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也写几个童年游戏(1) -- 重重无尽

共:💬42 🌺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新疆的男孩子们打嘎嘎。

      打嘎嘎的游戏规则是分两拨人,若是同大院儿的,由俩孩子王轮流猜拳择优选取以示公平,如果是不同大院儿的之间的对抗赛,肯定是各自组成最强阵容了。

      接下来,叫板,挥板,量板,到参赛两家相执不下时的剁板决胜负(相当于足球的终场PK),最经典的是输家口服心服的嚎骚的过程,譬如。。。。。。

      输家列队被同等人数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押着,从确定的惩罚起点开始向本垒快速行进,并且要拉长了嗓音“嗷------”的边嚎边走,待排头的嚎到快没气了,候补的必须立刻接替,倘若接力之间有明显断声,返回起点加罚后再开始。。。。。。

      俺小时候观摩过最长的嚎骚距离,是从军区司令部的门口开始嚎到区党委家属院的门口,冰天雪地的五公里,几乎每个孩子的头顶上都在冒着汗。。。。。。

      • 家园 这个嚎骚比较猛

        肯定很需要肺活量,我们那边没见过类似的玩意儿。

        “打嘎嘎”倒是有类似的,我们叫“夹克”。是用比一节两寸左右,比大拇指粗的树枝,削尖两头,成楼下桃子甜说的纺锤型。然后用三合板或者五合板做成一把菜刀模样的板子。玩的时候把“夹克”放在地上,用菜刀板子敲一头的尖。每人敲三下,第三下敲起来要用板子扇之。然后看谁的三板子把“夹克”打得远。这三下的口诀是:“一夹克,二麻勒,三逼兜——”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喊的是什么意思。

      • 家园 靠,打嘎嘎!

        原来是老乡啊。

        我们管那个嚎叫“嚎骚",我记得一般孩子能持续2,3 分钟呢。

        这板,嘎嘎的制作,都是有讲究的。

        好的嘎嘎是纺锤型,板一剁就起来。

        好的板要剁,颠,扇,都好用。

        • 家园 有关“剁板”和“嚎骚”:

          “剁板”:是终场PK 大赛时翻倍加分的手段,倘若哪位一个不小心剁空了,那叫剁死头,失误者不光要被罚出场,除了要遭受同队孩子们的踢打羞辱外,“嚎骚”过程中还会被随时当作第一替补手的;

          “嚎骚”的来源:汉人们私底下对每天五次惊天骇地的诵经呼喊声倍感厌烦又极端无奈的一种蔑称,被孩子们恰如其分的加以运用了。

          桃子兄:咱西西河哪天也来举办几场历史回顾的大赛如何?

          祝桃兄虎年行大运!

    • 家园 的确,挺“激烈”和“暴力”的

      图片搭配的更酷

      想起来了, 其实那个抬轿子我们女孩子也玩的。。。

      我们还有儿歌呢,各地不同,我当时念的是:荔枝荔枝轿子,轿子轿子荔枝。荔枝(为谐音)。。。不知是啥意思,就跟着这么念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还是女孩子们乖

        同样一项技术,你们把它用于促进人类和平和发展的交通事业,我们却把它用于残酷的战争,应该说,你们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

        那首儿歌感觉很有年头了,也许能上溯到唐朝开元年间。没准儿就是杨玉环同学听说荔枝送到,下令停轿时候说的:“荔枝!立着轿子!轿子轿子立着!”结果被旁边围观的孩子们记住传下来了。不信你用陕西话念念试试。

        • 家园 有关那首儿歌,照你这么一说,我看还真有可能是由

          当时杨贵妃的典故,编成的儿歌传下来的。。。

          看来,我的记性还真不错。不过如果现在的孩子不玩这游戏,那么这些儿歌也会慢慢失传的。。。那就很可惜了。

          • 家园 能传就传下去

            没人玩了也没辙。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变了,总会有个新旧交替,乐观地讲,也算生生不息吧。

            或者有些东西也可能会以其他形式被传下去。比如王世襄先生,少年时代飞鹰走狗、驯鸽玩虫,都是当时游戏的东西,甚至算不务正业。过些年一整理,成了很风雅的民俗艺术、民族文化了。所以啊,我们有空了也把小时候的这些东西记一记,过个几十年兴许就会被人搜集整理为民俗文化,过个几百年没准还被某夫子编入《后诗经-西西风》。老师们讲解的时候会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儿童思炎、希宝、桃子甜、重重无尽等人在西西河畔欢乐游戏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民谣精品。”

            • 家园 你想得好美啊。。。

              过个几百年没准还被某夫子编入《后诗经-西西风》。老师们讲解的时候会说:“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古代儿童思炎、希宝、桃子甜、重重无尽等人在西西河畔欢乐游戏的场景,是不可多得的民谣精品

              嗯,很有可能。。。

              真要是这样,俺们也算是流芳百世啦。。。

    • 家园 有些游戏知道,但没有玩过!
      • 家园 很可能

        我写的这几个游戏通常是男孩们玩的,小女孩一般不会参与这样的暴力活动。

        之所以写这几个游戏,一来是因为很少听人说起,应该比较新鲜。更主要的其实是因为这几个都是需要集体配合的大型游戏,很锻炼小孩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对体力、技巧都有很好的锻炼。现在的孩子们大多功课重,室内活动多,要是有条件让他们玩玩这一类游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应该都有好处。没准儿能减少一些小眼镜、小豆芽什么的。

    • 家园 【原创】也写几个童年游戏(2)

      【原创】也写几个童年游戏(1)- 骑马干仗

      2.骑驴

      前边提到骑马不是真骑马,这里的骑驴也不是真骑驴,还是骑人。

      游戏一开始当然还是先分伙儿。人多的话还是由两个健将当头儿,石头剪子布来挑人。赢的先挑一个,输的也挑一个,然后下一轮石头剪子布,还是赢的先挑,输的后挑。直到把所有人分完。这个办法基本可以保证两队实力相当。如果人不多,比如8个以内,可以用集体手心手背的办法来分伙儿。不过,这样两队实力差距的随机性就比较大了。

      分完伙儿以后,两个头儿再来一次石头剪子布,输的做驴赢的骑。于是,做牛做马做驴的一方,先由一个人背靠墙站好,做为“驴头”。然后,第一节“驴背”面对着“驴头”弯下腰,头放在“驴头”的胯旁,双手抱紧了“驴头”的腰。接下来,剩下的各“驴背”们依次上前弯腰抱紧前一节“驴背”的腰,组合成长长地“全驴”。

      唉,口干舌燥说半天也比不上一张图来得直观。下面请看兰州军区新兵们骑驴的风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驴已备好,开骑!骑手们排队站在距离最后一节“驴背”(或者叫“驴臀”)5、6米远的地方,他们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助跑,双手托“驴臀”起跳,滑翔,降落在尽可能靠近“驴头”的一节“驴背”上。当所有骑手都依次骑上“驴背”之后,由第一位骑手与“驴头”手谈,谈什么呢?石头剪子布。手谈结果直接决定大家下一轮的身份,输的做驴赢的骑。

      骑驴的过程中经常有两样事故发生:掉驴和塌驴。骑手没骑稳摔下来或脚沾了地叫做掉驴,驴背被压塌或者撞散就叫塌驴。对骑手们来说,一人掉驴,全体做驴;对“驴”们来说,一人塌驴,重新做驴。

      骑手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按照身手敏捷的程度来排列上驴顺序。因为两伙人人数相当,理论上是要做到一名骑手骑一节“驴背”,前几名骑手如果跳不远,那最后面一两个人可能就挤不上“驴臀”了。而做驴的规则是“屁股决定一切”,“驴”们要按照强壮程度从驴臀排到驴头。因为十几头“驴”常有,而好骑手不常有。经常是“驴头”面前空空如也,“驴臀”上堆着几个亲密缠抱在一起的骑手——不抱紧就掉驴了。

      山里孩子,从小没见过多少体育器材。直到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我才第一次看见跳箱,试了试也不过如此。这长度哪里有我们十几头“驴”的驴背长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顺便说几句跳山羊,可惜只找到了跳绵羊的图。让我们来简单想象一下,十几、二十几头山羊在你面前整齐排列出几十米远,于是你心情大好,你尽情地跳,尽情地跳,尽情地跳,上下风在你脸上轻拂,牧羊女的歌声在你脑海里回荡“……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一直到你不得不低下头变成羊,于是十几、二十几个人从你背上尽情地跳,尽情地跳,尽情地跳。这时,你的心里会无端跳出轮回这么一个词。太阳落山了,啊不,是上课铃响了,漫山遍野的羊儿们迅速进化到直立奔跑,跑回了圐圙,啊不,是教室。啊,这才是跳山羊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原创】也写几个童年游戏(3)- 陆海空

      【原创】陆海空的基本规则

      通宝推:希宝,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都玩过,楼主写的好,愉快地回忆。

        我们的骑马打仗没有哪末多兵种,只有轻骑兵。

        还有,斗鸡(一手拎住脚脖子,或裤管),一腿单跳,互相撞击,脚一落地就算输。

        跳山羊,每跳一轮,要升一级,羊从半蹲,一直到基本直立,越来越难。那时候,留级生最厉害,个头大一点,身体壮一点,玩这类游戏很占便宜。

        还有,鸡毛信,电报报销。

        冬天,划爬犁,打牛(在冰面上抽陀螺)

        夏天,滚铁圈。

        还有,烟盒,比十(羊或牛的膝盖骨),钢蛋(滚珠轴承的粒子,或滚柱轴承的粒子),每一项都有几种游戏,太多了。

        女孩子们的跳皮筋,踢毽子,抓子,跳房子,等等。

        好像男女的游戏泾渭分明。

        • 家园 “比十”?似乎只有新疆的孩子们这么称呼羊拐哦?!

          在那个年代,打“比十”争输赢是新疆的男孩子们在街头昂首称王的最基本技能之一;而抓“比十”翻花样则是女孩子们之间争巧手斗辣嘴的不二杀手锏。二者的确玩不到一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