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共:💬58 🌺10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个不是没有写

        写是写了,但是今天脑子不好用,所以没有写的很明确。几个地方都想阐开来,但是文字不够了。

        比如,我亲身听浙江大虎打火机的经理讲过,他们那个时候温州是如何开始发展第一批产业的,以及他们那个时候民间融资应对风险,甚至发生血案。。。至于资本主义制度,那个时候还不叫资本主义呢。我里面提到了的,浙江在别人还在考虑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就开始有很多市场了,浙江人就是在这些市场里面学会市场经济的,呵呵。这个其实也是浙江人的脑子活的来源。任何一个人,只是研读书本,只是被灌输概念,都不可能深切的得到这种经验。

        一个人走到市场里,他接触到别人如何利用这个媒介来掌握动态,看到利润的产生,就会萌发自己创业,自己去赢得利润的冲动。而在那个年代的东北和内地,缺乏这种环境。直到今天,这点也是浙江的一个有力的利器。而其他地区的很多人,是不得其门而入。

        您觉得呢?

        我写这个帖子,其根本原因是对月色mm帖子里讨论乱了,继续跟着讨论不太能够理清楚,才跳出来的。要是还在那里就太歪贴了。这个贴的本质是学习的。

        我和您一样,也认为上海对浙江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 家园 丰厚的产出和普遍的商品交换是长三角长期普遍的一个现象

          即使文革期间也又很活跃的黑市和地下经济。农民组建乡镇企业,从大国营企业那里接单代加工实际上在文革前就起步了。

          很赞同你的看法,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是具体环境和具体条件的问题。

          纯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私有制”是没有用的。

    • 家园 【千万别忘了浙江人与上海之间的密切关联】

      这和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与香港的关系一样重要。

      反观黄河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叫嚷了很多年了,好像起色不大,反倒有:

      山东人说经济发展了,上海人笑了

      的笑话

      在所有经济要素里人是最活跃的

    • 家园 分析浙江要先分浙北和浙南

      就像江苏分苏南和苏北,分析浙江也应把浙北和浙南分开分析为好。苏南和浙北史鱼米之乡,历代以来都是富庶之地,当年上海滩的富豪也都来自这些地区。楼上说八十年代中期浙江的经济水平处于全国的中上水平,细分到地区的话,浙北当时是中上上,而浙南则是中偏下了。解放后因为对台政策的原因,浙北和浙南的经济政策也不同。在浙南,洞头解放较晚,大陈岛更是最晚解放的地方,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台湾还在温州山区空投游击队,所以浙南解放后的待遇和福建类似,就是不投资。而浙北还是获得了不少投资,譬如金华地区的兰溪就有不少工业,宁波和杭州就更少不了了。

      不仅在经济,浙北和浙南在文化上也有不小差距。浙北文化气息浓厚,南宋以后出状元最多的是苏南浙北,近代的作家院士也多来自这一地区。而浙南的文风就没那么盛了,温州历史上出的武状元比文状元多。文化上的差距也体现在语言上,浙北的方言基本可以相通,浙南的方言就非常复杂。这个影响很大,对形成一乡一品这一产业布局有很大影响。譬如楼主文中题到的专业市场,当年最早最出名的市场之一是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桥头是一个位于永嘉和青田交界处的小镇,当时家家户户生产纽扣,销售纽扣,成为全国最大的纽扣基地。我家所在的小镇,算最没有特色的,居然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了锡纸生产,后来什么蓝箭口香糖什么的包装纸都是我们那里生产的。

      • 家园 如果是前三十年获得的投资,似乎应该是按一线二线来分,

        更合适,不过仍有反例。

        兰溪可是号称“三江之汇,七省通衢”之地。金华本来很大的,后被拆成两个地区。说起来的话,金华地理位置就很不错,交通发达,义乌可以做大与这个关系很大。

      • 家园 恩,我在这个系列的5中提到了

        但是脑子不太好用,实在是转不动了,今天没有精力来梳理了。您说的非常好。月色mm主要分析的,是基于个人的,但是我们知道,发展产业,是要考虑到大环境,也要考虑配套设施乃至意识的。这种专门化的市场的确是浙江发展的一个利器。

        我们家传的神经衰弱,这也是我个人的最大悲剧。有时候实在是有心无力。

    • 家园 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五)

      回到维普的表格。

      浙江的经济在1990年代,发展的最快的是1993-1994年,这个应当是对1989-1992年之间受压抑的反冲。而自之后,浙江的发展便保持在10%以上,高于国家的平均gdp。同时,从人均gdp和全国人均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出来,浙江的基本的资本积累也开始越来越多。

      以一段话来总结对以上的感想。因为我的脑细胞现在不太好用,所以可能要暂且歇一歇,找些资料来继续下面的帖子。同时我在这边发帖,我的设想应当是抛砖引玉,所以还望各位浙江的童鞋们多补充内容。谢谢。

      http://www.yuloo.com/news/175745.html

      工业化并不是一元的、单线的模式,而表现为内在成长和外向传播的发展过程。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哪一种模式的好与坏,而在于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实际。而且,既然模式是人创造的,模式也是可以改造的。因此,要破除要么生搬硬套要么闭门造车非此即彼、在模式优劣问题上争论不休、采用某种模式就一成不变等思维定式,在对各种工业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既符合工业化一般规律,又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博采众长而又具地域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我们来思考某个地方的工业化发展之路仍然是如此,不能非此及彼,也不能单纯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要综合的来看待问题。具体到浙江,诚如斯文所说:

      “浙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浙江人民脚踏实地、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和敢于创新的品质和较深的市场意识及务工经商素质,引导到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实现其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允许大胆尝试、大胆实践,是各级党委、政府指导工业化的基本出发点。最典型的是对待温州个体私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尽管长时期争论很大,但各级政府坚持改革不动摇,大胆实践不争论,致力于为温州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终始“温州模式”名扬全国。”

      没有任何人否认浙江人的踏实肯干精神,但是毕竟精神不能左右一切。福建和浙江比,地理位置比较相像,又有大量台资投资,但是其发展始终赶不上浙江,其原因何在?福建地下的金融机构也很多,民间也有起会传统,但是这些虽然都是必要的支持条件(也都是内地所缺少的,我是内地的,我深有感触),却不是必要的唯一的条件。最根本的条件,还是工业化布局和深入发展的结果,当然,工业化的基础,还是在于已有的根基(杭州、宁波、上海的港口),政府的政策(千万别跟我说不重要,批地盖房子,建市场,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的),以及从全国来看,工业结构的改变和升级,从而获取持续的力量。

      浙江的发展必须做两种模式来看,一个是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较大的工业比较多,外商投资多,小工业也层出不穷(很多是以配套产业而存在),另一个是以传统认识的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分布在浙南的核心。对于这两种认识也是必须分开的,不能一概而论,否则的话就会混淆问题。

      自2001年以后,浙江的外贸出口便成为发动机。这个也是和国家大政方针一致的。这方面我目前了解尚且不是很多。打算先梳理一遍这些年的头绪,然后再来写我的总体的感悟和讨论。下面有一个江苏、浙江、广东三地的对比。

      http://www.xici.net/main.asp?url=/u11686849/d111676279.htm

      通宝推:捷克,
      • 家园 浙江人的商业精神

        03年我去过宁波呆了1个月.还和当地人聊一聊。

        浙江人的商业意识强。社会风气好。本地文化氛围比其它地方更显著。

        1.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比较清楚。很多人热心维护公共利益。比如,环保。我那次去镇海,刚好碰到当地集会抗议不明气体的。那是化工工业区。要是别的地方,闹不好要打起来。但是据说是比较理智的。(我被堵在半道上,在宁波大学那段路。)我问当地一个工作的外地工程师,他说江浙一带的老太太们很厉害。对这些事情很积极。要是在扔点垃圾。人家逮到了,就对你扰扰叨叨。

        2.商业意识强。有赚钱门路,马上就动手,没什么唧唧歪歪。一提议,立马有人跟进。其它地方多半左一下右一下。浙江人不计较生意大小,只要有钱就赚。我记得82年家里盖土砖房,本地人不愿意做,只有浙江人愿意做。工价低,做事那是全力以赴。一点不偷懒。这种意识,恐怕多数地方不具备。

        3.社会风气好。我说的不是治安,而是对财富的看法。有人赚了钱,富裕了。他们的想法就是这人有本事,我跟他学。将来我也赚大钱。别的地方,不好说。揩油来了。说是借钱,实际就是白拿。拿了还不算,要坑你一把。就认为你钱来的容易,不是偷就是抢。恨不得宰了你再来一次。。。。。

        感性认识。

        • 家园 情况很具体,有些也有不同意见

          关于上面的意见,我自己的感受是:

          1、我觉得可以肯定,这点是部分存在的,但是说社会风气好,我觉得不能完全这么看。浙江的色情产业相当活跃,我自己在宁波舟山沈家门就见过一堆一堆,我bf也亲自接触过。社会治安也只能算是中间,不能算太好。

          至于你说的集会抗议,我想,在很多地方都不会打起来,因为我们家那边群体性事件发生很多了,并不是每次都会打起来。但是浙江民间热爱公益性这点我觉得是毋庸置疑的。我经常看到浙江民间组织自发做善事的报道。至于老太太热心环境干净。。。这个比较囧,你可以参考下北京那边的。

          2、商业意识强,不怕赚小钱,不怕麻烦。我觉得,这个部分存在,但是并非其他地方的所有人都比不上浙江。

          怎么说呢,地方和地方是不一样的,我来山东呆了快十年了,看到大街上卖早餐的很少,据说山东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而且青岛这边的饭店,晚上九点之后就不做饭了,周六周日很多店子不想开就不开了。我就亲耳听到过一个饺子铺的女老板这么讲。但是在我家那边,就是半夜去敲门,饭店也会尽量给你下碗面条的。

          我目前遇到的服务意识最好的地方是在厦门。宁波和温州我去过,其实觉得当地的服务业态度也就那么回事。尤其是宁波机场,机场大巴相当让人不爽,破烂价格还不算便宜。我在宁波汽车站旁边吃过饭,态度也相当的一般。人的素质让我觉得像回家一样,跟家里那边差不多。但是在厦门是真的好。好到我都不好意思买他们的商品。我不知道福建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这么好。

          中国人都不缺勤劳。我不知道你是哪里的,82年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不知道我们那边是什么样子,但是自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不觉得周围的这些人是因为懒惰而搞不成生意,我认为他们大多数是没有信息,没有门路,没有资金,对发财的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而这个创业的环境,浙江是远远走在前面的。

          至于浙江商业意识强,这个,我一直认为,不能将这个看做浙江人的遗传基因而应当看做浙江的环境和风气使然。而这种风气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风气来自哪里?来自社会环境,来自耳濡目染,来自政府宣传,来自榜样传统。这些又来源于什么呢?马列主义说,经验来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中去,我想,这个可以用来参考。即使是意识,也是源于实践的,而这个实践的差别,正是浙江意识差别和内地意识差别的源头。假设在浙江十个人可以成功5个,而在内地十个人成功2个,很显然的,浙江的人中间创业的激情,就会远高于内地。你觉得呢?

          3、对财富的看法。我认为这个其实也是跟商品经济发展和机会的平等程度有关的。在内地权力寻租的夹缝中,如果十个人创业,有两个做成的话,在浙江,十个人可能有五个做成,而这五个里面可能只有两个跟官员有瓜葛的,在内地则可能不跟官员打好交道你就做不成事情。同时,因为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创业,所以其他人在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觊觎财富,而是努力追赶。而在内地,由于资源分配不平等,创业的环境不好,则可能出现仇富心理。

          这可以部分的从浙江的基尼系数是全国最低的这点显示出来。当然这个也是建立在外来人口的基础上的,大量的底层劳动者都来自内地,本地人多从事收入较高的工作,这部分的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如果只看有当地户口的常住民,则大家都是小康水平;如果连同外来人口一起看,则会发现贫富差距其实也不小。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至少我在温州看到的情况就差不多是这样。

          此外浙江并不是没有仇富的。至少我接触的,也是大有人在。在宁波坐出租车,以及跟一个温州人的接触,我深深感到这点。但是整体来说大家都比较有奔头。这就是个好现象。

          我说这些话,不是为浙江抹黑,而是我觉得该综合的来看待问题。人并不是天生的生意高手,也不是天生的该成功和失败。做成事情有客观的原因有主观的原因。您的话很大路货,一般人很容易从这些角度来看,但是未必是事情的全部。从大环境来看,浙江有他的优势,民风只是其中之一,一般人可能去一个地方最容易看到这些。但是他不是最重要的。当然,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一点。

        • 家园 你说的很多我觉得不是投资和发展的必须

          估计外商投资,所考虑的最必须的条件不是这些。本地人投资,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也不是这些。如果投资意愿算100分数的话,民风我觉得只能在里面占20分的重要性。因为一些问题可以用管理来抵消负面效应。此外,民风一部分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上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家现在的风气都比原来好了。

          但是有些情况在创业的时候是必须的,比如销路,比如信息渠道,比如交通,比如融资渠道,比如交易平台,我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个人现在比较倾向于,浙江在信息渠道、融资渠道、交易平台这些方面发展的比较好,才给创业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 家园 福建人和温州人冒险精神不一样

        前段时间去美国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评论。福建和温州移民在美国取得身份后都会去创业,但是温州人偏好贸易,超市,假冒名牌这些风险比较高,利润也比较高的行业,福建人则从事比较辛苦,利润比较低,但是也比较稳定的餐馆业。不知道国内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另外我觉得的台资在福建的势力太大,扼杀了本地人的创业机会。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去厦门一台资企业就业,第一件就是上交毕业证书作保,我自己在上海的台资企业就业没有这样的经历,我的其他同学都没这经历,可见台资企业在福建的气焰了。

        • 家园 俺对福建人和温州人有些了解

          福建人干活那是抵命干啊。什么苦都吃的,用蚂蚁来比喻再合适不过了。温州人相对高端得多,喜欢玩金融,地产等等。所以容易大起大落,也老为人诟病,但整体上积累资本的速度比其他行当快得多,毕竟金融和地产是近二十年来的显业。哪条道路都无可厚非,适合自己就行。龟兔赛跑,也许两边都是赢家。

          不同道路的选择,我倾向是民风的问题。短期内一个好的领导可以较大地改变地方,但长期内是地方改变领导的思想。所以开启民智是重中之重,投多大本都是不亏的。

          • 家园 我个人经历来看

            我读书时候到过的地方也就是山东、浙江、湖南、广东、北京、西安。福建人是现在接触的多。感觉上是这样的:

            现在大家都是比较向钱看了。可是十年前不是这样的。

            1 山东等北方地区,我呆的聊城一带1年多。感觉小富即安的庭院经济比较严重。当地人最大的议题就是国家大事。某某某什么常委一类的,我就不知道这些。搞得老爱问我的意见的人纳闷。这人不是从北京来的吗?论资排辈极其严重。一切向官行。即使是现在,到了河南山东等都是议论国家大事的多。没人聊商业上的事。

            2 南方等各省,见面都是聊赚钱的事多。要不就聊娱乐方面的。政治上的事不太关心。就勤劳,干活而言。南方人要更拼命,尤其是江浙福建广东沿海一带。但是心态不太一样。江浙热心公益的人多一点。福建少一些,但是花钱买面子的心态多一些;广东人热心公益的不少,但是排外严重,因为外来人口太多。热心公益的是本地人,治安等社会风尚全面下沦。相比较而言,浙江这方面保持不错。地方文化的社会作用非常强大。广东只是局部在某些老社区。

            湖南人热心公益很少的也就局部在一些老社区。大多数人走险赚钱的多。

            浙江能够走上来,我觉得与这个本地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精神有很大关系。公私清楚、愿赌服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