代社会对于欧洲国家,是内生的,是其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但是对于其他亚非国家则不然,而是基于理念,基于其国家内部精英对世界最先进文明的判断,通过有目的引入改造和嫁接而成。

      天朝把过往的王朝硬套上‘封建’的帽子,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另外一方面恐怕也是对专制制度的忌讳。如果指自秦以后那些王朝为专制,那么就必然要对这个词汇做深入分析,结果恐怕很尴尬,哈哈。

    • 家园 问一句

      买臣妻要离婚,自然是认定买臣终生不得发达了。

      这是不是可以侧面证明,就“买臣妻”这样一个当时代的,平常百姓的个人经验来看,这种“人才流动”其实是小概率事件,指望不上的?

      • 家园 能人的比例本来就很小。

        在如今的民主社会,虽然就理论而言,谁都能上。

        就实际而言,有几个人真上去了?

        所以,你说的是另一个问题。

        有与没有,其差别是无限大。

    • 家园 好散的文

      1、“马前泼水”这个案例中,妻子的行事原则是依据社会地位/官职/财富来进行取舍,为此休夫、想复婚,丈夫看透了她而已;

      2、“铡美案”这个案例中,丈夫的行事原则是依据社会地位/官职/财富来进行取舍,为此行骗、弃家、行凶,妻子投诉而已;

      这两件事情在任何一个朝代、社会都时有发生。

      不知道楼主怎么发散引申到"社会稳定"的?

      至于

      中国为什么没有资产阶级革命?因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是一个给予能人以机会的社会,因而并不存在一个受压抑、不造反遂不得翻身的资产阶级,或者任何一个别的阶级。

      难道是想说中国从秦到清没有阶级之分?有阶级就有阶级斗争,就有压抑与反抗。

      至于选拔能人的方式,比如“推荐与选拔”,三国时曹操就通过这个当了官,可是后来他颁令求贤,看看差别有多大,再看看魏国的人才梯队与潜力。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举士令》或《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求逸才令》或《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至于

      因发迹而休妻或者休夫,就个人道德而言,应当是下“奈不住贫贱”一等。不过,至少合法,甚至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

      至少要考虑当时的法律与道德,而不是拿着现在的法律与道德穿越回去,至少宋朝的道德是比较严格的,多半不“在情理之中”。

    • 家园 也说个人道德与社会稳定 -- 与楼主唱个反调

      诚然如楼主所言,这两个案子似乎可以看作是家庭悲剧,进一步还揭示了社会稳定的要素之一:人才的流动。

      但是回到这两个案子本身在中国各个阶层的上千年的影响来看,答案却是与楼主背道而驰的。尤其是“铡美案”,从来都不是被看作家庭悲剧来理解的。其中的道德规范,从来都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加以考量。否则,无以说明为何一个家庭悲剧的案子,会在中国如此流传广泛。

      原因就在于,先说后一个案子,铡美案,陈世美的作为,动摇的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道德基因。前面一个案子,泼水案, 买臣之妻也正是背离了传统中国对贤惠妻子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不被人同情的。

      中国社会本身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其说依赖于能人的自我实现,还不如说是依赖于两条,1,社会资源的充足,2,社会道德的规范。

      能人的自我实现,不能说不起作用,只不过,在社会资源不足的时候,能人的自我实现带来的就是兵荒马乱和内部倾轧。而当社会资源充足的时候,能人的自我实现与其说是社会稳定的原因,不如说它是社会道德强加的规范产物。

      历史的周期律在中国的一再显现,乱世与盛世,对能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求的是能马上得天下。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上天有好生之德,天下共逐鹿的结果,往往是有德者得天下(这一点姑且认同),而这个得到的天下,往往已经是人口凋敝,地广人稀,老弱病残早已随乱世的结束而消失,一切又从头开始,社会资源,简单的说吧,土地,又可以重新分配。而人口的稀少,又使得管理得以相对简单。能人们,要不已经从龙,要不就是败军,需要参与社会分配的能人大为减少。于是,盛世出来。

      这一点,在隋唐初年,在宋初,在明初,乃至在清初,无不如此。只有到了共和国初年,因为西方现代科技与医疗的引入,才使得乱世之后的人口,相对减少的不是那么多(虽然也很多了)。

      而对乱世之后的中国社会而言,什么样的能人才是社会稳定所需要的?不是每一种能人都能顺利地流动地。只有被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认同的能人,这么说吧,要不,你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要不,你就是因军功而在御边与平叛中得以晋阶,除此之外,就只有符合道家释家的高僧大德而得人尊敬。除此而外,可还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能人上升空间?没有了。再也没有了。所以,与其说是能人因为有上升空间而导致社会稳定,还不如说是社会道德规范,你只有符合道德的规范,你才能够进身为能人的一员。否则,就是乱臣贼子。哪怕你杀人放火被招安,要得到最终的认同,还是非常艰难的。

      由此,可见“马前泼水”与“铡美案”的的确确就是社会的悲剧。因为,这两个案子所推崇的,所鞭挞的,也正是这个社会因道德次序的需要所推崇,所鞭挞的。这两个案子之所以在史书上得以记载,在民间得以流传,与其说是因为家庭悲剧而发人深醒,不如说是社会道德的宣扬与国人内在对朴素的传统道德的追求而共同促成的。

      当然,楼主所讲的社会流动性与社会稳定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偶是赞同的。

    • 家园 难得看到这样的好贴

      最近河里面文革乌烟瘴气,看的人烦,这样的清新贴看的人眼前一亮

    • 家园 科举制也不是包治百病吧

      总有失败者,你以为那些农民起义军里面的摇鹅毛扇的狗头军师是哪里来的?金字塔的塔尖就那么点位置,功臣世袭和皇亲国戚还要分一杯羹,按照科举制正常的一层层老实爬上去胡子都要白了,协助造反成功了直接就是一品大员,有机会谁不想投机一把,哪怕是知识分子待遇最好的北宋都有张元、吴昊。等不及的洪教主干脆自己来了。

      • 家园 虽说不“包治百病”,但在帮助社会阶层流动性方面,至少给中

        下层人生几分希望。另外有一说,说是犹太人唯有在中国被完全同化,其中科举制度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也只是一说而已。

      • 家园 不包。所谓包治百病的,都是吹牛。

        万灵药是不存在的。

        考试比推荐与选拔好。

        是打破出身垄断的最有效的手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