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户口给我带来了什么 -- 荆棘探兴

共:💬61 🌺9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还是钱作怪,我的同学直接买房落到了北京的郊县,再转到城里
    • 家园 现在就是要抑制京沪地区的人口

      上海,位于中国最肥沃的一片耕地上,实际人口已经在大概十年前突破了两千万。北京,严重缺水,实际人口也在一千八百万上下。这样汹涌而来的人口,当地政府是没有能力提供生活保障的。国外同等人口的聚集区都是“大都会地区”,市中心+周围低密度郊区民居的方式,比如东京、墨西哥。即使这样,东京、墨西哥的居住条件也很恶劣。

      现在出现的人口回流,可以说是这个政策的预期效果。等人口回流带来产业扩散,就公德圆满了。

      城乡户口的差别主要在于当地政府劳保福利的提供能力和组织能力。如果当地政府财力充裕到能给农民发退休工资,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城乡户口差别和地区户口差别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即使这样,你要把户口从西安迁到石家庄、唐山,也比进京进沪进穗容易。

      • 家园 具体方针是好的,但是具体设施起来,

        暗门太多,否则怎会出现那么多买卖落户指标的现象。

        出现一些变态苛刻的限制条件等。

      • 家园 北京上海之所以让人拼命挤户口,就在于两地的政策

        北京上海之所以让人拼命挤户口,就在于两地的政策优势太明显了,尤其对于下一代来说,比外地省份低出几十分就能上重点大学的优势,那是任何一个家长无法抵挡的。

        • 家园 很多人并不是因为优势政策才挤户口的

          毕业后,在外地工作,感觉空间小,到北京打拼。几年后,在北京,恋爱了,结婚了,买房了,这种时候是不怎么考虑户口这些东西的。

          等有了小孩,户口问题摆在面前了,难道再回到其它城市?各种人际脉络,资源都在这边了,是不可能回去了。

          只有超前走,挤户口了。

          周围不少人是如此。

        • 家园 主要是两地产业太集中

          象北京最早是官僚产业。大家都削尖脑袋往各大部委钻。然后有中关村,然后有各大公司的总部和CBD。上海在九十年代之前福利最好,但并没有导入多少人口,也是因为各大新兴产业还没起来,并没有多余的工作岗位。

          北京、上海的考卷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低几十分的问题。像上海的考卷,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是3+1,和全国卷的7门,以及后来的3+2计分方式完全不同。另外上海的产业广泛,很多工业部门早早就吸收工人子弟进入专门技校和学徒培训,实际升学率比某些人口大省高几个百分点,但其实并多不了几个人。有些人说上海的大学只给当地多少名额,给上海学生却多少名额,其实背后的另一个问题是——上海学生基本不愿去外地大学。(清华北大连续几年放弃上海招生,因为招不到人。)

          京沪两地虽然福利比地方高,但两地当局仍旧无法承担一个后果——就是外来人口过度涌入而冲淡本地福利,造成新居民达不到预期生活水平和老居民生活水平停滞甚至急剧下降。两地居民本能地反对新进人口,可以说其反应并非愚蠢或短视,而是极其敏锐的。

          • 家园 就算不看很 看看录取比例就知道了

            上海北京高的不是一点点

            最高的是海南,所以才有海南的高考移民

            第二就是上海了

          • 家园 分低是确实的

            原来全国一张卷,北京的分低很明显,上海虽然单独命题,但是有在外地的上海户口"考全国卷"这一说,看这个的分数和录取情况,分低一样明显...

          • 家园 那里高考优势是很大的

            我是在河南,高二时候有一个同学转到北京去了。她在我们班也就四十名左右,到北京那所中学竟然进入前十名。最后也考了个在北京还不错的大学,我们这里大概要班级前十名可能有机会被录取的。如果她留在河南考,二本都玄乎。

            现在我们那里的小孩高中时候,能转到上海北京天津什么的都转了,不能转的想办法去郑州,实在没办法的才留在当地。

          • 家园 请问哪几年清华北大放弃上海招生?

            没听说过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