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3)

      先纠正一个错误,前文在荆轲刺秦时,说“当时,秦王政还没有把手伸向遥远的燕国的打算”,是不对的。

      《始皇帝本纪》: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国是想对燕国下手的,是我看书太粗,想当然了。

      抱歉!

      ——————————————————————————————

      姜是老的辣

      楚王负刍接手的这个摊儿,怎么说呢,不是太烂。

      不是太烂的意思就是,自从搬家后,楚国没有再损失更多的土地,只是在楚考烈王刚即位那一年(前262年),楚国把州(今武汉附近一带)割让给了秦国。

      失去了这个江汉三角洲后,长江就再也不是楚国的天险喽,反而成了楚国腹地的一道大口子。

      秦国人完全可以沿着长江两岸“军队向前进”,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大量物资,沿着长江的支流、干流,大模大样、保质保量的完成后勤保障,根本用不着远征的秦军“生产长一寸”,再加上秦人本身固有的纪律性,很快就“革命无不胜”啦。

      所幸的是,秦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是埋头跟中原的三晋过不去,长江这道大口子,倒也没有给楚国带来什么麻烦。

      除了长江这个没法量化的负资产,楚王负刍接收的固定资产,还是相当可观的,在整个长江下游流域,楚国人还是能说了算的。

      摆在楚王负刍面前的形势,当然说不上是大好,但也说不上有多么糟吧,至少跟三晋相比,不是更糟。

      守着这么个还能说得过去的摊子,楚国交出了一份说不过去的成绩单。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发小太子丹,给秦王政来了一个图穷匕首见。躲过斩首行动的秦王政,缩短了秦军的准备时间,马上展开报复,让王翦前去教训那个送上门儿的燕国。

      第二年,燕国前线的事儿还没整利索呢,秦王政安排另一支人马南下,又跟楚国人干上了,并且还拿下了楚国的十余座城池。

      率领秦军一南一北忙活的是爷儿俩,老爸王翦在北方折腾燕国,儿子王贲在南边修理楚国。

      因为自己的家门口还有魏国这么一块绊脚石,秦王政也没有让王贲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继续修理楚国,而是让他回来踢开这块绊脚石。

      收到了太子丹的人头后,秦王政也见好就收,从前线召回了王翦和李信,这会儿他的目光又调整到了楚国身上。

      那些年秦国很忙,还没有完全忙活完赵国,就开始忙活燕国,还得看着家门口的魏国,防止他闹事儿,现在领导又惦记上了楚国。

      有的国家在中东搞了两场局部战争,就累得呼呼直喘。

      秦国呢,同时开辟三个战场,还轻松愉快。

      这是什么?

      这是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从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开始,老天爷也跟秦国人磕上了,地震、饥荒、暴风雪,隔三差五的就到秦国来串门儿。

      拖着老天爷这么个油瓶,秦国人依旧能够潇洒自如,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瞅瞅楚国那还不算太糟的形势,秦王政知道,要想彻底摆平这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且得费点儿劲呢。

      秦王政把王翦、李信这两位从任务繁重的燕国前线叫回来,就是要跟他们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够给楚国来个一次净。

      自古名将如美女,不能白发见世人。

      男人喜欢黑发的MM(今天有点儿不一样,金发碧眼的也不错嘛),领导人(这个似乎不分男女)喜欢年轻能干的小伙子,都是人之常情。

      男领导秦王政也喜欢年轻能干的少壮派,首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年轻的李信,我想拿下荆国(避老爸的讳),你看多少人够用?

      虽然率领数千秦军迫使燕王喜献上太子丹的首级,但是李信并没有忘了自己姓啥,他也知道楚国是块难啃的骨头,不过呢,他也没有妄自菲薄,随口报出了一个价位,有个二十万就够了。

      二十万,不少啦。

      除了长平大战可以推测出秦军的数量,应该不少于赵军外,在这之前,我还没见过比二十万更大的数字呢。

      李信也是料敌从宽啊,给楚国的待遇是二十多个燕国才能享有的。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秦王政还要听一下王翦的报价。

      也许,秦王政觉得李信的这个报价有点儿偏高,希望王翦能够给出一个比较低的价位,造成竞价,从而降低成本。

      这就是秦王政举办的一个政府招标会,报价越低,中标的概率越大。

      出乎秦王政意料的是,老将军王翦却逆势操作,报了一个高得离谱的价位,少了六十万不行。

      王翦将军把政府招标会当成政府拍卖会了。

      看到王翦老将军这么不领会领导的精神,秦王政也很无奈,看看这两个报价,一个是最多二十万,一个是最少六十万,答案还用多说吗。

      李信中标!

      王翦非但在竞标中失利,还让领导调侃了一把,王将军太老了,竟然这么胆小!(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一看领导是这个态度,老将军也有点儿伤心,借口身体有病,申请退休,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养老。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

      打发走了年老的王翦,秦王政像以前那样,满怀信心的期待着年轻的李信送来好消息。

      刚刚从燕国前线回来的李信,又一次走上了战场,这一次他有了一个副手,蒙恬。两个年轻人怀着大有作为的美好理想,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来到前线后,李信跟蒙恬进行了分工,李信负责攻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蒙恬负责攻打寝(今河南沈丘)。

      一切都很顺利,这两个地方没有什么意外的失陷。

      扫清外围后,李信挥师南下,来到了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后来改名为郢的寿春。

      楚军真的很菜,在家门口也没讨到什么便宜,又被李信修理了一顿。

      李信并没有继续跟楚国人纠缠,反而引兵向西撤退,打算与在城父(今河南宝丰)的蒙恬会师。

      一看该死的秦国人要扯呼,楚国人紧紧的贴了上去,不离不弃的悄悄跟在秦国人的屁股后面。

      楚国这贴膏药的粘性还不错,三天三夜,愣是没有被秦国人甩掉。

      是时候了。

      跟着秦国人跑了三天三夜后,楚国这条盘踞着积蓄力量的毒蛇,迅速的吐出了自己的毒信子,攻陷了秦国人的两个防御工事,斩杀七名都尉。

      该死的秦国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自商鞅变法以来,这是有记载的秦国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是最后一次失败。

      这仗打得啊,怎么说呢,极其诡异。

      占据优势地位的秦军,为什么要主动后撤呢?

      面对楚国人的突袭,一贯剽悍的秦军咋就这么不抗揍呢?

      从当时的战斗场景来看,秦军没有非撤不可的理由啊。

      从后来李信的下场看,秦军这次主动撤退,应该不是李信本人犯了多大的过失。

      我觉得是秦军的整个作战体系出了问题,最有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是后勤。

      秦国这次是大兵团超远距离作战,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的话,后勤上出点儿状况,不是不可能。

      臆测一下当时的情景。

      在前方顺风顺水修理楚国人的秦军将士,接到了一个坏消息,后勤供应跟不上了。李信只好放弃跟楚国人继续纠缠,进行战略收缩,到城父跟蒙恬会师,积蓄力量,然后再彻底给楚国来个一次净。

      急着回去填饱肚子的秦军将士,也没有回头看一下屁股后面,就往城父赶,结果让楚国人捡了一个漏儿。

      肚子里没食儿,又面对着不要命的楚国人,秦国人再彪悍,这会儿也不好使啦,收获了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认为,在进行战略收缩的时候,李信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战略意图,战术上又没有对楚国人表示出足够的重视,才收获了这么一个完美的惨败。

      如果说李信犯错的话,只有这么一个战术上的错误,这也给自己争取了一个不错的下场,后来还跟王贲一块儿搞定了燕国和齐国。

      满怀胜利期待的秦王政,收到的却是一个惨败的噩耗,腾的一下,火就上来了。

      低成本运作,害死人啊!

      李信这个家族,似乎有低成本运作的基因。他的后世子孙李广,喜欢低成本管理部队,行军打仗的时候,什么正步走齐步走,统统的没有,驻军休整的时候,更是放羊,士兵自己觉着怎么方便就怎么来,连个警卫哨都不设,只靠外围的斥候来预警。

      李广的孙子李陵,更是牛气冲天,声称率五千步兵就可以扫荡单于王庭。

      有意思的是,秦王政同意李信率二十万大军去搞定楚国,汉武帝也点头让李陵去试一下。

      唉!

      秦皇汉武,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秦王政多少还靠点儿谱,刘彻那孙子,就让人没法说他什么啦。

      对国家来说,低成本运作是好事儿,但是低成本建造的都是豆腐渣工程,那就是灾难了,尤其是军事行动。

      对于李信为秦国建造的这个前所未有的军事豆腐渣工程,秦王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起码也得负领导责任。

      领导也是人,也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及时纠正了,还是好领导。

      秦王政就是这样的好领导。

      正常情况下,秦王政把王翦召回咸阳,当面认个错,再派他去楚国前线,连本带利一块儿捞回来。

      领导人能做到这一步,就算是十分到位了。

      秦王政认为,到位是远远不够的,要出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能说李信在撤退时没有防备楚军追击

        《史记》里面对战事的描述用了“入秦壁垒”的说法,壁垒,是对坚固的防御阵地的说法——比如在记述长平之战中,就记载了秦军攻占赵军阵地“夺西壁垒”。可见,秦军是预料到楚军可能追击并做了准备的,但是准备了还是失败了,估计是和后方变乱,军心浮动有关。

        王翦要那么多兵力,也未必就是相信战场上就要这么多人,而是要灭一个地大人多的大国,必须要建立绝对优势,消灭一切可能造成干扰的因素。

      • 家园 记得田余庆说过是昌文君兄弟

        李信后撤,是因为昌文君兄弟在后方叛乱,不知道你们俩谁对。

        还有另外一个人在田先生推测的基础上进了一步:

        楚军从那来的,而且力量能够迫使李信放弃占领的郢陈,被人家撵的向西急行,翻开地图,从郢陈到颍川父城有300里,他这么急着去和蒙武军会合,置背后出现的大量楚军于不顾。这可和秦军骄狂的性格不符,也不合李信的新锐形象。田先生在文章中的解释是韩人,楚人,但以当时的局面来看,叛军势大到促使秦军向西急行,未免实力太强了吧。我做了一个推测,此处楚军是昌平君主力和此前一直不见的楚军主力。昌平君反秦必然有个过程,而秦人大举南下伐楚,事先的准备工作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特别是此时胜利如潮水般涌来的时候,楚人肯定得到消息,却不见楚国的积极抵抗的消息。秦军20万大军南下,这就意味着中原一代的秦军常备力量基本抽空,甚至于灭魏的秦军也南调了。对秦军而言,韩人叛乱刚刚平定,秦军军威尚存,郢陈又是秦王亲信昌平君,昌文君坐镇,后方十分坚实。恰恰是这点害了秦军。对楚人而言,此时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于其正面阻击,不如诱敌深入,这样在昌平君的掩护下,楚军主力秘密集结到郢陈附近。秦军开始的进攻十分顺利,迅速深入楚境。突然后方叛乱,交通线被切断,只得回师北上西退。为何是会师父城?再翻开地图,从秦军退兵路线来看,有两个重镇,一个是上蔡,一个是郢陈。叛乱是全境性的,所以两地都有叛军出现。而李信和蒙武都是秦军中的新锐将领,当然不会空手而归,于是李信军北上攻郢陈,蒙武军攻上蔡,扫除当地叛军,重塑秦军军威,再到城父会合,以待关中指令,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做出决定后,李信军北上攻郢陈,很快即攻了下来,然而突然间周围出现大量楚军,李信立即明白是一个包围,立即率军西进,要赶到约定地点父城和蒙武军会合。

        • 家园 个人认为秦军后方出现叛乱的可能性不大

          秦国灭楚的过程大体如下:

          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从这个时间表来看,李信伐楚当发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二年期间,在这期间王贲在魏国前线,那个推测说“这就意味着中原一代的秦军常备力量基本抽空,甚至于灭魏的秦军也南调了。”,不怎么可靠,秦军围困大梁的作战任务也相当繁重。

          有王贲这么一股强大力量在中原,中原地区想反叛,难度太高。

          再说了,要是中原地区有什么大的反叛,秦国的档案不会没有记载,对秦王朝没好感的太史公不会不记下来,这可是抹黑秦国的好事啊。

          秦国侵占其他国家土地后,发生的叛乱,太史公可是都记下来的,没理由放弃这一次啊。

          至于李信这次作战为什么这么诡异,单凭现在的文献记载,是没法明了的,每个人推测一下,做做思维体操,也挺好的啊

      • 家园 李陵和李信不大一样吧

        秦王交给李信的任务是率领主力出击,所以这个算是秦王冒进了。

        汉武帝那一次,本来名义上的主将就是李广利,李陵算是以偏师(他自己在河西训练的步兵)担任侧翼,汉武帝只是允许他便宜行事,即李陵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深入匈奴而已。而且李陵已经是熟手了“尝深入匈奴二千馀里,过居延”。这个不好说是汉武帝托大吧,起码比不上元光五年那次四万骑兵四个将军有三个新手。

        说起来,西汉一朝,在汉军和匈奴之间降来降去的似乎有一大串了,光是有名的就有韩王信,赵信,赵破奴,等等。貌似他们的家人也是跟着跑来跑去,该干嘛干嘛去了。唯独李陵被俘以后,单独把他家人拎出来处置了。这很让我困扰,能想到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1)汉武帝心情太糟了。这个是他重点培养的下一代青年啊。

        2)单于给李陵的待遇太高了:“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因为李陵倒霉的。

        • 家园 我认为,秦王政还是相当谨慎的

          秦王政显然意识到了灭楚的难度,当时秦国几乎是三线作战,拿出二十万人来,就不少了。

          后来证明是少了,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魏国那边还没搞定呢。后来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的时候,已经搞定魏国了,秦国没有了心腹之患,才敢“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王翦。

          可以说秦王政战略上冒进,三线出击,但是不能说他不重视楚国。

          至于李陵那一次,裴骅兄引用的是《史记》,《汉书》的说法是“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

          《汉书》和《史记》的意思差不多,李陵此次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地形,唯一的细节是《汉书》提到李陵率领的是骑兵。

          元光五年那次,是摸索跟匈奴的打法,用新人是迫不得已,天汉二年就不一样啦。

          天汉二年(前99年)那次败仗,《汉书》的记载更详细,战前的准备是这样的: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这次战役从一开始就不和谐,李陵不愿意给李广利做后勤,路博德也不愿意跟李陵配合。

          其中最关键的是,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

          汉武帝并没有被李陵忽悠了,还是给他安排了骑兵的。

          可惜,路博德的不配合,让事态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李陵不得不在九月率领步兵前往浚稽山。

          李陵自己一语成谶,真的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到了敌后,接下来就是惨烈的步兵对骑兵的作战了。

          至于李陵家族的下场,《汉书》的说法是“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汉初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卢绾等人,跟李陵还是不太一样的,一来当时匈奴强汉弱,二来侵夺异姓王是个政治事件,这些人跑到匈奴还算是有情可原的。

          到了汉武帝时代,在李陵之前,比较有名的投降人物是赵信、赵破奴。赵信本来就是匈奴人,没有可比性,最有可比性的是赵破奴。

          赵破奴投降匈奴后,又回到了汉,并没有什么事儿,只是丢了爵位。

          其实在李陵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建议他学习赵破奴的。

          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

          可惜,最后李陵还是没有成为壮士。

          如果李陵只是投降匈奴,参照赵破奴,家人应该没事儿。千不该万不该,汉武帝又让公孙敖去匈奴把他捞出来。

          得到李陵帮助匈奴练兵的消息后,汉武帝才下了杀手,因为这会儿李陵的性质已经变了,由一个战败的己方将军变成了对方的将领。

          不能说汉武帝做得有什么不对,如果今天我们听说自己的一个将军在帮着对方练兵,会怎么做呢?

          后来证明帮着匈奴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李陵,于是,一段公案产生了。

          是公孙敖诬陷李陵,还是匈奴俘虏使了反间计,没有更多的细节来支持。

          不过,我认为,在那个信息不畅通的时代,让汉朝廷花大量时间来验证这个消息的真伪,实在是难为他们。

          宿命一点说,李氏家族是一个被诅咒的家族,所有被看好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李信还算不错,李广就差了不少,李陵最凄惨。

          • 家园 看来是这样的

            不过汉书确实比史记多了很多细节。说起来司马迁和班固都算是公器私用了。

            “强弩都尉路博德”带的是骑兵,请问这个有典故吗?是不是和秦军骑兵一样的弓弩骑兵?貌似路博德简直和公孙敖一样啊,担任接应任务总是迟到,打南越他就干过。虽然有客观原因“将罪人,道远后期”,不过走水路还能迟到也是够壮观了。

            就算他们李家倒霉吧。不过六百年后不是又有人认他家当祖宗嘛。也算是补偿了。

            • 家园 李广之弟李蔡丞相,儿子李敢

              都不得好死,确实是悲剧家族

            • 家园 强弩都尉路博德,带的是什么兵,我也是推测的

              路博德自己说: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汉武帝的诏书说:吾欲予李陵骑

              再加上后来没有路博德的配合,李陵只能率领步兵前去作战,我认为路博德手里是有一部分骑兵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