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和忙总:我也说易之 履 -- 履虎

共:💬564 🌺4635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我自己看到的来说吧,2000头几年,

              亲戚们把在广东沿海的生意盘出去了,基本是些血汗工厂,低端的制造。他们1990年代到广东,积累了10年,也挣了不少钱,但是在所在行业,这点钱根本不够搞研发,进行产业升级,也没啥政府的支持。把钱回到内地老家,投资房地产,承包高速公路,建大型超市这些产业。资本增值的非常快,比前一个10年快多了。

            • 家园 老兄高才,刮目相看啊

              你不是月色的徒弟吗?本来以为你比较年轻有为,现在从见地看来,大器已成啊。

              沿海用工荒,我是切身体会,迟迟没有说这事,是自己还没理好头绪。从经济学技术面讲,物流成本确实是大问题,但今年那么多工人也确实在内地被吸收掉,也实在神奇。

              我个人早先的建议,就是分为三区,依次退税。但这个政策没有执行,就已经有类似效果了,实在令人目瞪口呆。内地就业这个现象,到底是好是坏,能否持续,现在不能下定论。

              我隐约觉得不妥,理由非常简单,就我所知的外商采购(工具类,只限欧美)------当然也包括我们公司------没有进入内地,而是在沿海等待那些合作几十年的成熟工厂拖拖拉拉交货,同时积极在印度越南寻找替代货源。这样应对的根本原因,就我而言,是我本人感觉下半年全球需求就会放缓(尤其是中东又乱),与其浪费精力到内地垦荒,不如再看看,而且目前中国货外销价格太高,我们的基本采购(好比维持生存)不得不搞,进取性采购则无必要。

              如果全球经济全部走低(中国掉头一跌,金砖各国均无法幸免),中国内地的工人必然会被挤压回沿海工厂,而沿海外销的形势也会相当严峻。到那时,中国就业矛盾才会激化。

              广东的“腾笼”,大方向上不是坏政策,但执行时的节奏,未必把握得老练,如果2012大家熄火,中国沿海几大加工区也要火拼,那时候天津最优,华东其次,广东可能有点麻烦,本届督抚,不能说毫无干系。

              • 家园 本大啊,有没有想过这个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这不是乱说的,为啥?

                人口最多,这是硬指标,大家都看到了;但还有一个:层次最齐全,沿海是发达市场,高端市场,中部及西部某些个都市圈是初级市场,而西部广大地区及中部某些地区是待发市场,这个梯次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大型国家所没有的(他们地区平衡了,层次自然没有了),而印度、巴西以及斯里兰卡,东南亚,又还是某个点是高端,大部分处于待发状态,所以我们这个才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那么,这个层次分明的大市场有什么好处呢?套用一句军事术语讲就是有战略纵深。细说如下:

                显而易见,当食品危机来临时,在相同体型下,杂食性动物肯定比专吃一种食物或少数几种食物的动物生存力要强,有的产品可能发达国家过时了,但我们这里还有中档次的消费群消化,以后还可以转移到待发市场甩货,而高档产品,则可在由沿海发达地区消费群消化,换言之,在中国,至少在目前十年,就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这是一;

                二是,我们不仅什么都吃得下,而且是什么都产,这也是市场层次多的好处,待发地区生产原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部则生产机电产品,而沿海高端这可以接轨、甚至“改轨”(即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至于你所担忧的物流方面的问题,a,低档的以及物流称之为抛货的,却是内陆生产节省的费用不抵运费,但如果是当地生产当地消化呢?这是不是商机?b,运一包螺丝运一把老虎钳从江西到上海,再出口,确实划不来,但运一集装箱像大地窝铺所说的一把就值30多美元的钳子呢?成本摊销不就下来了吗?c,还有个办法,那就是抛弃以火就灯的想法,采取移灯就火,譬如贵公司,单纯从中国进口工具成本和交货期都不划算了,那么试试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会怎样呢?原料、辅料以及销路市场都是现成的(这也是我要说层次齐全的好处),而印度能比吗?

                三,众所周知,各个发达国家生产大发展了,又往往为越积越多的产品销路发愁,甚至炮舰护航,但中国市场由于层次多,人口多,地域广,需求大,自体循环搞起来,十年内是不愁的,08时,我就说,中国只要把各县城的下水道重新弄一遍,经济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就是这个道理。

                通宝推:乾道学派,
                • 家园 哈哈 您说的最后一句~

                  我们单位08年09年干的事就是将我们省所有县一级新建一个污水处理和一个垃圾填埋(处理)~

                  算不算您说的自体循环呢?

                  我还靠这些项目中的其中之一提成了几百块~

                  花您~(MS这花让您得宝了)

                  • 家园 是这样的:

                    我们国家很多基础设施,不是缺失,就是年久失修,所以不是做无用功,当然修的过程中经费跑冒滴漏还是肯定有的,但这个建设本来就不可或缺,也是我们腾飞的基础,以前没做,是因为这个耗钱耗时,不是急茬(不太准确,大概的意思吧)。现在如果经济危机了,外需不足,就正好拿这个就坡下驴,扩大内需了。

                    而发达国家则不同,比如日本,基础建设早已到位饱和了,拿这个扩大内需,就有点做无用功的意思了,好像有在日本的河友就揭露:高速公路并排修两条,还是在人迹罕至的北海道。

                    所以,我说的我们国内经济市场大,层次多,纵深远就是个它们不能比的优势,

                • 家园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如题

                • 家园 有道理。看温总新报告,勤练内功了。

                  不求速度,速度反而就保持了。就好比中国足球,没人看了,自然就出息了,不然是

                  灭得无声无息啊。

                  内功可以练,不过外壳要硬。

              • 家园 商榷一下

                “如果全球经济全部走低(中国掉头一跌,金砖各国均无法幸免),中国内地的工人必然会被挤压回沿海工厂。”

                这个逻辑是什么?

                中国掉头一跌的理由是什么?内地工人被挤压回沿海工厂的理由又是什么?

                事实上,即使中国停止一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口,基本而言,仍然可以达到收支平衡(基于国企的对外投资和服务,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以及外汇储备的收益)。而全球经济全部走低,意味者原材料的大幅降价。因此,从收支角度上看,国家不需要拼出口,特别是让大量宝贵的内地劳动力回到沿海制造廉价出口产品,由国家财政进行巨额出口退税(也即是前15年出口行业的美好时光场景)。

                时代变了,本大可能需要做好提前退休或者转行的打算了。

              • 家园 骑自行车过独木桥

                TG似乎已经转为“下车推着走”了,今年的GDP增率如果有个明显跌幅的话,明年的大局就底定了。本坛的小松鼠小白兔们,留个心眼存粮过冬啊。

              • 家园 和本大商榷!物流成本确实是产业转移的障碍但没有决定意义

                早先几年产业就开始转移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先进行业的转移。

                Intel在成都设厂,华为中兴在西安、成都等地大举设立研发中心, 人数动辄几千上万。更有意思的一些半导体公司现行投资, 不说中芯国际等准红筹股, 就是O2Micro这种美国公司也在重庆、武汉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接着传统行业也开始转移了。 联合利华把上海的工厂撤了, 现在连亚太区中心都移到了合肥。可见物流成本这种东西占整个公司的运营成本不高,特别是毛利相对较高的行业,地方政府的一些税收优惠就足以克服其中的差。

                对于外贸, 老外肯定不甘心把鸡蛋放在中国一个篮子里面, 企图向外转移订单的倾向一直存在, 只不过在长期的竞争中越南、印度屡战屡败。就以我熟悉的半导体行业为例吧。老美喜欢用马来西亚平衡中国。08年金融危机, 许多马来的封测厂都裁员,而马来根本没有这么多测试工程师, 那些人都是印度来的。失去工作后这些人的工作签证立即作废, 不得不回国。 09年中国大举投资通讯基础设施, 急需大量半导体元件。结果这时印度工程师回不来了, 因为马来政府不敢顶着民意在本国大量失业的情况下签发工作签证给外国人。于是许多半导体公司的交货期延长到了匪夷所思的26周, 活活丢掉许多生意。痛定思痛后不少半导体公司后来反而大举投资中国。中国的人才厚度和基础设施的强度几乎可以媲美发达国家, 满足一家公司将来的无限发展。相反, 富士康这种公司一到越南聘请了10000名大学生后就发现市场的供应远远不够了, 遑论以后需要再雇50000名。

                本人的亲身经历:90年8*8后某公司决定撤资中国, 改投资泰国。最后请的泰国工程师月薪1400美元,让我给他们培训,而我的薪水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当年撤资中国的这家公司最后被一家坚持在中国发展的公司并购,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耳。

                以上可见, 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发展几乎匹敌中国的某一个行业, 但由于本身格局不大, 一旦发展后就遇到诸如人才问题, 成本问题, 产业升级问题,上下游限制等裹足不前, 在中长期竞争中输给中国。

                • 家园 这是从轻薄短小产品的角度来看

                  但还有大量非“轻薄”产品呢?物流成本针对这个。

                  而且“轻薄”产品,比如苹果的那些个矶矶歪歪,有个FASHION的特征,一旦问世,大把疯丝哭着喊着要买,对价钱几乎不敏感。实际看看这些产品呢?是好东西,但一个是用处不实在,二是不值那个价。

                  这反过来说明,消费类“轻薄”产品的销售商如苹果,刻意造就了大批不理性的年轻用户,他们对IPAD的不理性,反衬出他们对生活里各种博弈的不理性,不切实际和不能脚踏实地。这一代,还有脚踏实地的父母可供啃老,等他们自己步入中年危机,整个社会怎么办?

                  苹果和花街一样,其实苹果玩的是另类花花肠子。IPHONE很好,但除了一批商旅人士可以在旅行中不断联络工作,大多数人拿来TEXT来TEXT去的,还不是堆废话?而且我对生意上用IPHONE,BLACKBERRY的人士,不是很喜欢,因为最常见的EMAIL回复是:我在XXX,这个问题下午(明天)答复你------根本无助于我马上解决问题。

                  这一类产品的制造业投资,应该有很大的危机感。因为人离不开面包,但拿贫困的鞭子抽打你,你是离得开IPHONE的。

                  • 家园 同意本大的看法,全世界都是沿海较发达。

                    沿海是有深刻地缘地理优势的。

                    大宗商品运到几千里的内地,特别是再转运的话成本非常高。

                    但如果规划得好的话, 沿长江深入内地是一个好主意。南京,九江,重庆,成都都可以占到船运的便宜, 适宜轻重工业, 其他地方如西安、合肥,郑州等则仅适宜轻工业。

                    现在TG的规划是在沿长江内地开展轻重工业,内地的资源原产地附近深加工,降低外运负担,提高资源价值。在运输不太方便的地方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如西安。开发喀什则是瞄准中亚。

                    但无论如何,随着人民币的明暗两条线升值--合计10%一年,中国都会丢失一部分生意给越南、印度。关键的是国内企业能不能顺利进行产业升级。

              • 家园 另外,我感觉内地工厂做的是内需市场

                最近养成了个习惯,买东西都看看产地,发现大量产品的生产厂家是在中部的,如安徽湖北四川等等。公司总部还是设在北上广,但是工厂已经搬到内地去了。

                我的想法:

                一是正如老广兄所说的,在中国经济的拉动力量中,内需拉动所占的比重,比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要高得多。

                二是这个现象部分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产品同是大陆生产,深圳的物价比香港还要贵(沿海生产的产品主供外销,而深圳卖的反而是内陆生产的货物)。

                三是可以趁现在这个时机,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通过涨工资,搞基建,让工人和农民手上的现金增加,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在产地直接销售的商品价格较低,实际上也增强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另外,工厂一般搬到二三四线城市远郊的开发区,可以以这些开发区为中心建设卫星城,实现城市化进程。毕竟这些城市的远郊地价较低,较易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安居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