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资料整理】上绞架的日本战犯和以抗联为主体的东北抗日力量 -- 黄河故人

共:💬43 🌺4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作者好文

      花之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山下奉文 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那句 yes or no!

      他把英国人贬低到的最低点

      其实 他是统制派

      赞成对中国的怀柔政策

      说道这里

      他在北京的司令部

      明朝 崇祯皇帝 田贵妃的府邸

      清初是 吴三桂的府邸

      民国时期 是顾维钧的府邸

      孙大总统死在那里

      也算是凶宅一座

      • 家园 其实英国人主要是对日本人不了解

        你倒是让他试试说句比“Yes Or No“更长的英语听听!

        通宝推:abadcafe,
        • 家园 “皇国”时代,“皇民”们的英文是比较烂的说。
        • 家园 也许本来说了不少,但英国佬能听懂的也就这点了

          陆士学英语的极少,基本上都是学德语和俄语的。

        • 家园 我听说的故事是这样的

          山下奉文在中国和马来西亚

          杀戮比起松井石根 等人都少

          但是在马来西亚 新加坡 对付英军投降时

          显得不可一世

          这都是有影像记录的

          这对英美人来说是一个很耻辱的记忆

          所以 同样那么多将领

          在外国被绞杀的只有 山下为数不多的几个

          用句日本人对这个事件的总结就是

          “勝ってば 官軍になり”

          • 家园 别忘记新加坡大屠杀

            死的可都是华人,当然,现在的新加坡政府已经选择性的遗忘了,反正他们已经不承认是中国人,更不愿意承认华人身份,连中国话都不愿意说了,自然也没兴趣为冤死的同胞复仇或是纪念。

            • 家园 当年进口的第一部新加坡电视连续剧

              好象叫《雾锁南洋》中就提到了对华人的大屠杀。

              后来在其他地方看到说是因为南洋华侨支持国内抗战。

            • 家园 新加坡人不承认是中国人的确如此

              但不承认华人身份,连中国话都不愿意说似乎不太准确。据我到新加坡出差的感受,当地华人还是很以种族自豪的,而且,新加坡政府对于推广华文教育也下了不少功夫,二战华人殉难,当地也有纪念碑。这样的事情是否不可一概而论?

              同是华人,一时有矛盾,莫要说一世的绝情话吧。

              • 家园 新加坡年轻华人确实不太愿意讲中文

                我碰到的新加坡年轻华人(虽然总共只有几个,而且都是读书人),都不愿意说中文。以前还努力,试图把与新加坡年轻人的交谈以中文进行。后来发现没用,只好放弃努力。

                正如在海外长大的华人子女,即使不是不懂中文,但还是宁愿说当地语言。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上学之后,学校使用的语言就会成为孩子们主要使用的语言,因为他们用这种语言和朋友同学交流。这个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例如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土生的广州孩子们,在同学之间的校内校外交流就经常用普通话进行。我们这一代的粤语水平通常都还不错,因为父母的普通话水平不行,不得不和父母说粤语。而到了现在,很多广州孩子的粤语水平只相当于海外ABC的中文水平了。因为我们这一代已经成为父母,孩子们不一定要迁就父母讲粤语了。

                个人感觉新加坡的情况相似。4、50岁那一代中英文都不错,2、30岁的那些就多数不喜欢讲中文了。

              • 家园 其实这个现象很好理解的

                同是黑眼睛黄皮肤,骨子里是会亲近的,但是由于当初选择不同,背井离乡异地生活,如果认同目前中国的“正朔”地位,就会把自己和家族推向尴尬的境地,因为已经融入当地这么多代了,甚至不排除已经把当地当做家乡了,而中国那个“故乡”却一直是满目疮痍的印象,是人多少都有点贪慕荣华,就算是为了给自己足够的底气,也是不能在这上面服软的,所以与其拼命“拷问”他们对中国的态度,还不如把这一问题慢慢淡化,当一个强盛富饶的“故乡”形象重新树立,有关新加坡人“认不认祖”基本会变成一个伪命题。

              • 家园 网上资料

                1981年开始,新加坡全国入学就读小一的华人子弟,除了华文科与品德科还用华文华语之外,其他科目一概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只占5%的课程。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从此全面转化为象徵性第二语文教育。而在这一年入学的华人子弟自然成了「英校生」,与华族学生的差别只在于家庭用语的不同:用方 言、杂菜华语或杂菜英语、英语。「华校」这个名词从此成为过去式,「华校教育」的坟墓早已被新加坡的杂菜文化广场覆盖了。

                在「去华校」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华校生的大本营──南洋大学。从南大的兴衰史 可以看到李光耀确实花了很多心血来诊断南大的命运。南大生与大学理事会为了维护华文最高学府的媒介语,与政府发生很多过节。面对来自李光耀排山倒海的压 力,理事会成员被换血后,接受由李光耀提出的联合校园的过渡性方案,把南大新生送到新大在武吉知马校园上课,导致云南园变成新加坡西部郊外的临时招待所 (小酒店)。南大在政府政策的折磨下,到了 70 年代末期已经是「气血两枯」,经历了 25 年风风雨雨,终于在 1980 年卸下招牌。

                1975 年,教育部长李昭铭走马上任南大校长,在政府的压力下将南大的教学媒介语由华语改为英语,南大从一间华文学府换上西洋的外套,成为副牌英文大学。1980 年开始,新加坡教育进入英文化的高速公路,除了母语科目外,其他科目一律采用英语。

                南大关闭后,新加坡华文中学的末日进入倒计时。华校对李光耀来说,确实是「因不了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 1959 年李光耀登台时,新加坡人根本没有料到这位带着满脸「客家笑容」的华人政治家,竟然比殖民地的洋政府还厉害;英国人喜欢采用「西医」治疗新加坡的教育问 题,动不动就要「开刀」──动手术;而李光耀采用「中医」来推出英文化教育更高明,让华校不痛不痒,自然掉落。

                1987年,残存华校按照教育部的计划,纳入以英语为主导的统一源流,华校的历史到此标上终止符。人们普遍认为,新加坡的英文与华文的使用,就像中国古代阳历与阴 历互补的角色一样,所谓:「世界行阳历,民间记夏时。」李光耀推行的概念,基本上把社会分成两个世界──上游社会与下游社会:上游社会使用阳历(英语), 下游社会使用民间的阴历(华语)。很明显的,华语在新加坡已经降格为方言,成为巴刹(菜市场)语言──低层主妇沟通的语言;而华文的社会地位,也从当年的 中流砥柱变成「不成功人士」使用的语言。

                • 家园 这种网上资料,鱼龙混杂

                  拿来之前最好去芜存真。新加坡去华校的政策说来话长,这里不赘,仅对你引述的资料作一点纠正和补充。

                  1。比如这段:

                  1981年开始,新加坡全国入学就读小一的华人子弟,除了华文科与品德科还用华文华语之外,其他科目一概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只占5%的课程。

                  小学华文只占5%之说不知从何而来。除华文科与品德科用华文华语外其他科目一概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这点不错,但是你是否知道,新加坡小六会考满分为300分,其中英文占100,数学与科学合并计为100,而母语(华人即为华语)也占100?因此,仅从中学入学考分而言,华语与英语的比重相同。

                  中学会考则以最佳六科计分,除特殊豁免情况外,英文和母语(again,华人即为普通华语)为其中必计分科目,权重也是相同,如果学生还加修高级华文并考分合格(及格即可),还另有两分奖励分。每科特优计1分(成绩越差分数越高),六科特优即得6分。而新加坡最好的几家初级学院(相当于中国高二至高三程度)录取分数在3-5分之间,也就是说,学生考分全部特优也不能保证被录取,这时奖励分就起关键性作用,考高级华文科目并合格者,可另扣除2分(6-2=4),这是新加坡政府鼓励学生修读华语的一项措施。当然,还有鼓励其它才艺、课外活动的奖励分。

                  2。南大,已改名为南洋理工大学,其校园早已搬回南大原址并扩建。武吉知马的新大校园,现为国大法学院所用。

                  3。再说句题外话,老李家的二代子侄,中小学全都就读当年的华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