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政治不正确的陈汤说过一句话:虽远必诛(上) -- 土木辛科

共:💬68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哈哈
                              家园 你什么资历?

                              河里哪个带兵的推崇civil engineering对汉匈战争的点评?

                              你什么资历?亮出来让大伙开开眼

                        • 家园 【原创】仔细看看本人前面的文字,就本帖

                          你提的是1)是技术、战术,不是战略

                          汉朝国力强盛,从长安运粮到河套去掉消耗最多3%(1-2个点多),所以用错误的战略也弄得匈奴很惨

                          要是换小股精锐扫荡打法,可以极大增加北方纵深

                          2)大部分朝代没有控制住内外长城之间,是难以强盛的最重要外因

                          3)仔细看看轮台诏原文

                          要不是李广利不争气,何至于那么狼狈

                          任人唯亲报应不爽

                          • 家园 噢,噢,

                            连长安到河套的运粮消耗 <=3% 这么精确都给出来了,那就给个出处吧,不然你上面说的“纸上谈兵”是对着镜子说的吗?

                            不过呢,你不给出处我也理解,你都拿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来教训人了,那万一你说这个3%是你看书得来的岂不是骂你自己吗?

                            任人唯亲,嚯嚯,历来兵家说到汉武帝这一点都是感叹他的运气好的,你倒是口味很高吗。

                            • 家园 【原创】裴骅你继续噢噢……

                              汉书*主父偃传 对秦代出征河套的描绘“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於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一钟相当六斛(石)四斗,三十钟等于一百九十二斛,从东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运到关中可以走水路,损耗相对小得多,从关中到河套就不同了,秦朝-西汉运力技术进步有限。历史类论文一般取1-2%,高估到3%不少了。

                              历史记载的总比闭门造车的可靠。要是霉菌所谓的研究真这么有效,先把阿富汗用最低代价搞定再吹,还可以假设一下当年朝鲜战场怎么打霉菌更有利。

                              • 家园 书读反了吧?

                                这个“率三十钟而至一石”是说如果起运192石,运到了只有1石

                                同样,后面如果说汉朝的运力提高到3%,就是200石运到了只剩下6石

                                怎么你前面倒是说的消耗只有3%了?是消耗了97%,运输效率只有3%(还是高估的,实际上可能是2-4石)

                                你书读反了吧?

                                • 家园 1

                                  “从东部将粮食运到河套,有效输送量只有0.52%。运到关中可以走水路,损耗相对小得多,从关中到河套就不同了,秦朝-西汉运力技术进步有限。历史类论文一般取1-2%,高估到3%不少了。”

                                  • 1
                                    家园 不好意思,俺看反了

                                    你提的是1)是技术、战术,不是战略

                                    汉朝国力强盛,从长安运粮到河套去掉消耗最多3%(1-2个点多),所以用错误的战略也弄得匈奴很惨

                                    要是换小股精锐扫荡打法,可以极大增加北方纵深

                                    看成消耗3%了

                                    不过后面那个"所以"就有点看不明白了

                                    是说强盛到虽然3%也可以打么?

                              • 家园 那么我是误解了你的这一句了?

                                汉朝国力强盛,从长安运粮到河套去掉消耗最多3%(1-2个点多),所以用错误的战略也弄得匈奴很惨

                                看你引用的史书原文,这里应该是“去掉消耗最多3%”了?

                                那么,如果按照我对你前几次回复的综合理解,你想说的是:“汉朝国力强盛,即使从长安运粮到河套去掉消耗只剩最多3%(1-2个点多),所以用错误的战略也弄得匈奴很惨”

                                那我就表示同意。

                                ps: 美国人在朝鲜的研究倒是没有毛病,只要你不把美军的几个将军的叫嚣代表“全部”美国就行了。军人和议员们各有各的视角而已,最后美国可以算是及时止损了。不过这要归功于新上台的总统,一个二战老兵。他在计算的时候终于公开的把苏联加了进去。

                                • 家园 出兵朝鲜是哪个将军私自的决定

                                  不需要总统报批?

                                  • 家园 严格来说,不需要

                                    宣战权在且只在国会,总统只是武装力量总司令。这个本身是一件非常 tricky 的事情。实践中,那帮老奸巨滑的 Senators 总是坐在那里等着某个人来提案(通常就是总统了),然后报批。甚至连被日本偷袭珍珠港了都是这样。好像美西战争是一个例外?

                                    具体到朝鲜,我倾向于认为两个阵营打一场是注定的,在朝鲜打是有偶然性的。而中国的表现,借用毛主席评价大别山的一句,叫做“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跟”,已经是中国自己努力能达到的最优解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你不觉得把美国人“适度”的捧一下更利于宣传吗?你看不管是好莱坞还是苏联1960年代拍的二战大片都极力渲染德国/日本领导阶层的深思熟虑,这是偶然吗?

                                    • 家园 实事求是比较好

                                      13倍物资消耗量(估计已经接近当时南朝鲜港口极限),居然打成这样

                                      再怎么抹粉也白搭

                                      • 家园 我又不是麦粉

                                        对麦克阿瑟将军我是从来没有好脸色的。

                                        不过我不是在谈整个美国嘛。把美国这个对手衬托得强大一些不是应该的吗?你看人家苏联拍的《解放》就是这个味道。

                                        起码李奇微应该说是发挥正常了。是啊,我承认本来按照物质水平,他怎么说都应该发挥的好得多。但是他有了李承晚这个帮手(不仅是前线的,还有后方的“帮忙”)。

                                        简而言之,我认为,由于美苏对峙的存在,使得美国不能随心所欲的按照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全面战争)来打。而在这个新的游戏规则(局部战争)下,中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个放在五十年以后来看,我会把抗美援朝叫做中国的入学考试。

                                        • 家园 强大的是国力,愚蠢的是国策和指挥

                                          强大的是国力,愚蠢的是国策和指挥

                                          13倍的物资消耗的确很强,这样前提下还被赶到三八线,和tg领导人比,霉菌决策者和指挥官都是蠢猪

            • 家园 正确!就算有指北针,在草原上想不转圈也难

              大草原放眼看过去都是一样的草,想找个标志物比什么都难。要是遇到比人都高的草就更抓瞎了。指北针?就算有这么个玩意儿,谁也不能保证走直线。呵呵

    • 家园 政治不正确的陈汤说过一句话:虽远必诛(中)

      出嘉峪关往西至乌垒城(今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那是西域都护府之所在,那是校尉甘延寿的目的。而副校尉陈汤的目光却越过乌垒城,向西,更西,他看见了康居。在那里,成就他的敌人在痴痴地等他;在那里,流传千古的说话如同满弦的羽箭。漫漫戈壁黄沙,天际间,一抹淡淡的红,不知道是残阳如血,还是血浸残阳……

      再往下的故事四处可见,继续沿时间轴记述就显得无聊而无趣,故事简介如下:副职陈汤趁正职甘延寿生病之际矫旨聚兵,并胁迫其共同起兵讨伐匈奴郅支单于。于康居城下大败匈奴,斩敌首一千五百多级(包括郅支单于),俘一百四十五人,降一千多人,一举消灭了虎视西域的敌对势力。大胜后,陈汤、甘延寿上疏汉元帝: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历史选择了正义凛然的一面留在大众视野内,造就了陈汤、甘延寿两位光彩奕奕的大英雄,同时造就了大漠雄关如铁的热血景象。

      Ok,接下来是我这个酱油派期待已久的时间。我希望可以包抄到历史的背后,去发现那些并不“气吞万里如虎”的细节,因为我很乐意给热血澎湃的奋奋们奉上一品热气腾腾的冰淇淋,给燃烧的鸡血里放些冰块。let’s go!

      虽远真能必诛吗?陈汤象以色列对哈马斯领一样,定点清除掉郅支单于,完了还雄赳赳,气昂昂地吼了声“虽远必诛!”但是,这种缺乏体系支撑的行动,真的每次都可以做到虽远必诛吗?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外链出处的第四章里做过计算,他得出的结论是: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进退的军队,在30万民夫的供应下,7万作战士兵(另三万负责辎重)的活动半径只有640公里。640公里啊!从长安出发到不了兰州;从玉门关或阳关出发,到不了北疆;更不可能翻越葱岭。甘、陈二将发兵四万,由乌垒城千里跃进蛙跳到康居的行为,与港剧中黑帮大佬推上台面所有筹码还加对方一条大腿一样,基本属于偷鸡的行为,这种策略只能混混尖沙咀油麻地,要想长远地控制西域,那就所托非人了。我们不能假设甘、陈赌输了会如何如何,但是,历史用另外一种方式给出了答案:约60年后,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大乱,都护李崇没于龟兹,遂罢都护,结束了中原对西域的控制。

      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设计(葛剑雄今译)抄录下来是有意思的,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什么是势力范围。人家跑远了,跑出了你的势力范围,你是诛不了的。

      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六斗米,每人每天吃二升,二人吃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以后的十八天,二人第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半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以后的十七天三个人,每天吃六升。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开始六天半每天吃八升,蹭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八升,中间七天每天吃六升,最后十一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遣送运粮民夫返回要派士兵护送,因为运输途中还会有死亡及患病的,而且要利用这些减员的粮食供应护送士兵。)每人背六斗米的数量也是根据民夫的总数推算出来的,因为其中的队长自己不能背,负责打水、砍柴的人只能背一半,他们所减少的要摊在众人头上。另外还会有死亡和患病的人,他们所背的也要由众人分担,实际上每人背的还不止六斗。

      大家多学学算术,当奋奋的可能性就要少一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