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复兴之路》+《孔子》,两个杯具 -- 非闲人

共:💬141 🌺87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想问问作者什么时候看的电影啊?

      在北京时间21日晚就有《孔子》上映,中影22号《阿凡达》2D版全部下线。主贴发表于美国时间2010-01-18 01:36:47?作者是什么时候看的《孔子》啊?

      • 家园 要黑人就要黑得专业一点。你的问题跟我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先把美国时间和中国时间算好,另外我这个主贴,又不是《孔子》电影观后感,而是《复兴之路》和《孔子》电影出现引发的感慨,特别是《孔子》背后的思想斗争和各方的图谋。

        如果你不是智商有问题,而是视力有毛病,麻烦再把主贴看一遍。

        把我当成阿凡达托,孔子黑就可以挽回败局了?

        • 家园 你眼睛和理解能力有问题?

          我什么地方黑你了?没看到标题是就问问么。我只是看到你就这个电影能写这么多,以为你一定看过了,但怎么也算不对时间,所以就是问问。没想到你没看过。结果大帽子就直接飞过来。你紧张什么。不能问?

          • 家园 麻烦回点有实质性的,能显示水平的贴子。

            你除了质问、扣帽子、臆测,还会什么?像你回的这两个贴子最适合扔进垃圾桶,还能为西西河节省点服务器空间和网友阅读时间。

            别以为我瞧不出你那点小心思和拙劣的手段了。不就自以为找着我的什么破绽——通过一个“发贴时间”,暗示我没有看《孔子》就上来长篇大论唱衰,收了美分的孔黑无疑——你不答喔,那更有嫌疑了。

            可惜我这个主贴,压根就不是《孔子》电影观后感,而是《复兴之路》和《孔子》这两部作品引发的感慨,后面是《孔子》背后的思想斗争和各方的图谋。

            还有什么伎俩,尽情在我面前展示吧,对你这种人,见惯不怪,最不慌了。

            • 家园 你就说能不能问吧

              就是问问,你这人怎么那么麻烦。你没看过《孔子》能不能“感慨”“《孔子》”和“《孔子》背后的思想斗争和各方的图谋”,我提都没有提,就是问问你看过没有。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说过不相干的话,全是你自己联想的,你自己说的。第一个标题就说了,就问问。你要觉得那问得太垃圾,不回垃圾问题就是了。

    • 家园 呵呵,不知是那位导演倒霉了还是孔哥倒霉了,被你涮

      我就说孔哥的论语不如我的唐子论语嘛,呵呵

    • 家园 【原创】孔夫子的一生,商业大片《孔子》的杯具之源(完)

      最后还是要个结尾。

      三,《孔子》的感情分

      我说观众会捧场的中国电影有一类叫“历史感情片”。当年香港电影衰落,陈诚意转投内地递上《投名状》,结果败给了冯小刚的《集结号》,陈诚意从此学会了一个词:主旋律。后来他是这样回忆的:

      我是轻敌了。当时我觉得一部拍解放军的电影,老百姓怎么会认呢?还没明星,从头到尾都是脏兮兮,而且看前面的《夜宴》,冯小刚的状态也没多好。我就觉得这部戏一个亿差不多了。但后来我看了《集结号》,觉得很好看,很感动,我都哭了。《集结号》的后半部分就是《秋菊打官司》,《秋菊打官司》当年我也觉得很好看。当我今天知道了张艺谋在主旋律上做的所有的功课,可能就不会觉得《秋菊打官司》那么好看,但当时作为一个香港人,哪里知道大陆的政治,我看《秋菊打官司》觉得很好看。我早知道《集结号》是这样的,我排片就排在它后面,不会排在它前面。当时它和我隔开一个星期,把我的后路抢得都没有了。

      这个陈诚意毕竟是香港人,完全不能理解内地人对PLA的感情,因此给《集结号》的感情分。回到《孔子》这个题材上,同样的问题出来了:内地人对孔子这人的感情分有多少?

      和《建国大爷》一比,你就知道这感情分的距离。为什么《建国大爷》就没有那么多黑?精蝇只敢灰溜溜地说几句酸话,现在反《孔子》的都是精蝇吗?都是南方系吗?都是被外国势力操纵的吗?都是洋奴走狗吗?按某些人的说法,鲁迅毛泽东统统洋奴走狗了。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始有TG,始有新中国。如今这江山说和谐不和谐了,创新思想只创出一个颂扬“蒋雄奇”的方标兵,毛泽东思想不敢用,自己玩的一套摆不平了,只好急急忙忙把打倒的孔夫子扶起来,刷上点新漆又推出来用了。看起来就是经济进入资本社会,政治进入封建社会,思想进入奴隶社会,克己复礼,一直滚回孔子向往的奴隶制的美好周,如此坚持社会主义100年不动摇,共产主义实现了。

      与时俱进啊与时俱进。为什么中国一定要陷入那个历史死循环中?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打破这个历史死循环,我相信中国人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所以我就要跟《孔子》过不去怎么样。

      对孔子的感情分心里有数,再看电影《孔子》是怎么消耗观众的孔子感情分,这方面他们真是绝对的高手中的高手。

      《孔子》方一个劲地说别人黑它,先是说同时期的对手黑它,然后是外部势力黑它,各大论坛发阴谋论,发到“乌有之乡”上去了,丢人现眼,其实它自己才是最大的黑。比如说周润发说“看《孔子》不哭不是人”,胡玫说“光是山东票房就有一个亿”,一个电影新闻发布会开成《孔子》赞助商产品宣传会,剧组提问时间十分钟,产品介绍四五十分钟,太能代表中华文明了。

      如今《喜羊羊》电影上映了,怎么没见人黑它。因为人家在宣传上至少不像《孔子》那样净搞些歪门邪道,老实在做针对儿童及女性观众(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宣传工作。

      对我来说精蝇也在反孔子,很好。其实没有一个人在乎孔子的真实模样,包括何新、胡玫,孔子只是一件工具。他们都在声嘶力竭宣称“独尊儒术”后的不是真儒家,孔子被统治者利用了,现在我们还原的才是真孔子,孔子的名言应该这样那样解释。似乎经过他们这样一打扮,孔子就先进了,光鲜了,就不再是古董代名词,不是统治阶级的利用工具,而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先锋了。

      先是精蝇用他来煽动民族主义,来反马列毛反共产主义,如今被ZXB利用了,精蝇就反孔,反而是HKC们来维护孔子,煽动民族主义去保护ZXB了。

      这样搞法,是彻底毁掉了孔子这件工具。

      我说很好,太好了,ZXB没别的工具可用,只好被逼着搞真的思想创新了。

      注:到最后,不提提孔子的最大后台,我觉得挺对不起ZXB的。对着孔子,ZXB不过是动了那么点小心思而已,整件事幕后的最大功臣是飞出无数妖蛾子的教育部,正所谓:狼牙山五壮士请下来金庸上;鲁迅扔出门请来孔夫子。

      可惜的是,这件事就如汉字整容一样,闹得太难看了,教育部做了缩头乌龟,吭都不敢吭一声,也让ZXB非常被动。教育部才换头头,把责任推给前任好了。

      这边电影《孔子》票房大败,血本是否有归未知,那边孔子网站陷招标门,建个网络学院居然要花3520万,另外还有孔子学院被人网上揭底。

      没错,就是全方位“黑孔”的,你能怎么着?如今连精蝇都要反孔了,你教育部还好意思继续尊孔下去,孔夫子真有吹的那么大的文化输出价值和教化作用吗?一部电影《孔子》全露了馅,还不如另外建个“东方红学院”。

      通宝推:真狼,
      • 家园 因为下面的话,每段必花

        看起来就是经济进入资本社会,政治进入封建社会,思想进入奴隶社会,克己复礼,一直滚回孔子向往的奴隶制的美好周,如此坚持社会主义100年不动摇,共产主义实现了。

        与时俱进啊与时俱进。为什么中国一定要陷入那个历史死循环中?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打破这个历史死循环,我相信中国人有另一条路可以选择。

        • 家园 哈哈哈哈哈哈~~~~~小伙子还没长大

          因此对这个世界还处于自我幻想和自我陶醉,众人皆醉俺独醒的状态。NB。。呵呵呵。

      • 家园 关于集结号, 我觉得陈可辛说的有理

        至少在他出来之前, 没有多少人预料到会有那么成功吧. 好了, 不代表别人, 就说我自己和我的父母, 看之前也没想到会如此感动. 很多年都没有的感动.

        事后想来, 一个讲述革命战争当中普通军人的故事, 不偏不倚, 不钻牛角尖, 就能得到很多的共识, 就会很红. 反而对于历史的某些更深层次, 眼下还没有一个大多数人都接受的讲法, 这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就难拍. 因为成熟商业片往往是现有叙述的综合和总结, 很难有所创造.

      • 家园 中国电影有一类叫“历史感情片”

        同意这一点,一直以来,实际上卖座的国产电影,大多都是“历史感情片”,而且,我觉得这个“历史感情片”的刺激点,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好像广电啥的不是很明白这一点,就是这g点是不断游离的,简单的拍些没思想的腐朽片,不能让观众埋单。

        历史感情片,说的白一点,就是能激起民族主义情感、能激起民族自豪感的片子,这里的有民族的、文化的冲突(这一点有关部门可能又怕怕了),要说宣扬民族主义也不是很过分,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就是最伟大的民族。

        十几,二十年前,武打片为啥那么火,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咱都自惭形秽,唯有靠那单靠身体就能战胜洋人、能体现自身强大的片子还能给咱挣点儿脸,更何况又是老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所以就爆火了。类似的有女排。而现在,不需要这些东西来做心理的底线了,就降温下来了。

        拍儒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拍出他在中华历史上给我们带来自豪的东西。

        • 家园 有你这话,我这篇文是白写了。

          拍儒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拍出他在中华历史上给我们带来自豪的东西。

          看来我这篇《孔夫子的一生,商业大片《孔子》的杯具之源》算是白写了。说了半天,别人愣是没明白我的意思。

          首先,由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之后,儒家这个牌子实际早已经臭了。因此,要重新扶起儒家,就要搞出一个新儒家,与“独尊儒术”之后被统治阶级利用的旧儒家进行切割,回到最开始的创始人“孔子”身上,重新创造一个为现代人接受的孔夫子。这样一来,确实能回避“三纲五常”、“奴化教育”等眼下中国人敏感且反感的问题,因为把责任都推给了董仲舒这些人嘛,但是,同时也就意味着不能把“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文明的辉煌据为己有。

          如果说“独尊儒术”之后但凡中国人的功劳是你儒家的,那中国人的失败呢?耻辱呢?儒家要不要承担?好事净归你,坏事没责任,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啊。

          回到孔夫子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一生,怎么样让中国人民自豪法,中国人民喜欢看一个“丧家犬”的一生吗?这可不就是回到我的题目:孔夫子的一生,商业大片《孔子》的杯具之源。

          电影是一种视觉听觉艺术,与文字感受大不同。光有思想没事迹,或者那个事迹很XXOO,一点不精彩,你又不能瞎编胡造,那就很愁人。别看后世对孔夫子谥美之词甚多,但是怎么才能变成一种视觉听觉艺术呢?比如夸: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哗,听着多有气魄啊~心向往之。一拍电影,露馅了,你怎么去表现“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件事。

          这件事再追下去,又有问题了,原来是孔夫子一大罪行。好好一个鲁之《春秋》被孔夫子搞到“断烂朝报,非藉传以明之,不仅褒贬不可知,即事迹亦不能晓。”

          儒家的表现,与同时代的墨家一比,差距不就出来了吗?墨子之门多勇士,“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自强不息”,“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再加上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一启发,拍墨家的商业大片,就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香港人不就整出一部《墨攻》,当年国内票房还不差,前十有名,让兼爱非攻的墨家让广大观众熟悉了一把。日韩也上映了,拿了五千万。

          所以我说很多人太想当然了,根本不明白胡导演拍这个电影《孔子》的痛苦。

          “胡玫导演的重点不在人物塑造,她更喜欢政治,讲孔子如何从政、和其他政客的争斗到最后失败……这是她擅长的地方,也是她认为观众会追着看的东西。”陈汗解释到。

            但影片上映后,有媒体质疑,胡玫把孔子拍成了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而非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胡玫也有自己的苦衷:“思想家应该怎么拍?我不知道该怎么拍。拍一个人的思想? ”于是,《孔子》的故事多了些戏剧性,视觉上也增加了大场面。

            陈汗表示,胡玫最大的优势在于,她特别有戏剧感,会把平淡的故事进行戏剧化的场面铺排。“夹谷之会”,在原来的剧本里只是简单的几行字,但胡玫找到陈汗,“我们可不可以大做文章?”。最后,“夹谷之会”变成了齐鲁的一次政治、军事的大交锋,还带入了孔子和齐国贵族的矛盾冲突——先要去求兵,求而不得,只能谋略。整场戏既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又有电脑特技的大场面。

            但这个变相的“空城计”,观众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诸葛亮吗?”陈汗透露,在请专家来讨论剧本时,便有人提出这明显是从三国故事里偷来的桥段,把孔子写成了诸葛亮。

            拍摄时,胡玫也曾一度打算放弃,她还专门让人把陈汗叫到片场,重新改写夹谷相会的戏。“我预料到这个桥段会有问题,它和历史记载出入太大。记得当时我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是比较符合孔子的做事方式。用兵不是他的擅长,用礼才对。”陈汗说道。但最终胡玫还是选择了更有戏剧冲突的那场戏。

          换了陈凯歌或者别的导演就能比胡玫强?总结下来还是那句话:孔夫子的一生就是“孔学名高实秕糠”的一个写照,拍一部商业大片都那么的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精彩故事去支撑他的伟大思想。

          为什么能拍这么多毛泽东的戏?因为毛泽东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留下那么多传奇的故事可供演绎。而且毛泽东的后半生基本没动,还有得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