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 西安笨老虎

共:💬65 🌺9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商榷】竹筋大堤应该是50年代的吧?

            家乡抢险抗洪,到危急时刻,用的不是动用秸苇柳枝,而是大袋的粮食。

            小心被说是豆腐渣 当年洪武帝某世孙说出这话,伤透了多少人的心啊

            德国人给我看的 2002年欧洲大洪水 到过布拉格 德累斯顿 的河友应该能看到那些建筑

            http://www.dresden-und-sachsen.de/dresden/geschichte18_hochwasser.htm

            http://news.bbc.co.uk/2/hi/europe/2194395.stm

            http://www.hospitalityclub.org/bpt/Stories/flooddresden.html

            http://edition.cnn.com/2002/WORLD/europe/08/15/floods.dresden/index.html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chillergarten_Dresden_August_2002.jpg

            http://www.floodsite.net/html/pilot_site_elbe_de.htm

            http://www.rms.com/publications/Central%20Europe%20Floods%20Whitepaper_final.pdf

            • 家园 不是用粮食来筑堤,而是紧急情况下用来堵口

              粮食在水里会发胀。具体状况不是很清楚,应该是用来堵管涌之类。

              秸苇柳枝则可能是用来编制袋子,装土用。

              老朱那时候发火很正常,事出有因,下不为例呗。让那些人紧张一下下也好。

      • 家园 母亲河黄河,也是个问题河啊

        有史以来,土共算是做得最好的了。。。

    • 家园 【原创】那座滥尾坝的成因初探

      很抱歉,上次发的只从1949年开始,而且没有把毛主席的一些视察附上,受到一些曾经同行的指责,现在补上(我在上一贴子中后来做了一些补充)

      另,三门峡工程争议很大,我搜集的资料肯定不全,遗漏、荒谬之处难免,欢迎拍砖指出,我一定还花

      ===========================================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

      1947年3月15但国民党当局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 附文有 如果邱处机不通过牛家村

      1950年7月22日至8月9日,全国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水力发电工程局(黄育贤为局长,张铁铮为副局长),作为全国水电建设领导机构。1950年11月17日,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59次政务会议,通过《全国水力发电工程会议报告》。

      1952年10月30日上午在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时表示: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 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在王化云说到“近几年没有遇到异常洪水,如遇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主席接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附文有 三门峡水电工程是政治工程吗

      1952年10月31日早晨6时多,毛主席对王化云、张玺(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吴芝 圃(省政府主席)、陈再道(省军区司令员)等嘱托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乘火车路过郑州,听取王化云关于治黄工作汇报,主席虽然对他的汇报比较满意,但仍然慎重地表示要再研究

      1953年4月,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李锐任局长。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季成龙任院长)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1955年12月6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刘子厚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1956年至1958年3月,后由谢辉接任),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任副局长。1956年1月3日,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开始办公。

      1956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柯洛略夫被任命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

      1958 年1 月17 日晚,长江王与时任李锐(时任电力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带着陆钦侃与程学敏两大护法)展开激烈争论,李锐晋位黄河王。陆钦侃老前辈侃的好,一下子就撩拨到了红朝太祖的soft spot; 程学敏老前辈提供给黄河王的西红柿也很有质量。陆老认为三峡工程防洪效益不大,没有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上签字

      1958年7月17日,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了洪峰流量为每秒22300立方米的大洪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被冲断。这是1919年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的实测最大洪水.

      =========================================================

      三门峡水库是东汉以来两千年治黄史从救偏补弊走上根本治理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第一步。历代治河在宽河固堤大方针下,主要在堤防工程如何完善上下功夫。在黄河干流上从未修建控制性枢纽工程。三门峡破天荒修建了第一坝,形成了第一个有调节能力的大水库。在此以前和当时,前苏联、美国、欧洲、日本等都是通过修建控制性水库调节径流,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水资源。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一条灾害严重、几千年难以治理的河流,学习、山寨先进经验,走大家走过的有效的路是很自然的。今天我们可以下结论的是: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一座滥尾坝在1958年年底就定了.

      1.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必须有适当高程泄流建筑物及足够泄流排沙规模

      任何河流修建水库都要确定设计洪水,包括最大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但是修建三门峡水库,要拦截黄河绝大部分泥沙,却只研究设计洪水,从来未研究设计输沙量1843年洪水是三门峡工程设计洪水,这一年输沙量是多少,设计部门未做分析,设计书没有交代审批当中未查未问

      1957年2月9日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我国各有关部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与工程师共140多人参加。为进行答辩,苏联派全苏水力发电设计总院总工程师瓦西连柯和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柯洛略夫等五位专家来华参加审查会。会议分水利动能、水工、施工和机电四个专业组进行审查。57年2月底审查完毕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审查会基本同意初步设计的内容,但对正常高水位、泥沙和移民问题已有不同意见,但未影响成议,所以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

      1841年、1842年、1843年接连三年黄河中游都曾出现大洪水,水库淤积和冲淤调节不是当年就可以完成的,对这三年输沙量是多少,设计部门更未做分析,设计书自然又没有交代,审批时又是未闻未问。1662年最大降雨时间比1843年长,洪水持续时间比1843年久,又是泾、洛、渭、汾和北干流同时来水来沙,输沙量是多少,同样也应分析估算.在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工程忽视设计输沙量则是根本性错误。[很可惜得是,当年水利界、水电界的专家们,大都毕业于欧美。美国我没有去过;英格兰的Thames[在Oxford附近有个分洪区?每到雨季,那里一片汪洋],德国的Rhine,Elbe与Donau,荷兰的Maas 我都亲自去考察过,含沙量很低,岸堤工程作的很好,[COLOR=red]最大的问题是老饕们喜欢的中华鳌绒蟹;苏联拥有在一般河流上梯级开发的丰富经验,但是在他们的版图上并没有黄河这样多泥沙的大河,由于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泥沙条件估计不足[/COLOR]]

      2.对大中型和重要工程应有水力模型试验和结构模型试验(常压、减压)配合验证

      国内外大型和重要的水工建筑物的设计,都同时要求进行计算分析和试验分析(当然是现在了),以期达到互相验证的目的。在实验室内,按所规划的实物根据相应的模型律,以缩小的比例制成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就实物在运转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因素,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模型所产生的影响加以观测,从而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在定性上或定量上的作用,以供方案选择、工程决策或问题判明作参考。通过对水工建筑物的模型试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理论设计,提出合理的运行管理模式。

      哭吧哭吧,不是你的错

      1956年11月,周总理访问印度,回国后这才提出来三门峡水库要作模型试验的问题。1958 年初,水电部和黄委会决定在武功进行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这个内容庞大的协作项目,国内参加的单位多,苏联方面则由科学院的罗辛斯基和哈尔杜林两位专 家参与指导。沙玉清与钱宁先生(师从H.A.Einstein,1955年回国)负责技术指导。试验场就有 三个不同比尺的模型。可惜试验工作只持续了一年多,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而被迫中止了。试验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但没有完成……

      3.水土保持进程、效果过于乐观

      4.水库移民安置没有经验。

      开发水电影响最大的是移民,这是对社会生态的一个影响。水库移民是一个强制式的移民。在消除了私有经济的大锅饭时代,移民安置似乎没有特别的困难,当时的移民安置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较简单,就是赔偿性的,找一块地方给盖个房子,找块地[一般都是条件恶劣、没有开发的地方],对移民以后的生存不考虑,所以造成大量移民的后续问题. 三门峡移民安置存在着不少问题,以至60年代以后陕西不断地发生移民返库的事情,影响了移民的生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库区的发展与稳定。当我国逐步走入市场经济以后,移民问题已经与农村集体化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至今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处理(我之所以称三门峡大坝为烂尾坝,原因正在于此. 同时期修建的新安江水利枢纽[ 千岛湖所在]移民问题于1990年左右基本解决)。

      5.中国水利、水电科技明显不发达、经验欠缺。

      建国初,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仅为36万千瓦。当年水利界、水电界的专家们大都毕业于欧美(河流含沙量低),仅有几人在西南主持、修建过几座小型水电站,没有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过大坝(有也只是筑堤、堵缺口的经验),对黄河自然规律和泥沙淤积问题认识严重不足(李赋都参与了治理黄河下游的模型试验,施嘉炀验收),缺乏多泥沙河流上输沙量 [多年平均输沙量和特征值]对枢纽工程影响的认识 ,也没有意识到应分析泥沙特点及对工程的影响及对应的工程运行方式, 没有一个人主持修建过大型水利枢纽,更缺乏对大坝的运行经验,在此情况下,枢纽工程出问题是必然的,成功的妈妈是失败吗,以后土共就吸取经验教训,逐渐成熟,应该说目前中国的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让我们回头看看当年涉及到三门峡水电工程中的水电人简历吧:

      部分涉及到三门峡水电工程的专家关于水电建设的简历移到另外一贴中, 不会影响我的结论。

      黄万里,1935年,黄万里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水文科学硕士,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工程博士(该校第七名、中国人中第一名该学位获得者),并在田纳西工程实习,任TVA诺利斯坝工务员。26岁学成回国后,他历任国民政府全国经委水利技正、水利工程师、涪江航道工程处长、水利部视察工程师,甘肃省水利局长兼总工程师;1949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1953开始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再次重申,黄戴右帽不是因为他反三门峡,而是因为他的小说《花丛小语》。“尽说美帝政治腐败,那里要真有这种事,纳税人民就要起来叫喊,局长总工程师就当不成,市长下度竞选就有困难!”另一段直接指黄河三门峡:“你看章某原来有他自己一套治理黄河的意见,等到三门峡计划一出来,他立刻敏捷地放弃已见,大大歌德一番。并且附和着说:‘圣人出而黄河清’,从此下流河治。”。 尤其不可忍得是,其中的<<贺新郎.百花齐放颂>>写的太好了,风头压过了红朝太祖出版的诗词。有请各位方家(最近组织诗会的九霄大师?)给大家分析一下,也很想听听方家关于黄万里教授写给钱正英部长的那封信的解读

      礼荣勋,1938年由吉林省高级工科学校土木系大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吉林省丰满水电建设工程局技术科工作。1945年吉林丰满解放,丰满大坝却尚未完工。礼荣勋作为第一批起用的中青年技术管理干部,被任命为筑坝队长,负责丰满大坝的继续施工。 1954年2月,水电部调礼荣勋到北京,任临时组建的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施工组长,负责黄河流域46个梯级水电站的施工进度、施工布置,以及工程造价工作。此间,他建议改变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设计的三门峡工程施工的总体布置,得到苏联专家的认可

      [COLOR=red]

      6.20世纪50年代治水方略明显受到几次洪涝灾害的影响

      黄河流域,自从黄河恢复故道后,王河官率众几次历险; 1954年长江、淮河的特大洪水,造成极大的损失不说,甚至激发了社会的动荡, 不可避免地让让新 中国治水的总方略落入“以蓄为主,蓄泄兼筹”的总方针。

      1949年,7月6日~10月 黄河下游先后出现5次洪峰,期间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49小时,9月14日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中央人民政府批给黄河修防1.79亿斤小米的工程费,几乎占全国水利建设费用的 )

      ------------------------------------------------

      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该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提前到来,洪水发生也比一般年份早,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汉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超警历时一般在100天~135天,中下游洪水位全线突破当时的历史最高值。该年长江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每秒,在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m;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m,超过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应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16.64m,相应流量92600立方米每秒。最大30天洪量,1954年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

      如果邱处机不通过牛家村: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抗战胜利后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黄泛区人民,堵复花园口、复兴黄泛区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黄泛

      通宝推:dahuang,ifuleu,铸剑,老老狐狸,
      • 家园 天啊,终于得宝了

        感谢国家 感谢党 感谢cctv 感谢铁手 感谢搂主

        真不容易 终于得宝了

        哎!白激动了半天,不是我的宝是你的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得宝吭声!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送花送宝

        终于有个时间上来了,赶紧给老虎送个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QUOTE][/QUOTE]

      • 家园 现在宝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原创】如果邱处机不通过牛家村:+“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抗战胜利后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黄泛区人民,堵复花园口、复兴黄泛区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黄泛区的人民更是渴望早日跳出火坑;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河床已经断流8年,到抗战胜利之初,已建成1700多个村庄,大约40万人在此 垦耕;同时中 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在这片黄泛区上建立起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哥萨克骑兵,heihei]。抗战胜利之初,又建起冀鲁豫、渤海两个解放区)。国民党当局在1946年2月特设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由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负责堵口工程;1946年3月1日,花园口堵口工程正式开工,国共双方关于此事的谈判也随之开始。

        1946年6月,由于汛期大水,花园口所成的部分工程被洪水冲毁,国民党政府原汛前的堵口计划失败[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1946年10月,花园口堵口工程在国民党政府的坚持下再度复工。12月27日,黄河引河挖成并开始抛石;1947年1月8日,周恩来在延安发表严正声明;1947年2月7日,中共代表董必武又与行政院善 后救济总署新任署长霍宝树和联总官员在上海会谈。由于中共方面的坚决斗争,国民党方面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花园口合龙日期视下游复堤情形而定。1947年3月15但国民党当 局日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

        黄河回归故道之后,防洪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1947年至1949年,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几乎年年大水

        1947年8月,黄河归故后的第一个汛期。黄河多次涨水,渤海区43处险工相继出险

        1948年 7月6日 东明高村险工河势发生剧变,接连出现重大险情,经1个多月采取多种措施紧急抢护,控制了险情

        1949年,7月6日~10月 黄河下游先后出现5次洪峰,期间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49小时,9月14日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中央人民政府批给黄河修防1.79亿斤小米的工程费,几乎占全国水利建设费用的 )

        1951年2月2日,山东利津王庄下首380米处黄河大堤凌汛决口。

        1953年8月3日 黄河武陟秦厂出现112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1954年8月5日 黄河武陟秦厂出现15000立方米每秒洪峰。

        1955年1月29日 利津五庄黄河凌汛决口。

        这是政治工程吗?

        1951年1月7日至10日,按照毛主席的意见,由政务院牵头,水利部具体操办,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会议在河南开封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951年治黄工作的方针、任务,即在下游继续加强堤防,大力组织防汛工作。在中上游大力筹建水库,并着手制订治黄的全面规划,以期逐步达到变“害河”为“利河”的总目标。

        毛主席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1年的工作报告之后,决定亲自去黄河下游考察。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向中央政治局提出,自己要利用休假的时间,考察黄河。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主席这一意见(1950年10月,他还提出要亲自到水患严重的黄河下游去考察,但因朝鲜战事紧张,未能成行)。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在济南洛口开始了第一次视察黄河之旅。1952年10月28日到徐州登云龙山眺望了明清黄河故道,1952年10月29日由徐州转道陇海线西上,到 了兰封(今兰考)车站。10月30日上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及河南省黄河河务局长袁隆等陪同下,前往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 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在乘车向黄河边的东坝头行进途中,毛主席仔细听了王化云的汇报后,对在座的人们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 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 [《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5期]。在王化云说到“近几年没有遇到异常洪水,如遇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主席接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样[《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4期]。因在东坝头看不出来说黄河是个“悬河”,毛主席又问王化云:我还想再找个地方看看。王化云建议到开封柳园口视察。中午,毛主席乘专列直驶开封,在专列上听取了王化云的治黄汇报,与他们一起商谈治理黄河的问题。谈话中,毛泽东了解了黄河枯水期的情况,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可以从南方借一点水来,注入黄河。1952年10月30日下午,毛主席察看了柳园口。他站在黄河大堤顶上向北眺望,问到:这里的河面比开封城里高不高?王化云回答说:这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毛泽 东听后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悬河啊!”[《黄河史志资料》1986年第4期]。1952年10月31日早晨6时多,毛主席拟前往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视察。他对送行的王化云及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 圃、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嘱托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太官僚了吧? )。[《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5期].

        1952年10月31日专列抵达郑州,他下车登上邙山顶,眺望黄河水势,并看到新建成的引黄灌溉大闸。他乘专列通过黄河铁桥到北岸,换车到新乡,毛主席徒步考察了引黄渠。走进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管理人员向毛主席介绍了大闸的功能。他提出要打开大闸,实际看一看。乔登云说:现在没有电,打开大闸要人用手摇。毛主席听后,脱去大衣,说:我们一起把大闸摇开。毛主席和大闸管理人员、随行人员一起,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

        1953年2月16日毛主席乘火车路过郑州(去南方巡视),要听取治黄工作汇报。毛主席下车一见王化云就问邙山水库为何不修了?!当即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了由邙山水库转 到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毛主席还很详细地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问题。汇报时王化云总想让毛主席表个态,尽快把三门峡工程定下来。毛主席虽然对他的汇报比较满意,但仍然慎重地表示要再研究。王化云谈到水土保持问题时说:西北沟壑很多,黄河由托克托至龙门差不多一公里多即有一条,这样就要修几千 个小水库,几千个坝,才能解决。毛主席听后当即指出:不是几千个,要修几万个、几十万个才能解决。并指着地图上的位置说:这都是泥库。提示要注意水库的 泥沙淤积问题。

        1954年冬,毛主席于回京途中,在郑州邀赵明甫上火车,听取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的汇报。

        1955年6月22日,毛主席途经郑州,在河南省委北院二楼会议室,听取王化云的汇报,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的问题。

        毛主席1959年又一次视察黄河时说的一句话: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1963年的秋 毛主席要汪东兴安排他的骑马考察黄河之旅。

        &&&&&&&&&&&&&&&&&&&&&&&&&&&&&&&&&&&&&&&&&&&&&&&&&&&&&&&&&&&&&

        李鹗鼎(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任清华大学昆明水工试验室助理研究员。1943年赴英国伦敦威廉哈诺工程顾问公司(没有找到这家公司)进修。1946 年回国。曾任资源委员会四川长寿龙溪河上清渊水电工程处工程师、工务课长。狮子滩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电站于l957年3月全部建成。总库容9.5亿立 米,设计灌溉面积0.5万亩,装机容量4.8 万千瓦).

        汪胡桢(复姓汪胡,总工程师),1920年,汪胡桢赴美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研习水力发电工程。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曾参加摩尔根瀑布(Morgan Falls)水电站、骚吐斯水电站(Saw-tooth Waterpower Plant)的设计和施工。为了解欧美水道情况,他到过美国不少地方,回国时又去了英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家,参观了许多水电站。 1927—1929年,他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和浙江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他领导修复了西起正阳关、东抵五河县长达200公里的淮河大堤及涵闸几十处,疏浚了淮河支流北淝河; 1934年应聘为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1935年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领导修复了因 抗日战争破坏的钱塘江海塘缺口。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参与制定了“治淮方略”。1951年任佛子岭 水库工程总指挥,极力推荐采用连拱坝(1954年年底建成. 苏联专家建议采用土石坝,汪胡桢据理力争,旁征博引,最后终于获得专家们和领导的赞同,决定采用连拱坝, 这是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也是亚洲第一座连拱坝)

        在此之前,汪胡桢曾建议,不必委托苏联,认为中国工程师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尽管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他一贯主张自力更生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施工中发生与苏联原设计不一致意见时他总是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在截流设计上,原苏联设计是在神门浅水道预建一道截流闸。1957年春,大水把已建好的一个闸墩冲走,苏联专家仍坚持恢复闸墩,汪胡桢则提出打拦石桩代替原修闸方案。该方案被采用后,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也保证了截流的成功。浇筑大坝混凝土时,汪胡桢提出按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标号的混凝土,因而节约了水泥。

        钱正英: 1944年春,淮河泛滥,两岸一片泽国,钱正英所在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部和淮北行政署组织修复北岸堤防,年仅21岁的钱正英负责技术领导工作,她的指挥才能第一次崭露头角。 1948年春天,当时,正在前线忙于为野战部队架桥铺路的钱正英奉命调任山东解放区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并指挥了一场事关两岸百姓生命财产安危的防凌斗争。问题的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是由于山东境内的黄河尚未解冻,而纬度较低的上游河段却已冰雪消融,于是,河水下涌形成冰坝,水位越涌越高,若河水继续下泄,溃 岸就势不可当。在没有大炮的前提下,钱正英决定在冰上凿窟窿埋炸药炸冰。随着一声巨响,被炸裂的冰凌拥挤着推搡着行进,黄河开河了,洪水警报也因此而解 除。1949年11月水利部召开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钱正英起草的会议总结中说:“在治本问题未解决前,黄河的全面兴利是不可能的,但是,利用可能的条 件,试办中型和小型灌溉工程,帮助沿黄群众发展生产,并且通过这种工程,积累经验,培养干部,还是必要的”。会议最后同意兴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经报请水 利部,获得批准。

        张含英(1900—2002),1918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次年,由于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校方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1年,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备取生,于当年 夏天赴美国入伊利诺大学土木系,半工半读,3年结业,获荣誉结业证和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接着又到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一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5 年学成回国。1933—1936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1938—1939年 任湘桂水道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1939— 1940年 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代理委员长。1941—1943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3—1948年 任中央设计局设计委员兼水利组组长。 1945年率团赴美考察水利。1946年率领黄河治本团一行7人,考察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1947年,张含英发表了“黄河治理纲要”论文1950起,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 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斗爷,1934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1935年,张光斗作为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 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水利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5月,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9月到哈佛大学学 习工程力学(导师Westergaard),1937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张光斗毅然回到 了战火纷飞的祖国) 。1937-1942年,在四川负责自行设计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鲸鱼口等我国首批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很小,只有600千 瓦至3000千瓦)。(其中下清渊硐、桃花溪、仙女硐 是中国人自主设计、施工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1943年3月-1945年4月,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考察和学习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技术(资源委员 会派遣)。40年代中后期,负责设计龙溪河上清渊硐、古田溪等中型水电站。1945—1949年 任资源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初,负责承担黄河下游人民胜利渠的渠道工程,进行选址、引水 渠和进水闸布置、进水闸结构设计等。

        李赋都,1922年毕业于同济工艺专科学校,1928年毕业于今德国汉诺威工业大学(当时汉诺威工业高等学校)水利系;1932年,李赋都再赴德国,参加由著名河工试验专家恩格斯(H. Engels)教授主持的治理黄河下游的模型试验,其目的是通过对已建的大比尺黄河模型进行水沙定量分析,研究黄河下游河床急剧抬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是我国治理黄河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河道模型试验;1932年在德国瓦痕湖[Walchensee]水工试验场(同属TUM, Versuchsanstalt für Wasserbau[Obernach]))进行过缩窄堤距能否刷深河槽降低水位的模型试验,提出固定中水位河槽的主张). 1933年,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以《黄河的治理》为选题,对黄河上中下游治理、治本研究及试验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博士论文答辩做了幻灯片,并在44年后的‘国际河流泥沙’会议上放映。慕尼黑 奥伯纳黑 试验室(TUM, Versuchsanstalt für Wasserbau[Obernach])里悬挂着他的大幅照片(待证实)。 1935年李赋都在天津第一水工试验所(也是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33年10月1日成立,原址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今254医院内。1937年8月被侵华日军飞机作为目标,炸毁)任所长,主持完成了永定河官厅防洪坝消力试验、彭河堰口公式试验、卢沟桥滚水坝削力试验、黄土河流预备试验等多个项目,进行了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模型等试验研究。1938年他任四川都江堰治本工程设计室主任时,主持了该项工程的设计、施工,改善了灌溉条件。

        黄河王: 1952年秋天调到北京,分配在当时的燃料工业部主管水电建设。为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呼风唤雨”的开发建设水电,坚持让水电成为燃料工业部下属的第四个总局——水力发电建设总局。1952年10月10日,李锐任燃料工业部水电工程局局长,从此他成为我国水电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发展新中国的水电李锐在全国共组建了8个水电勘测设计院、一个科学研究院和几所水电专业学校。为具体了解前苏联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1954年到1955年间,燃料部派出一个电力代表团去前苏联“取经”,在前苏联访问了四个月。回来后,李锐在《水力发电》月刊上发表了5万字的长文“苏联水力发电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以提出官厅、佛子岭两水库加设电站开始,贯彻了水与电综合开发利用的方针;参与黄河规划委员会的规划工作,以三门峡、刘家峡水电站为第一期工程,确定46个梯级开发水电的方案。1956年,李锐组织了一批老水电专家写文章批驳长江王发表在《中国水利》上的《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1956年9月份《水力发电》出了一期“长江规划专号”,全面地论述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有关经济、淹没损失和地质等种种技术上的问题,共有10来篇文章,其中包括李锐亲自撰写的一篇字数也达两万多字的长文章。

        1958年1月南宁会议同长江王辩论中建议:中国完全有条件比较快而省建设大中型水电站,提交<<大力发展水电以保证电力工业十五年赶上英国和修建三峡水电站的问题>>答卷。党中央八大一次会议上,电力部刘澜波部长曾谈到“二五”计划后,力争水电比重达到50%。

        施嘉炀,1915年夏,小学毕业后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施嘉炀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即赴美留学。1926年夏,获得了电机工程学士(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1927年夏,获康奈尔大学土木系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夏,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的硕士学位。(1927年,为了能多了解航空工程,施嘉炀参加了麻省波士顿机场所开设的飞机驾驶员训练班;1928年,专程到南京上访当时新成立的清华董事会) 1931—1934年,负责监修化学馆、生物馆、机械馆以及图书馆的中部和西部的扩建工程。1934年到德国参加治黄模型试验(1933年8月,黄河决口,为此我国委托德国德累斯登大学(TU Dresden)恩格斯教授(H. Engels)进行治理黄河的模型试验。),后到柏林皇家水工试验所(疑为 TU Berlin 土木工程学院,待考)进修,最后到德国南部的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水工实验室考察,1935年,返回清华。为了培养水利工程师,施嘉炀设计并主持修建了水力实验馆,除可进行模型试验外,还设置了水轮机试验台,还在户外另建80米长的试验槽,以供船舶模型试验和流速仪校正之用。 1940~1945任腾冲水电长工程处处长,设计及监修云南下关、喜洲及腾冲叠水河3座小型水电站; 1947年到美国考察新建的大型水电站、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规划、哥伦比亚河流上的梯级水电站、密西西比河流的治河经验。1948年冬,回到北平。 1955年,学校派遣施嘉炀等人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学习苏联的教育制度以及有关的新专业,并到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学习苏联的水能规划与设计,1957年,回到清华大学。

        通宝推:南京老萝卜,铸剑,
        • 家园 【名词解释】黄河冰坝

            冰坝是一些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大河的特有现象。

            必需条件是1、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在北半球是从南往北流,跨越纬度比较大。

            2、冬天这一段河面全线结冰。

            这样的河流,在中国著名的有黄河宁夏到包头和开封到河口的两段,松花江。

            这样的河段,春天南线先开河(河面上的冰不是在原地融化,是在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在河水的冲击下很快全面开裂成大小不一的冰块,所以叫开河),开河后上游的冰块往下漂(叫流凌),被下游未开河的冰层挡住,越积越多形成冰坝。

            冰坝不象拦河大坝上样全面堵住,只是堵住河流断面的上层。但不管怎么说河水在这里受阻,上游水面上涨,这叫凌汛,涨得过高就造成水灾。

            就是因为下面是空的,所以比较容易炸开,中国的办法是放炸药包(人要上冰面,很危险,因为冰坝处于不稳定状态,就是不炸也不一定什么时候会被冲开);炮轰,威力嫌小,大的冰坝不一定能炸开;飞机扔炸弹,大约七十年代以后空军每年都下出动飞机炸黄河上的冰坝,八十年代以前是轰五,九十年代以后是轰六,下知道会不会哪年派飞豹去来个俯冲投弹。只要扔得准,几枚百磅以上的炸弹就行了。

            俄罗斯这样的河流很多,但它们人烟稀少,春天把几个毛人撤出,让河流泛滥好了。

    • 家园 老虎强帖,不推不行

      老虎这贴太强了,三门峡水电站的来龙去脉、各位在里面扮的什么角色,说得一清二楚。中国当家真不容易,那年代又没钱,又没经验。今天的人替前人打口水仗,打着打着就没边了,最后就是选边站队,至于事实究竟是怎样,反而退到第二位去了。

      《围城》上说:

      一切会议上对于提案的赞成和反对极少是就事论事的。有人反对这提议是跟提议的人闹意见。有人赞成这提议是跟反对这提议的人过不去。有人因为反对或赞成的人跟自己有关系所以随声附和。

      老虎标题里的“常识”,是该给大家普及普及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主流媒体就没有这样的历史回顾。无论他们当时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以科学的态度出于为国家负责的心态提出自己的意见。今人太多地把他们当政治的幌子,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 家园 最后就是选边站队

        选边站队——为了站队而选择立场,为了立场而站队——真是WG精神不灭,WG之树长青,WG队伍后继有人!!!

        不过,要让今天的人去体会当年的人们那种“以科学的态度,为集体、为国家负责的心态”,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

        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除了能更好的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外,还包括能更好的组织群体力量用于改善整个群体的处境。而,今天的人,私利当头,个人至上,甚至把所谓的“人权”抬高到国家(恐怕仅指中国)都无权令其国民“拔一毛而利天下”的程度,真不知这样的国家还能为其国民提供些什么?想起这些,心里实在是“拔凉拔凉”的————一点牢骚而已。

    • 家园 不过建议不要用烂尾来形容

      很多好资料,赞

      不过建议不要用烂尾来形容

      好像这都是说没修完又没钱继续修的工程

      三门峡情况不一样,修好了,但是出了不少大问题的一个坝,比毁誉参半还严重。不过现在几十万三门峡市的人指着它吃饭呢

    • 家园 拆坝时淤沙怎么处理?

      听说东北的日本人造的中国第一个水电坝要拆了,如果几十年淤沙积起来,那不是上游下游的河床形成一个断层了?

      • 家园 人工瀑布?

        那不就是一个人工瀑布吗?

        搞得好还可以弄成旅游景点,继续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还是绿色环保型的。

        堤外损失堤内补嘛,好事儿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