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余则成的锄奸功劳 -- 鸥盟

共:💬188 🌺2044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可很多真实生活比虚构艺术还要曲折离奇
      • 家园 余则成的锄奸功劳(补)

        少了一个人名,再发个补吧。

        这位头号功臣后来是大大有名的人物,不过他名字的来历在曲折度上一点都不比刺杀李开峰的过程差,编剧们编最狗血的电视剧时估计都不敢这样编,但历史有时偏偏比电视剧还要狗血。

        毛鸿猷(音“yóu”)是他的曾用名,伴随着他从出生到进入一所小学念书。不过小毛同学觉得小学的课程太easy了,纯属浪费他的时间,不想继续念了,决定直接去报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招考要求也很简单——没有小学学历,一律没有考试资格。这下可把小毛同学给愁坏了,让他在小学再耗个几年,比杀了他还会让他难受的,可没有小学毕业证书,他连参加考试的资格都没有,奈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同村有一位名叫毛善森的人拿到小学毕业证书了,毛善森家境殷实,完全没必要靠这一纸证书来混社会,又听说小毛同学有所求,乡里乡亲的,送给你用得了。

        小毛同学拿着这张毕业证书,立马以毛善森的名义参加了师范学校的招生考试并被录取,从此他不再叫毛鸿猷,他成了毛善森。

        记得曾经看到过有人说民国时都是素质教育,远非今日之应试教育所能比拟云云。可我看小毛同学的亲身经历,且不说放在今天就是一冒名参加高考的大案,要上门户网站首页或焦点访谈的。单说他的考学过程,他才接受了几天“素质教育”啊,还不是一下就考上了,这分明就是个应试教育的高分低能嘛。怪不得后来可以在军事上把委座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但是一辈子唯一一次上战场参与指挥的战役,就帮了TG的大忙。

        好了,绕回来,继续说小毛同学。小毛同学在师范学校里倒没有玩出换个名字再去考浙大的花样来,而是安安稳稳的熬到了毕业,并且顺利的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教师——小学教师,就是孩子王——至少小毛老师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小学老师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了,完全看不到希望,估计比日本宪兵队的牢房还要令人难耐。最终,对孩子王职业忍无可忍的小毛老师扔掉了教鞭,报考了刚成立才一年的杭州警官学校,成为了这所学校第二期的学员,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警察。

        未来的小毛警官在报到那天在自己的寝室遇到了一位来找他的肩膀上又有杠杠又有星星的高级警官(上尉),并称小毛警官是他的堂弟。众兄弟都特佩服小毛的城府,有这样的亲戚在学校里,居然一点口风也不漏。

        高级警官来找小毛是因为在报名表上看到了小毛的名字,再一看家庭住址,嗯,没错,就是自家老弟,于是就等着自家老弟来找自己。可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警官心说你不来找我,我干脆去找你得了。

        这一找就找出事来了,人家警官是来找自家老弟毛善森的,可眼前这个毛善森他其实是毛鸿猷啊,于是一番曲曲折折的解释差点把警官的脑袋给绕晕了。

        听完冒名顶替的曲曲折折后,警官倒也没有怪罪小毛,只是说这样用着他本家老弟的名字,让他感觉很别扭,最好还是把名字给改一下。长官的意见自然是要遵从的,但是小毛警官觉得这个毛善森的名字好听好记,比自己的原名毛鸿猷好多了,实在是没有必要再把名字改回去。干脆在现在的名字中去掉一个字,不也能算是改名嘛,于是就叫毛善吧……停,打住,不能叫毛善,这个名字不是一般的难听,应该把那个善字去掉。最终,军统的最后一任掌舵人完成了他华丽的命名过程,他最终的名字叫——毛森。

        几年后,毛森从警官学校毕业,那位毛善森的堂哥正好负责毕业分配,看到了毛森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对一段小插曲的回忆,一笑之下顺手把小毛甩进了力行社特务处特训班的进修名单中。从此,毛森获得了高于自己大多数同学的起点,他日后的飞黄腾达从这一刻开始起步。

        至于毛善森的堂哥,他肯定也是姓毛的,他叫毛人凤。

        通宝推:箫十一郎,次席幕僚,宁子,
        • 家园 毛森这个人

          和余则成很相似,领导们大多都很欣赏他、提拔他(唯一和他闹不愉快的领导是俞济时),不过毛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不记恩的。

          第一个提拔他的人是毛人凤,就是在他毕业后去上特训班,然后进特务处,这是毛森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虽说只是毛人凤的举手之劳,但确实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毛森在回忆录中写到毛人凤时是这么说的——和他没什么交情——回忆录中回忆的是1949年上海警察局长任上的事,也就是说他自己认为直到1949年时他和毛人凤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个提拔他的人是陈仪,汤恩伯的老师,这个人的结局大家都熟悉,被汤出卖后死于蒋之手。汤在出卖陈之前就已经将他软禁,执行人就是毛森。到溪口去向蒋告发陈仪的毛人凤,也是毛森向汤恩伯推荐的。

          第三个提拔他的人是戴笠,戴笠将毛森从陈仪那儿调回后,对其是青眼有加,让他一路高升,1944年时就已经官居少将了,这个1931年才考入杭州警官学校的人,升迁速度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而毛森是如何对待这个恩人的呢——抗战后蒋戴矛盾激化,毛森走了汤恩伯的路子(以同为陈仪爱将的名义),调出了军统,他才不想给戴笠做陪葬呢。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戴笠挂掉了,所以那个针对军统的“一锅端”方案也就没有执行。

          第四个提拔他的人就是空一格了,他将毛森调到了身边。按说常总的身边也没有什么适合特务做的工作,调毛森过去也不好安排啊。不过常总出牌总是不按常理的,尤其是在军事上,一天仗没有打过的毛森是以军事人才的身份被调入军务局的。这件事是这样的,毛森跟着汤恩伯“重点进攻”,闲极无聊跑到孟良崮参观了一下张灵甫全军覆没的战场,也不知道是头脑里哪根弦搭错了,回去就整了一份关于整74师为什么会玩完的分析报告,随便写了点字,一看页数太薄,就让一个参谋画了几十张图表附在报告后面,凑成了一份厚厚的报告,提交给了常凯申。常公一看,军事奇才啊,调我身边得了,于是就被调入军务局,成了“天子近臣”。(委座对我的报告,先略略一看,转而对图表仔细观看阅读,并且连连说:“你很好。”——这是毛森回忆录中的原话,中校参谋徐福臻这次做了一回活雷锋)

          毛森这次在军务局待了半年就受不了了,他一个特务出身的人,适应不了这里,于是又运作调走,结果一下子得罪了俞济时。俞局长觉得毛森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分明是拿侍从室当那啥,事情差点闹僵了。为此赶紧走了汤恩伯的门路,老汤面子大,俞济时也不想得罪他,最终还是让毛森成功的调了出来。然后就一直跟着老汤混,从浙江到上海再到厦门,二人一直合作。总的来说,合作比较愉快,除了一件事以外,那就是出卖陈仪。

          汤决定正式向蒋告发陈仪后,找了毛森谈话。先找借口说他自己太忙,不方便去奉化见委座。毛森自然非常警觉,立刻建议派汤的心腹陈大庆或石觉去,汤又找了一大堆借口说那两位也不方便去。最后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问毛森是不是可以跑一趟奉化。毛森的回答相当有技巧——“现正币值狂跌,物价飞涨,治安混乱,我是警察局长,日夜面临七百万市民生命财产之安危,时刻准备紧急应变,如果一定要我去,我自勉力应命。”话说的还是很漂亮的,但“不去”的意思也就差写在脑门上了。汤也明白毛森不愿意去,就让毛森推荐人选,毛森推荐的是毛人凤。毛森曾回忆自己也想不通当时为什么就想到了毛人凤,因为他认为自己和毛人凤没有交情。毛人凤和陈仪的关系很差,他在知道让自己去告发陈仪后非常兴奋,和毛森说这次一定要搞死陈仪。(他不知道是毛森推荐他的,联系他的人是汤恩伯)

          从厦门败退回台湾后,毛森又和汤恩伯说再见了,这时的汤桶没什么价值了,害的跟着他混的毛森饿肚子(这儿不是比喻,是真的饿肚子,吃不饱饭,毛家快要揭不开锅了,全靠毛人凤帮忙才撑过来),当然要和他划清界限说再见,走毛人凤的路子,再次调回军统。也许是年纪大了,这一次是毛森的人生中唯一一次对自己的恩人有感恩的表示——他在毛人凤和蒋经国之争中完全站在了毛的一方(在回忆录中毛森曾隐晦的表示自己当时并不看好毛人凤)。当然,他这唯一一次没有坚持自己风格的举动,最终让他亡命异国。

          通宝推:shinji,
          • 家园 毛森之子

            毛河光在美国从事高压科学研究,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外籍)双料院士。

            毛人凤之子毛渝南,90年代末曾任北电网络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现任职3Com/惠普。当年在多伦多见面时,看名片上的英文“Robert Mao”还没反应过来,上网一查才弄明白底细。

            • 家园 汪精卫的儿子是不是在香港做教授?
              • 家园 据汪文惺夫妇2009年7月

                向《环球人物》驻美国特约记者高伐林透露:

                长子汪文婴,1913年出生。曾留德学习政治经济,后在汪政权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担任军需处长。现居美国加州。

                长女汪文惺,早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曾在香港多所小学任教。退休后定居美国新泽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度尼西亚政府医药部门高级主管,后在印尼隐居当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为父亲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学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多次应邀回内地开展合作项目。

        • 家园 毛骨森森

          外链出处

          解放前夕疯狂杀人 见过毛森的人,第一印象是:中等个子,五官端正,谈吐不俗,待人谦虚,颇似儒雅文人。然而透过外表,毛森的另一面却是个凶狠的个性。两者形成巨大反差。

          戴笠的私人秘书王绍谦曾多次接触毛森,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毛森自己烟酒不沾,也不许别人在他办公室里吸烟。一次,某个部下违反了他的禁令,他命卫兵搜查这人口袋,还有6根烟未抽完。他命令这人将烟用开水泡了,吞下肚去。“你喜欢吃烟,就这样吃下去!”毛森的特点由此可见。有人背后改称他为“毛骨森森”。

          上海被解放军占领前夕,毛森任上海市警察局长,大开杀戒,突击处决地下党。

          1949年2月7日,“民革”成员策划京(南京)沪两地暴动,因事机不密,孟士衡、吴士文、萧俭魁、马骏名等9人被捕,4月4日押送上海,落入毛森之手。5月9日,孟、吴、萧3人被处决于宋教仁公园(即闸北公园)。

          三天后(5月12日),解放军在上海外围发起总攻,炮声隆隆,在市区清晰可闻。毛森加快了处决的进程。他下令从死囚牢提出13人,其中有第三战区少将参谋长陈尔晋和他的妻子张曼霞(中共地下党员),当时张已怀6个月的胎儿,毛森将他们一起处决。被毛森处决的还有上海市委地下电台台长张困斋(上海市委书记张承宗之弟);解放军京沪特派员贾云超、参谋黄培中、联络员陈玉山,以及民主人士陈惕庐、张达生、朱大同等。牢里的500多人,大部分由毛森下令用不同方法处死。有的被装进麻袋投入黄浦江,也有的被活埋在牢房里(如黄炎培之子)。上海占领时,死牢里的500多人,幸存者只剩下28人。

          临兵败前突击处决,500人杀剩28人。

          唉,突然觉得TG好宽容。

          • 家园 【讨论】

            罪行累累,恶贯满盈居然还敢回来?让那些被他杀害的烈士情何以堪?

          • 家园 陈尔晋、王曼霞

            夫妇俩的革命烈士纪念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57和00058号,由毛泽东主席亲署。

            王曼霞在和陈尔晋结婚前就已是中共党员,所以这两口子算是凯申公“太太如果是共匪,那丈夫一定也是共匪”定律又一活生生的例子。当初王曼霞与少壮军官陈尔晋结合究竟是为找保护伞还是策反,已无从考证,反正两人最后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除提供军事情报外,陈尔晋曾将自己居住的私产洋房换成七十根金条购买枪支弹药和望远镜,借助国民党国防部特别通行证以走私军火为掩护支援华东解放军,获得陈毅的高度赞扬。上海解放前,夫妇二人奉地下党指示在陈修良领导下积极组织策反国民党守军,因叛徒告发才落入毛森之手。

            陈尔晋祖上是太原的官宦之家,其父陈家六为清末武官,毕业于河北保定武备军官学校,与辫帅张勋同窗,在熊国斌麾下官至副管带。陈尔晋考入黄埔第八期二总队炮兵队,再上航空侦测班,历任中央军校西北分校教官(学生中有蒋纬国)、军械工厂主管、南京总统府宪兵队长、总统侍卫、第一战区高炮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第三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兼参谋长。

            王曼霞外祖父是经营珠宝金银的富商,开有多个银楼,家境殷实。

            一个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子弟、国军精英;一个是富商千金、锦衣玉食,他们有无数个理由与民国政府“同呼吸、共患难”以沿袭自己和家庭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们不约而同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义无反顾地成了旧政权的掘墓人,最终壮志未酬,慷慨赴死。

            陈尔晋牺牲时年仅38岁,王曼霞36岁,还怀有6个月的身孕。

            碧血丹心,永昭日月。

            通宝推:r52097,独立寒秋HK,天白,烟动午夜,康维,南山梦,侧翼,老惰,高中三年,梦想的秋天,四四方方,西伊,看得真过瘾,花大熊,witten1,李根,西门飘飘,芷蘅,盲人摸象,大厨,
            • 家园 <北平无战事>的第42集,谢培东(谢老)的女儿已经牺牲,

              <北平无战事>的第42集,谢培东(谢老)的女儿已经牺牲,上级告诉了他这残酷的真相,他还必须强颜欢笑,为保护情报来源,装作女儿还在世上......

              这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常人怎能承受?

              谢老承受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曾经的历史。那么,真的很有可能发生过这样的悲壮一幕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