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 果酱

共:💬76 🌺3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美国的资本积累也很厉害的

        。没什么资本积累的痕迹,(中国资本积累的很久太明显了,哪哪都产能过剩),

        不说美国企业每年的资本支出,单说美国的沉淀财富就是天朝要几代人才能追上。比如天朝有7000亿美元外债,算多吧?加州政府要破产了算穷吧?但是仅仅是几个加州政府公务员的退休基金加起来就能替天朝还了全部的外债还有富余。

        天朝的GDP超过日本牛吧?但是如果把天朝的GDP约等于美帝前六个州的总和(此处原文有误,已根据修改水池和九牛的帖子修改)。

        天朝还得努力啊!

      • 家园 那是美国教育制度好,与主贴制造业不是一回事

        另外美国教育好,其实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惯性,即因为过去的发展导致了美国还能够有比较多的钱来搞科研,培育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列车的惯性逐渐消失---表现为资助科学研究的基金越来越少,那么美国的人才数量特别是海外流入人数会大幅减少

        美国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美了

        • 家园 美国的教育制度,是钱砸出来的

          很贵也很高效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有门槛的,不是哪的国家都能玩。

          比如像美国大学带博士是“老板制”,对博士能力的培养特别好,欧洲主流的是“师徒制”,比美国严,但是对博士的能力培养就不如美国的效率高。中国是目前在学“老板制”,不幸的是学歪了,博士成了低端劳动力。

          制度是很花钱的东西,很高级的服务业,相当于科研的总后勤系统。但很多科研不是光砸钱就能弄出来,还需要积累,还需要良好的科研范围,很多人才就是要在美国这个地方才能获取足够的资源,慢慢得就变成一种科研的方式,离开这个科研方式能力就差了很多。科研很讲究集聚效应,美国目前仍然是最大的集聚地。不排除有流出的现象,就如这次次贷危机流出一些金融人才,但是中国这边对接不是很好,很多基础工作都没有,美国要是复苏了,估计还得回去。

          我就是用美国人力资源丰富的说法来说明美国制造业人才济济,说衰落还很早呢。

          注释:“老板制”“师徒制”是比喻的说法,具体可以自己wiki一下。

          • 家园 美国制造业的衰败正是因为制造业的集聚效应的丧失

            首先,请注意,我是使用了衰败这个词语来形容美国的制造业,这代表了我对美国制造业的一个判断

            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与科研人才还是有区别的,简单的说科研的是理科的,而制造业则是工科的---不仅需要大量的工程师还需要相当数量的技工,特别的是制造业同样需要一个集聚效应,即产业链的集聚效应,当某一国或者某一地区拥有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各种各样的工程师技工等等都可以在本地区内找到,并且可以对其他地区的人才形成虹吸效应

            而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从相对低端制造业开始崩溃---意味着产业链的部分破缺,到相对高端的产业链破碎---直接影响到高层产业链的岌岌可危

            美国制造业的窘境其实就如同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军队一样,开始占有大城市,中小城市和相当部分的农村,慢慢的农村被解放军占领了,中小城市被解放军占领了,最后大城市也保不住了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高端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所涉及到的产业链或者产业面(以前没有人用过这个词语)越来越广,高端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越来越取决与零部件本身的性能

            以美国机床设计来说,美国和欧洲的机床研发周期比日本慢一倍以上,对此美国某大学管理学教授曾经做过研究(曾经在网上搜索到原文,现在比较难以搜索到原文,只剩下没有原始链接的中文资料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机床设计、制造的产业分工更发达,但是也不仅仅是这个原因

            Lippert(2000)也曾指出,除了德国之外,美国生产标准低端加工中心产品的制造商,他们的机床研发交货周期为24个月,美国定制化高技术数控铣床为30个月,德国定制化高技术数控车床为33个月。与此相比,根据本文对12个机床生产商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些机床生产商的顶级机床研发交货周期无一例外的都是在10至12个月之间。他们之间存在这样大的差别,很难仅用机床制造商和数控设备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来解释其差别产生的原因。

            -

            引用网址:日本机床制造商与数控设备生产商的战略联盟

            我还可以举我当年所在行业的例子---即造船业,为什么欧美在造船业会远远落后于亚洲呢---同样是因为造船周期远远比亚洲国家长,而中国通过不断的学习日本,造船周期也在不断的缩短

            罗化生:精益制造模式---日本最重要的出口项目之一(从造船业来看

            不管是造船业,还是机床业还是汽车业,导致亚洲生产效率高的原因有上文提到的产业间协作的问题,更有企业内部的协作的问题

            这个是我多次表述过的看法,西方的个人主义导致的西方企业的内部协作受到了很大的牵制,从而难以与已经整体化了的东方企业抗衡

            • 家园 罗兄看来是对精细化制造很推崇啊

              罗兄的相关帖子我都找来看了一下,罗兄推崇的精细化制造,确实是效率高超。但美国要是没两把刷子就能保持目前的带头大哥地位?小弟恰好对美国,日本模式都有一些粗浅了解,可以聊一下。

              日本的银团模式效率很高,是日本的秘密武器,六大财团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控制,韩国学习了这样的模式,也搞出了四大财团,但是,这些财团不是没有对手的,他们的对手就是美英德跨国集团。

              论产业链整合,美国没有日本这样的耐心,美国和日本不一样,美国追求的是最高利润,连续不断的股东利益的增值,所以美国更倾向于收购而不是自己做。因为比之于日本,美国也有自己独家的秘密武器,就是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能力,这是一种更省钱省精力,利润率更高的模式,所以美国有能力在全世界风生水起。比之于制造业,美国并不求做到全球最高端,只求能赚取高额利润,比如GE这样的。

              美国目前是大公司热衷于收购,苹果,微软,GOOGLE都有其收购计划,平均每年每家收购20-30家小型公司,而这些小公司能迅速整合出产品。就像苹果,拆开一个苹果手机,里面的零件有三星的,有英飞凌的,有富士康的,有东芝的,实现了泛东亚的采购生产,是高段的虚拟经营了。这个是美国的核心竞争力,非常厉害,是日本不如的。

              日本,韩国能实现精细化制造,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是有关系的,日本非常推崇改良,丰田模式推崇现场制造,日本也推崇零部件通用化和零件数目的减少,这些都是减少成本的利器,所以日本的车能全世界的卖,这个是很厉害的。

              但是这个精细化生产,就日本人玩得好,中国能学,但是估计肯定没日本人玩得好,中国目前的经济成功还没有在精细化做出世界级成绩,(中国产品畅销还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本低价,)因为除了日本人和韩国人其他国家没有这个耐心,这个要求员工能多年坚持和韧性在细节上不断改良。

              日本很多企业都是创始人在收益前途非常不明显的情况下坚持多年研发出来的技术,基本上不是钱的事情,是精神毅力的事情,这个在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你要求美国人玩精细化制造那是太难为他们了。美国人还是玩资源整合比较顺手,毕竟目前日本的操作系统都是微软,智能手机卖的最好的是苹果iPhone4.而不是相反。

              • 家园 微软和苹果的成功不是制造业的成功

                微软之所以比其他企业更成功是因为它比其他的软件企业先进入该领域(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并且使得各级用户(包括各级软件商)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种用户的使用习惯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壁垒

                也就是说微软的成功并不是技术的成功,当然微软并购小企业,使得自己的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全面,尽可能的具备各种功能,这样的商业策略也是不错的---微软通过并购,使得微软操作系统相对其他企业开发的系统更具有全面性,这是微软的企业并购的成功所产生的良性效果

                但是在其他领域中,美国企业进行的很多并购却失败了,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使得自己的业务面非常的广泛,现在人们普遍的认为通用的并购没有起到作用--使得通用的业务更盘杂,主营业务重点不突出,缺少盈利甚至大幅亏损

                比如说惠普对康柏的并购也并没有被市场认为是成功的,安然公司也曾经进行了大量的并购,最后安然公司轰然倒下

                实际上从安然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些并购来看,那些并购更像是取悦资本市场的一种炒作

                如果并购本身可以提高每一个被并购企业的生产效率,那么那样的并购是可能成功的,特别的是并购和被并购的企业之间能够形成互补的话,那么并购的成效更大,当然并购的作用还在于减少两个企业之间的恶性杀价式的内耗---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认为中国企业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并购来进行产业整合

                总的来说,并购是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的,对于现在的中国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讽刺的是中国流行的口号是拆分以打破所谓的垄断,这个其实就是西方人企图拆散中国企业以后分而治之),但是对其作用也不能过分的夸大

                在一般的制造业领域(钢铁汽车机床造船等等)美国也不是没有进行并购,但是竞争力就是不如对手

                苹果的成功是产品设计的成功---即设计出一种产品来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产品的功能的集成的成功,随着各种电子零部件的制造的成熟,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电子零部件组合成为一个消费者最想用的产品,可以说是产品的功能设计,苹果公司的努力方向是值得肯定的,这可以说是美国的自由主义文化的一种成功,即鼓吹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这确实值得借鉴

                综合的来说,美国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是不能认为它的系统整合能力就有多强---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的成功其实是营销的成功,营销的成功的背后其实是美国的资本强势---即比别的企业更有钱投入到广告营销中,当然可口可乐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文化也更能够得到青年们的认可,自由主义文化在美国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但是自由主义同时造成了美国的制造业的问题---即企业的协同程度不够

                • 家园 给老兄雄文送花!

                  不好意思,将制造业的话题转向了消费电子制造业,罗老兄更关心的是机械汽车造船钢铁等重工制造业,这些和消费电子制造业还是有不同的性质。

                  单从老兄所举的消费电子产业的并购的案例来看,虽然不能说并购都是成功的,但是并购确实是美国企业的一个主流的思路,卖掉一个企业和买一个企业对美国企业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这是资本立国的一个特点。同样,对于制造立国的日本来说,恐怕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自己研发是更能接受的。

                  我之前也讲过,美国企业的特点是对高额利润的追求,CEO需要给董事会不断漂亮的财报,这样,罗兄所说的无效的并购确实发生许多,惠普并购康柏更多的出于占有率的好看而非确实的整合。一方面这是美国企业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宏观无效率的一个原因。

                  我同意你关于美国公司营销的说法,确实,美国很大一部分公司的成功来源于孜孜不倦的营销和广告。但是我们思考意义的话,这其实是消费者导向的,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好的产品,而非完美的商品,这个又是和工程师设计导向的有区别。就像乔布斯说的,消费者买一个钉枪,他需要的不是钉枪,也不是钉子,而是要一次消费和服务。

                  那么回过头说钢铁机械造船,这个对于美国太遥远了。但是,美国在上世纪初工业产值占到全世界一半的时候,产出的就是这些东西,二战的时候,盟军就是依靠美国的这些硬家伙撑了过去,战争结束的时候苏联和美国都有一千万的军队,这些大部都是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美国在那个年代制造业是何其强大。

                  当然,我这一段有煽情的嫌疑,罗兄不喜就无视吧。

                  所以现在讨论有一种不对等的感觉,日本的产业重心还是钢铁汽车,有强大的新日钢和丰田,用如日中天的日本制造业对比走下坡路的美国制造业,有失公允。美国的产业重心已经转移到信息产业了,包括信息基础产业和电子消费产业。原因何在?是因为做这些更赚钱,资本都流向这些产业中去了。

                  美国的产业优势何在,就是那股创新的尽头,每次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不一定性能特别强,但是强调好用,易接触。所以美国可以引领一个又一个潮流,正因为是新产品,新产业,所以规则都是美国人定的,等到产业成熟起来,等到日本精细化制造介入进来,就没美国人什么事了,但是他们已经迁移到下个明星产业上去了。资本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发现价值,坏处就是不能精耕细作,在一个地方长期驻守。

                  纯粹从重工制造业上来讲,美国确实不行了,新美钢不如新日钢,通用造不过丰田,造船业日本韩国是大头。但这并非美国制造企业整体实力的不行,而是资本立国的美国不重视这些产业了。

                  总体来讲,罗兄的说法是正确的,美国的重工制造业是比不上日本的精细制造了。花之。

                  但是,美国产品我认为会更皮实一点,我比较怀疑精细制造成果下产品的耐用性。同时,精细制造对效率的极致要求我也认为会对生产过程的抗压性有影响,需要大批的熟练员工和良好的生产环境,一旦丢失很难补充。

                  • 家园 美国对造船业的扶持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补贴的历史沿革

                    以下为文摘美国造船工业简介

                    美国是造船工业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789年,美国就明确规定,在美国沿海和内河营运的船舶必须是美国船厂建造的船舶。1890年公布的关税中规定,对为建造舰船而进口的钢材免征进口税。此后还有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定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舰船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军备竞赛和国内鼓励政策,美国增加了许多船厂,生产能力大增,舰船产量出现高峰。

                      3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使美国造船工业处于低潮。1935年,美国商船队老化和船舶拥有量减少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政府制定了"1936年商船法"。这是对造船和海运业实行补贴的全面法律,主要内容是由政府向美国船厂造的美国船提供造船和船舶改装差额补贴,以鼓励船厂多造船,航运公司买国产船。

                      1938年,美国通过了"扩充海军法",规定增加20%的海军装备费,同年,政府又专门拨款10亿美元扩充海军。这些措施使美国造船业重现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促进了美国舰船工业的迅速发展。50年代和60年代期间,美国造船工业仍保持以军品生产为主的特点,舰艇平均产量保持在20万吨左右,技术水平和产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美国政府还大量投资进行新型舰船和海军武器装备的研制,进行船厂的扩建和改造,以保持美国海上霸权地位。

                      50年代日本商船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其他远东国家或地区的造船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此时的美国造船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本国船东不愿意向国内船厂订货,商船生产处于停滞状态,60年代商船的年平均下水量仅30万载重吨。为提高美国造船和航运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美国政府于1970年对"1936年商船法"进行了修改,制订了"1970年商船法"。其主要内容是对于在本国进行的船舶建造提供相当优惠的补贴。它规定:凡雇有美国船员,挂美国旗,并从事美国对外贸易运输的船舶,政府可提供建造差额补贴,补贴额度可达船价的50%;对于符合上述条件船舶的改装,政府也给予补贴。这项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国内船主订货和船厂生产的积极性。1971以后,美国商船下水量直线上升。1979年商船完工量达到135万总吨,为战后最高水平。1970~1985财年船舶建造补贴近364.1亿美元,改装差额补贴211.9亿美元。

                      此外,美国政府还以提供卖方信贷担保、提供船厂基本建设资金和科研补贴等方式支持造船业,对舰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政府的补贴虽然保存了美国的造船能力,但也带来了消极作用。政府的资助使船厂有了依靠,相比日本和西欧国家,一些船厂在努力降低成本、实行生产合理化和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积极性不够高涨。

                      当商船订货少而造成船厂开工不足时,美国政府往往以增加舰艇订货来弥补,而在商船订货好转时,就减少舰艇的更新计划,这是美国政府竭力保护其舰船工业的一贯作法。

                      1981年,里根政府根据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对舰船工业实行了两项新政策:一是增加海军舰艇的建造和改装数量,把海军舰艇从491艘发展到600艘作为奋斗目标,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舰艇建造计划。从此以后,美国海军舰船的建造和改装费用每年平均超过110亿美元,大大高于70年代的水平。二是逐步取消商船的建造和改装差额补贴,除了航行于特定航线上的船舶外,美国航运公司可以"自由地"向国外订购船舶。这使美国商船建造量大幅度下降,除国家指定建造的船舶外,从80年代中期起,美国船厂接到的远洋商船订单几乎为零。

                      为了不使美国的造船能力有很大削减,政府还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作出规定:凡是国防部系统所需舰船的建造、改装、维修和设备更新,都必须在国内船厂进行;航行于某些特定航线或进行国内贸易用船必须是美国籍和美国造的船舶,对这些船政府继续提供建造或改装差额补贴,某些船只的补贴可达总价的50~60%。因此,虽然美国舰船工业处境艰难,但美国不会放弃它海上军事大国的地位,政府对造船能力的削减也只是许可的范围之内。

                      90年代初开始,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舰船工业也面临海军舰队的发展计划要大大压缩、舰艇的订货量将大幅度减少、船厂的手持订单正在逐年下降等困难,这引起了造船界的忧虑,也引起了包括总统在内的上层官员的关注和重视。利用法律来保护和促进本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是美国一贯的做法。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势制订一系列适应当时船舶工业发展要求的法律和法规,通过这种宏观调控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是很广泛和深远的。如1992制订了"国防工业改造、再投资和转向援助法",1993年6月众议院提出了一项"国家造船与现代化改造法",1993年11月众议院通过了"海上保障与竞争法"(详细情况见结构、能力调整一节)。

                      为了促进本国造船工业的发展,1997年美国实施了"造船能力维护协议"。这项政策实际上是美国政府为本国船厂建造商船提供了一种新形式的政府补贴。其核心内容是凡持有美国海军军船订单并兼造商船的船厂,可以从美国海军合同中得到与商船建造成本成一定比例的补偿金。补偿金的额度由双方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谈判商定。实施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私营船厂从事商船建造,从而加强美国的造船工业基础,降低海军的业务成本。目前纽波特纽斯船厂已提出资格申请,预计不久之后,美国其它几家主要大型船厂和部分中小型船厂也将提出资格申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