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重新整理发帖) -- 饮冰

共:💬153 🌺10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11)

      0010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4359[URL=][/URL]

       2.顺生的目标直指韶山首富

        

        以上的论证过程有些调侃。反正现在我们知道,毛顺生已经确立了他的经营方向,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米生意很简单,就是把稻谷收购进来,请人(初期是一家老小上阵)磨成米之后,在韶山零售,或者运到银田去卖,再远一点就运到湘潭或者长沙等大城市。自家的田也种着,这是解决一家人温饱的基础。

        直到今天,他们家的田还有人种,大概有20多亩,种田的是韶山村民组的组长李定红。去韶山旅游的话,你可以找他要一袋祖田米。

        在卖大米的生意中,顺生已经成功地运用了初加工、物流等现代商业知识。但更值得一说的是他的“牛生意”。

        牛生意采取的是股份合作制,根据“自愿、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顺生投资把母牛买回来,然后承包给有劳力的人家喂养。牛力、牛粪归养户,生下的小牛归毛家。毛家把小牛出售或者喂养长大后出卖从中获利。如果牛死了,则由两家平均分担经济损失。

        举个例子,如果养户方姓朱,那么这个公司就可以叫做:朱毛牛业股份合作有限公司。

        事实证明,在有朱毛红军之前,先有朱毛牛业。

        他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因为磨米会产生糠,他就用这些喂了十几头猪,过节过年卖猪卖肉。

        好了,现在,毛顺生是毛氏建设小康人家发展集团及其旗下的米业公司、猪业公司、牛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公司的架构以及特色:

        公司目标:在公司创立当月纯利润进入韶山500强(这将是唯一一家不带国字头的500强),年底翻一番,到下一年中叶,人均利润达到中等发达公司水平,实现董事长与员工共同富裕。

        公司理念:以猪为本,以牛为本,以米为本。

        公司制度:请总裁训示!

        公司文化:完善会计制度,会记账!(指他的两儿子)。

        公司员工:毛家所有人外加几个长工以及平时的临时雇工。

        在这个庞大(?)的公司架构里,包括文素勤,谁都没有从顺生沉默的笑容里里发现他的野心,他很低调地不说来:他要成为韶山的首富!

        因为,这是我的尊严。我不是一个靠老婆的人,虽然老婆是那么地可靠。

        我有我的双手,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我不怨命运,不骂社会,不恨老天。

        因为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是像蜜蜂采蜜一样在这个彪悍的世界里提取的。蜜蜂的彪悍,在于它永不停息。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传记#人物#民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10)

      0009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4355[URL=][/URL]

      1.听从毛四爹建议,顺生确定了创业方案

        

        为了做生意,顺生特意把毛四爹喊来,一起研究创业方向的问题。

        一见到四爹,他就连连说抱歉,拿起几块碎银子给了四爹,因为他不仅没有找到毛金花,连四爹给他的照妖镜他没有带回来,算是赔偿。毛四爹还以为倭国人破了照妖镜,用法术收走了,但顺生摇头,说:“不是,不是。”

        他把它卖了。

        “卖了?”对。我把它当“文物”卖了。

        原来部队开到青岛时,有一天铜镜被当地一位老板看上了,说这是难得的“文物”,要出高价买下,顺生不干,他又加了价,顺生就把它给卖了。

        就是从这件事里,顺生看到了“文物”的价值。以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乡下收集“文物”,拿到大城市里去卖,本来他已经赚了不少的,但最后一次贩卖时,出了点意外。

        因为买主告诉他,“文物”就是旧器,越旧越好,他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货的。有一回他进了一批旧竹器,什么席子啊,小箩箩啊,吹风筒啊,都是农家里用了好几代,堆在茅房的,可是等他花了成本好不容易运到城里时,却没人买了,买主又告诉他:这些不是文物。靠,不是文物怎么不早说啊!这些东西也实在太旧了,天一潮湿,都长了虫子,把竹子啃成了一包粉,一碰就碎了,退货都没办法了。

        妈的,让我损失了不少,不然我能带回来三包银子的。顺生恨恨地说,好不惆怅。

        毛四爹大致听懂了,不过他还是不明白这“文物”到底是啥东西。他是韶山冲里远近闻名的学者,一般不轻易问人的,这次没办法,只得咳嗽一声,问文素勤:“你们家亲戚?”

        顺生心想,啊,你也有向我请教的这一天啊!然后站起来,说起来他对“文物”的定义:这个,所谓文物嘛,就是在城市里,有一种人叫“文化人”,他们是很厉害的,反正大家都想当“文化人”,谁也不认为自己不是“文化人”,还有一批人很奇怪,脑袋大脖子粗肚子挺鸡鸡小,只有钱没文化,怎么办呢?他们就买些个物件,显摆在手上或者家里,叫作“文物”,这样别人就全把他们当文化人了。

        “噢,原来文物就是玩物,我明白了。”毛四爹说道,“你不是要创业吗?现在经济不景气,民生凋敝,股市冒绿光,找工作的地方可以开粥厂,创业很难啊,你赶紧让大家坐过来,开个家庭会议,集中团体智慧讨论一下。”

        于是,文素勤、小三儿他们都围坐在一起了。

        毛四爹首先发言:我最近上论坛,发现有一种东西很赚钱,你想不想听?

        顺生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您请讲。”

        毛四爹:就是房地产。

        “这个房地产是这样的,就是只要是个人,除了有特殊爱好的外,大家都是要住房子的,有一批人就拿块地,盖一些劣质房子,以高价钱卖给别人,他们只卖给有钱人。”毛四爹解释道。

        “房地产业现在是政府的支柱产业。不过我一直搞不懂,我家里有本书,上面写着,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是什么来着?我回去查一查。房地产属于第几产业?这个问题我还没有研究透。我觉得房地产不像种田,种田好歹还可以产些大米,房子卖来卖去不过是钱倒来倒去,没有实体基础产业的支撑它能长久吗?怎么又可以成为支柱产业?这个问题我也还没研究好。”

        顺生大为失望,说:“四爹啊,我还以为你说什么呢?房地产啊,这个我也知道。你知道吗,我那些文物的买主有一半,就是搞房地产的,他们在青岛风景最好的地方盖了好多别墅,或租或卖给外国人和有钱人。现在搞这行还有钱赚?房价不是降了吗?”

        “胡说!政府又出来调控了。”毛四爹答道。

        “你是说政府在救市?”

        “我可没这么说。不过每当房价说有下降空间时,政府就出来调控,政府出来调控,房价就蹭蹭上涨。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素勤插话:“喂,你们开什么神仙会啊?一个都听不懂,请你们谁准确定义一下,房地产是么子东西?”

        毛四爹思考了一下,缓缓地说:根据我渊博的知识和这么多年的观察,所谓房地产,就是防止你变成低产……

        众人惊呼:啊,共同富裕?

        毛四爹环视了一下大家,说:想得好!是要让你永远无产!

        “啊”,倒了一片。小三儿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顺生“叭叭”抽了两口烟,站起来,用手按了按胸口,说:“良心在这里。这种他妈的事我怎么能做?我决定放弃房地产,并且此生誓死不进军房地产,我只进军制造业和物流业,民以食为天,我去养牛和卖米!”

        “我会监督你,不要进口转基因大米。”毛四爹交代一句,走了。他总是这么言简意赅。

        后来顺生积极筹划发行股票时,还就政策问题请教过毛四爹。

        3年后,毛四爹去世。他活到了66岁的高龄,死时被肝痛折磨,人只剩下30斤。毛四爹是韶山冲里的传奇人物,他一生都没有下过田地,一生都在闭门读书,研究他那未卜先知或者前知500年后知500年的“学问”,他结了婚,唯一的女儿却失踪,没有留下孩子。5年后毛四婶再去世,韶山冲里就再没有他传承的家族的那一支了。

        毛四爹死时,他唯一念念不忘的是顺生不应该把照妖镜给卖掉。他把那些银子又还给了顺生,望着远方,朗声笑道:“妖孽横生,房价暴涨,毛家区区一面照妖镜挡不住,但聊胜于无,照妖不成,总可反光!”

        他指了指房间里半屋子的书,那是留给已经长大的毛小三的。那些书里,有《战国策》、《左传》、《阴符经》、《国语》、《诗经》。

        他走了。多年后人们会记得他最后说的那句话:

        爷走了,这个世界留下爷爷的传说。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人物#民间#传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9)

      0008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4350[URL=][/URL]

      第二章 韶山强人

        

        

        顺生回乡后,最显著的变化是黑了,壮了,倔了。

        不知道他是否打到了日本,是否曾在浴血里逃生,他很少谈起这个,甚至绝口不提。让想听故事的人一脸失望地离开。外面战乱不断,韶山却是个和谐社会。这也许就是他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韶山的理由。他一定有新目标。

        他给全家人带了礼物:给父亲恩普大人的是一个烟斗,给文素勤的是一根玉簪子,给孩子们的是一包糖块。他知道毛四爹喜欢新鲜玩意,就给他带了一个非常时尚非常流行产品:火柴。

        在他的包里,还有一样东西他没拿出来,那是一包银子,他对文素勤说,这是他就是他接下来要发家的本钱。

        那银子上还沾有不少泥土,那是顺生走过的每一个地方,世道不平,湘军士兵都会把平常积攒下来的银子埋在地里,做好记号,走到哪里就埋到哪里,等返乡时再挖出来(参见《胡雪岩传》。太平天国时,有一个四川兵把他的钱偶然存到了胡雪岩开办的银行里,他没要存折,后来战死,因死无对证,银行本来可以吞了这笔银子,但胡雪岩很聪明,搞了一个公开的“还钱典礼”,将钱和利息全部奉还,并出钱将川兵尸体运回四川安葬。炒作过后,胡雪岩的银行在湘军中有了上好的信誉口碑,湘军几乎人人把银子存在胡雪岩的银行里,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但后来胡雪岩破产,银行倒闭,埋银子的传统又保持了下来)。

        他没有暴富,没有立下赫赫战功,封妻荫子,没有成为世所瞩目的英雄。但毕竟他走出去过,在韶山冲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是见过火车、铁轨的人(虽然没有坐过),是见过了世面的人。

        见过世面的他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出路:做生意。这个家,从今往后,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兼顾公平正义。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民间#人物#传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8)

      0007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4343[URL=][/URL]

      4.哭着回韶山

        

        就是这样。一直到8岁之前,年幼的小三儿都是在外婆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吃穿不愁,整天心情好,过节有美食,过年有新衣,口袋里有外婆塞的零花钱,除了新衣服上经常沾点泥水,他简直是唐家坨里最时尚和漂亮的小孩,他有一个时尚和快乐的童年。

        曾经有人假设,如果没有在外婆家就这段无忧无虑的“小康生活”的经历,毛会怎么样?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不知道。只有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他如果一直在外婆家生活下去,未来也很可能是一个毕业于名校的白领,在北京上海的咖啡馆里喝着咖啡,说着英文,跳着洋舞。

        这就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关于孩子的成长,是 “逆境好”还是“顺境好”的问题。它其实不是问题,从根本上讲,人都需要对环境适应和超越,顺境和逆境都可以造就人,但逆和顺、爱和恨的相互打磨,才足以造就一个开阔的、全面的人。顺境给人以光环,但也有可能让人认识不到现实;逆境给人以棱角,但也有可能让人局面狭窄。

        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是逆境(连“子”都还有见南子的时候啊),如果是这样,他也谈不上是人才了。如果一个人一生全部是顺境,那只能说明他有个好老爸。

        所以,从根本上说,人与环境的问题不在于顺境或逆境,只在于能否先适应后超越。人只要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要让别人给你设限,当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只要说:嘿,其实我还行。

        《遥远的救世主》里有一段话,大意是,即使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看过井外的天“被”扔进井里的;一种是从没有到井外的,它们的区别就是以后有没有爬出井的动力。文家的生活不能说有多美好,但让幼年的石三开阔了眼界,产生了与今后生活对比的期望值(请注意这个期望值,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敌视的原因,大部分就是因为这个期望值的不同),当他接下来在韶山过着相对压抑的生活时,他知道其实他可以过着像在外婆家这样的、甚至更好的生活的,少年时期他曾为这个目标付出过很多努力,直至未来他因自己的努力发现要跟很多的人一起去努力。

        而现在,对于一个8岁的小孩而言,他意识不到这么多。他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只希望继续下去。所以以前每当韶山来人,他总是要躲起来,生怕要把他接回去。但这一次,他失败了,他被直接抱出家门,然后跟着大人,在泪水中一步步走向了回韶山的路。一如当年迈着小步走过韶山与唐家沱之间的盘山岭、“被”嫁到顺生家的13岁的文素勤。

        毛小三,不要流泪不要悲伤,将来你会明白,幸福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无忧无虑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的。

        毛小三,回家吧!好孩子就应该各回各家,各找各爸。

        这年已是1901年,毛家的第二个孩子毛泽民也5岁了。顺生回来了,他好像发了财。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人物#民间#传记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7)

      0006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3446[URL=][/URL]

       兴趣转向读书

        

        小三儿毕竟没有一直玩下去,一直野下去,大概6岁左右,他的爱好从玩转向读书,这跟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八舅文玉钦。

        文玉钦读了好多书,在当地是个“社会精英”,他也办了一个培养“小精英的学堂”——私塾。八舅一直看不惯他整天玩耍,一直想把他拉下水,从“尚武”走向“崇文”,将来也好成为“社会精英”。实际上此时小三儿也对也对读书产生了一些兴趣。因为他经常听大人们讲故事,但讲到的好多东西是他不明白,比如吕布的武器“方天戟”他怎么也想象不出那是个什么样厉害的兵器,更别说用木头削出来了,他隐约觉得,八舅的学问,就是比他大。

        直到有一天,他带领一帮孩子手持木剑“武装巡逻”时,发现路边立了块牌子,上面写了四行诗,可是谁也看不懂,不明白什么意思,他怀疑,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榜文?要揭榜从军?他想等一个大人走过来告诉他,可是谁也没来,他就采取了一个很直接的办法:把这个木牌拔出来,扛回家去问八舅去了。

        八舅详详细细地向他解释了上面的字句意思,还教他念上面的字,这很有意思,又想起以前听不懂的那些故事,才开始下定决心跟八舅父好好读书。他开始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之类的书。认识了字,他才发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精忠岳传》这样的书,里面的故事一个接一个,看也看不完,再也不用缠着老人讲去讲了,也比自己拿着木刀竹剑去巡游爽快多了,就这样,他开始发现读书的乐趣。

        那首用毛笔写在木头上的诗,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它是这样写的:

        天皇皇,地黄黄,

        我家有个夜哭娘,

        过路君子念一念,

        一觉睡到大天光。

        八舅告诉他,谁家的孩子喜欢晚上哭,家长就写个这样的牌子立在路边,男的叫“夜哭郎”,女的叫“夜哭娘”,路过的人一看到这个牌子,嘴里念一念这四句诗,“夜哭郎”和“夜哭娘”们,就再不哭了。

        这首诗,形式上是打油,内容是有求,它名不见经传,连题目也没有,但大气开场,读来朗朗上口,直白易懂,内容不是风花雪月,不带矫揉造作,而是直抒心境,以诗写事,而且尊称路人为“君子”,想必谁都帮忙念一念,祝愿一下那陌生的小孩不要老哭。毛小三后来搞诗词创作,应该受到过这首无名诗为代表的民间诗词的影响。

        在外婆家,他发现了读书的乐趣,但真正开始大量阅读还是在回到韶山后了。在相对清冷、贫困的韶山,他没有了丰衣足食,只有辛苦的工作,没有了那么多的玩伴,从前的热闹变成了冷冷清清,书籍,成了抗拒压抑的最好武器。

        八舅文玉钦是后来小三儿走出韶山,去湘乡东山新式学堂读书的关键人物,是他亲自到韶山说服了毛顺生。1929年,长沙军阀许克祥部的一个班持枪包围唐家圫,文玉钦身上重重挨了一枪托,然后被抓走,在牢中受尽殴打,于5月21日去世,此时距“马日事变”整整两周年。

        但八舅的“文”是传承下来了,他对“文化”、“人文”产生了一生浓厚的兴趣。文气刮下来有半吨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跟童年有很大关系。

        毛小三,虽然你爱上读书也是无奈的,虽然读书暂时让人觉得不好玩,但是继续吧,因为你最终会收获很多。

        他年若得倚天笔,独绘山河千万里,浮云世事眉间低,残阳重洗,唐时宫瓦,汉室江天!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民间#人物#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民间毛传献花几朵以资鼓励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6)

      0005内容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3442[URL=][/URL]

      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

        

        除了练武,小三儿在外婆家生活还有一项主要内容,一个字: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何况他又这么好的的条件。夏天,他叫上文运昌,去山上爬树,掏鸟窝,追兔子,开砖劈石,用弹弓打麻雀,玩够了就捡几枝树条回来,说是打柴去了,舅母的责骂就由运昌兄顶着。他怂恿表兄弟们一个个剃成光头,说是为了防虱子,其实是好下河洗澡,舅父母们也没办法。

        秋天,他在田里掰缺口,筑泥巴;在河边码石头,挖沙洞,经常脏兮兮地回家。但还不能说他,一说他他就有理由,比如明明看见他在田边玩泥巴,一走过去,他便装作在洗手的样子,很委屈地说:“要讲卫生,难道我洗手也不行吗?”

        冬天,他率领一帮小子给一只冻死在路上的老鼠举行了葬礼,用石头做棺材,把它埋在了河床上,还立了一块碑。

        春天,他的记忆力和文艺天赋好像得到了表现。村里过年请来的戏班子,几个月后他能把戏班唱过的戏再模仿一遍,台词什么的丝毫不差。要是有人结婚办喜酒,他准去参与闹洞房,唱两支歌,跳一支自创的舞,说上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新帐子,新被窝,新媳妇睡着暖呵呵”之类的吉祥话,瓜子喜糖捧回一大把。

        大人们很快发现他那又倔强,又好气又好笑的脾气性格,有时候是一副“小大人”架势,有时又是个实实在在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打架,对方哭哭啼啼找爸妈去了,他知道回去免不了受舅父母一顿打,就跑到后山,在一棵树上藏起来,直到大人们来找他,也不打他了,他才出来。

        大伙觉得他很聪明,有人却觉得他“有点蠢”。

        他很有礼貌,从刚刚会说话开始,大人抱着他在路上无论碰到谁,他嘴里都要甜甜地叫一声,谁应该叫爷爷,谁应该叫婶婶,他用不着大人多教,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大家觉得他聪明的地方。

        7岁时,有一次他非得跟邻居一家去山里劳动。邻居把他带到山脚下一条小河边,邻居的意思是想让他回家,却没有直说,只告诉他山里黑森森的很可怕,你就在这里等我们吧。然后就丢下他一个人在那里了,以为他会自己回去的。可是直到很晚邻居返回时,发现小桥上正睡着一个人,一只鞋掉在桥下的水塘里,一看,正是他,邻居大吃一惊,问:“你怎么还没回去?”他醒来了,揉着眼说:“你们总算回来了,我等了你们好久,再不来,我可要走了。”

        这是邻居觉得他“蠢”的地方。

        其实,他并不特别聪明,也不“蠢”。有人是早慧的儿童,有人是晚熟的儿童,他跟我们一样,是正常的儿童。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传记#人物#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5)

      0004内容: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3439[URL=][/URL]

      练武

        

        他可爱得像个小动画片。这个动画片的内容不是洗具,也不是杯具,而是武侠剧。

        湘乡为湘军的发源地,曾国藩湘军中的不少高级将领都是出自这里,“尚武”之风比韶山还要强烈。文家的护院就是个武林高手,他没有名字,一套梅山神拳打得虎虎生风,能开砖劈石。什么叫梅山神拳呢?就是源于古梅山地区的拳法,古梅山地区包括湖南的新化、安化两县,这两县的人们都住在大山里,自古就是武术之乡,民风彪悍,而且还有各种神奇的法术(详细情况以后会讲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三儿不能不受到影响,这个影响就是练武,首选当然是梅山神拳。

        练梅山神拳有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就是以手击石,练武的时候,不管是冬天夏天,都穿得很少,只穿一件薄薄的短褂。由此就有对土地和石头的崇拜,需要拜石头。小三儿是练武最认真的,对武术他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就去求外婆。外婆当然同意啊,别说拜一块石头,就是在家砌个碉堡,她也同意啊。

        当然外婆不知道他是因为练武,乡下有这样的风俗:就是拜个“石头干娘”,这样能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外婆亲自挑了一个好日子,让他拜了附近龙潭坨的山脚下一块巨大的石头观音。于是他有了一个外号:石头三伢子,简称石三伢子。(韶山的发音不同)。

        在师傅的教导下,小三儿打下了他一生的武术基础。他身体强健,个头也比别的小孩长得快。他喜欢上山、爬树、搬石头等,练习武功。当然,他在武术上的突飞猛进还是十几年后去了长沙,那时练习的也不是梅山神拳了,这点我们放到以后说。不过,这支孩子军也经常分派火并,今天还是兄弟,明天又成了死敌。

        他和表兄弟们偷偷玩过家里的梭镖和火铳,被大人大骂一顿,这次连外婆都没有护着他,就再也不敢玩了。他们请神拳师傅用竹子、木头做了很多把刀剑,和村里的其他儿童组成一队孩子军,全副“武装”、浩浩荡荡地开在乡间小道上,一个个都是一副“武功高深”的样。表兄文运昌成了他最好的好玩伴,每当有人骂他是外乡来的野孩子时,运昌是肯定要冲上去的。当然,小三儿更不是吃素的,他个头高,在孩子军中用双拳打天下,很快谁也不敢惹他了。碰上比他大的怎么办呢?他一般不硬斗,先跑,然后发动群众,大伙围攻。

        总有他打不过的,不过他也有办法对付。挨打了先不哭,先迭起脚尖在打他的人脸上使劲抓几下,然后跑到一边,一屁股坐到地上哇哇大哭,哭爹喊娘,大人们过来了,就好裁决了。

        这一段尚武的日子,对他后来是有比较深的影响的,不止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不止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也有实际的用处,这点我们以后会讲的。多年以后,他和他的同伴在穷途末路的时刻没有继续文弱,陷入莺莺燕燕的闲情雅致,没有继续低沉,而是强劲反弹,来源于这个在山路上奔跑、打架、练武的时刻。因为有一种东西,叫血性。

        杨玉环肥,赵飞燕瘦,肥肥瘦瘦皆尘土;马蹄声狂,喇叭声烈,顶天立地剑磨横。岭上秋千,豪情荡尽不夜天!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传记#人物#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从头开始写毛爷爷的故事(0004)

      0003内容: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943347[URL=][/URL]

       3.外婆家的澎湖湾

        

        

        小三儿一天天见长,已经2岁了,断了奶。这两年里,每天夜里他都要哭闹,顺便就把床尿湿一下,害得毛顺生和文素勤睡不安宁,顺生实在顶不住,就在孩子屁股上“啪啪”两巴掌,他便哭得更响,非文素勤安抚才止哭,妈妈一边轻拍着他,一边心痛地埋怨:孩呀,你老实点哟!

        其实文素勤妈妈哪里睡得着呢?每天夜里,她都几次从梦中惊醒,赶忙起身看看她的宝贝儿子,摇摇他的小手,是否还活着,前两个孩子的接连离去,实在让她害怕够了。

        现在顺生也走了,文素勤要操持家务,小三儿就送到他外婆家去养了。

        外婆家在湘乡唐家坨。唐家坨文氏是湘乡高冲文氏的一支,在当地属大户人家。这个家主要是由文素勤的奶奶(小三儿的曾外祖母)发展起来的,曾外祖母姓贺,她14岁嫁入文家(丈夫文作霖,有意思的是贺氏也比他大3岁),30岁丧夫(文作霖27岁去世),文家的重担便全部押在贺氏一人身上,她一人抚育三子一女,没有改嫁,勤俭养家,精打细算,夜夜纺纱织布,渐渐发家。道光27年(1847年),朝廷颁文表彰其节孝;同治八年(1869年),她的名字又被编入《湘乡县志》(封建社会女人是很难有这样的待遇的)。直到88岁无疾而终。她去世时,文家已经拥有一座大合院,140多亩田、10多头牛,20多口人,她靠的不是经商,不是炒股,不是开发房地产,纯粹是精打细算,勤劳致富。

        她的二儿子文绵熏就是文素勤的父亲,文素勤的妈妈也是姓贺,叫小贺氏(本族的?),她继承了婆婆的家风,把文家上下收拾得井井有条,文家的财势更一步发扬光大,文家的人口翻了一番,已经有40多口,存款不知懂翻了几番,数字保密,小康的大户人家,开阔大气,家风颇受人尊敬。

        1888年文绵熏去世后,小贺氏就是整个文氏大家族的主持人,地位相当于《大宅门》里的二老太太。

        文素勤是她的宝贝女儿,小三儿就是她的心头肉。小三儿的到来,着实让她激动了一把,她特意召集全家族的人开了个简短的会议,她拄着拐杖,用在家族里无可挑战的威严目光扫过全场,只说了一句话:谁要是轻视了我的这个宝贝外甥,谁就是轻视我!

        我生气,后果严重。

        小贺氏有两个亲生的儿子,也就是说小三儿有两个亲舅舅,一个是大舅文玉瑞(在文家大家族中排行第七,故称七舅),一个是二舅文玉钦(八舅),大舅认了他做干儿子,二舅的老婆当了他的干妈,这样,他在两个亲舅舅家都有名分了,大家都要视他为己出。消息传出,文氏家族的人都说他很“金贵”,有亲生的父母,有干爹干妈,后来还拜了一个石头干娘,要这么多人来养。

        日子久了,大家才深切晓得这“金贵”的含义:他需要几个人围着他传,一个人可看不住他。

        每当打雷下雨,他就莫名兴奋,如果你不抱着他出去看雨,甚至在屋檐下玩雨,他脸上就会下小雨,哭得昏天黑地,不达目的不转晴。

        小时候他还是很爱哭的,一生的眼泪,也许在幼年流光了。

        刚给他换的新衣服,一会就弄脏了。而他浑然不觉。七舅母经常教育他“要讲卫生”,从没见他改过。七舅母拿他没办法,只好跟在他屁股后面洗,自从他来了以后,文家的脏衣服总是比别人家多,肥皂总是比别人家少,七舅母烦躁起来,小三儿也免不要被骂几句。这孩子长大后曾想当一个制作肥皂的专业技工,说不定跟这“童年的阴影”有关?

      关键词(Tags): #毛泽东#评传#传记#人物#近代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