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一) -- 忘情

共:💬107 🌺97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九)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三)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四)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五)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六)

      忘情:【原创】 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七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八)

      3.1952年局部反击时,志愿军弹药的供应与消耗

      1952年,后勤部门共向朝鲜境内前送各种子弹90002143发,其中冲锋枪弹48783200发,步枪弹33462353,高射机枪弹7756590发。各种炮弹3533985发,其中迫击炮弹1108039发,高射炮弹1086172发,战防炮弹523593发,野炮弹209111发,山炮弹188934发,榴炮弹382280发,坦克炮弹35856发。各种手榴弹1667221枚(其中加重手榴弹880683枚)。工程炸药1890吨,作战炸药250吨,地雷2461个。

      在这个阶段,轻武器弹药消耗有限,一线步兵武器基本都调换成苏式,杂式枪械绝大部分在后方部队中使用。然而由于朝鲜战争美空军的疯狂绞杀,后方部队打防空枪消耗的枪弹远远超过一线部队的作战消耗。例如:公安1师在短短5天时间内即消耗7.92毫米步枪弹515161发,比一个作战军全月的消耗还大得多。

      进入1952年以后,随着我志愿军武器装备的改善,火炮数量增多,一些部队逐渐产生了依赖炮兵、忽视爆破,喜用野榴炮、忽视迫击炮的倾向。致使在作战中大口径炮弹的消耗量急剧增加。1952年战术反击第一阶段,前线各军消耗的炮弹数量远超预算。有的军打1个加强排,即预算炮弹3442发。有的军一天打敌1个连的几次反扑,便消耗122毫米榴弹3205发。这种状况不仅给后勤供应增加了压力,而且国家财力也非常吃紧。

      根据国内生产与苏式弹药进口的情况,这样大的消耗量对坚持持久作战是不利的,为此志愿军司令部1952年10月10日重新制定了反击作战炮火弹药标准:

      (1)战术反击参战火炮标准:攻击敌1个加强连,最多动用10个炮兵连,46门炮。即榴炮4个连16门、山野炮3个连12门,迫击炮3个连18门。攻敌1、2个排,则酌情减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攻击敌1个加强营则可加倍。一般攻点时不用火箭炮,只有在攻敌1个营以上兵力时,可根据情况,以1、2个营发射一个齐放。152毫米榴弹炮,打敌1个连以下兵力不应使用。目前敌我阵地距离较近,且又是山地,故应发扬曲射炮作用,而且重迫击炮是可以顶野榴炮的。不论反击和打反扑,迫击炮阵地应尽量前推。(2)反击作战炮弹消耗标准:破坏射击,要求山野炮抵近射击,平均15发炮弹摧毁1个地堡。榴弹炮间瞄射击,平均25发炮弹摧毁1个地堡。对目标地堡的破坏,榴弹炮与山炮各担任一半任务。为了不致过早暴露意图及过多消耗炮弹,破坏射击主要是对我攻击危害最大及敌最主要地堡予以破坏,对次要的地堡和对我危害不大的地堡,则可组织步兵爆破。每公顷按150发(榴、山野、迫各三分之一)组织支援。以迫击炮每炮10至12发压制纵深炮群,每群每次野榴炮16发,1小时4至5次(打敌1个加强连按压制敌5个炮群计,打敌1个加强营按压制10个炮群计,压制要有重点),压制侧射主要火力点,每点每次迫击炮10发,每小时4至5次(按两侧翼各2个点计算)。固定拦阻线,以迫击炮8门担任,每条每次8发(按2条计算,每条长200米),每小时4至5次。开辟冲锋道路,每条迫击炮100发(但因缓急袭的破坏及步兵本身用60长弹、爆破筒、炸药包等破坏后,可使迫击炮弹减少至50发即可)。打1个连开3条,打1个营开5条。根据以上标准计算,攻歼1个加强营约需7500发,攻歼1个排1800发左右,攻歼2个加强排2500发左右,攻歼2个连5000发左右。其中榴、山野、迫击炮弹各三分之一,以榴弹炮少用,迫击炮多用为宜。如有重迫击炮参战,则1发120迫击炮弹应抵1发122榴炮弹,1发107迫炮弹应抵1发105榴炮弹或1发76.2野炮弹。

      (3)攻歼敌人必须根据情况来确定据守与否。如果该阵地我过去做的坑道或敌的防炮洞与半截坑道还能利用,或者是地形又利于我守,那么我就可以一部兵力控制并迅速改造工事,敌人来攻求得予敌大量杀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必须充分发挥迫击炮的威力。因敌是攻方,其炮火均集中,要想将敌炮完全压制住是困难的。这时主要是组织迫击炮及近战武器(手榴弹、冲锋枪、60长弹等)大量杀伤敌人于阵地前沿。山野榴炮,除以一部适当压制敌炮外,主要在迫击炮射程之外已集结之敌突然急袭,打乱或消灭进攻之敌。估计在我攻占阵地后1、2天中,敌反扑最为激烈。因此,占领阵地后的头两天中,粉碎敌1、2个连兵力整日的反扑,大约需各种炮弹1500发,粉碎敌1个营以上兵力整日反扑需3000发。在经过我两昼夜的抢修工事、防炮洞大体可以挖好,再加之敌反扑遭受打击后,其气焰可能下降,第三天后便可酌情递减三分之一(即打1、2个连整日反扑1000发,打1个营以上的整日反扑2000发)。第四天再减三分之一,以后即恢复正常防御作战的弹药消耗数。打敌反仆消耗弹药的比例大体规定:山野炮弹、榴炮弹各占五分之一,迫击炮弹(包括60迫)占五分之三。

      (4)攻歼敌人后如果无工事可守,那么主力即可主动撤离阵地,仅留少数兵力予反扑之敌以一定杀伤后即行转移,待黄昏我再行攻击。因敌立足未稳,且工事已被摧毁。我则是有计划有准备,地形熟悉,炮火也能射击得更准确,炮弹的消耗至少要比首次攻击少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因不必破坏,急袭时间可缩短)。这种连续反击,只要我组织的好,是合算的。事先即组织2、3个攻击队,并将火炮弹药都准备好,使一个攻击能紧接一个反击,经过几次歼敌后,我所得阵地便可能巩固。敌人丢掉阵地必然拼命争夺,这就有利于我采取这种打法,既能歼灭敌人,又能少消耗弹药,并保持主动。

      (5)根据目前敌人的防御及我进口炮弹少的情况,且我反击作战已取得相当的经验,如我再组织反击,每次选择1个排为目标单独攻击是不合算的。因同样要压制纵深和两侧,我炮火也得按程序进行射击,比打1个连费的劲并不算小。因此宜选择附近2点或3点同时攻击,既可分散敌人支援的火力,也可减少我炮弹之消耗(因同时压制即可)。一般最好不要同时打两个师的接合部的二点,以免招致两方的炮火。

      1952年秋季的上甘岭战役,在43天的反复较量中,战况之惨烈是空前的,我军弹药消耗量极为庞大。仅10月30日这一天,82毫米迫击炮弹就消耗19000发,等于战前半个月对全军的补给量。为了保证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前线其他部队甚至暂时停止局部反击,以全力保证上甘岭方向的弹药供应。战役初期重点供应山野炮弹、82毫米迫击炮弹、加重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爆破筒。后期重点供应苏制37毫米高炮弹。

      上甘岭战役开始前,15军配备步枪弹3个基数,机枪弹5个基数,冲锋枪弹8个基数,60毫米迫击炮弹、82毫米迫击炮弹、山炮弹均为11个基数,野炮弹9个基数。全军20个一线连队,每连配备步枪弹3个基数,轻机枪弹13个基数,重机枪弹11个基数,冲锋枪弹20个基数,60毫米迫击炮弹22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弹18个基数,各种手榴弹及爆破筒8000个,61个二线连每连配备步机弹2个基数、60毫米迫击炮弹4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弹4个基数,各种手榴弹及爆破筒800个。

      战役第一天,驻守两个高地的志愿军就将战前储备的弹药消耗殆尽,共计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战斗中因弹药供应不上,志愿军战士利用收集阵地上的弹药继续战斗。当敌一度攻占597.9和537.7北山表面阵地后,退守坑道的部队弹药供应被切断,只得依靠夜间爬出坑道,收集阵地上敌我双方遗弃的弹药继续坚持战斗。有些小坑道十多天得不到后方供应,仍能以收集到的大量敌人的武器弹药作战,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45师每日最高消耗达到冲锋枪0.83个基数,步机枪0.29个基数,60毫米迫击炮1.84个基数,82毫米迫击炮7.48个基数,化学迫击炮5.72个基数,山炮3.38个基数,野炮6.65个基数。

      全战役从10月14日至11月25日,43天共消耗弹药5113.393吨。平均每歼灭一名敌人,需消耗弹药176公斤。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三

      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八)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三)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四)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五)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六)

      忘情:【原创】 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七

      2.阵地战初期志愿军弹药消耗及供应

      1951年五次战役结束后,战线相对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进入阵地战时期以后,炮兵火力成为稳定阵地的重要因素,炮弹消耗量比运动战时期有了急剧增长。志愿军急需补充大量炮弹以保障炮兵有充足的弹药,发挥其火炮威力。到1951年7月底,经全国各大军区清理库存,经后勤运输部门努力,志愿军的81、82毫米迫击炮平均每门有炮弹225发;重迫击炮平均每门已有炮弹355发;山炮每门有443发,日式野炮每门有炮弹240发;苏制76.2毫米野炮每门有748发;57毫米战防炮每门有1158发;105毫米榴弹炮每门有438发;苏制122毫米榴弹炮每门有872发;37毫米高炮每门有1666发;85毫米高炮每门有900发;喀秋莎火箭炮每门有483发;基本满足了前线的需求。

      由于志愿军对战场上火力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根据国内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及进口武器弹药的情况,中央军委将各种武器的弹药基数进行了调整,从195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具体标准如表二所示: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手枪 24发 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弹 50发

      步枪 80发 苏制152毫米榴弹炮炮弹 50发

      冲锋枪 140发 卡秋莎火箭炮弹 64发

      轻机枪 800发 51式90毫米火箭筒弹 10发

      重机枪 1600发 57毫米无后座力炮弹 40发

      高射机枪 1000发 75毫米无后座力炮弹 40发

      信号枪 30发 37毫米高射炮弹 120发

      60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76.2毫米高射炮弹 80发

      82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85毫米高射炮弹 80发

      107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T34坦克炮弹 55发

      120毫米迫击炮弹 30发 IS2坦克炮弹 28发

      57毫米战防炮弹 80发 SU76毫米自行火炮弹 30发

      日制38野炮炮弹 30发 SU122毫米自行火炮弹 28发

      苏制76.2毫米野炮弹 80发 手榴弹 每个战斗员4枚

      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弹 30发 美制155毫米榴弹炮 30发

      日制96式150毫米榴弹炮弹 50发 51式90毫米火箭筒弹 10发

      日制92步兵炮弹 30发

      根据统计,不同的作战样式,各种轻重武器的弹药消耗量相差甚远。

      在反击(攻击)战中,以自动轻武器消耗弹药最多,但其消耗量仍远远低于阻击战。例如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平均每天每件武器只消耗机弹15发,重机弹35发,步枪弹2发,60毫米弹及山、野、榴弹均系各2、3发。

      在阻击战中,一般以冲锋枪弹、机枪弹、手榴弹、反坦克手榴弹及各种轻武器弹药的消耗较多,尤其是冲锋枪、手榴弹及榴炮弹消耗最多。20兵团在1951年10月份平均每门炮消耗迫击炮弹180发至240发,野炮弹140发,榴炮弹300发。但67军在1951年秋季最激烈的3天阻击战中,平均每天每支冲锋枪消耗子弹143发,轻机枪每挺消耗660发,重机枪每挺消耗2400发,野炮每门消耗85发,榴弹炮每门消耗54发,手榴弹每天消耗3万枚。

      进入阵地战后,一方面志愿军弹药消耗激增,而另一方面则因战线稳定,缴获的弹药极少。由于部队普遍开始换装苏式装备,即使部队能缴获少量弹药,但能充分利用的并不多。因此进入阵地战后,弹药主要依靠后方供应,这给后勤部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底,后勤部门克服重重困难,运往朝鲜的弹药计有各种枪弹43000余万发,各种前膛炮弹776万余发,各种后膛炮弹489万余发(其中高炮弹252万余发);手榴弹、地雷、爆破筒766万余个,各种炸药及炸药包2490吨,总计约有99894吨。另外,随部队带往朝鲜的弹药还有各种枪弹5007万余发,各种前膛炮弹124000余发,手榴弹、爆破筒、枪榴弹147万余个,各种炸药210吨,总计约有14831吨。

        

      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发货数据,实际上由于敌军空中力量封锁,相当一部分弹药都在路上损失了,实际发到前线部队手中的弹药远远不足此数。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九)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三

      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彭德怀说过,抗美援朝前方靠洪麻子,后方靠高麻子

      洪学智和高岗都对志愿军的后勤工作起到关键作用。洪和高原来与彭德怀都无历史渊源。经过抗美援朝,彭德怀与这二人都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这也就可以理解后来彭德怀卷入高饶联盟,洪学智在庐山会议后受彭德怀牵连。三人中,洪学智坚韧不拔,后来东山再起,成为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高级军官(1955,1988)。对我军后勤现代化贡献最大就是洪学智了。

    • 家园 【50年就能国产火箭炮了?】怀疑引用有误

      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

      • 家园 应该是仿制的,兵工史料记载

        当时这个火箭炮还是利用日本人留下的生产设备造出来的,至于效果没说明。

      • 家园 的确能生产了

        是国产六管102毫米火箭炮,但射击密集度不好,火箭弹质量不稳定,部队不喜欢要,最后这批炮全部撤装,支援给正在抗法战争的越南人民军,奠边府战役时用过。

      • 家园 看看这儿

        63式107毫米轻型牵引式火箭炮

        其中有一段

        中国研制火箭炮比苏联晚的多,但却比西方预计的要早。1948年解放军专家钟林在河北组建了火箭技术室,开始研制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炮,后转五二工厂继续研制。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天,该炮在北京卢沟桥地区进行了汇报表演,朱德总司令大加赞赏。1951年,中国研制成功427式和488式102毫米火箭弹,最大射程5公里。由于后来中国统一采用苏制装备,也就是所谓的“制式化”,该野战火箭炮没有列入装备序列而转交越军,但它毕竟使中国火箭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家园 【1951年,中国研制成功427式和488式102毫米】

          还是51年啊

          • 家园 应该是51年定型,50年试装备
          • 家园 那这句话啥意思?

            1948年解放军专家钟林在河北组建了火箭技术室,开始研制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炮,后转五二工厂继续研制。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天,该炮在北京卢沟桥地区进行了汇报表演,朱德总司令大加赞赏。
            前面忘情说的是
            根据1950年9月的部队战斗实力统计,39军共装备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美制冲锋枪3058支,捷克式轻机枪790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168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117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55挺,日制92式重机枪7挺,60毫米迫击炮260门,81毫米迫击炮82门,82毫米迫击炮15门,120毫米迫击炮12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2门,国产6管102毫米火箭炮9门,92式步兵炮36门,41式山炮12门,94式山炮12门,美制75山炮12门。

    • 家园 【原创】 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七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三)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四)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五)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六)

      二、志愿军弹药的供应

      1. 运动战期间的弹药供应

      由于在此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战争的现代化程度有限,且我军军工基础薄弱,弹药主要依靠缴获,火力强度及火力持续性有限。因此特别强调近战、夜战、白刃格斗和精确射击。对于我军来说,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物质消耗量是空前的,但即便如此,每次战斗发射子弹平均也仅30-40发左右。

      依据以往的战争经验,参照当时国内的工业能力和国民经济状况,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中央军委制订的弹药基数标准如表一: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名称 数量(每个基数)

      马步枪弹 40发 平射炮弹 30发

      轻机枪弹 500发 战防炮弹 30发

      重机枪弹 1000发 坦克炮弹 30发

      掷弹筒弹 25发 92式步兵炮弹 30发

      60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山炮炮弹 30发

      81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野炮炮弹 30发

      82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榴弹炮炮弹 30发

      100毫米迫击炮弹 40发 手榴弹 每个战斗员4枚

      120毫米迫击炮弹 20发 工兵炸药 每人2500千克

      150毫米迫击炮弹 20发

      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按上述标准配齐了两个基数的轻武器弹药,一个基数的炮弹。另外在1950年8月底之前,东北边防军每个军领到了爆破筒200根,炸药7500千克。东北军区在凤城、通化两个方向上囤积了轻武器弹药三四个基数,各种炮弹约19个基数,以备战争需要。

      第一次战役打响后,在华东地区待的第9兵团紧急驰援朝鲜战场,该兵团的弹药按重武器4.8、轻武器3.2基数携行弹药。由于行动仓促,有些弹药在华东地区不能配足的,到达东北后由东北军区负责配齐。配属第66军作战的华北炮兵第40团的弹药一律补足20个基数。

      战斗打响后,面对美军这样火力空前强大的对手,志愿军各部队深感自身火力强度与对手相距甚远。特别是有的部队仍然沿用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果统计考核制度:即每次战斗发射多少子弹,消灭多少敌人的方法,导致很多战士为节约弹药,端起刺刀准备和敌人肉搏,或延迟射击等敌人更靠近一些,结果不幸牺牲在美军密集的弹雨中。由于弹药不足,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在弹药耗尽后只好和敌人展开肉搏战,出现了许多象杨根思那样的英雄。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向中央提出大力保障后勤的要求,为此我军正式组建后勤保障部门。

      前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缴获了不少美式武器弹药,可供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中的美械单位直接使用,此举部分缓解了志愿军弹药供应困难。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为准备第四次战役,东北军区负责按12个军的实力向前线配送重武器14.3个基数、轻武器8.3个基数的弹药。为保证四次战役开始后的补给,防止铁路中断及长途运输的困难,第四次战役参战部队携带重武器3个基数、轻武器2个基数的弹药。朝鲜境内东西两线兵站,根据供应部队的多少,在东线保持重武器2个基数、轻武器2个基数,在西线保持重武器3个基数、轻武器2个基数弹药的囤备量。

      1951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根据前线需求,从全国各军区库存中调拨给志愿军司登式冲锋枪弹90万发,汤姆生冲锋枪子弹90万发,13.2毫米高机弹10.75万发,美制卡宾枪弹70万发,99式7.7毫米子弹100万发,美制7.62毫米自动步枪弹580万发,美制7.62毫米重机弹270万发,79重机弹692万发,手榴弹30万枚(尚缺20万枚等2、3月生产后调去)。美制12.7毫米高机弹234000发,麦德森高机弹3500发,60毫米迫击炮弹35万发(内含东北军工局1、2月份生产的20万发)、82毫米迫击炮弹25万发(其中华北军区调拨15万发),100毫米迫击炮弹1000发,107毫米化学迫击炮弹9270发,120毫米迫击炮弹12,200发,德制37高炮弹5000发, 57毫米无后座力炮弹2300发,36式山炮弹4350发(94式山炮弹通用),38式野炮弹10100发,75改榴弹9200发,91十榴炮弹6200发(14式通用),美制105毫米榴炮弹15000发,92式加农炮弹1850发,96式150毫米榴弹6000发,地雷2760个。爆破筒5000根。

      1951年3月,志司要求以12个军及6个炮兵师计算,在洪川、春川地区囤积重武器14.5个基数,轻武器8个基数,共计各种炮弹5094458发,步机子弹148630640发。因战场形势变化,美伪军反攻,因此前运计划也随之改变,运输计划从1月27日开始,至2月23日止,计前运各种高炮弹83176发,占计划的37.1%;掷弹筒弹、迫击炮弹853004发,占计划的37%;步兵炮及各种战防、无后座力、平射等炮弹44377发,占计划的20.2%。60毫米火箭筒弹370发,占原计划的0.4%(因无库存,亦无处可调);山炮弹57598发,占原计划数1.3%;75至150毫米榴弹炮弹实发38035发,占计划31%;手榴弹实发1333477枚,占计划的103.4%;地雷实发26113个,占计划的261%;爆破筒实发11122根,占计划的11%(主要是制造不出来,供不应求);炸药实发141106公斤,占计划的35.2%,供不应求;各种步枪弹实发21987400发,占计划38%;美制7.62毫米自动步枪及各种冲锋枪弹实发1478770发,占计划的40%,其中司登式冲锋枪弹最缺,仅按计划发14%;各种轻机枪弹实发24992237发,占计划的59.1%;各种重机枪弹实发10343440发,占计划的58%;各种高射机枪弹实发1559220发,占计划的131.9%。总平均数,各种炮弹实26.9%,手榴弹及反坦克弹药实发超出2.65%。除手榴弹外,均是供不应求;各种子弹实发69.4%。

      截止到1951年3月,我军有30个师改装了苏式轻武器。新武器一般带来8至20个基数弹药,但苏式自动武器发射速度较快,弹药消耗比一般弹药大,其弹药在国内尚无法制造,战场又无法缴获。因此中央军委向苏联订购轻重武器10个基数,高射武器订购15个基数弹药,并要求在5月运抵东北。

      根据中央军委安排,换装后的炮兵参战部队按新基数标准配4个基数的炮弹(携1囤3)。共计喀秋莎火箭炮弹19008发,苏制37毫米高炮弹197120发,苏制85毫米高炮弹12040发,苏制76.2毫米野炮弹7480发,苏制57毫米战防炮弹7200发,苏制122毫米榴炮弹12960发,苏制12.7毫米高射机枪弹5757000发(内有随新枪1427挺配发者4281000发)。

      19兵团换装苏式武器之弹药(除107毫米迫击炮按新基数标准配4个基数外,其余均按旧基数补齐轻8个计算)计有:苏7.62毫米步枪弹862万发(带弹链),苏7.62毫米轻重机枪弹833万发,苏制冲锋枪弹474万发,苏制107毫米迫击炮弹4320发。

      补齐3兵团9个师及9兵团3个师之新换装苏式步兵武器6个基数的弹药计:苏式步枪弹11499840发(带弹链),轻机弹7236000发,重机弹3888000发,冲锋枪弹6324480发。

      1951年第四次战役前,由于前线急需的反坦克地雷数量不足,东北军工局积极寻找替代品,将炸药装入马口铁盒并压成固体,规格为1斤、3斤、5斤三种,形状有长、方、圆的,可代替式反坦克地雷使用,因陋就简地解决了前线的急需。

      根据朝鲜战场上弹药消耗量大的特点,志愿军司令部要求在为第五次战役准备弹药时,按每门炮一个战役消耗量来筹集弹药。具体标准是:美制155毫米榴弹炮、日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每门150发;苏制122毫米榴弹炮每门240发;美105毫米榴弹炮、日制91式105毫米榴弹炮、日式90野炮、38野炮、苏制76.2毫米野炮每门320发;喀秋莎火箭炮每门256发;苏制85毫米高炮、苏制37毫米高炮、98式高射机关炮、苏罗通机炮、美制40毫米高炮每门720发;7.92毫米高射机枪、89式高射机枪、苏制12.7毫米高射机枪每挺1000发;92步兵炮每门400发;美制75毫米山炮、13式山炮、36式山炮、日41式山炮、日94式山炮每门320发;57毫米战防炮、37毫米战防炮、45毫米战防炮每门400发;60迫、81迫、82迫每门400发;100迫、105迫、107迫、120迫、125迫、化学迫每门300发;60毫米火箭筒、90毫米火箭筒每门400发。

      截止到1951年4月3日,按上述要求,志愿军尚缺美制155毫米榴弹3600发,日四年式150毫米炮弹573发,苏制122毫米榴弹8640发,美制105毫米榴弹33319发,日91式105毫米榴弹8176发,38式野炮弹14447发,苏76.2毫米野炮弹10560发,苏制57毫米战防炮弹12720发,苏85毫米高炮弹21280发,苏制37毫米高炮弹164720发,苏罗通高机弹4320发,7.92毫米高机弹31万发,89式高机弹24万发,苏制12.7毫米高机弹91万发,92式步兵炮弹44962发,美制75毫米山炮弹8701发,13式山炮弹4800发,晋36式山炮弹20160发,日式41山炮弹16587发,94式山炮弹6297,91式野炮弹240发,35毫米战防炮弹8300发,57毫米战防炮弹4000发,75毫米战防炮弹7000发,苏制37毫米战防炮弹1400发,日式37毫米战防炮7020发,苏制45毫米战防炮1600发,60毫米迫击炮弹617877发,81毫米迫击炮弹32245发,82毫米迫击炮弹104781发,100毫米迫击炮弹3000发,105毫米迫击炮弹6900发,107毫米迫击炮弹21840发,120毫米迫击炮弹3734发,125毫米迫击炮弹3600发,60火箭筒弹105836发,90毫米火箭筒弹51000发,美制89毫米火箭筒弹5200发。(以上缺数不包括3兵团、38军、42军)。

      由于战争消耗巨大,弹药光靠从苏联进口,财力上吃不消。因此我军采用了苏联订购、国内生产修理、部队调剂库存这三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志愿军弹药供应的困难。国内有些部队美式弹药几乎全部调剂到朝鲜前线,甚至有的国内部队每名战士每支枪子弹不足三发。这种情况下国内兵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志愿军需要的子弹。当时国内生产弹壳和弹头没有问题,但生产的子弹装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为解志愿军的燃眉之急,国内动员大批党团员参加义务拆子弹工作,从其他口径子弹中拆出装药,装入新的子弹壳内。即使这样也只供应了1.2亿余发,仅为战争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70%。

      1951年5月,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建议供应志愿军弹药方面:日式炮弹以修理为主,少量制造,炮量少而作用不大的,不应再制造。美式155毫米榴炮弹国内存有33000个弹体,加以修理可供1951年消耗,1952年开始制造全新的炮弹;美式105毫米榴弹可制造弹头,同时利用日式弹筒加以组装使用,以战场缴获补充为辅。苏式弹药1951年开始复制,1952年开始制造。同时全军应收集弹壳以供复装(可复装三次),其中后方高炮部队必须按消耗弹数缴回弹壳,前线部队应缴回用后之弹壳,打扫战场时特别注意收集美制105毫米榴弹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原材料和人工设备费,还可以加快生产速度,满足前线需要。同时全国开始清理库存武器弹药,能利用的加以充分利用,需要修理的限期修理,以备使用。

      (未完,待续)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八)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九)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一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二

      忘情:【原创】尊严的基石--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十三

      通宝推:李根,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