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假如一千名西西河友,携带50w吨装备,穿越回古代 -- 史老柒

共:💬630 🌺1309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换个你可能更熟悉的语言描述

              其实,拨开某些富丽堂皇的外衣,你就会发现,xx的出现,崛起,夺权,仍然符合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权的所有特性.

              我完全同意你从这个角度阐述这个问题。我们从小学的政治课本也是这么个意思。但是说法角度不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因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了,这个结合的产物恰恰就是毛泽东思想。按照我的理解:这个中国实际就是你所说的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权的所有特性。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也就在此,在那个年代,在那个环境,那批英雄和枭雄一起创造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产物。顺天意,事竟成。

          • 家园 人身安全肯定是没有的

            不过当时的形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李泽东、张泽东的。

          • 家园 其实他们忽悠老百姓的原理很简单:晓之以利,动之以理

            身先士卒,以诚待人。

            晓之以利:无非是贫富对比和剥削概念灌输,激发仇恨。

            动之以理:无非是灌输团结起来力量大,可以争取最大个人利益(例如均贫富,分田)。----随便说一句,我知道团结起来的工农的力量有多大,别看平时胆小如鼠的萎缩人群,一旦被动员组织起来,力量惊人,火车敢栏,机器敢烧,省长敢打。。。。。。

            身先士卒:无非是取得信任。

            以诚待人:这是个人品质问题,也是乌合之众能够团结在你周围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这种原则与开车指南之类一样,光知道踩油门,离合器,换挡是不会开车的,需要实践。

            我的体会是,任何人品比较好的人,经过努力,带走几万人是毫无问题的。

            通宝推:侧翼,GWA,wxmang的书童乙,
              • 家园 是的,我看毛主席或周恩来的传记,感到最大的不同就是

                他们有理想,而且愿意为理想献身。这是与政客最大的不同,政客都是商人,用权力或国家利益交换获取自己的名利。

                政客也能带走一批人,但是与邪教的下场一样,看看轮子大师带走的人的下场就可以明白了:欺骗。

                可是欺骗只能得逞一时一地,终究还是会现原形的。

                理想主义的光辉,只有理想主义者才有,投机分子的光辉都是被人用颜料画上去的,是水货:时间一久,大雨一冲,就会现形。

                通宝推:侧翼,故乡明月,
                • 家园 毛主席如果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的话,今天的主席还姓毛

                  年轻人总是充满了美好的理想,想象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公平、合理、和谐。但是随着阅历的丰富,人就变得越来越现实,很多美好的理想就被现实的利益考虑所替代。对于平常人来说这就是成熟长大的过程。如果主席也有了这种“成熟”,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考虑的话,以主席的能力和威望,有什么办不到的?但主席仍然充满理想,仍然年轻。相对于别人来讲,主席可以说从来没为了一己私利谋取过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主席是伟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现在和将来,没有人可以同主席相提并论。

                  通宝推:侧翼,
                • 家园 平民就是平民,伟人就是伟人。

                  平民的眼光分析伟人的心迹,伟人的眼光分析伟人的心态,结论是迥然不同的。百姓心中一杆秤,说的是百姓的整体心中的秤,不是某个百姓心中的一杆秤。

            • 家园 这个“忽悠”可不是赵大叔们的“忽悠”!

              这个“忽悠”可不是赵大叔们的“忽悠”!

              那些人追求的“利”,讲出的“理”是他们自己先认准了的和愿意以自己的命为代价去换取的。被“忽悠”上的豪杰和大军们也是因此而无怨无悔地自愿“组团”的。

              至于那些前面看似孔雀开屏,背后露出的却是猴子只“红”了一个小屁股的,最后能带走的也是一点儿小丑和傻蛋们了。

            • 家园 我理解忙总的话就是人格魅力

              我也接待或者陪同过几次国家部委的有实权的司局级干部考察。

              他们一个一个虎着脸,少言寡语,我就奇怪了,所谓的领导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 家园 【讨论】语焉不详的原因是这几次起义败得很

            秋收起义毛是湖南的主持之一,刘跟大大小小起义全部没关系,邓参与的百色起义属于三大起义之后的,而且他的参与度是有问题的:中途因为太太临产跑回上海"汇报工作",连起义的日子都错过了.

            秋收起义选在两湖,是因为那里大革命时代的农运基础.南昌起义选在南昌,是因为20军11军驻扎在九江,叶挺与张发奎商量要杀回广东,南昌在半路上.广州起义是在秋收南昌崩溃后的赌博,选广州理由类似秋收,是因为大革命时代的基础.

            经费人手,土共集中全党力量,豪赌,而且全部赌输.

            邓谈不上有多少威信在红七军--李明瑞,张云逸等威信不亚于他.毛是湖南党组织的开山祖师,所以有崩溃后收拾残兵败将上山的威信.这个威信是他从新民学会时期起多年的耕耘之下积攒起来的,而且与毛后来的半神级别的威信差得远,当时领得走队伍主要还靠毛委员这个职务的份量.

            毛的人身安全没有保证,他在去参加起义的路上差点被地主武装干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掉脑袋的.

            • 家园 刘有个安源吗?

              在我的印象中,刘一个人夹着个包去了,三忽悠两忽悠工人就罢工了,然后斗争成功了

              • 家园 安源不是起义,是大革命之前的工人运动.

                刘参与了安源的工作,但是主要的人物是李立三.毛也参与了安源工运.土共的工作一向是集体主义,特别是早期,党内民主气氛很浓厚的,没有神一样的领袖人物.

                安源的土共团队把工人煽惑起来,还是很费了劲的,办夜校搞串联,一点一滴的积攒力量.也不好说是忽悠,工人们罢工胜利得到很大的实际利益--谁也不傻呢.

                据说工人胜利以后不愿意好好干活了,把李立三搞得很郁闷.

                • 家园 安源罢工是主席领导的。

                  毛泽东传(1893-19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四、建党初期的实干家

                  通过改组和指导湖南劳工会的活动,毛泽东初步获得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他深知依靠和培养骨干、建立强有力的工会组织的重要性。于是指派党内干部,先后组建了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俱乐部这个名称,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定下来的。除路矿等方面的一部分产业工人外,湖南省会长沙主要是手工业工人聚集的城市,行业很多,工人多达十万人。毛泽东领导湖南党组织先后组建了长沙泥木工会、长沙人力车工会、长沙笔业工会、长沙理发工会、长沙缝纫工会、长沙铅印活版工会等。各工会和俱乐部的秘书都由共产党员担任,毛泽东还亲自兼任长沙铅印活版工会的秘书。从一九二二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三年初,先后领导发动了安源路矿、粤汉铁路、水口山铅锌矿和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的大罢工,掀起了湖南工人运动的高潮。

                    斗争高潮是从安源工人大罢工开始的。

                    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湖南株洲到萍乡的株萍铁路,合称安源路矿,共有工人一万七千人。由于株洲同长沙已有铁路相通,它同长沙的联系比同江西省会南昌要方便得多,所以由湖南党组织领导,是湖南党组织领导范围内最大的工矿企业。早在一九二○年十一月,湖南自治运动失败后,毛泽东到萍乡休息,到过安源考察,注意到这里的工人所受的残酷剥削。他们每天劳动长达十二个小时,工资低微。矿井又没有安全设备,不断出现伤亡事故。

                    一九二一年冬,安源路矿一些工人写信给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请求派人到安源帮助并指导一切。书记部派毛泽东前往。他两次到安源,后一次还带了李立三等一同前往。下到又黑又脏的煤井,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告诉工人们应该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利益,还打了个比方,说:路上有点小石子,大老板抬脚随便一踢,就踢开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掺上沙子、石灰合成团,大老板搬也搬不动。回到长沙后,毛泽东决定把这里作为发展工人运动的基本立足点。年底,派李立三到安源开辟工作,以后又陆续派刘少奇、蒋先云、黄静源、毛泽民等到安源工作。

                    毛泽东很强调争取以合法形式开展斗争,先把脚跟站稳,逐步开展工作。他告诉李立三要利用当时社会上时兴的平民教育运动,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发现和培养骨干。李立三到安源,用的就是办平民教育的名义。他通过关系打听到萍乡县知事是举人出身,喜欢古文骈体,反对白话文,就用“四六体”写了一篇呈文请求立案,果然很快得到批准。这个县知事还把呈文加上头尾,作为布告张贴。一九二二年一月,安源建立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李立三任主任,朱少连任副主任,取得了合法地位。一九二二年“五一”劳动节这天,安源工人举行了声势较大的示威活动。

                    五月中旬,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召开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当听说“五一”游行喊的口号中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他告诫大家,一定要稳当,一下把共产党公开出去,要是反动派向你们要共产党怎么办?有的人就会害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要讲究斗争策略,不然就要吃亏。现在要紧的是把工人组织起来。

                    此后,工人俱乐部注意斗争策略,采取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方式,把俱乐部活动同工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使加入俱乐部的工友增加了许多。九月初,毛泽东第五次来安源,和蒋先云、朱少连等分析安源斗争形势,一致认为罢工时机已经成熟。接着又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罢工方案。毛泽东提出了“哀兵必胜”的策略,以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孤立分化路矿当局。九月十四日,安源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为工人总代表。罢工宣言提出十七项政治和经济要求。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经过五天的激烈斗争,工人俱乐部“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得到安全胜利”⒂。这年冬天,毛泽东第六次来安源,召开工人代表会议,在会上作了全国工运情况的报告。临行前,毛泽东指示安源党组织,趁罢工胜利,发展一批优秀工人入党。安源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到一九二三年就发展了十三个党支部和二十六个团支部,还建立了安源党的地方委员会。

                    一九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第七次到安源。这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直系军阀吴佩孚残酷镇压,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安源路矿当局也扬言要取缔工人俱乐部。来安源前,毛泽东就召集安源党组织负责人到长沙开会研究对策。他指示要暂避锋芒,取稳重步骤,不轻易举行罢工,但要摆出弯弓待发之势,做好罢工的充分准备。安源的同志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回来后一方面找矿局谈判,严词指明当局有请军队解散工人俱乐部的阴谋,如果这样做,势必引起工人再度罢工,整个矿区将遭受破坏。同时在工人中紧急动员,号召大家做好充分准备。这就使矿局陷于被动,终于不敢动作。

                  ① 邹蕴真:《新民学会成立会和一九二一年新年会议概况》,《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5页。

                    ② 《谢觉哉日记》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26、27页。

                    ③ 萧子升:《毛泽东青年时代》,引自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综述》,见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页。

                    ④ 周佛海:《扶桑籍影溯当年》,引自《共产主义小组》(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页。

                    ⑤ 毛泽东致蔡和森信,1921年1月21日。

                    ⑥ 蔡和森致毛泽东信,1920年8月13日。

                    ⑦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1955年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⑧ 《谢觉哉日记》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⑨ 刘仁静:《回忆党的“一大”》(1979年3月14日、17日),《“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⑩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⑾毛泽东致萧子升信,1921年9月28日。

                    ⑿《马林赴华回忆》(1935年8月19日),《“一大”前后》,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70页。

                    ⒀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局的报告,1922年7月11日。

                    ⒁陈独秀:《党务、政治宣传、劳动运动情况及今后计划》,1922年6月30日。

                    ⒂刘少奇、朱少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1923年8月1日,原载《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册》。

                    ⒃毛泽东:《省宪下之湖南》,中共中央理论月刊《前锋》第1期,1923年7月1日。

                    ⒄《陈独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1923年6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