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日本武士今何在? -- cmosplay

共:💬100 🌺365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那一段说得不严谨

          苏联也是走的日本的道路

          我本来的意思是苏联也是个苦命的娃,没有海外殖民地可以掠夺,发展重工业在头一二十年又是赔钱货,生产出来一堆不能吃也不能穿的钢铁怪物,在国际市场上又没有任何竞争力。那需要赔进去的资源从哪来呢,跟日本一样,就是农业。我记得斯大林讲话时说过工农业剪刀差的必要性,不过一时找不到了。

          说起苏联的东线战略,我也偷懒了,您说得很精辟,诺门罕战役也是朱可夫元帅的成名之战,此战日本关东军惨败,从而彻底打消北进战略,转而执行南进战略。苏联因此也得以抽空了远东边境的二十个亚洲师调往欧洲,在亚洲只以远东方面军牵制整个关东军。

    • 家园 八旗不能算世袭职业武装吧

      八旗是满族贵族对奴隶的一种管理体制,并不是专为战争而设的。

      • 家园 八旗这东西我了解的也有限

        感觉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人身依附关系,家奴世代都依附于主子,这个和日本武士依附于大名比较类似;第二就是旗人以劫掠为生时,旗奴们也确实世代都是旗人的武力支柱,主要职业就是抢掠,就是后来抢到关内的领土后旗人也没有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由国家财政包养,他们不事生产,理论就还是世传的职业武力。

        只不过这个人身依附制度属于封建残余,不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所以清政府在进关后开展的资本主义改革中故意废弃了这支封建武装。

        • 家园 关于八旗兵

          兄台对八旗兵的了解确实有限.

          简单的说,八旗兵就是清王朝的世袭武装,从法律上来说不能从事其它职业.八旗除了身份识别以外,本身也隶属于某一类别的军事组织内.如骁骑营、步兵营等.

          但是,不是所有的旗丁都能顶上缺,这就是八旗的余丁问题。

          八旗武力的衰落,不是因为其“只不过这个人身依附制度属于封建残余,不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所以清政府在进关后开展的资本主义改革中故意废弃了这支封建武装。”

          相反的是,清政府一直重视这支武装,并将之视为立国之根本,历代皇帝都强调八旗骑射和满语的教育。但是,八旗武装的衰落,主要是八旗入关后,旗人习于安乐,武力衰退,军事上绿营的地位则逐步上升。康熙时平定三藩,绿营就是倚重的主力。但是北方对蒙古的作战中,八旗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到嘉庆镇压白莲教时,绿营亦衰落,要依靠乡勇。新疆镇压张格尔,则亦要依靠绿营,八旗基本失去战力。到太平军时,则出现新型的雇佣军——勇营(湘淮军)。这是打着团练的旗号编练的正规军队。

          • 家园 窃以为这事只有皇帝一个人重视

            整个满清上层统治阶级并不在意。旗人贵族不重视八旗战力,只关心自己的投资收益率。政府官员不重视,只关心三年知府后,是不是腰包鼓鼓。出钱供养八旗的纳税人也不重视,就像购买了一份保险合同,却丝毫不在意能不能理赔。

            湘淮军战力强,其中一个原因是湘淮军是募兵,愿意打仗的人才会加入。八旗是天生的,不想打仗,不能打仗的人都在里面。

        • 家园 武士和大名是人身依附的关系,但不是拥有的关系

          可以算家丁、部曲,但不能算家奴。

          八旗是原始部族生活的遗留,男的负责狩猎、征战。女的负责生孩子。后来才演变成一种管理制度。才有了蒙八旗和汉八旗。

          入关后,不是清王朝想废掉八旗武装。而是人数太少,不得不靠绿营。清王朝优养八旗的原因,其实还是原始部落征服-索取贡品-族内分配的遗留。

          • 家园 这么说也有道理

            进关前八旗不是专司打仗的,确实算是原始部落社会的社会结构,狩猎啥的都是包揽的,跟专门打仗的武士不大一样,好像哥萨克倒是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打仗的。

            进关后八旗全脱产了,自然也不缴税,本来是可以发展成职业武装的。人数不是问题,几十万军户世代专门负责打仗已经不得了了,再多财政负担太大。我认为还是体制问题,按照他们原始部落的传统,部落是个股份制公司,大伙都是有股权的;但是按照入关后的新体制,公司的股东有且只有一个人,100%控股。所以这伙武装严格上说反而是体制内的不稳定因素,所以统治者就把他们故意当生猪一样圈养起来了。

            • 家园 我一直对八旗入关后到过江前的兵力感兴趣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入关的八旗战斗兵不过十几万人。后面的仗基本上是靠叛兵打的。

              再后来各省驻防之后,十几万人分到全国,基本就是消失不见了。等到人口增长起来了,八旗的战斗力也完了。

              • 家园 我觉得十万户就不少了

                再大的地方,光靠打猎捕鱼抢劫也养不活多少人,估计能从蒙古拉过来的人也不多,入关后还三天两头跟蒙古人打仗呢。其实十万专司野战的军户就不少了,毕竟各地维持治安还有绿营呢,像宋朝那样搞80万禁军也没意思。

                和平后要保持战斗力还是要靠好的体制,比如说平时要把旗人拉到东北和西边拉练什么的。结果是分驻各省,像养猪一样圈养,很快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 家园 不了解八旗的户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是一个家庭的话,那么十万户大概是五十多万人。青壮年约能有二十万。实际战斗兵数也就十几万。

                  拉练不可能,即使八旗集中居住也不可能。人的步行速度算5公里/小时。一天走8小时,也不过40公里。什么时候才能拉到东北西北啊。

                  • 家园 户是我自己提的

                    八旗基层单位我记得是牛录,一牛录300丁。我说十万户的意思是八旗入关时也就十几万,死了一批剩下十万左右。就固定这十万,每一代出一丁,义务兵役制,到东北或者西北服役5年,平时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搞,战斗力应该是有保证的。

              • 家园 八旗兵力不多

                满蒙汉八旗加起来,就是十万上下。

                在古代,十万人集中使用是很大的力量,特别是反对方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唐朝平定天下,对单个割据势力,每次出动的兵力也就是十多万。

                • 家园 不要把“古代”混为一谈

                  唐朝初期人口不过2000多万。其实我记得隋朝也不过2000多万人,经过隋炀帝这么一折腾,人口更少,可能都没到2000万。而明末人口,中学课本上就有备注,因为人头税的原因,大量隐瞒,估计实际人口过亿了。

                  况且唐朝有关中、并州作为根据地出击,而满清入关就已经离家千里了,加上疾病和各种伤亡,他这10万人凭什么全部都是战斗兵员?你的印象当中,清末明初可曾有唐朝平定天下时期的大规模战役了?洪承畴受诏经略南方的时候,凑起来的兵力不过万余人。满清取得天下跟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更主要靠的是机巧——汉人政权的极度腐败和无能。明末和晋末堪称是上下五千年中烂透了的两个时代。

                  • 家园 隋朝时候人口很多

                    我的印象,隋炀帝初期隋朝的户籍人口比唐朝开元盛世还多——当然部分原因隋朝人口统计是大索貌阅比较彻底,唐朝由于均田制瓦解政府控制人口减少——至少是五千万。

                    清朝入关以后,开始主要是和大顺军作战,战场是在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和唐朝从并州、关中出击江南岭南相比并不远;大顺军可战之兵也就是十多万人,加上士气不振缺乏后方支援,所以清军十万人已经是一支很大的力量了。

                    • 家园 随便搜了一下

                      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200-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 年达到约8000-9000万的高峰。

                      但明朝的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纪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纪初突破2 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武德五年,那是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大规模战役层出不穷,总人口也才2000万,明末人口通常被认为超过亿,但也没见满清打什么大规模的战役。

                      http://hist.cersp.com/kczy/sxdt/200806/9956_3.html

                      另外,均田制瓦解恐怕不是唐初的事情。

                      兄台的回复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的,别的都不错唯独对于清朝的认识不太行,我很怀疑你没有认真看过一本书,不知道我的推测是否正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