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外辽东第一局?D?D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之一 -- 秦大路

共:💬20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外辽东第一局?D?D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之三

      3

      后人谈起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失败的原因,往往会首先想到经略杨镐的指挥无能。对萨尔浒战役的失利,杨镐应该承担第一位的责任。从萨尔浒战役前的主帅选择问题上,可以看出出明朝最高军事指挥机制中的重大缺陷。

      明洪武初年,明军设有元帅,朱元璋自己就曾担任过大元帅一职。明朝建立后,元帅府改为大都督府。大都督成为军队最高指挥首脑。由于大都督府的军权过于集中,胡惟庸案之后,大都督府被取消,被改制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职责不同,相互制约,兵部掌管军事行政事务,五军府掌管统兵作战。兵部受皇帝之命,可以发令调兵,但统兵权在五军府,统兵将官如各路总兵由皇帝亲自指派。战事结束后,总兵交还兵印,总兵一职临时取消。因而有人称总兵一职为虚衔,总兵一职在明廷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到了明朝后期,五军府的统兵权已经名存实亡。如果发生大的战事,往往由兵部发出命令,指派各地的总兵率兵从数千到一两万不等,各军集结后组成征讨大军。也就是说,每路总兵率领的本辖区军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人。各军在战术配合和军纪方面各不相同,而且各地的总兵大都为平行级别,往往互不服膺,一方总兵无法调御所有兵力,于是大军统帅一职就由兵部官员担任。明末的经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现的。经略的出现是明后期军队指挥系统的一个重大变化。

      有明一代,经略一职始自万历援朝之役,经略一职一般是由兵部侍郎出外担任。在万历援朝之役第一阶段里,担任经略的宋应昌只是起到了总理各种军中大小事务的作用,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没有多大决定权。军事方面的总指挥实际上由备倭总兵李如松担任。李如松有很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与李如松的出色表现是分不开的。万历朝鲜之役第二阶段中,从各地抽调的大部明军集结于朝鲜半岛,军中先后出现了三位备倭总兵?D?D麻贵,李如梅和刘??。这种多头指挥显然不利于展开统一的军事行动,因而明军指挥大权就完全落到了文人出身的经略杨镐身上。后来由于杨镐的指挥失误,导致明军在蔚山战役中惨败。但因为援朝之役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明朝并未及时改革这种军事领导机制,反而使得文官领导武将、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成了循例。

      根据明朝当时的体制,此次征剿后金的主帅必须由兵部大员出任方能压得住各个山头的总兵。而明朝的兵部尚书、兵部侍郎大都为文官出身,少有真正知悉兵事的。明朝的体制又不可能允许总兵这样的武将出任主帅。这样一来,明军主帅的选择范围就很有限了。当时可以担任主帅的人选大约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曾任抗倭经略的杨镐,一个是曾任辽东巡按的熊廷弼。杨镐经历的战事在当时要比熊廷弼多,朝廷又能“容忍”他在蔚山之役中的错误,因而权衡再三,将其任命为经略。诺大的一个帝国,在选帅时捉襟见肘,仅有两三人可用,令人可叹。这不能不说帝国的军事体制此时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由文官来指挥大规模作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上也并不多见。针对当时这种奇怪的军事体制,《剑桥中国明代史》曾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文官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最高指挥官,但职业军事指挥官却不能指望高升到超过野战最高将领的地位。一个指挥一个军团的将官通常已经达到他的履历的顶点。这也是1619 年战役四个指挥官的情况。他们的服役经历和他们的声望大致相等,谁也不能被指望从属于任何别的人;谁也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以调动大于上述四个纵队的作战编制。”[5]

      明代文人极重声名,那些有机会率军打仗的文官,略有寸功,便以“边材自诩”。杨镐也一向很自负自己“知兵善战”。杨镐之自负不是没有原因。萨尔浒战役之前,杨镐大约有三次胜绩、一次大败。三次胜绩中的第一次是早年偕大帅董一元率领明军雪夜翻越墨山,夜袭蒙古酋长炒花大帐,大获全胜。第二次是朝鲜之役第二阶段的前期战役中,杨镐率领明军击退日军,获得若干次小胜,并把日军赶到蔚山等沿海要塞。第三次是万历三十八年,率明军偷袭蒙古酋长炒花于辽东镇安,大破敌军。杨镐的此前一次败仗是在朝鲜的蔚山战役中,退军中指挥失度,导致全军大败,此役明军损失高达两万人左右。杨镐的几次胜绩不是很突出,但那次惊人的败绩却没有引起朝廷足够的警觉。

      另外杨镐在辽东巡抚任上曾有过一些政绩,他曾主导兵民垦荒田一百三十余顷,仅此一项,治下每年粮食增收一万八千余石。就这样,由于杨镐获得过数次不大不小的战功,且一度经营辽事政绩不凡,于是他被认为是朝廷中最熟谙辽事的少数几个高级官员之一。萨尔浒战役前,杨镐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并被命为辽东经略,执尚方宝剑,全权负责进剿后金事宜。

      如果说,杨镐是一个不合格的主帅,是晚明文官统领兵事、外行领导内行中最失败的例子。那么他的对手努尔哈赤则是一个军事奇才。努尔哈赤25岁起兵,三十多年统一全部女真部落,历经大小百余战,少有败绩。特别是古勒山一役,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以少胜多,大败叶赫等九部联军,成为军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之一。遇到努尔哈赤这样的主帅,是杨镐此生最大的不幸。

    • 家园 【原创】关外辽东第一局?D?D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之二

      2

      辽东丧师失地,明朝建立了两百多年的辽东防御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明朝决定在辽东打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彻底消灭后金军事实力。此时明朝驻守辽东的各地守军,总计约有两万余人。在后金八旗军压迫式战法的攻击下,军心靡溃,几成惊弓之鸟。辽东守军只能被动地分兵驻守各个卫所,无法完成反击和进剿后金的任务。因而明朝主要从全国各个防区抽调军队,试图组成一支在数量上、装备上压倒后金军的大军。这次明军的具体构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

      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

      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加上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次明军的构成简直就是万历朝鲜之役中明军的翻版。

      明末时卫所制名存实亡,明军采用募兵制,军队调自四面八方,但作战主力中一般来自九边重镇、四川和浙江。来自九边重镇的军队,主要以骑兵为主。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跳荡铁骑”,一手持刀或矛,一手持火统。九边中除了辽东、延绥、宁夏等镇,其他边镇久无战事,军队战斗力不强。四川是第二重要的兵源。自播州之役起,西南大小战事不断,因而川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川军步兵尤其善于山地和攻坚作战。浙军实际上是一支由名将戚继光缔造的军队,嘉靖年间和天启年间在抗倭战事中立下大功。戚继光非常重视军事训练,这个传统保留了下来,因而浙军有良好的战术素养。万历朝鲜之役中浙军曾在攻克平壤的战斗中留下大名。

      后金的兵源不如明朝那么充足,兵力略低于明军。后金的兵制是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其作战主力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旗军。此次针对明朝的大举进攻,努尔哈赤做了全民总动员,女真族所有青壮男丁统统编入八旗军。此次参战八旗军的具体构成如下:

      正黄、镶黄二旗,约一万五千人,由努尔哈赤统领;

      正红、镶红二旗,约一万五千人,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白旗,约七千五百人,由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统领;

      正蓝旗,约七千五百人,由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镶蓝旗,约七千五百人,由努尔哈赤侄儿阿敏统领;

      镶白旗,约七千五百人,由努尔哈赤长孙杜度统领;

      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军总计约为六万人。整个八旗军都由努尔哈赤与他的子侄们统领,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看起来更象是努尔哈赤家族的亲兵,因而有超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八旗军是一支由努尔哈赤一手创建的军队。后金建国后,一个旗完整建制为七千五百人左右,八旗共六万人。八旗军战术组织严密,每一旗可以在旗主的率领下独立完成较大的作战任务。八旗中全部参战时,可以完成会战规模的战役。八旗军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集团作战能力都很强,在努尔哈赤长达三十余年统一女真的征程中,八旗军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并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士气。类似八旗军这种规模的大骑兵兵团,我们常常可以在关于秦汉帝国军队、蒙古帝国军队的史料中看到。明末清初的八旗军可以称的上是世界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支强大的军队。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明军共八万多人,再加上盟军两万多人,共十一万之众,但善战者不过两三万人而已。八旗军在人数上并没有太大劣势,而且六万八旗军基本上个个都作战勇猛。

      我们再来看看双方的武器装备的对比。武器装备方面,明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明军配有大量的火器。明军的车营由炮兵部队和骑兵部队构成。炮兵部队配有大将军炮、虎蹲炮、佛郎机炮等多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以大将军炮为例,“射程十里,每发可毙敌千人”。隶属车营的骑兵部队备有火统。明军由于采取车骑合营的编制,并无独立的骑兵部队,因而其机动性远不如后金的骑兵部队。

      明军的步营则配备大量鸟统和多管火枪。明军的鸟统仿制自西番和日式火绳枪,射程可达百余米。笔者无法查到萨尔浒战役中的明军火器配备的准确资料,但根据明军后来损失两万余件火器的情况推算,明军火器配备比例有可能高达50%。明军火器的配备比例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高的。毫无疑问,火器的杀伤力、摧毁力、破坏力是冷兵器无可比拟的。战场上士兵中弹后,由于当时没有外科手术,随军郎中只能用刀把铅弹挑出来,或者用灌水银的办法治疗。

      除了火器外,明军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冷兵器,如弓箭、刀枪等。由于过于依赖火器的中远距离打击,明军不够重视贴身近战及盔甲防护。万历朝鲜之役中朝鲜军曾很惊讶不少明军不着盔甲依然战斗力很强,叹为“天兵”。世人有种误解,以为明末时明朝无力配备士兵的防护盔甲。其实并非如此,而是过于依赖火器的战术指导思想使然。

      八旗军以弓矢刀剑为主要武器,长于骑射,利于突袭决胜。后金八旗军绝大部分为骑兵,主要武器为典型的冷兵器,如长刀、矛、槊、弓箭等,防护器具以铁甲、皮甲为主。与明军相比,后金的武器装备明显落后。

      八旗军后来一直拒绝从屡屡败给自己的明军那里学习先进的武器技术。他们对冷兵器的执着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种“以骑射为本”、“强干弱枝”的冷兵器思维,后来长期统治了清朝的军事指导思想。两百多年后,努尔哈赤的子孙们终于为这种守旧落后的军事指导思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清朝在整个十七、十八世纪隔绝于世界之外,从未遇到过真正强大的敌人。在这一阶段以内战为主的战事中,清军比较轻松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却被金庸等人称为“十七、十八世纪世界无敌”,其实不过是侥天之幸而已。

      然而在当时,由于明军并未采用良好的战术来强化自己的武器优势,这就为努尔哈赤提供了取得胜利的机会。明军装备了大量枪炮,利远攻,不便于近战、野战。而近战、野战,偏偏是机动性超强的八旗军的优势。

      《世界全史》中写道:“在冷热兵器并存的时代,人们只得面对现实,交替使用各有所长的冷热兵器。16 世纪,一支军队倘若没有火枪装备的士兵,那么它决不与装备火枪的军队交火。这说明,无论如何,火枪已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兵器了,火枪兵在不久的未来成为主角,已是历史发展之必然。”[4] 萨尔浒战役却恰恰提供了一个反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