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诺奖给了石墨烯 -- sitan

共:💬95 🌺6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LZ铢钱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原创】诺奖给了石墨烯(四)

      开篇说个笑话吧。

      说杨振宁去年预言中国10年之内,本土就能拿诺贝尔奖。

      现在大家才发现杨用的是二进制。

      OK,回到石墨烯。文章开始深入了一点,也意味着它快要结束了。我无意介绍迁移率啊,量子霍尔效应,大家八成也没多大兴致看。大家有兴致看有很多更好的书籍可以看。也许更关键的,也肯定更有趣的,是回头看看,这个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偶称之为“发生学”。

      日后Geim和Novolesov一定会写回忆文章来详尽回忆那个激动之春秋。相关的人们现在一时还不太好开口的,日后可能也会说些奇妙的故事。我现在就看到的一些材料(特别是icce贴的那个采访),以自己的想法来推测一下。

      首先,Geim没把目标瞄准单层,甚至几层的石墨膜,他在采访里头说,他想一百层的石墨膜大概是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他连100层也说不准。实验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你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你觉得很简单的地方,可能很难。你觉得很难的地方,有时有意想不到地给你惊喜。

      这导致了Geim没有走CVD啊外延生长之类的路线。如果一开始是想做单层或者几层的石墨,物理感觉上,肯定是要用些比较地道的生长方法,或者一些特别的剥离手段,绝对不会想到透明胶之类的歪门邪道。后来的实验发展证明了,外延生长,蒸发这当然也是可以成功的,但无疑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de Heer在Gatech做外延生长石墨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不过,de Heer等人在外延生长上贡献也将是大家无法否认的。

      这里给偶的启示是大家要先试简单的办法,目标可能定低一些,可以企及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来。我有时候自己就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想得很多,想一步就到最好,结果往往费时费力也不讨好。先做可以企及的几步,有时还有惊喜,说不定中间有一步一下就超出你的估计,达到了最终效果,或者没达到原来的效果,却发现了其他的有趣东西,也可以开始研究那个新发现。总之,什么能work,先整什么。

      另外,Geim看起来当时没有什么基金的压力。要是基金要求就是几层,可能也忙着去想怎么整到几层了,不会去考虑几百层的事情。因为,毕竟这个几百层(或者几千层)的石墨,前人其实研究过。再研究一次可能是不能发paper的,也可能导致基金不能结题。

      用氧化硅做基底其实是不难想到的。因为大家知道氧化硅可以抓住碳,以前碳纳米管也可以用氧化硅来固定两个头。而且氧化硅又是最常见的绝缘体了吧,在上面弄石墨,然后测电性质应该是很正常的想法。

      之后发现300nm那个光学特性的窗口不是特别容易。可能是Novoselov拿着布满石墨膜的氧化硅在显微镜下看啊看,觉得上面的膜颜色不同。看得眼睛疼了,想想这颜色大概是有讲究的。回头开始猜,什么厚度的氧化硅可能甄别出单层石墨(那时大概已经用原子力显微镜测过,发现石墨膜都很薄,有一些几层薄的了,于是决定去寻找单层的)。这个做实验的时候,时间很重要。所以不会去想很多别的,刚开始猜,肯定是拿石墨,氧化硅在工具书里头给的光学性质来算的,外推到单层厚度去,不会先担心单层会不会有啥特别大变化。因为不管有没有,这个外推出来的厚度,都是一个好的起始值,要是不灵,可以稍微变化,别的变化可能只是高阶项。结果正如帖子里CatOH回复 所说,运气特好,外推出来的,结果正好就是精确值。其中的原理可能他们也猜过,但是肯定是不确定的。实验都是,用了先。不灵再试别的。

      其他的测量可以得到的前人帮助比较多。偶觉得就不用现场还原了。

      最后再扯一段中国人在其中的贡献。

      铁牛

      通宝推:王二狗,
      • 家园 用透明胶并非歪门邪道,它早已是科研界常用的方法

        在扫描探针显微镜领域,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常被用于作为样品的基底,在使用之前,为了得到干净的表面,人们常用透明胶来撕下HOPG表面的数层石墨,例如这个网站中提到:

        Cleaving Properties- HOPG because of its layered structure cleaves almost like mica. The usual approach is to take a piece of tape (e.g. 3M "Scotch Brand" double sided tape), press it onto the flat surface, pull it off and the tape invariably takes with is a thin layer of HOPG. This freshly cleaved surface is what is used as sample substrate material. How many cleavings per sample? This is not easy to answer, but per a 2 mm thick block of the best grades (e.g. SPI-1 or ZYA), it is reported that one can get 20-40 cleavings. We do not guarantee a fixed number of cleavings. For the lower level grades the number of cleavings per 2 mm thickness will be less, but again just how much less we can not predict with accuracy.

        不过,在曼大的那两位科学家之前,确实没有人想到可以用这个办法得到单层石墨烯。

        • 家园 what's it in a name

          歪门邪道只是个说法罢了。我想你理解我的意思。

          我也听说你说的这件事,可是不太理解。没正经用过STM,不过我的理解是这透明胶粘的不是样品,只是样品的基底,就是放样品的那个东西。

          可以用透明胶剥石墨,这是比较多实验学家和技师们知道的。但是我总觉得要是用透明胶来生产我的样品,我怎么也一下子接受不了。谁要是用透明胶来粘到我样品的正面上,我不找他拼命就不错了。在这个意义上,愿意这么去试试的人,还是有点创新的。虽然讲白了也就是瞎试试,不过如果心里记挂着单层石墨,我觉得是不太可能从透明胶法入手的。

          • 家园 好像方法和我了解的细节上不太一样

            我记得好像不是取粘在透明胶上的石墨,而是用透明胶片把石墨附着的材料上“取走”石墨,多次之后,石墨附着的材料上就剩下最薄的一层了。

          • 家园 你说的没错

            不过我的理解是这透明胶粘的不是样品,只是样品的基底,就是放样品的那个东西。

            你说的没错,过去SPM中被透明胶粘的石墨就是用来做基底的。

        • 家园 那苏联人就是在故弄玄虚了--还拿中国人开涮,NB奖给骗了

          那苏联人还讥讽中国人笨

          外链出处

          我到是觉得这GRAPHENE的实用价值的实现的关键是CVD大面积生长和与现有微电子工业的结合.这点上讲,UT AUSTIN的发现---在铜表面可以大面积生长单层的很有价值.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