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揭开《诗经》的面纱---《召南》 -- 弦音醉舸

共:💬22 🌺8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句读

            “《鹊巢》之归,则离者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应为“《鹊巢》之归,则离者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

          • 家园 理解这句,最重要的在“改”字

            《孔子论诗》:...《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关雎》以色谕于礼,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樛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知,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离者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恒乎?《鹊巢》出以百两,不亦有离乎?"

            这句话中的“改”字如何解释,可以参考同段的《关雎》之改,同段有“《关雎》以色谕于礼,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改”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对于《关雎》的解读,孔夫子既说了“以色谕于礼”,又说了“改”,那么可以说明这个“改”字,是训诫教育之意,也就是说《关雎》是对子女教育的题材。

            回过来看“《鹊巢》之归,则离者好,反内于礼,不亦能改乎”,这里还需要明确一个“离”字,《易·说卦》:離为雉、九家,離为鸟,为飞、为鹤、为黄。也就是说不同于鹊这一类的飞禽(鹊代表君子,那么离就是代表小人(百姓)了),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鹊巢》这个嫁娶的方式让君子如此操作,那么普通百姓,不也就跟着实行了么(不亦能受教了么)。

            这么回答,不知您赞同否。

            另外,对于杜鹃的占巢行为,是秦汉前后一直都明晓的事实,但是《诗经》农耕文明时代,可能更看重布谷鸟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 家园 也许只有原作者自己清楚

              也许只有原作者自己清楚

              “杜鹃的占巢行为,是秦汉前后一直都明晓的事实”,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讥讽可能性最大

              “可能更看重布谷鸟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那时候生态科学似乎没这么发达

              《鹊巢》的出嫁排场,起码是上大夫嫁嫡女

              弟子问士的时候,孔子对执政者嗤之以鼻

              走程序求婚完婚是周礼,豪华婚礼不是

              《诗经》还有弄璋弄瓦什么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采蘋》写实“蘋藻之祭”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礼记·昏义》明文记载贵族女子将嫁之前,有蘋藻之祭:“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蘋藻关乎妇女养成之事,是仪式性活动。蘋藻荇蘩,诸般水草,通性是柔顺,古人有巫术思维,以为只要女子亲近这些物事,就会熏陶出柔顺之德,所以在出嫁之前,尤其要加强此种养成训练。

    • 家园 《草虫》是“尚贤”传统的宣扬(肇始)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厥。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夷。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   

      伯有赋《鹑之贵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   

      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   

      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   

      印段(子石)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   

      公孙段(子石)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   

      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谓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谓矣。”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

      《左传》虽是战国故事,但近于周朝,子展赋《草虫》,赵孟评价说:“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意谓子展的报复比自己(赵孟)还要高明,而后来之历史也证明这点: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在上不忘降”的意思是职位很高,却不忘百姓疾苦。从这个故事可知,《草虫》的主旨,不是思春,不是淫荡,而是对“君子”的赞美与渴求,亦即后世尚贤传统的肇始。《說苑.君道》更从另一个角度为之佐证:孔子引用《草虫》诗句并藉著博奕之道勸諭魯哀公要徹底去絕惡道,因為不能徹底去絕惡道,就不能徹底喜歡善道;不能徹底喜歡行善道,就不能獲得百姓全心的愛戴。: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哀公懼焉。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悅。』《詩》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

      从《草虫》诗句本身,我还看到另一个层故事,“陟彼南山,言采其厥。”“陟彼南山,言采其薇。”两句,乃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故事的写实。

      (《史记.伯夷列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於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乃大仁大义之故事,对于孤竹国而言首阳山是西山,对于在陕西召南地区,首阳山正是南山。虽然伯夷叔齐守商朝的仁义而亡,但他们的气节仍为周朝所赞美推崇,是以有《草虫》一诗,将他们的故事列入自己周朝子孙精神教育范畴!

    • 家园 《采蘩》强调祭祀需亲力亲为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到哪里采白蒿呢?到池沼到水塘边;采来做什么?公侯的祭祀日期就要到了”......为什么要采蘩,诗人告诉我们是为了祭祀。三千年前的先民对祭祀的态度,从孔子那里就能看到,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云:“吾不与祭,如不祭。”那时的观念:祭祀的时候就要诚心面对神;必须亲力亲为参与。就祭祀而言,那是天子、诸侯们的特权,一般普通民众是不能染指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这一现象直到春秋战国,天子失官,礼崩乐坏,学在四夷之后,礼才逐渐下移,才与老百姓发生关系。哪些如此解读这首诗:说什么,“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候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该诗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怨:“夙夜在公”, 因而渴望回家云云”,简直对传统文化无知到极点!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从天亮到断黑,她都是始终待在祭祀现场,行使着自己的职责。直到祭祀圆满结束,她才怀着一腔虔诚之心回家去。“夙夜在公”正是体现古人祭祀之虔诚!

      读三千年前的《诗经》,更应当把它当史来读,他贴合着那个时代中上层社会的风俗与道德!

      -----------------------------------------------

      另外,白蒿跟祭祀的关系:

      毛《传》:“蘩,白蒿也,所以生蚕。”白蒿可用来制作养蚕的工具“箔”。蚕是丝织品的来源,是祭祀所需要之物。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子正是在讲祭祀时准备给神的祭品。所以才有“沽酒市脯,不食”之语。孔子是说,凡祭神的东西都必须是自己亲自动手做出来的。古人以这种方式来表示最大的诚心和敬意。目前,福建闽东地区的祭祖与祀神,还依然大部保留着古代的习俗与仪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