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外一篇 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价格问题 -- 北风扬雪

共:💬126 🌺344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具体石油业产量如下

                                              1939年至1945年七年间,边区共产原油136920桶(每桶为5加仑【3】,为了多算些起见,我们暂定此处加仑为英制,既1加仑=4.54升) ,打井14口。【4】

                                              其中:

                                              汽油11156桶(253520升)【5】

                                              特甲油26232桶(特甲、普甲为灯油)(596122升)

                                              普甲油27720桶(6311187升)

                                              白蜡油28131桶(既柴油【6】)639277升

                                              机油2409桶(54744升)

                                              洋烛5170箱(五加仑)

                                              烟子4771斤

                                              总计量103678桶箱(此数字与上面数字总和略有出入)

                                              边区石油产品外销价格(应当主要为煤油和蜡烛之类)找不到,如某人说说用47年的价格就太扯了。那时候内战已启通胀都到天上去了。

                                              总之边区石油业因为技术水平低、交通条件落后是赔钱的(见福尔曼的论述),用它支持边区财政是没什么意义的。主要的用处在于扩大出口获取外汇,赔钱也要来的。

                                              当然据某人之前说,边区是要赚钱的:“2011-02-09 22:46:18所谓国统区紧缺的货全越来越不赚钱,而自种和日占区走私都造成完全不缺的,鸦片却有很好的利润这一点.除非中共对国统区严重缺货的石油盐等物资,全用友情价,不加利润倒亏提供.”

                                              后来此人又说:“2011-02-11 04:12:59 不要说延长了,就是国民党的玉门油田,敢往油上加利润么?”

                                              到底此人认为边区石油在金钱上是赚是赔,我倒看不明白了。

                                              也许此人自有其铁一般的逻辑吧。

                                            • 家园 边区石油的产量问题

                                              我是有的,而且在之前的系列中专门有谈,出处就是《陕甘宁边区军工史料》。

                                              他的这个自用的说法出自《北行漫记》是福尔曼的记述,原文如下:

                                              至于油,在介于延安和黄河之间的延长,边区政府运用一个不十分大的油田。这是一九0六年一个日本工程师最协发见,勘察和经营的。他开凿了四个油井,其中两个出产油;可是到了一九一0年,油的产量太少,清政府又对他加上种种妨碍,所以他灰心了,就放弃他的计划。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政府经营了几年,可是到一九一四年就签订合同转让给美孚煤油公司经营。他们运到许多钻井和炼油的设备,又开凿了五个新的油井。可是当无利可图证实了的时侯(主要的是缺乏运输,那里周围几英里都没有大路或者铁路),美孚煤油公司就洗手不干,留下全部的设备而撤退了。从一九一六年直到一九三五年红军的先锋队到来的时候,中国政府拿一半的心机去经营油井,却从没有做成一种赚钱的生意。 现在共产党正在努力工作以求油田的发展,他们认为—不管油产以及汽油、煤油,蜡烛等副产物的出产证明了怎样的赔钱—这是“外汇”的宝贵的媒介。这种努力,虽然在被封锁的区域发见了自己通常的标准,不健全的那种状态之下,仍然可以说是“不经济的”。行政当局坦白地承认他们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一点科学的钻油井的知识。

                                              几个旧时的工人仍然在工作,其中一个叫陈忠夏,他在管理油田,就承认他不是一个油矿工程师,不过是一个在外国人监督之下在油田上做了几年工作得了些实际的经验的人罢了。美孚煤油公司留下的一些凿井的钢钻差不多到有用的界限了。井上唧筒上的破旧的活塞已经用布和皮包起来防止渗漏。因为缺乏钢铁,从河边采掘出来的石板片就用做油桶的衬里。事实上,临时完成和另物代替也是这儿的规律。蒸汽引擎是一九0六年月本工程师装置的,关孚煤油公司运来的单位为了缺少备换的机件已经不能应用了。煤油和未经提炼的油装入了用石灰

                                              涂上的竹桶,放在驴骡背上运出油田。用副产物制造的蜡烛,质地非常好,比较重庆或者别处大后方所得到的还好的多。汽油则留来开动二十几辆行驶延安附近多地的残破的载重车。P85

                                              以上内容供你参考,我说话是有根据有出处的,不像一些人总是自己觉得如何就如何,张嘴就敢说。

                                              • 家园 陈忠夏很可能是陈振夏,名字可能在转译时错了,因为他是主管

                                                技术上主要是汪鹏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陈振夏倒确实是工人出身,他搞管理.

                                                如果陈忠夏不是陈振夏转译时写错的名字,而是真有这么个人的话,那就见了鬼了,因为压根没这号人物.

                                                http://www.cnpc.com.cn/CNPC/hjysh/syzs/ktkf/%E5%BB%B6%E9%95%BF%E6%B2%B9%E7%9F%BF%E7%9A%84%E6%97%A9%E6%9C%9F%E5%8B%98%E6%8E%A2%E4%B8%8E%E5%BC%80%E9%87%87.htm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油矿,迎来了新的发展。

                                                1938年2月,陈振夏、胡华钦、王凯来延长油矿了解生产情况,收集设备器材,健全机构组织,勘测地形井位,制定开采计划,积极恢复和扩大生产。1938年在永坪加深了一口井,日产原油200~250公斤。又在延长烟雾沟加深延18井,由于出水大而未成。1940年春,开始钻延19井,完井后,日产油1.6吨。

                                                1940年冬,中央军委会后勤部军工局派汪鹏到延长油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汪鹏又名汪家宝,安徽怀宁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毅然到了延安。他被派到延长油矿后,由于资料缺乏,便走访老工人,召开座谈会,搜集和了解延长周围20多口老井的情况,并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当时他所用的工具,只有一卷皮尺、一块罗盘,一个手持水准仪,一张质量粗劣的1:50000的地形图。汪鹏靠着皮尺和手持水准仪,一边测制地形图,一边利用罗盘,在有基岩出露的黄土沟里量岩层的产状,有时在一条沟里就要量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点,并把这些岩层产状准确地表示在地形图上。

                                                通过地质测量,认识到延长一带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它的倾角非常平缓,一般不过二、三度。在这个平缓单斜构造上,过去已钻了不少井。由于过去钻井开采工艺技术落后,油井管理不善,油层和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油井出油甚微。汪鹏在勘查范围内,终于在延长西南七里村一带找到了一个新的储油构造,这个构造位于七里村河沟两侧,岩层的倾斜角一般为五、六度,有的达七、八度,为一鼻状构造,是一个没有钻井过的“处女地”。估计地下油、水关系还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有产旺油的可能。于是,汪鹏在七里村定了5个井位。其中在鼻状构造北翼定的第一口探井一七-1井于1941年秋,在井深35.35米和79.46米分别钻遇油层,原油自井底喷出地面。1943年7月,用套管封水,加深钻至86.3米发生井喷,初日产油量达96.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连喷9日,一个月后日抽油仍达15.9吨。以后又陆续钻七-2、七-3、七-4、七-5井。其中1943年5月钻成,1944年加深的七-3井,也是一口自喷井,初日产油11.6吨。

                                                由于新井出油,延长石油厂的原油产量增加了好几倍。1943年产油1279吨,相当于1935年以前14年石油产量的总和。由于石油产量的增加,炼油量也由过去三天炼一锅改为一天炼一锅,月炼油产量由2700小桶提高到15000小桶。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经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党中央、边区政府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照明用油,军委的电台用油和八路军后方兵站的运输用油,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因此,延长油矿被誉为“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5月,为获得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油矿矿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予以鼓励。

                                                汪鹏调回军工局后,佟诚任油厂七里村分厂副主任。佟诚于1945年5~9月对延河及小拐沟长约10公里、烟雾沟长约20余公里地区进行了测绘。写出了《延长石油地质概论》、《对于延长附近旧井位置的评论》和《确定井口位置的说明》,为延长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佟诚所定的七11井、七12井、七14井和延20井、延21井、延22井等井位,除延20井有数层稠油难生产以外,其余各井均产旺油或有较好的油流。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延长石油厂暂时停产。

                                            • 家园 按北行的说法,有二十多辆,在国营公司,按市场化,

                                              可不是那会的事,更别说那是战时体系了,你非说他们用的不是偏计划的运营,用的是偏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我也没意见.

                                              另外就粮食来说,四四年计划亩八十四万多亩,而计划产粮是十二万多担.

                                              平均起来计划亩产,不到一担的百分之十五,是相当低产的,与当时陕北土地,特别是新开地亩产低,是符合的.

                                              而楼主凡看到不合他意的资料,一句宣传就打发了,我不依托实际作合理性介定.

                                              他还不是全要扣上宣传的帽子,都给废了.

                                              什么资料他一句宣传就废了,然后还不许用逻辑分析可行性,

                                              你直接说,他说什么,别人不许反对,都听着不就完了.

                                              • 家园 你又讲笑话了,研究过历史吗?

                                                《北行漫记》和现有的记述矛盾的地方,只能依照现有边区资料记录。而石油问题并不矛盾而且所说合理自然相信。

                                                再说有夸张自己赚钱的没有夸张自己赔钱哭穷的,说赚钱可能有宣传的因素,说赔钱则基本是实情了。

                                                这是一个如何评定史料可信性的方法,林彪说四野军纪严明,只能存疑,柏杨也这么说,四野“军纪严明”的可信性就大大提高了。

                                                总之称己方不好的资料可信度都比较高,说己方好的资料则不可尽信,是否宣传需要考证。

                                                国民政府资料也说国军“爱民如子”你信吗?如果国军承认自己“下乡掳掠”说自己不好,则可信性就高很多了。

                                                具体到边区成绩如何需要继续考证,不足如何则基本可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吗?

                                                《史记》中颇多怪力乱神夸大之语,只要能和其他资料印证可信度都可以大大提高,无法验证而且逻辑不通的则只能存疑。或者你因为《史记》中记述了“时不利兮骓不逝”这种不可能泄露的两人密语就把《史记》烧了?

                                                • 家园 不能加利的,公营战时企业,要能赚钱才见鬼.

                                                  早期共产党甚至把手上比较先进的设备,支援给国统区的玉门油田.那位经理和记者说自己时,把自己说的和个外行是的,可问题是这位爷实际是带着他的人马,自己开新油井,把产量大规模提高的主儿,至于他的自贬,是谦虚,还是出于什么目的的装样,就只有天知道了.

                                                  由于油是战时重要物资,连国统区的玉门,都只谈产量,不谈赚了多少利润.

                                                  你非说这位到死之前,多次把私财拿出来交党费之类的主儿,当年在这家公营企业里,给以政府和部队为主要对象的用品,有加利冲动,政府和部队还认可,那我也没办法.

                                                  http://www.cnpc.com.cn/CNPC/hjysh/syzs/ktkf/%E5%BB%B6%E9%95%BF%E6%B2%B9%E7%9F%BF%E7%9A%84%E6%97%A9%E6%9C%9F%E5%8B%98%E6%8E%A2%E4%B8%8E%E5%BC%80%E9%87%87.htm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 家园 对石油问题,我下面对另一个人给了专文,

                                                  你看我针对redapp作的回贴,里面有共区的延长,和国统区玉门油田的,详细资料.

                                              • 家园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http://www.cnpc.com.cn/CNPC/hjysh/syzs/ktkf/%E5%BB%B6%E9%95%BF%E6%B2%B9%E7%9F%BF%E7%9A%84%E6%97%A9%E6%9C%9F%E5%8B%98%E6%8E%A2%E4%B8%8E%E5%BC%80%E9%87%87.htm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1905-1949)

                                                石宝珩

                                                2006-7-3

                                                2006-7-3 字体:[大][中][小]

                                                在延长油矿百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前40余年(1905-1949)是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初始和探索时期,属延长油矿早期石油勘探与开发阶段。在这阶段,有以下5件重大事件值得记述。

                                                1、延长石油官厂的成立与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05-1907)

                                                1903年陕西大荔县“绅董”于彦彪,同延长县“贡生”刘德馨、郑明德等人,与德国世昌洋行私订合同,拟与德国人汉纳根合伙开采延长石油。此事遭陕西布政使樊增祥斥责。又经巡抚升允详情上奏,力主自办。1904年10月,陕西巡抚曹鸿勋复奏,试办“延长石油官厂”,获清政府批准。随后拨白银8.1万两为开办费,并指定后补知县洪寅为“总办”,于1905年筹办“延长石油官厂”。洪寅往湖北订购机器,找日本技师阿部正治郎到陕北延长烟雾沟等地勘查油苗,发现人工开凿产油井与油苗多处,并取油样送到汉口进行化验,证明油质“胜于东洋,能敌美产”。乃于日本订立合同,采购日本钻采机械设备,聘请日本技师、工匠开采延长油矿。

                                                1907年2月,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一行七人及第一批机器到达延长。佐藤在延长县城西门外勘定延1井—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6月5日(农历4月25日)开钻,至9月6日,钻达68.89米见油,日产油150~200公斤。接着又加深至81米处完钻,初期日吸油1~1.5吨。此延长石油官厂第一口油井成功。

                                                延1井出油后,用小铜釜试验提炼,每日可得灯油25斤,经试用“烟微光白,不逊外油”。9月20日,炼油房竣工,当月装灯油14箱,运往省城,是为延长油矿油品外销之始。10年后,延1井日产仍保持1.25吨,至1934年,累计产原油2550吨。

                                                1908年陕西巡抚恩寿奏请清廷增拨银两,修建公路,增打油井。慈禧、光绪御批增拨官银27万两。慈禧还把美国人赠送的皇宫照明发电机转赠延长石油厂,以示支持。1910年(宣统二年)6月,当局又聘请日本大冢博士及一名测绘师来延长测勘油田。次年又陆续开凿3口井,其中2号井日产油105公斤,3号井见少量原油,4号井是干井。延长石油官厂期间共钻井4口,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延长石油官厂的“厂事”也就无人过问了。但延1井的钻探成功,却是中国近代石油史上的重大事件。

                                                2、民办油矿的呼声(1907-1910)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陕西巡抚曹鸿勋在扩展延长油矿的奏折中说:“臣以为保护权利,非官不可;经营利益,非商不可。今既由官创办,亦效于人,必再集商力,以承其后,而后,资厚力专,方能百年经久之计。”“商办之愈于官办,断断然矣。”曹卸任后,继任巡抚恩寿以招股不易为由,于1909年奏请官商合办延长油矿。但绅商不愿官商合办,于1910年成立了“保陕公司”,上书巡抚恩寿主张商办延长油矿。谓“煤油一矿,乃秦中惟一之天然产物而利益最大者也。若由官办,本省人民失一绝大财源,无复有自生之活路;此实乃全省命脉所系,不可委之官办。省民极宜组织团体,招股一百万两,以资自办。以前所投之官款,宜编入股份内,获得利益次第偿还。”民办油矿遭到清政府的反对,未能实现,致使延长油矿的扩展停滞不前。

                                                1922年(民国11年),有人重提拟官商合办延长油矿,由46人发起,并拟定了《官商合办延长油矿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九章,86条。公司股额总数为10万元,分2000股,每股50元。但“终以无人认股,无形搁置”。

                                                3、美孚对陕北的钻探与石油地质调查(1914-1916)

                                                1914年2月,袁世凯执政,同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中美合办油矿条约》,拟合作开发陕西延长和热河等地的石油矿。为此,成立了溥利石油公司,让美国来延长开采60年。袁世凯政府派熊希龄为督办,成立“中美油矿事务所”,统管陕北石油的勘探与开发事宜。

                                                根据《中美合办油矿条约》,美孚公司派马栋臣(原名F.G.Clapp)、王国栋(原名M.L.Fuller)等6名地质人员和测量技师5人,连同9名中国技师,组成地质测量队,分作两队,分别从北京经山西进入陕北。他们在陕北近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质调查。并在肤施(延安)、延长、延川的永坪、甘泉的石门子、宜君的七里镇一带进行了地质勘查,测成面积100多平方公里1:12000地形图。

                                                与此同时,自1914年起,美孚石油公司运来4台汽动顿钻机,组建了3个钻井队。历时3年,先后在中部(黄陵)钻井2口,肤施(延安)钻井2口,延长钻井2口,同官(铜川)钻井1口,共计钻井7口,总进尺6402.19米,最深井达1181.7米,耗资270余万元。这些井虽见到油层,但含油都不丰富,未获具工业开采价值的原油,钻探工作遂于结束。

                                                1916年3月,“中美油矿事务所”撤销,外人皆去,机器散留肤施(延安) 等县,拆取保留。

                                                美孚石油公司的马栋臣、王国栋,根据1914-1916年的陕北石油调查结果,认为在陕北各油苗处和延长各油井中,“可以预期的产油量是微不足道的”。为验证马栋臣和王国栋的观点,美孚公司生产部又派阿士德等5名地质师及4名测绘师赴陕北,逐一复查马栋臣、王国栋的观点。阿士德的结论是:“对陕西省经一年半之详细观察,凿井试油7处,既未证明其有经济价值之油田,也未证明其为无经济价值之油田。但不论其有无经济价值,以今日该省交通及销售情况而论,殊不能经营获利。余今为断语曰:陕西中部有石油,其为小量之石油,已有充分证据;是否能有中量,尚在未可邃量;至于大量石油恐其未必能有。”

                                                美孚石油公司的地质专家对陕北石油的悲观论点,对当时和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中国贫油论”的开端。

                                                4、中国人进行的早期陕北石油地质调查(1923-1934)

                                                根据当时农商部所属地质调查所安排,自1923-1933年王竹泉、潘钟祥等人,先后五次赴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

                                                1923年,王竹泉第一次到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他由陕北府谷县向西南行,经榆林,抵靖边,再东行越绥德,至吴堡县。他根据调查中新发现的化石,改正了美国地质技师马栋臣、王国栋在陕北石油地质调查中的错误:(1)原定为石炭纪的陕西系,由植物化石证明其为侏罗纪;(2)原定为二叠纪的安定石灰岩,因发现有鱼化石,而知其为侏罗系上统。

                                                1927年7月,地质调查所王竹泉、潘钟祥、谢家荣、杨公兆及北京大学胡伯素等人又去陕北作石油地质调查。此次调查工作分两组进行。一组为王竹泉、潘钟祥等,他们经山西汾阳、离石等县,由柳林镇军渡渡黄河入陕西吴堡县,沿黄河到宋家川、枣林坪、赵家沟、羊渠山、白家河等处,调查三叠纪红色岩层与侏罗纪煤系之接触及煤系下部详细地层,并采得多种植物化石。嗣后由清涧县至永坪镇、瓦窑堡,调查含油层以上之岩层;再由蟠龙镇、青化砭至肤施城,调查美孚石油公司以前所钻之油井。另一组谢家荣、杨公兆、胡伯素等,先到郑州与陕西实业考察团会合,然后过潼关,自西安经宜君、同官、鄜县、肤施而赴延长,调查油厂矿业及工程,并探询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勘探石油时所用机器设备之状况,再由延长折回韩城。此次调查为进一步精细调查陕北石油打下了基础。

                                                1932年4月,王竹泉、潘钟祥等又前往陕北绥德、清涧、延川、肤施、延长等地进行地质普查,并在永坪挖沟观察岩层倾向,详勘其附近之地质构造,推翻了美孚石油公司对陕北地层的错误论断,发现了永坪构造。同时,对延长等油田的储油层进行划分,定为延长、永坪、肤施三个主要储油层段;得出了永坪油田前景较好以及在延长油田可多钻浅井,进行小规模开采的结论。

                                                1933年,潘钟祥等又去陕北调查油页岩,发现当地的油页岩共有三层,其中仅横山县之麒麟沟层较佳,其余两层含油甚少,且岩层亦薄,经济价值不大。但据估计,仅富矿储量即达42000余万吨,可得油739300万加仑(约28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地质调查所还派颜惠敏到陕北测绘了1:30000的陕北油矿区地形图,其范围北自苏家河,南迄朱家腰,西到张家渠、黑家铺、金沙镇,东至张家滩、延水两岸,均绘入图内。随后,王竹泉、潘钟祥、周宗浚又一次前往陕北,在延长、延川等地复勘石油地质。以前美国技师曾认为该地区地势平缓,未见可以聚油的显著构造,这次他们在永坪西南等地发现新构造。在工作中,他们还完成了新测延长附近1:500的钻井分布图一幅。王竹泉和潘钟祥几次调查陕北油田,写成《陕北油田地质》一文,刊于《地质汇报》第20号(1933年出版)。

                                                1934年,陕北油矿探勘处成立,先后共钻井七口。这些井的井位,大都是根据王竹泉、潘钟祥等所提供的地质资料确定的。这七口井有四口井在延长,井号分别为101、102、103、104。101井井深101米处遇旺油,初期日产油1.5吨,后减为105公斤。102井井深149米,103井井深117米,104井井深88米,每日产油二、三十公斤至五十公斤不等。另三口井在永坪,井号为201、202、203。201井井深104米,初期日产油三千公斤,202井有油气显示,203井井深113米,每日可产油五十公斤。永坪地下有油,由此得到证实。

                                                陕北的石油地质调查,为潘钟祥提出陆相生油说奠定了实践基础。1941年,潘钟祥在美学習期间,曾撰写论文提出“石油也能够来自淡水沉积”,就是根据他多次赴陕北进行调查的成果而得出的结论。

                                                5、有力地支援抗日战争的功臣油矿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油矿,迎来了新的发展。

                                                1938年2月,陈振夏、胡华钦、王凯来延长油矿了解生产情况,收集设备器材,健全机构组织,勘测地形井位,制定开采计划,积极恢复和扩大生产。1938年在永坪加深了一口井,日产原油200~250公斤。又在延长烟雾沟加深延18井,由于出水大而未成。1940年春,开始钻延19井,完井后,日产油1.6吨。

                                                1940年冬,中央军委会后勤部军工局派汪鹏到延长油矿进行地质勘查工作。汪鹏又名汪家宝,安徽怀宁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救亡,毅然到了延安。他被派到延长油矿后,由于资料缺乏,便走访老工人,召开座谈会,搜集和了解延长周围20多口老井的情况,并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当时他所用的工具,只有一卷皮尺、一块罗盘,一个手持水准仪,一张质量粗劣的1:50000的地形图。汪鹏靠着皮尺和手持水准仪,一边测制地形图,一边利用罗盘,在有基岩出露的黄土沟里量岩层的产状,有时在一条沟里就要量几百个甚至上千个点,并把这些岩层产状准确地表示在地形图上。

                                                通过地质测量,认识到延长一带是一个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它的倾角非常平缓,一般不过二、三度。在这个平缓单斜构造上,过去已钻了不少井。由于过去钻井开采工艺技术落后,油井管理不善,油层和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油井出油甚微。汪鹏在勘查范围内,终于在延长西南七里村一带找到了一个新的储油构造,这个构造位于七里村河沟两侧,岩层的倾斜角一般为五、六度,有的达七、八度,为一鼻状构造,是一个没有钻井过的“处女地”。估计地下油、水关系还保持着相对平衡状态,有产旺油的可能。于是,汪鹏在七里村定了5个井位。其中在鼻状构造北翼定的第一口探井一七-1井于1941年秋,在井深35.35米和79.46米分别钻遇油层,原油自井底喷出地面。1943年7月,用套管封水,加深钻至86.3米发生井喷,初日产油量达96.3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连喷9日,一个月后日抽油仍达15.9吨。以后又陆续钻七-2、七-3、七-4、七-5井。其中1943年5月钻成,1944年加深的七-3井,也是一口自喷井,初日产油11.6吨。

                                                由于新井出油,延长石油厂的原油产量增加了好几倍。1943年产油1279吨,相当于1935年以前14年石油产量的总和。由于石油产量的增加,炼油量也由过去三天炼一锅改为一天炼一锅,月炼油产量由2700小桶提高到15000小桶。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经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党中央、边区政府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照明用油,军委的电台用油和八路军后方兵站的运输用油,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因此,延长油矿被誉为“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5月,为获得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油矿矿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予以鼓励。

                                                汪鹏调回军工局后,佟诚任油厂七里村分厂副主任。佟诚于1945年5~9月对延河及小拐沟长约10公里、烟雾沟长约20余公里地区进行了测绘。写出了《延长石油地质概论》、《对于延长附近旧井位置的评论》和《确定井口位置的说明》,为延长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佟诚所定的七11井、七12井、七14井和延20井、延21井、延22井等井位,除延20井有数层稠油难生产以外,其余各井均产旺油或有较好的油流。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延长石油厂暂时停产。

                                                1948年4月,恢复生产,完成了七14井,新打成七16井、七17井、七18井、七19井,加深了七13井。首次试用盐酸处理七11井,增产1.5倍;使用炸药爆炸七17井、七3井、七13井、七11井,增产1~4倍,开创了全国油层改造措施之先河。1949年,全年产油820吨。

                                                自1907年钻成第一口油井,至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的42年间,石油勘探与开采活动,主要集中在陕北“三延”地区,共钻井52口,进尺12994米,发现了延长油田(1907)和永坪油田(1934),计算地质储量169万吨,累计产油6155吨。

                                                总之,延长油矿发展的前期(1905-1949),是艰苦起步的40余年;是努力创造条件,摸索开采油矿道路的40余年;是对地下油层特点不断认识的40余年。

                                                在地质认识上,正是有了陕北石油地质调查的结果,才奠定了潘钟祥“陆相生油说”(1941)基础。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在油藏类型认识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以王竹泉、汪鹏为代表的“断层油藏说”,由于所出现的旺油井形成线形排列,主张沿断层钻井;另一是以潘钟祥、佟诚为代表的“背斜构造油藏说”,主张探区向西扩展,在局部小构造上,可聚集相当数量的油。在储层条件方面,低渗透油层已得到共识。这些认识反映了中国地质家对延长油田认识的深化和勘探水平的提高。

                                                在油田开采方面,几十年来采用的是顿钻钻井。油井全部依靠自然能量开采,采油方式是采用抽吸和提捞方法。但已开始摸索使用炸药爆炸和盐酸洗井等改造低渗透油层,表明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智 珠,1912,延长油矿。《地学杂志》第12号,16页

                                                2、张丙昌,1918,延长油矿沿革史,陕西教育图书社

                                                3、陕西省建设厅,1931,延长石油矿略史

                                                4、王竹泉、潘钟祥,1933,陕北油田地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20号,45-58页

                                                5、王竹泉,1935,陕北永坪延长油田之希望,《中国实业》第1卷第5纲

                                                6、潘钟祥,1936 ,陕北油田(手抄本)

                                                7、王恭睦,1947,陕西之石油,《工矿建设》第一卷第2期,32页

                                                8、严 爽,1948,中国油矿纪要

                                                9、申力生主编,1988,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二卷)近代石油工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0、石宝珩、王育林,1988,外国地质家在中国早期的石油地质调查与中国贫油论,见石宝珩著《石油史研究辑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54-159页

                                              • 家园 那边区的炼厂生产多少汽油?
                                                • 家园 不要说延长了,就是国民党的玉门油田,敢往油上加利润么?

                                                  民间的车用的主要是柴,连相当一部分军用运输,都是由酒精来保证的,同样是国有的玉门,和延长一样,主要供应军队和政计机关用油,在战时体制下,要拉升利润,谈什么经济效益的话,我看也是没有什么可能的.

                                                • 家园 1947年8月8日,杭州大报散装汽油每升市价是37.5万

                                                  本想找抗战时的油价,现在只找到个四七年的,先参考一下吧

                                                  http://www.hbqnb.com/news/Html/lishimantan/2010/1031/10103120653237244941.html

                                                  比如说1947年8月8日,杭州大报《正报》第二版登载当时物价如下:

                                                  本土米每石售价是35万元(法币,下同),越南米每石售价是38万元,而美孚散装汽油每升市价是37.5万元。

                                                  给汽车加一升油,够买一石米了,当时一石米是160斤,像我这样的饭桶也够吃俩月的。一升汽油能换俩月口粮,可见那时候汽油有多贵。

                                                  http://www.lw58.com/html/mfbylw/6587487679049.html

                                                  仅在1938年,全国就需求汽油4000万加仑(1加仑=3.785升),当年国产汽油却不过30万加仑,“

                                                  1938—1944年国统区共消费酒精3,386万加仑⑦。相比而言,国产汽油自1939—1945年只消费了1,458万加仑⑧;汽油出口在最紧缺的1942—1944年仅输入157万加仑⑨。代汽油和代柴油的年产才干虽区分可达290万加仑与380万加仑,但受原料、技术的限制,实践产量仅及其消费才干的1/3。⑩由此可知,虽然战时各种液体燃料消费与所需差距甚远,但较之汽油及其他代汽油产量,酒精产量还是大得多,四川酒精业在战时液体燃料供应中的位置则更显突出,其主要作用在于支持战时的军需运输和维系民用运输。

                                                • 家园 你看这位这作派,象是搞市场化经营出身么!

                                                  http://222.90.76.178/yagmctjx/News/Info.asp?infoid=503

                                                  陈振夏为边区工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更新时间:2010-1-12 【字号: 大 中 小】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87次 陈振夏(1904—1981),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925年参加革命。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担任延长石油厂工程主任、厂长。

                                                  陈振夏率领石油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埋头苦于的工作作风,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在延长七里村油区打出“旺油井”,并扩大了七里村油区。1943年,生产原油达1279吨。在炼油方面,采用单一蒸馏法,燃料为木柴或煤。从1939年至1946年,共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蜡片3894公斤。1946年4月,首次采用管子运送原油人锅加冷却水,并在原油锅上加设分馏塔,提高汽油产量。1948年,改进原油分馏方法,实行重油裂化法,汽油产量提高27%。在陈振夏和延长石油厂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奋斗下,延长石油厂为支援人民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延长油矿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5月,陈振夏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并荣获毛泽东亲笔题词:“埋头苦干”。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于同年5月25日为陈振夏颁发奖状,上写:“石油厂厂长陈振夏同志任职以来,,苦心经营;成绩卓著,特给予奖状。”1945年2月,陈振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http://baike.baidu.com.cn/view/2111241.html?fromTaglist

                                                  陈振夏  (1904—1981)   崇明县港东乡人。青年时代当过工人、司机、船员。 1925年参加著名的“五卅”大罢工,被推选为上海中华电气制作所罢工委员会委员长。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陈振夏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参加江阴沉船封港行动。同年底,他离开上海,奔赴延安。到延安后,任延长石油厂厂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石油战线上的第一任厂长。在战争年代,他和同志们一起排除万难,艰苦创业,先后开发10口新油井,修复2口旧油井,提炼汽油、灯油、柴油、润滑油等大量产品,保证了军用油的需要。 1944年毛泽东亲笔为他题词:“埋头苦干”,以表彰他的功绩。他还荣获陕甘宁边区政府劳动英雄和特等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45年2月,陈振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陈振夏带病先后在河北石家庄农机厂、石家庄动力厂和保定机床厂任副厂长、厂长,为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继续奋斗。他在保定的近20年中,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里,组织上几次要给他调整工资级别,他都主动放弃。   1972年陈振夏退休。他的独生女儿和女婿都在北京工作,组织和亲友都劝他在北京定居,但他坚决要求回乡。回崇后,陈振夏继续保持延安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组织给他300元安家费,他没拿;给他新建房屋,他不要,提出要和群众一样分配公房,几次请他搬进新楼居住,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出身乡村,在延安住窑洞,现在住这样的房子已不错了,和群众相比,我的住房还算是好的。”县里照顾他去医院看病可用小汽车接送,但他宁要老伴叫三轮车,也不让国家为他耗费汽油。   陈振夏生活俭朴,家里陈设简单,睡普通木床,穿打了补丁的衣服,一根皮带用了47年。1973年,他将变卖两间住房所得650元全部交了党费,还把乡下老家3间房屋送给生产队开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他又把自己多年积蓄的2000元作党费上交。   “不徇私情不特殊”、“共产党员姓‘公’不姓‘私’”,这是陈振夏经常讲的两句话,也是他的处事准则。他的侄子想从外地调回上海,亲友想进社办厂,都来求他说情,他耐心地教育他们:“办事要讲原则,要考虑到社会影响。如果大家都亲托亲,我们的党风怎样立得正!?”   陈振夏组织观念很强,退休回崇后,他感到城桥镇联合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不够健全,就建议支部划分党小组,他参加组织生活风雨无阻,有时卧床不起,也一定要老伴代他请假。   1981年8月21日,陈振夏因患食道癌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7岁。陈振夏生前曾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保定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崇明县第五届政协常委等职。

                                                • 家园 上面发错了,这里再链,另加了一些内容,不算灌水.

                                                  其实说到宣传,共军在石油等一些东西上,哭穷装孙子倒是很有点宣传意味.

                                                  http://www.cnpc.com.cn/CNPC/hjysh/syzs/ktkf/%E5%BB%B6%E9%95%BF%E6%B2%B9%E7%9F%BF%E7%9A%84%E6%97%A9%E6%9C%9F%E5%8B%98%E6%8E%A2%E4%B8%8E%E5%BC%80%E9%87%87.htm

                                                  延长油矿的早期勘探与开采

                                                  由于新井出油,延长石油厂的原油产量增加了好几倍。1943年产油1279吨,相当于1935年以前14年石油产量的总和。由于石油产量的增加,炼油量也由过去三天炼一锅改为一天炼一锅,月炼油产量由2700小桶提高到15000小桶。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延长石油厂共生产原油3155吨,经加工生产汽油163.94吨、煤油1512.33吨、蜡烛5760箱,以及擦枪油、凡士林、油墨、黄油等。党中央、边区政府各机关、学校、部队、团体的照明用油,军委的电台用油和八路军后方兵站的运输用油,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因此,延长油矿被誉为“功臣油矿”。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5月,为获得边区特等劳动模范的油矿矿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予以鼓励。

                                                  http://www.yhcqw.com/html/ywl/2008/412/0841293020F7174880GFIHC659DC6K296.html

                                                  抗日烽火中开发的玉门油矿

                                                  陕北借机

                                                    最初也有人提议开发玉门应与苏联合作,甚至蒋介石也对此表示认可,但并没有得到苏方的积极响应。与此同时,工业开发之前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勘探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翁文灏亲自过问,调集组织地质学家、工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于1938年6月12日在汉口正式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筹备处”,并于当天亲自率筹备处负责人登门拜访了正在汉口的中共代表周恩来。

                                                    翁文灏为什么要拜见周恩来呢?玉门开发与中国共产党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早在1934年,南京政府的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介石,翁文灏是秘书长)就成立了一个由著名工程专家孙越崎为处长的陕北油矿探勘处,在陕北延长一带进行石油探采。1935年红军进占延长后,油矿及设备均由红军接收经营。翁文灏拜访周恩来,就是想商请中共同意把原来丢弃在陕北的钻机等两套勘探设备,运往玉门从事勘探,协助开发玉门油矿。这两套进口的勘探机械,当时在国内算得上是稀缺的高科技设备,对玉门开发至关重要。周恩来当场“慨允照办”,并表示"同心为国,决无疑义”。果然,不久油矿筹备处人员在陕北得到萧劲光、高自立、李强等中共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协助下,钻机等设备被“毫无阻碍”地运往玉门。翁文灏闻讯之下既有些意外又颇受鼓舞,认为:“即此可见(共产党)一体为国之真诚,良可欣幸”。当年12月,在风雪严寒之中,第一批科学家和开发人员孙健初、靳锡庚、严爽等抵达玉门老君庙,玉门油矿开发由此正式拉开帷幕。

                                    • 家园 另外,<北行漫记>这本书,我是有的.

                                      所以对这本书相关内容的显摆,你还是注意点吧.第八章主谈经济问题,但实际上至少在后面一章里,主谈的也是经济问题,包括你一再谈的盐油问题.

                                      我昨天是懒的翻书柜,今天刚把它翻出来.果然是有问题的,早期石油经营主要问题在运输,但抗战时中国沿海和陆地,除了驮峰全被切断了,陕北的运输成本问题,就不重要了.

                                      所谓经营无利的根本原因,是石油产品,相当一部分,被用于自用,这种自用是不可能有效加利润的,而且还可能会通把外销利润,用来抵一部分内用成本,以压低内用成本,这自然无利可图.

                                      而盐的方面,光是四三年外贸量就达到六十万驮.

                                      当然不要说这些要具体作进一步分析的经济活动了,连明摆的大量农工经济活动,也由于你要突出鸦片贸意的主观,被你直接切除了.

                                      这书是十七年前买的,说来也有十几年没看了,你不提,我还真想不起重看,多谢了.

                                      边区到四三年新开耕地二十一万五千亩,四三年粮食产量是三万一千担.计划四四年把耕地总量达到八十四万二千多亩,粮产达到十二万多担.

                                      边区驻军生产自给四三年是百分之七十九点五,只有百分之二十由政府划拔.

                                      而且就部队供给来说,相对于三九年,由于封锁在四堆与四一年,下降了百分之十几,四二年大生产开始回升,到四三年供应水平,比三九年的还高出百分之二十五.

                                      肉食供应,甚至高于国民党部队的配给,而且相关资料还有个有趣的部分,那就是作者指出,这个肉食量,是西方普通工人四到五分之一.

                                      • 家园 对记者的宣传

                                        不客气的说只是宣传而已,关于边区财政情况就明显没说实话(边币的发行问题也没说实话)。以供给而论,考量边区党政机关和军队学校农业生产的数字根本达不到如此自给水平(当然我的证据是边区自己的统计数字和老流贼之流无知之辈完全不同),要说补给来自外购那钱从何来就是个问题,所开的正经买卖追索整个边区史也看不到如何赚钱(反而因为生产人员比较业余,辄有赔钱的记录)。边区部队机关在粮食生产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十来万人的“机关部队生产”收入,占财收的62.3%,远远超过边区140万人(含工农业)对边区财政的贡献。再考虑到边区农民的负担率和部队、机关并非全员进行生产的实际情况,哪怕部队机关产值全算入自给量,也只能说机关部队真神奇,赚钱真给力!部队机关自给程度越高越可怕,因为从合法生产贸易所产生的价值与消耗对比存在黑洞,我没什么证据不会乱说,但我可以指出黑洞的存在。我真诚的希望对记者的话只是边区吹吹牛,否则问题可就大了。

                                        另外再讲一个边区对44年记者团宣传的小故事,叶季壮部长就宣传的很圆满:

                                        叶季壮,延安贸易公司负责人“宜川有个国民政府的官员,他给了我这张边区出口5.4盎司鸦片的有关证明材料,”我说。“据说这是你的土产贸易公司发的。”于是我把一张很小很脏的包装纸碎片递给他,上面盖着红色图章,还有几个潦草的中国字。

                                        ……叶季壮叫人送来一份卷宗,里面有各有关公司的印鉴、在这些印鉴中,没有一个与我所持那张纸上的印鉴相同。

                                        “从红军初创时期起,我们就严格取缔鸦片生产和走私,并禁止吸鸦片。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种恶毒的谣言。我能做到的只是向你保证,在边区不种鸦片,也没有鸦片买卖。我们的公安人员严密防止通过我们地区走私鸦片。在你对边区事务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后甲你将会自己作出决定,你是相信我们,还是相信那些散布这种遥言的人。”

                                        《红色中国的挑战》 P1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