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易经》心得】豫卦:循天理,顺人心,而得和谐 -- wqnsihs

共:💬187 🌺120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教。

          又有问题麻烦你,还尽是外行话。

          好像有管理书说:职工对福利的期望会越来越高,而同时,福利的提高对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刺激降低。比如,老毛刚打下天下的时候,把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提上去了,因此工人们也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干活;但一定时候,工人就变得消极了,磨洋工的现象越来越多,最后国企成了养懒汉的地方了。

          请问,这个是应该“一手软一手硬”,对吗?

          • 家园 还债篇:

            还债篇:

            先欠一下,这个周末写三个小故事给你 [ GWA ] 于:2011-04-07 01:49:50 复:3364832 总阅:69507

            先欠一下,这个周末写三个小故事给你,一个是关于国内的“蠹虫”另一个是关于外商如何耍计

            关於国企“砸大锅饭” 的那个历史,我们开始淡忘了,好像许多年青人是没有真正的感性体验的(他们也许因为父母的下岗而生活艰难过,但毕竟当时年龄太小了)。

            我这里提供一些自己了解的情况,可能是局部现象,但都是确实发生过的:

            按照国务院体改办的估计,从1996年到2001年,有3000万工人从国企下岗,(有研究者估计是4800万)他们的收入因失业而锐减。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迅速增加就业,(从1995年的2100万增长到1999年的3500万),但并不能全数吸纳国企下岗者和新进劳力。1998年的城市失业率达到了8%。与其同时,跨国企业开始大举进入,农村青壮劳力也随即大量进城,弱势的下岗者就完全处于竞争的底层了。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企有两个现象是耐人寻味的,一个是“外”进“内”退,另一个是“民”进“国”退。我自己无力来评价当时的历史,但想取那个“大潮”里的两个小浪花来简述如下:

            1。外资的两次穿越 - 亏损的到底是哪位?

            我们都不会忘记,改革早期西方媒体是唱衰中国的,他们曾信誓旦旦地说,大多数的外企在中国的早期投资都失败了,亏钱了,并举实例为证。

            可当年的一些当事人私下里给我讲的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有一西方行业巨头,因为当时的国家规定,他们不允许在合营企业里占控股大头,就以设备和技术引进为主要条件“屈尊”与国内的一个同行龙头合资了。然后利用当时我们缺乏经验,再加上慢慢地分化和收买了一些中方主管,为他们在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估算上大量“掺水”开了绿灯,他们并以“和国际接轨”为理由,给自己派出的高管和技术人员以数十倍的巨薪,还在“质量控制”的美名下大卖私货(原材料和主要零部件必须由他们指定的海外供应商提供)等等。合营企业的大头利润就这样流入了他们的同伙的口袋,而那个原拥有响当当的国产名牌和技术力量的国企则从此走上了亏损的不归之路。“外方”随后以“投资失败认栽服输”的“大度”姿态退股回巢。而他们走后,那些被西方高管的巨薪“开了眼”的中方高管们就以管理理念的更新和“大锅饭”是主要“祸害”为理由对企业下手了。最后,那个老名牌消失了,工人下岗了,企业面临破产。。。。。。

            这时,那批归国后的“外方”高管们在被庆功进爵后,又回到了旧地。这次,是搞全资收购了:那些他们当年的“老友”被委以了重任,旧厂的很多下岗的技术骨干再次跨进新厂门。。。。。该行业的市场变了天。

            2.收“破烂”的发财良机,谁是真正的收益人?

            几年后,同样的好戏又开场了,但是时过境迁,主角换人了。我那时与一个“空手套白狼”的爆发户有过交谈,他酒后失言,让我听得目瞪口呆。他是专门收购和转卖那些既将搞“产业权转手”的厂方的“垃圾”(原材料,半成品,‘废旧’设备等),“擦边儿”谋利的。那些主管们搞了大量的“子孙”公司来为自己谋利,掏空了国家的企业,又振振有词地要搞“改制”了。为了“达标”,他们“以好充次”地处理那些“垃圾”,让他大量地“捡漏儿”。捡得连他自己都“于心不忍”了。。。。。。

            这次的真正的主要受害者还是那些为共和国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普通劳动者”们。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听到那些以“大锅饭养懒人”为理由而“砸大锅”的话就感到心寒的原因。

            看到整体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确实在不断提高的现实,我也由衷地高兴。也感到许多教训在被总结中,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在这三十年里,把许多问题看得更明白了,对西方来说,他们的“学生”开始教育“先生”了,后来者居上的势头已是不可阻挡了。我始终坚信:中国一定会摸索出自己的路,既不背历史的沉重包袱,也不踏上老牌资本主义的复辙。

            看到一段286的老话,与你分享:

            1979年6月21日,在会见了牛津大学代表团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说了以下的话:(摘自 Peter Nolan 教授的笔记,他现为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会主席,那时是团员之一)

            1。中国很穷,这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的目标是让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富裕起来,这要花很长时间。办法是鼓励先进分子率先富裕起来,接着其他人也富起来。

            2。实践出真知。如果能使所有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实现增长,那么就证明我们的实践对了。如果将来的经验证明我们一直在拥护社会主义,防止资本主义,那就证明我们的政治实践是正确的。

            3。积累过程中的盈利将归于人民,两极分化不会发生。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的收入和利润将归于集体和人民。

            4。当然,不平等将在较长的时期里存在。但是,我们指的“富裕”,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是允许管理良好而实现高收入的地区或单位走在前头。

            5。我们今天在农村遵循的原则“按劳分配”和文革前一样,这不是新鲜事物。但是四人帮摧毁了这些政策,

            6。过去十年,过分的平均主义和过激的左倾,我们因此在企业里吃了大亏。我们不应该同等对待管理不善的亏损企业和管理良好的盈利企业。

            *** 关于“资本养懒汉”的实例,我下周末再补上。

            通宝推:然后203,
            • 家园 好人呐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谢谢你提供的感性认识。下河的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很多理性的

              来自不同角度和思维的观念碰撞与交流,期待你的下篇,必有所报!

          • 家园 磨洋工是文革以后的事了,主要是扩大招工保就业引起的

            人浮于事。

            人多了可不就磨洋工?

          • 家园 个人观点

            市场的容量和潜力结构决定职工的纵向上升结构和横向分布结构。

            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竞争。竞争就会产生隐形淘汰或直接淘汰。其中很多企业制度支撑着竞争中的淘汰。

            同样新血液的不断注入与老血液的不断淘汰始终伴随。

            福利机制是制造稳定的人才结构与动力。而淘汰与人才流动

            同样是效率的一个支撑点。这就是公平与效率互相促进。

            美国企业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完善,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动态平衡。

            至于中国以前是一党制下的计划经济,现在是一党制下的市场经济。当然产生许多限制因数与优势因数。涉及比较有别于欧美的叠加博弈。

            • 家园 这个“稳定”和“竞争”的平衡说得好,这个视角有启发意义

              作为管理者看来,有时候要“故意”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这对于职工来说,属于“折腾”,不公平,但有利于管理者的有效控制。

              但这个“度”,难以把握啊,否则可能会变成“玩火”。

          • 家园 对那个引论有异议,不吐不快

            对那个引论有异议,不吐不快。

            好像有管理书说:职工对福利的期望会越来越高,而同时,福利的提高对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刺激降低。比如,老毛刚打下天下的时候,把工人阶级的福利待遇提上去了,因此工人们也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干活;但一定时候,工人就变得消极了,磨洋工的现象越来越多,最后国企成了养懒汉的地方了。

            1。不同意那个“管理书”里的谬论:君不见集团老总们的“福利”与“业绩”挂钩的振振有词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吗?他们的天价索取哪里和“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成正比了?到底是谁在真正地为企业创造财富?给一点小恩惠就指望职工们“永葆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干活”?也太夸大“资本”的魔力和大众的智商了!

            2。中国出现的国企的“大锅饭”现象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也许要很多年后才能搞明白的。很多类似“国企成了养懒汉的地方”的结论都太轻飘飘了。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那个国内外的环境。。。。。。。我们看了忙总很多帖子了,他终生在追求“资源”的充分利用,“平等”的相对合理,效率和途径的辨证统一。那些活生生的素材,大都是围绕着“国企”展开的。

            • 家园 这个我在国企呆过,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农村的生产队小时候也见过,不是说各个都是懒汉,甚至大部分都不是懒汉,还有的人确实是宣传中的老黄牛那样拼命的,比如我的第一个师傅——老三届下乡,招工进了军工厂,训练出来的,天天提早半个小时上班,晚上还跑到我宿舍,跟我说反正没事,不如跟我去科里,把图纸赶出来吧。

              但懒汉确实存在,而且作为当时的管理者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和授权来对付他们,所以他们起的影响是极其消极和负面的,大家一样干活,有人累个半死,有人优哉游哉,结果工资一样,你选哪样?——结果我师父后来就在师母的唠叨下,就出去另接私活,再后来就跑去单干了。

              大家都是跟样学样,我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也许你也在国企呆过,也许你的经历与我不同,我非常欢迎你贡献出来,给大家增广见闻。——那就不是我下河的目的了。

              • 家园 可能你误解了

                可能你误解了,我的回帖仅仅指那个“管理书”里的结论,不是说你。

                因为自己的年龄,我们是靠那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工农”而活命长大的,我们自己也都当过多年第一线的劳动者,他们为共和国奉献,却从没得到过超过自己应得的报酬,他们的“懒”名声是被人强加的,是被人有意地放大了支流,忽略了主流的结果,是被人所“政治利用”的。

                我出国多年,也接触管理了,但没有看到过在主体上可以和过去接触到的那些“工友”们相等的劳动精神。

                • 家园 rp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你在国外企业呆过,也可以贡献出他们关于如何调动工人积极性

                  的得失让大家参考研究嘛,不是听说他们在搞什么“柔性管理”吗?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

                  刚刚屏蔽了一位自以为是,言语可憎的家伙,对你可能有些迁怒了,道歉。

                  但我还是觉得“那个管理书上的结论”有道理的,自己在管理实践上也遇到过类似的经验教训,至于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倒有待各位提供正反方面的例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