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初论理想、现实与利益 -- 葡萄

共:💬1143 🌺5599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悖论——诺斯悖论(本小节已完成)

      del

      通宝推:若天无云,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实用主义者。。。

        这些人往往承认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但是为这个世界抱有乐观的态度。而这些,在二十世纪初终于在哲学领域归类为实用主义者。而之前,这样的人不管悲观主义者也好或者乐观主义者也好,往往称其为俗人,温和的表述通常在其之前用“世俗的”作为前缀。

        看到这里,发现自己很自然地被归类为世俗的实用主义者和俗人。。。很悲哀呢。。有疑惑但是不敢说,我接着往下看吧。

      • 家园 挑一笔误

        “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

        嗯,应该是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成立。

        • 家园 不是笔误

          某命题成立推出其逆否命题成立,这是一般的逻辑推理的场景。葡萄这里说的是在悖论的情况:假定某命题A成立,以此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推断出B的否命题成立(从而否定了A),从而导致悖论。比如说,某个号称只为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的人,是否会给自己刮脸等。

        • 家园 多谢指点

          del

      • 家园 【文摘】关于实用主义

        恩,说到哲学领域的实用主义,帮你补充些资料吧,希望能够帮助完备你的论述。

        ---------------------------------

        实用主义于19世纪末形成于美国,是美国社会生活的产物和体现。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历史形成的统一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封建势力和传统的保守势力相对较弱。加之优越是自然条件,丰富的物质资源,尤其是移民所向往的新生活的信念和开拓新生活的创造精神,这一切使美国资本主义得以顺利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美国人的精神:崇尚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实际,乐观向上,强调有效的行动。而实用主义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实用主义的创始人是皮尔士(1839---1914)。他于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发起组织了一个名为“形而上学俱乐部”的哲学协会。其成员有赖特。格林、詹姆士等人。1878年皮尔士发表了《信仰的确定》和《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两篇文章,标志着实用主义产生。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士、杜威。由于他们的努力,使实用主义得以发展和完善,一度在美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并成为世界性的哲学思潮。

        皮尔士认为,一切思想活动都是由怀疑所引起的,并以信仰的获得而终止。思想的唯一功能就是产生信仰。他把由怀疑到信仰的努力称之为探究。这样皮尔士就把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活动,看成是一个由问题的产生——怀疑开始,经过探究,以达到问题的解决——信仰的确立的过程。在这里,信仰本身就以含有真理的意义,合理的信仰即是真理。

        皮尔士认为,既然思想的功能就是产生信仰,而信仰总是要通过观念来表达的。所以,把观念弄清楚是确立合理信仰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对观念和信仰的意义一无所知或所知混乱,就既不可能确立合理的信仰,获得真理,也不可能知道任何去寻找真理,确立信仰。对皮尔士来说,意义理论就成为认知活动和科学研究的逻辑的基本问题。他认为观念的意义以及各种观念、信仰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其自身,而是根源于实际的可感觉的东西中。因此,我们关于任何事物的观念,都是我们对于事物的可感觉到的效果的观念。简而言之,观念的意义就是它可能引起的经验效果,这就是皮尔士原理,也是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核心。

         詹姆士是实用主义另一个著名代表,他同样强调实用主义是一种方法,赞同效果原则。但是詹姆士把皮尔士主要限于认知领域的意义论,引申并扩展到包括人的社会活动、生活方式、感情、道德活动、宗教信仰,以及解决形而上学问题争端的更为广泛的意义理论。从而使实用主义成为最影响,也最有争议的思潮。

        詹姆士认为,对于现实的人来说,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理性主义那玄而又玄超经验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生命本身变成什么样子?等等。他指出:长久以来把人间事抛阴暗中去了,现在必须恢复它的权利。哲学应该从天上回到人间,因为哲学是人的哲学,是为人的哲学。所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解决或回答人的现实的经验——世界观的问题。这就是詹姆士实用主义的方法。也是他所奉行的基本原则。它主张从人本主义的立场,用经验主义的的态度去观察、处理一切问题,而所有效果的意义就在于对人的、人生的有用,这就是詹姆士实用主义意义论的核心。而詹姆士的真理观则是实用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詹姆士认为真理不是固有的、静态的,而是观念在人们实践中证实和生效的过程。任何理论、概念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的实践上来,于解决有关人生利益的问题发生效用。这样真理便同价值、善联系起来。他认为:“真理是善的一种。......凡是在信仰上证明本身是善的东西,并且,因为某些明确的可指定的理由也是善的东西,我们就管他叫做真的。。”因此,真理必定是善的,是有价值的,真理必定是对人生有好处、有用的;不善必不真,对人生没有意义的东西决不会是真理。这就是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核心,其结论便是:真的就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的。

        [URL=]

        http://online.njtvu.edu.cn/kfftp/mkszyzx/%E6%96%87%E6%A1%A3/%E5%8F%82%E8%80%83%E8%B5%84%E6%96%99/%E4%B8%AD%E5%A4%96%E5%93%B2%E5%AD%A6%E7%9F%A5%E8%AF%86/%E5%AE%9E%E7%94%A8.htm[/URL]

        英文资料:

        When William James published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Pragmatism: A New Name for an Old way of Thinking’ in 1907, he began by identifying ‘The Present Dilemma in Philosophy’ (1907: 9ff), a fundamental and apparently irresoluble clash between two ways of thinking about things. He promised that pragmatism would show us the way to overcome this dilemma and, having thus shown us its importance, he proceeded, in the second lecture, to explain ‘What Pragmatism Means’.

        James's dilemma is a familiar one: it is a form of the question of how we can reconcile the claims of science, on the one hand, with those of religion and morality on the other. James introduces it by observing that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to a great extent that of a certain clash of human temperaments’, between the ‘tough minded’ and the ‘tender minded’. The tough minded have an empiricist commitment to experience and going by ‘the facts’, while the tender-minded have more of a taste for a priori principles which appeal to the mind. The tender minded tend to be idealistic, optimistic and religious, while the tough minded are normally materialist, pessimistic and irreligious. The tender-minded are ‘free-willist’ and dogmatic; the tough minded are ‘fatalistic’ and sceptical.

        By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never were so many men of a decidedly empiricist proclivity’: ‘our children … are almost born scientific’ (1907: 14f). But this has not weakened religious belief. People need a philosophy that is both empiricist in its adherence to facts yet finds room for religious belief. But all that is on offer is ‘an empirical philosophy that is not religious enough and a religious philosophy that is not empirical enough for your purpose’ (1907: 15f). The challenge is to show how to reconcile ‘the scientific loyalty to facts’ with ‘the old confidence in human values and the resultant spontaneity, whether of the religious or of the romantic type.’ We must reconcile empiricist epistemic responsibility with moral and religious optimism. Pragmatism is presented as the ‘mediating philosophy’ that enables us to overcom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nder-minded and the tough-minded: we need to show how adherence to tough-minded epistemic standards does not prevent our adopting the kind of worldview to which the tender-minded aspire. Once we use what he introduced as the ‘pragmatic method’ to clarify our understanding of truth, of free will, or of religious belief the disputes—which we despaired of settling intellectually—begin to dissolve. For James, then, Pragmatism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offers a way of overcoming the dilemma, a way of seeing that, for example, science, morality and religion are not in competition.

        外链出处

        • 家园 刚看到的记述,里面的牵涉我要想想才能动笔

          del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毛?
          • 家园 这个段子背后的根源不难理解

            东方西方的做法不同或者说传统不同,在东方 阿育王之于佛教成了神话。汉武尊儒因为我们的历史记述传统,和儒家对神话的远离态度,我们基本有明确的记载。

            君士坦丁之于基督教无论怎么美化都不为过。看看圣彼得大教堂边上的君士坦丁像就知道。她母亲大概是历史上最厉害的考古学家,到圣地转一圈,就发现了耶稣圣十字架等等对于基督教来说顶级的圣物。

            穿过历史迷雾 我们看看这些事情的根源。

            历史上 基督教在基督之后的300年在罗马帝国的境内广泛传播,尤其是贫民,外邦人中间。被压迫的人大概要来世的许诺安慰今世的不满吧。而历代皇帝没有不对这种事情不害怕的。就像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的以宗教为组织的农民起义一样。下层民众的广泛的组织,实在是恐怖的事情,再加上他们的源头是“卑贱的犹太人”的教,于是历代罗马皇帝对基督教是不断扑杀。庞大的罗马帝国,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各方力量争夺那个权力核心,在争夺中,异类的基督徒们总是被视为异己,另外基督救世的传说也给信徒一个通过捐献赎罪的机会,所以基督教会的财产也是引起人眼红的东东。

            这样 基督徒的鲜血一次次染红斗兽场的黄沙。

            然而 300年过去了,基督徒居然很温顺,人家除了要拜上帝,也不添什么乱子。另外,基督徒内部因为教会互相帮助的教义,结成社区,有什么纠纷也是找牧师,社区内部逐渐由宗教领袖主管,形成教区制度。而罗马帝国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太过庞大,面对帝国内各种不同文化,语言的民众,罗马的皇帝实在是统治困难。在罗马强盛的年代,还内平纷乱外服蛮族。但是到了公元3世纪,附着在罗马肌体上的各个利益集团(当年的依靠)早就成了蛆虫,腐蚀着帝国而无法提供核心的力量。罗马帝国各地的行政已经逐渐瘫痪。当年戴克理先大帝分国为四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也为后来的东西罗马分治埋下种子。一面是帝国组织的逐渐涣散,一面是基督教在种种打击下的夺取基层。

            命运的轮子终于转到君士坦丁手里,这个不列颠帝国边缘的将领,因缘际会成了皇帝。罗马的精英早就看到了未来。于是君士坦丁选择了基督教,改变了帝国内打击基督教的传统。给于基督教平等的地位,因为君士坦丁本人是内战上来的。一个听话的基督教支持是对于合法性的很好支撑。于是 君士坦丁成为上帝授权统治万民的皇帝,超越罗马多神教的神。君士坦丁本人其实到死前才参加洗礼。

            而君士坦丁为了避开传统的意大利,选择了拜占庭作为新都。就是君士坦丁堡现在的土耳其首都。类比于朱棣迁都北京。背后都是有政治考量的。

            宗教的传播必须统治者的推动,而统治者也需要宗教做水泥去粘合自己的王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