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断刀 (迄今最祥实,最全景的记录) -- 拿不准

共:💬121 🌺382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让他现在再建了看看呢?

              工业体系都是一环套一环的

              不说别的,钢材水泥电水从哪里来

              • 家园 这个真的很难说,极端的例子就是苏联二战时的工业转移

                直接把大型联合企业搬到乌拉尔,甚至是西伯利亚去。那地方厂房、水电、劳动力一样没有。结果一样过来了。像美国这样的,重新建设工业体系,甚至不是时间问题,只不过是金钱问题值不值得而已。就好像学了高数,去做小学数奥一样,解题的思路方法不一样了,但一样可以解出来。问题在于,既然已经学了高数,你还会在乎你的小学数奥能力吗?

                • 家园 二战时苏联可是有一支建设队伍的

                  不谈苏联,美国当年都是在沙滩上造潜艇的。

                  问题是,如果现在的工业基础都没有了,你要重新恢复到以前,一个关键点是时间。所以,迅速是不可能的。

                  给美国十年时间、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条件,我相信美国可以做到重建工业体系。但是必要的条件里面有一条就是:美国还有那么多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

                  看看现在的美国人,肥胖率是多少,民主制度是否能够迅速的将这些好逸恶劳的胖子赶回工厂好好干活呢?

                • 家园 基层队伍在也不在的区别

                  迁移一个工厂容易,再造一个工厂,技术人员的培训是个严重问题。这和军队重建和军队严重减员后补充人员的区别有些相似。骨干还在的队伍稍微修整后就能恢复战斗力,然而新建的么,就不知道有多少战斗力了。

                  • 家园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了,关键是现在的技术发展太快了。

                    举个水泥工业的例子,以前一条生产线,日产二千吨就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前前后后至少是百十号人在伺候着。现在呢,日产一万二千吨,需要几个人呢?如果完全自动化,运行稳定,可能一个人都不需要,有人看门就行,当然了,为了弥补自动化水平的不足,稳定产品质量或是保障生产的安全,总是需要安排人员看着的。所有的与生产有关的知识都已经变成电脑中的程序。早期的那种人与机器的磨合,早已经被成熟的生产线调试技术取代。

                    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已经可以取代了以前工厂内部的底层甚至中层管理人员,而最基层的工人如果实在必要,像以前一样,只有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水平就可以满足生产线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家工厂本身不再是什么复杂的组织体系,而只是一个略为高级的产品。无人工厂已经不是什么科幻小说。

                    轻工业或者其它部门可能有所区别,但是情况是一样的,经验已经不再重要,只要人家被逼急了,连工人都可以不需要。

                    • 家园 工人可以不要,但建厂总要时间的。

                        如果是临时建厂,还得找人设计,制造或订装备,这都需要时间。你说的日产一万二千吨的水泥厂。从开始计划到建成投产一两年是不够的。

                      • 家园 是日产一万二千吨的生产线, 不是工厂...

                        投入这样的一条生产线, 一般确实需要一两年, 但是, 这个是一般的标准. 如果不计成本加速建设的话, 一年内投产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关键是, 这只是一条生产线. 如果是一整套生产流程, 比如说作为一个钢铁生产联合体的一部分, 那么, 非常可能的情况就是一年甚至是几个月内就重建整个重工业体系, 而不仅仅只是一条水泥生产线.

                        指望美国这样的对手在一两年内就崩溃是不太可能的. 南联盟都抗了两个月, 让美国抗两年不算过份吧?

                        如果作为国家战争计划的一部分, 那么, 只需要在日常计划好一个建厂方案. 到紧要关头激活即可.

                    • 家园 是的,有的产品的制造的流程的确是可以标准化了

                      但是它还的保持一只准活跃的高技术队伍,随时可以激发所有的程序化工厂,能及时fix出现的任何技术问题。

      • 家园 和中国打地面战,美国还不至于笨到这个地步,

        韩战后形成的教训和经验他们一直没有忘。所以美国对中国只会采用看不见人的战法。由此,止血绷带和毛巾之类的就不用大量采购了。

    • 家园 我觉得有些部分还是"共和国战争"更好一些

      比如抗美援朝里,用比较多的时间介绍了决策出兵这部分,尤其是

      苏联在那段时间所扮演的角色(太会算计了),断刀里用的依然是简装版.

      对越自卫反击更是从抗法开始讲起,比较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要最后决定收拾越南

      共和国战争没这么多亲历者的采访倒是真的

    • 家园 其实把这个片子和中印,中越的片子放在一起看

      更有意思。你看到的是PLA在从1950-1979年之间的步兵战法木有实质性的进步。靠的都是战士们逼近体能极限的运动来获得先机的。1950能打米军个冷不防,但是还是无法敌过米军的压倒炮火。围住敌人的几个师还是让他们跑了。志愿军对米军的火力是印象高度深刻。几个当事人谈的都是米军的火力。1962的对印反击战还是走老路子。这次是山地战,印度人也马虎,被钻了空子,士兵的意志也相对薄弱,所以一败涂地。到了七九还搞步兵长途穿插,直到被越军的炮火打的七零八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