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第二次货币战争 (1)英镑”原来叫“英磅”? -- 水管子

共:💬22 🌺2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5.金银套购,英国成为金融霸主

      5.金银套购,英国成为金融霸主

      由于牛顿的贡献,英国在欧洲率先建立起金本位。在这个过程中,英国首先注意到了黄金和白银的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白银产量的增加速度比黄金更为迅猛。如果白银持续快速增长,而黄金的增长相对较慢,那么白银将相对黄金贬值,即银价会下跌,而金价相对银价会上涨。这里面显然存在套利机会。

      1819年,在英国国会就选用白银还是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辨论中,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就是出于对货币数量的考虑,使国会同意选用黄金而非白银作为英国的本位货币。事实上,李嘉图起初是支持银本位的,但后来几位技术人员的话影响了李嘉图,使他认识到,“机械特别适合于银矿使用,因此非常容易导致这种金属量的增加,从而使其价值发生变动”。

      尽管英国率先建立起金本位,但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黄金仍然不足,这些国家不得不继续实行固定比价的金银复本位。白银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银价的下跌,而复本位制国家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不得不苦苦维持金银固定比价,这给了英国人套利空间。英国人不断把越来便宜的白银运到欧洲其它国家,按照固定比价换回黄金,进行金银套购,获取了大量黄金。

      当时的世界货币体系是,中国实行的是银本位制,欧洲普遍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而英国已经建立了金本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欧洲对中国套利,英国对欧洲其它国家套利的局面。一方面是英国的白银流入欧洲其它国家,欧洲的白银流入中国;另方一面是中国的黄金流入欧洲,而欧洲的黄金流入英国。由于后来白银的产量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先于黄金退出货币领域,中国因此蒙受了巨额的损失,而英国却因此富甲天下。这些流入英国的黄金在英国沉淀下来,形成了巨额黄金储备,由此奠定了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

      如果说金本位建立之前的白银外流、黄金内流对于英国来说是无意识的和痛苦的,那么建立金本位之后的白银外流与黄金内流则是制度性的、有意的,并且充满了获得财富的快乐。

    • 家园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4.牛顿奠定金本位制?

      4.牛顿奠定金本位制?

      牛顿?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中三大定律并独立发明微积分的牛顿!

      众所周知,牛顿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货币专家!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是一位极其天才,又极其多面的人。牛顿在大学毕业以后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截然不同的生活。从l665年获得学士学位开始科学生涯,到1696年基本结束,有31年时间。在这期间,牛顿在物理、数学、天文等多个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可谓成果丰硕。而自1696年起,牛顿弃学从政,到1727年逝世,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牛顿主要在货币领域工作,并沉迷于炼金术和神学,在科学上几乎毫无建树。[2]

      牛顿出生于贫穷家庭,后来的科研生活也一直很清贫,经济收入上始终很不宽裕的牛顿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1692年,50岁的牛顿决定抛弃科学探索,寻找高收入的职位,但是一直都未能如愿。正当牛顿为求职不遂而大病一场,不再存在任何幻想奢望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却出现了。

      1696年3月19日,牛顿收到他的朋友查尔斯蒙塔古(Charles Montagu,后成为哈利法克斯爵士,家世显赫,时任英格兰的财政大臣)写来的信,通知他已被任命为皇家造币局监督,望他立即上任。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先生:

      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终于能向您证明我的友谊,以及国王对您的功绩的赏识。造币局监督奥弗领先生被任命为海关监督,国王已应允我任命牛顿先生为造币局监督。这个职位对您最适合,年俸约为五、六百英镑,而事情不多,花销不大……

      查尔斯蒙塔古是牛顿在剑桥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他深知牛顿的才学,特别是牛顿对化学和炼金术的研究使他觉得牛顿是担任造币局监督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

      牛顿接到这个新职位非常高兴,一来年薪比过去增加两倍,二来这是属于政府官员,从此之后可以真正踏进上流社会,做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立即搬到伦敦走马上任,蒙塔古为他安排了一个高级住宅。从此牛顿正式弃学从政。

      尽管牛顿弃学从政了,但从本质上讲,牛顿始终是一个科学家,而不是一个政客。他把过去科研工作中的精神带到了所掌管的英国皇家铸币厂。他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就把造币工作搞得焕然一新,主要做出了四方面的贡献:

      一是厘清账目。牛顿在数字方面的特长使他立刻就弄清了造币厂的会计制度。但牛顿的天赋不仅仅局限于弄清账目,他生来就会将事情分门别类,使之井然有序。对于需要动用智力的任何一项新工作,牛顿第一步就是编制索引,以便易于组织相关的知识。牛顿的工作非常认真细致,他甚至详细研究了造币厂每一班次的运转情况,记录产生的各种费用,如熔化锅的成本和使用次数等。他声称,“通过实验,我发现在镀锡过程中,每产生一金衡半克朗的硬币,就要损失三克半”。

      二是提高铸币产量。牛顿上任后,在财政部花园的后面建起了10个熔炉,分期分批地把旧币收回熔化,把熔化的贵金属运往伦敦塔造币厂,在那里铸成新币;同时在几处分设造币厂。1696年初春,市场上缺少货币,经济周转困难,为迅速扭转局面,牛顿不断改进冶炼技术,集中力量提高新币的产量,再加上蒙塔古的组织措施积极有力,使产量在短时期内提高了8倍,起初每星期的铸币量是15000磅,到最后每周铸币达12万磅(约5万公斤) ,大大缓解了市场的需求压力。牛顿并没有彻底改变造币厂,但他使其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这种高效率对造币厂来说史无前例,在后来的一个世纪中也不曾有过”。[3]

      三是提高铸币质量。英国早期的铸币都是手工制作的,非常粗糙。牛顿认为货币应该按照正确的重量和纯度来铸造,个体差别越小越好。某种意义上来说,牛顿对于精度的追求有着科学家式的狂热,并为之自豪,声称“这种精确是前所未有的,为政府省下了数千英镑”。从这我们不难理解为何他在1710年陪审团误判他铸造的金币低于标准时勃然大怒了。牛顿不断研究改善铸币生产工艺,新币在精度、纯度和图案花纹等各方面都符合设计要求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是打击货币犯罪。牛顿对待造假者和大剪刀毫不手软,有时候还亲自去刑场处观看处决罪犯。他还创新性地在铸币的边缘上设计一些锯齿状的花纹,以防止铸币被打磨,这种设计延续数百年,有效地扼制了打磨铸币的犯罪行为。

      牛顿由于工作出色,得到了财政部的高度赞扬,连国王也特地下语褒奖。1699年,牛顿升任“皇家造币局局长”。这是一个年薪2000英镑的政府高官,比剑桥大学的年薪高十倍。这是一个可观的数目,当时建立格林威治天文台,即所谓“弗拉姆斯蒂德大厦”的基本资金才花去了500英镑多一点。[2]

      升职后,牛顿终于走进了英国的上流社会,并参与英国货币政策的决策与制定。后来,他曾先后推荐哈雷任金库的主管,他的老朋友格利高里任苏格兰与不列颠货币交换的总监督。

      在1696年的货币重铸中,牛顿赞成并支持洛克的观点。但是货币重铸的失败,迫使牛顿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提出了新的政策主张。

      1717年9月21日,牛顿在其货币报告中,分析了欧洲各国以及中国、日本、东印度的金银价格情况,认为英国当时的白银短缺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他建议不再用白银进行铸币,同时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纯度为0.9)3英镑17先令10又1/2 便士。自此,英国进入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尽管直到1774年白银的非货币化才完成。1816年利物浦伯爵(RobertBanksJenkinson)成为联合王国首相以后,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沙弗林金币用22开(11盎司或者91.67%的纯度)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含纯金113.0016格令,从法律上首次确立金本位制。1821年,英国正式采用金本位制,纸币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 7.32238克纯金。

      如果从1717年牛顿确定黄金价格算起,到1816年英国从法律上确定金本位制,再到后来1815-1914年"英国霸权"100多年的历史,金本位制在英国事实上存在了200多年。

      牛顿担任皇家造币局局长这一职务达28年之久,直到他去世前为止。牛顿由于在任职期间为捍卫英国王冠而做出的功绩,1705年4月,英国女王安娜授予他贵族称号,牛顿因此被褒奖为艾萨克爵士。牛顿为金本位制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虽然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是巨大的,并将被后人连同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贡献一起永远铭记。

      关键词(Tags): #第二次 货币战争
    • 家园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3.一次意义重大的货币重铸失败

      3.一次意义重大的货币重铸失败

      与以往历次的货币重铸所不同的是,这次的货币重铸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其成功,而恰恰在于重铸失败。

      由于这一次英国的货币短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所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代表是时英格兰的财政大臣威廉朗兹和货币论者约翰洛克。

      朗兹的主要观点是,建议在重铸中把所有银币的面值提高25%,让货币对白银贬值。而洛克货币论者,也是个哲学家。他认为天赋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和不可放弃的,人只受自然法的管治;在社会中,人受政府的管治,这样的政府是在一致赞同之下建立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支配下,洛克主张真正的货币必须是金银,货币单位就是构成货币的金属重量,因此货币必须有十足价值,他反对降低货币成色和减轻货币重量。

      朗兹代表了国王的立场,使国王可以合法的赖账,而洛克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要求政府发行足值的铸币,以切实履行政府作为债务人的责任。最终英国政府采用了洛克的建议,这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英国王室的政治胜利。

      但是货币重铸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1696年1月17日,议会通过了“王国克朗混乱状况整治法案”,但是该法案又被推迟实施。

      2月15日,议会通过表决决定将几尼金币的价值降到28先令。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价格仍然很高。

      2月24日,议会通过“取消银币铸造义务,鼓励铸造几尼金币法案”。

      2月26日议会又决定几尼价值应该降到26先令。

      3月26日的法案又决定几尼价值不能超过22先令。

      但是10月份,几尼实际上已经降到了22先令以下了,禁止黄金进口的法案也成为一纸空文。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皇家铸币局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但是铸币局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的多。在重铸中,面值达550万英镑的旧硬币被收缴,然后被重新铸成270万英镑份量足的硬币。但这些份量足的硬币并未能保持在流通之中,很快又退出了流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实际上铸币局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忙着从国外进口金币几尼或者半几尼。由于大量的白银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

      1699年2月16日,议会又决定不得强迫任何人按照22先令接收几尼。1699年几尼的价格为22先令,铸币局将之降为2l先令6便士。事实证明这个价格仍然太高。在一个几尼等于22先令的情况下,金与银的比率为15.93:1。在等于21先令6便士的情况下,比率为15.58:1。在等于21先令的情况下为15.21:1。而在汉堡,金与银的比率却接近于15:1。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利差使得禁止黄金的进口和阻止白银外流几乎是不可能的。[1]

      尽管英国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铸造出份量足的银币投放市场,但这些银币很快退出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始于1696年的货币重铸终究归于失败。但这次失败却逼出了英国的金本位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家园 【原创】第二次货币战争 2.复本位制下的币值紊乱

      2. 复本位制下的币值紊乱

      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使得银价高涨,欧洲人纷纷把白银运往中国以牟取暴利。这些运往中国的白银,除了从美洲开采出来的,还有直接从欧洲的流通领域中退出的货币。

      白银退出欧洲货币流通领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自然磨损。银币在流通中难免有自然磨损,时间越长,磨损越严重,但由于从法律上确立其货币价值,仍然按照面值进行流通。

      二是人工打磨。在1660年代以前,英格兰的货币都是手工生产的,非常粗糙,具体差异较大,同时代的人称之为“锤打而成的货币”,这样就为投机者提供了机会。这些投机者把比较新的银币进行人工打磨,或者剪角,把打磨下来的银屑重新融化成银块以牟取私利。为了对付这些“大剪刀”(clippers),英国政府出台了极其严厉的法律,对货币剪角者处以绞刑。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投机者的行为,因为还有第三种方法。

      第三种方法就是直接融化。直接把整个银币融化,然后以白银的价格销售仍然可以获取利润。

      足值的银币被打磨剪角或者被融化,退出流通领域,而不足值的银币则在市场上流通,这就是著名的格雷欣法则,或者叫做劣币驱逐良币。1649年克伦威尔创建共和国前后,白银铸造总量为1970万英镑。到1695年大约还有1000万英镑银币仍在流通,其余大部分被熔铸成白银或者出口了。在流通中的1000万英镑银币中,700万英镑是1649年以前铸造的,而且受到了严重磨损。[1]

      白银大量退出货币流通领域,使得欧洲出现了普遍的白银短缺,造成了通货紧缩。

      为了对抗货币短缺与通货紧缩,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货币重铸的手段。所谓货币重铸,就是政府回收市场上的旧银币,将其融化后,铸造成更多面值的货币。这在短期内可以扩张市场上流通货币的数量,缓解白银短缺带来的通缩压力。频繁的货币重铸,导致银币成色不断下降,1696年之前,英格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货币重铸就分别发生在1257、1279、1299、1344、1412、1464、1526、1542、1544、1545、1546、1547、1548、1549、1550、1551年。最初的1英镑就是指1磅白银,1688年时手工铸币的含银量还在88%,但是到了1695年已经缩减到了50%。政府通过铸造成色较低的金属货币,但却以较高的面值发行,这样财政就获得了所铸面值与铸币成本之间的收益,相当于从社会上征税,这就是铸币税。[1]

      在贵金属本位制下,频繁的货币重铸在短期内扩张了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但在长期来看,由于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作用,足值货币不断退出流通领域,又引起长期的通货紧缩,从而导致货币币值的紊乱。

      与此同时,黄金与白银的比价也出现了严重的紊乱。

      中国是银价高、金价低,欧洲是金价高、银价低,因此,欧洲的白银流向中国,而中国的黄金流入欧洲。当中国白银短缺时,就会造成银价的快速上升,黄金兑白银的比价则不断下降。例如1克朗银币的面值是5先令,但由于银价的上升却使得其市场价值上涨到6先令3便士,这也给英国的货币体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为了解决金银复本位制下黄金内流、白银外流所带来的币值紊乱,英国决定在1696年再次重铸货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