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1)《春江花月夜》 -- 海月

共:💬64 🌺1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所感受的民族文化(4)--《凤凰台上忆吹箫》

      怎敌一个“忆”字:《凤凰台上忆吹箫》(民乐)

      在这冬至的清冷里,有着黑夜及这管纯净悠扬的箫声相伴,感到莫大的知足。

      箫音是低沉的,丝毫不张扬,不沾人间烟火。无欲无求,俨如得道高僧禅定的思绪。如果在这如水圆润的低吟里禅化,未免不是一种圆满。

      或许回首,忆起过去如尘埃飘荡;那么现在不妨细品一杯俨俨的苦丁茶,有点涩涩的,却沁入心脾。然后,捧起一管箫,轻吸一口气,于是那心声就从心到唇,沿着修长劲瘦的竹管,所有的沉郁都会在淡雅的空气中消散了。

      然而,那充满质感的声音却不会消逝:在远空里回旋后,又缓缓地回到身边;这一回,穿透的不是虚空,而是虚弱疲惫的心、越来越消瘦的灵魂……

      箫声始终是独行的、孤寂的,即使与琴、筝等其他乐器合奏,依然可以感到它的穿透力!是啊,如幻似梦的声音何尝不是儿时的笑声、何尝不是灯下苦读的身影、何尝不是壮怀满胸的憧憬、何尝不是如胶似漆的爱情、何尝不是受伤孤独的泪水、何尝不是华发早生的沉吟……

      箫的回声越是远听越是分明,甚至可以听到心跳、可以听到脉动!于是,如果我们在行了千山万水、过了丛林幽壑、经历大城小市、历尽艰辛、饱经风霜时,仍然可以听到一管纯净悠扬的箫声在飘荡,我想那时,我们一定会知足、会沉醉……

      关键词(Tags): #中国文化
    • 家园 这个原来是个民间的琵琶曲《夕阳箫鼓》

      这个原来是个民间的琵琶曲,只有一个曲名,并没有分段标题。把它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联系上是民国以后流传开来的,其实是一个误会。也有说《春江花月夜》来自《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总之,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无不可,但是要和张若虚的诗联系起来就比较牵强。联系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觉得也不是很直接。

      这个曲子其实就是一个优秀的民间的琵琶曲,和许多其它的琵琶曲一样,也许本来和任何诗词都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不象古琴有的时候和诗词有非常紧密的主题性的联系。

      这个曲子总的意境比较祥和,当然作为音乐也有它的高潮部分,我是没有听出什么愁意。它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不太象文人音乐。意象主要是夕照,江波,渔舟,楼阁等等。当然,硬要把夕阳的意象更改为夜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旦变成夜月则渔舟就不宜出现了。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该曲名最早见于清姚燮(1805~1864)的《今乐考证》。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1820年前)与吴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后吴畹卿抄本传谱为共6段加1尾声,无分段标题。其后各派传谱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园1895年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曲名《浔阳琵琶》,曲体有所扩展,共10段,其分段标题为:①夕阳箫鼓、②花蕊散回风、③关山临却月、④临水斜阳、⑤枫荻秋声、⑥巫峡千寻、⑦箫声红树里、⑧临江晚眺、⑨渔舟唱晚、⑩夕阳影里一归舟。在浦东沈浩初1929年所编的《养正轩琵琶谱》中,曲名叫《夕阳箫鼓》,其分段标题为:①回风、②却月、③临水、④登山、⑤啸嚷、⑥晚眺、⑦归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曲,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至今犹用此名。

      • 家园 中国的古典音乐未到“意”的高度

        相比美术和书法,更不要说诗词了,中国古乐还停留在表现阶段,因为参与的文人太少,且一般是作为诗词曲剧的附属,以及特定的场合比如祭祀等,没有上升到“意”的阶段。也许是诗和书法等“意”味太足了,就不需要音乐来表现了吧。

        我这个系列主要是我的主观感受,就是我把我的“意”加在这些先人的作品上了。

        • 家园 中国的古典音乐有很多具有意境的作品。
          • 家园 除琴外,文人作曲的很少

            蔡邕做《五弄》与嵇康做的《四弄》合称有名的古琴《五弄》,宋姜夔是个文人作曲的高手。文人操琴也是兴之所至,没有象书法那样有“法”可循。其他从事音乐工作的都是社会底层的优伶和乐妓,传授也是一师徒相传的方式,没有形成曲谱形式,很容易失传。至于儒家重视的“乐”,那是一种修养了。很少有文人去弾琵琶和拉二胡,阿炳也是靠之乞讨,所以中国古乐更多的是在民间的节庆和红白喜事上,《百鸟朝凤》《鹧鸪飞》等都是形象化的。《高山流水》钟子期也是称赞"洋洋乎“”汤汤乎“的形象化,《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也是先有诗,后套上曲的,很难称的上意境。至于《广陵散》原来也套上聂政刺韩王,嵇康倒是赋予的内心的杀伐的“意”,可惜失传了……

            • 家园 十面埋伏就很有杀伐的意境。

              偶有段时间极爱听琵琶,非常激越的乐器。一个朋友说有戾气,呵呵,钱币的两面。

            • 家园 并非嵇康之后,杀伐意境的广陵散就失传了

              这个是比较快版本的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A4MzUzODA0/v.swf[/FLASH]

              此外,这个版本也还不错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3Nzg4Nzg0/v.swf[/FLASH]

              • 家园 我更喜欢梅庵派演绎的

                两位大师的演绎不同凡响,听了有不同的感受。也许自己听惯了梅庵派的琴声,所以更喜欢。有一个专辑《梅庵琴韵》是梅庵派三位大师录制于50年代末的作品,里面都是精品。其中的《广陵散》长达17分钟,实在是非常的过瘾!

            • 家园 九成琴曲都是很有意境的,数以百计的样子。

              至于《广陵散》原来也套上聂政刺韩王,嵇康倒是赋予的内心的杀伐的“意”,可惜失传了……

              《广陵散》没有失传(搜一下管平湖 + 广陵散),这说明你对古琴不太了解啊:-)

              • 家园 后来订谱的

                管平湖是根据《神奇秘谱》重新订谱的。《神奇秘谱》是明朝的宫廷所制,离嵇康的时代久远了。明代后此曲又失传了,知道上世纪发现《神奇秘谱》后,管平湖先生重新订谱的,至于是不是和嵇康的相同,只有天晓得了

                • 家园 俺有次听前辈讲过,打谱的思路并不是找嵇康版本

                  广陵散在嵇康之前就有了,古琴谱的特点是只记旋律不记节奏,所以弹法会有不同的演绎,嵇康演绎的版本也许是不存了,可是他所依据的乐谱并不会因为他死而失传,此其一。此外,广陵散来自于《聂政刺韩王》,那么后世的琴家在追寻《广陵散》的时候亦可以其为参考。因此,并非嵇康之后广陵散就没有了,没有的只是嵇康自己演绎的那种弹法而已。

                  • 家园 正是这样的

                    不同的演奏者和不同的演奏技法,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嵇康自己说此曲自此失传还是有道理的。也许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与之根本就是不同的也有可能的

                    • 家园 不过我觉得现在听过的版本感觉已经很“愤”了

                      特别是我列出的那两个,总有一浇胸中垒块,或者干脆拔剑的冲动……

                • 家园 那叫打谱,不是订谱

                  这个谱子,估计是古代流传下来,从考古上来说,不知道有没有证据,但是也不能说失传了,否则你可以说那些曲子都是失传了,高山流水也是失传的。谁知道流水是一直师徒传承还是中间断掉后来人打谱。

                  既然有谱子在,就可以说是传下来了。

                  • 家园 据我所知,所谓打谱一般是指没有乐谱时靠听记录下来

                    或者当此曲版本很多时参考不同的演奏版本来制一个此曲的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