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8) -- 江南水

共:💬65 🌺57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秦国的爵位和封地似乎是可以世袭的

                      中国人有为子孙打算的优良传统,祖辈们拼死拼活的忙活,有一半儿是在为子孙造福。

                      如果秦国的爵位不能世袭,那么军功赏爵将会大大折扣,士兵们只要立一次功就可以收手。

                      立一次功,从国家拿到奖赏后,对付完自己这一辈子就行了。

                      反正是不管功劳有多大,爵位有多高,都是自己这一辈子享用,差不多就行了。

                      何况,上的战场次数越多,捐躯的可能性越大,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每次都能够活着走下战场。

                      长此以往,秦国士兵上战场的动力会逐渐下降,军功赏爵也会失去他本来的激励作用。

                      以上是我基于人之常情的推测,没有证据

                      至于“无功不封爵”,在我看来只是为普通人捞第一桶金打开了大门。

                      普通人捞到第一桶金后,子孙还是可以沾光的。

                      至于宗室成员是个特例,商鞅用军功赏爵来打压宗室成员,一方面保证了领导人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对普通人也是一个鼓励。

                      有理由相信,秦国的宗室成员立功后,获得了爵位,还是可以世袭的。

                      秦国不能世袭的是有行政权力的官职。

                      官职和爵位在秦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用今天的军衔制来说一下吧,你是一个上校,如果没有什么具体的职位,那不过是享受上校的待遇,并不能发号施令;你是一个上尉连长,虽然军衔低了一点,但是可以对百十号人指手画脚。

                      爵位只是身份的象征,要想说话有人买账还得有官职才行。

                      秦国把爵位跟官职分开的做法,在中国也延续了两千多年,所以才会有“爵以赏功,官以任能”的说法。

                      后来,历代开国的时候,皇帝都会封赏大批功臣,但是他会从其他渠道寻找官员人选,极少让功臣担任官职,这也是秦国这个思维的延续,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只是玩儿的比较露骨而已。

                      东方各国的情况跟秦国不同,他们把官职和爵位混为一体,有了爵位就有官职,子孙在继承爵位的同时也继承了官职。

                      这还是春秋时期的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手下很容易坐大。

                      战国四君子在本国内呼风唤雨,跟这种做法有密切的关系。

                      • 家园 今天淘到一本好书

                        《军功爵制考论》朱绍侯著,专门介绍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度的,内容很详尽,先列三点草率的心得:

                        1 商鞅变法时期军功爵只有十七级,商鞅的大良造为爵位顶级,惠文王时期设立侯爵,昭襄王时期设立关内侯,二十级爵制为秦始皇统一后设定,王爵为西汉所设,公爵为东汉所设,山阳公的公即是。汉承秦制,但明确划开了民爵和官爵的界限,八级为分界线。但影响力已不如秦,低级爵位文景时代被挂牌出售,泛滥到低级爵位的价格越来越低以致不断降价,因之军功爵制到东汉末已经崩坏,宦官和后宫皆可为侯。后世的爵位除开国封侯,帝室宗亲以及特殊功勋一般不再封,且低等级爵位已经取消。

                        2 秦国军功爵可世袭,但必须要官方认可。

                        3 秦国爵重于官,无爵者不仅不能为官,且不能为吏,后世官重于爵,先有官后有爵,甚至可以白衣卿相。秦汉时期爵位决定待遇,后世官位品级决定待遇。

                        • 家园 受教了,多谢青色兄

                          不过有个疑问,西汉似乎也有公爵,王莽就是安汉公

                          东汉时的曹操也是先当的魏公,然后才进爵魏王的

                          我的看法是,秦以后,最高的爵位是侯爵,到了公爵这个程度,就离篡位不远了

                          另外,秦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也有侯爵啊,穰侯、应侯、文信侯

                          这怎么解释

                          有空我也去看看这本书,问一下青色兄,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哪个出版社

                          • 家园 这本书俺也正在消化中

                            是商务出版社的。王莽的那个公爵是他自己授意加封的,不能算公例,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是王莽为了改革已经腐烂不堪的军功爵提出的复古措施,公爵在春秋后之前还没有过。东汉光武一次性加封了他的子嗣一批公爵,把原有的西汉王室降为侯爵,然后这些公爵又升级为王爵。也就是说公爵和王爵只是宗室才能有的。后代只有极少数高级功臣才能被额外封为王和公。惠文王时期开始设立侯爵,昭襄王时期开始设立关内侯,穰侯,应侯和文信侯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真正纳入秦国的爵位体系还是在始皇时期,另外,与西汉的列侯相比,除了穰侯以外后两人的封地不过是食邑,后者则是封国,有实际行政权的。而且应侯的封位并没有保证范睢的终老,后来终因荐人不当弃市。而西汉的侯爵位是可以用于赎罪的。

                            ps:秦军早期的残忍屠杀也和商鞅的斩首论爵有关,导致了六国的强烈抵抗,后来一直到吕不韦时才改进为抓俘虏也可以升爵。所以统一六国比较顺利。

                      • 家园 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秦国有世袭制

                        秦国的知名人物几乎都是一代而斩,王翦蒙恬的子嗣也是因为军功才有爵位而不是世袭,作为军国主义的秦国,随时都要打仗和有灭亡的危机,如果默许可以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睡觉,那只会产生一堆堆的蛀虫,如何能够迅速崛起。秦国的爵位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对应的生活待遇的改善,不取消世袭制,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重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秦国的将相和士兵只是秦公司高级的打工仔,公司难道能够仅仅因为老爹在公司混的很好,就让儿子继承他的待遇么?如果哪家小公司这么搞,那么肯定很快垮掉。

                      • 家园 还有一种可能是爵位的继承有个不对等性

                        例如传给儿子的爵位会比自已的低一到两个等级,而且一个爵位只能有一个人继承,这样的话可行性就高多了。

                        • 家园 这个很有可能

                          至少明清两代都有“爵”和“世爵”的区别。前者每袭一代会降若干等,后者则理论上不降(但通常需要皇帝予以形式上的确认)。所以民间有所谓“铁帽子王”的说法。

                          秦汉两世,似乎也有类似的说法。我曾经看到一部考证古代典章制度的书(多年以前,不敢确认),说是汉制的二十级爵中,只有最高级的列侯是世袭罔替(不降,除非犯错误),其他一直到关内侯都是每代降五等。不过汉代爵位也有一个好处,理论上每升一级都有很大机会获得赏赐的田产,而这个是肯定可以世袭的,所以后代降了爵位损失不是太大。

                          当然,那些作为租税来源的封户降级之后就没有了。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0)

      没有流血的变法

      回到秦国,商鞅又拿起了刀。

      虽然商鞅的第一刀给秦国带来了血雨腥风,但是我要说,这一刀只是触及了秦国旧有体制的皮毛。

      这一次,商鞅要给秦国旧有的体制来一个痛快,把他彻底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商鞅的这一刀不仅彻底结束了秦国旧有体制的生命,也给秦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体制,砸烂一个旧世界和建成一个新世界同步进行。

      一直在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利益分配体制的大变革时期,这个体制变革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革呢?

      这还得从遥远的过去说起,多么遥远呢?

      分封制的开始。

      秦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虽然他没有赶上最早的那一拨儿,但是跟他们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周武王姬发完美突袭商纣王后,就开始大肆分封诸侯,并且准许各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绝对权力。

      儒家对周武王的这种做法褒扬有加,并且还把周武王列入了圣人的行列。

      周武王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如果他不实行分封而是直接管理天下那么大一片土地,在当时,这个基本上不可能。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地方官要是向中央政府一年汇报一次工作的话,他就啥事儿也别干了(前面在诸侯朝拜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

      反过来,中央要是检查地方工作,也很有喜剧效果。

      钦差大臣从考察的地方返回首都,也得需要几个月,本来钦差大人是去考察当地抗旱救灾的,他回到首都后,当地已经开始抗洪抢险了。

      周天子从钦差那里得到的最新情况,在当地早就是历史了。

      依照历史来做决策,还不如问天子他爹(老天爷)来得靠谱。

      但是,我要说,技术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大问题,只要有利益驱动,技术问题总有解决的那一天。

      能够迫使周天子不得不分封的,是另一个问题。

      这得从人类的起源说起了。

      在这里检讨一下我自己,这个系列本来是打算从三家分晋开始的,后来为了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上溯到了周天子的兴衰,这会儿又上溯到了人类的起源,老天爷啊,希望后面不要让我上溯到宇宙的起源。

      上溯到哪儿算哪儿吧,在没上溯到宇宙起源的这会儿,就说说人类的起源吧。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群居动物,单个人很容易会成为一些凶猛动物的点心(动物的脑子里没有人权的概念),在人多力量大这个基本思想指导下,人们自觉地聚居到了一起。

      既然是群居就会有势力范围(不群居的狮子、老虎好像也有势力范围,动物世界里说的),个人组成了家族的势力范围,家族组成了部落的势力范围,小部落组成了大部落的势力范围,大部落组成了超级部落的势力范围。

      超级部落当仁不让的就代表上天来管理这些大小部落,这些大小部落就是后来封国的雏形。

      在我看来,所谓的夏王朝不过是大小部落尊奉夏部落为天下共主而已。

      有人说夏王朝是中国家天下的开端,我认为这是扯淡,只是夏部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最牛的部落,其他部落不得不尊奉他而已,离家天下还早着呢。

      商汤搞定夏桀后,商部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的天下共主。

      就这个共主模式来说,商王朝跟夏王朝是从一个模具里铸造出来的。

      周武王搞定商纣王后,没有把这个模具拿来做废物利用,而是直接把它当废品给扔进了历史垃圾堆。

      周部落从西北一隅遽然而起,取代殷商,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周人对此也有点惴惴不安。

      万一哪天哪一个部落也像周部落一样,再来这么一次完美的突袭,周武王子孙的下场不会比商纣王强多少。

      即使不会有部落突袭周人,周人对自己能否安安稳稳的待在共主的位子上也不太肯定。

      据说,夏王朝第一任领导启去世后,就被别的部落逼得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后来夏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又拿回了自己的位子。

      为了保证自己的部落能够长治久安的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周人必须改变以往大小部落尊奉一个部落的模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彻底搞定那些大小部落,斩草除根,一劳永逸,绝对是最优化选择。

      斩草除根是简单,但是并不方便。

      事实上,最简单的方法往往也是最难变成现实的方法,周部落当时并没有彻底搞定这些部落的实力,何况这些大小部落在周部落突袭殷商的时候,不少还是他的盟友,据说有八百多家诸侯。

      既然不能实施最优方案,那就妥协一步,再想其他的办法,聪明的周人想到了一个不错的妥协方案,分封。

      周人承认先前那些部落存在的合法性,这也算是尊重历史,正视现实。

      但是,这些部落必须从周天子那里领取一份儿说明自己合法性的证明。

      当时的大小部落没有取代周部落的野心,领取一份儿证明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反而能够得到周部落的保护,这些部落也就认可了周天子的做法。

      只需不花钱的一纸命令,分封这些部落为诸侯,就能够让自己成为这些部落真正意义上的上级(相对于夏商来说),自己也就能够相对安稳的坐在天子的位子上,性价比都高到月球上去了。

      看来周武王应该是个秃子,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嘛。

      通过分封,周武王为周部落的未来设计了一个长治久安的框架,可惜英年早逝,没有来得及设计一套保证这个框架运转的制度。

      周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周公旦接过了他的枪,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

      周公设计的这套制度就是前面提到的“礼乐制度”。

      随着“礼乐制度”的顺利竣工,周天子也从法律意义上成为了诸侯们的真正上级,此时那些部落再来挑战周部落就会面临一个制度上的障碍。

      这制度是有效的,而且有效期还特别长,到周天子衰落得不成样子的时候,这个制度还能保证周天子待在天下共主的位子上。

      如果有人说,周天子能够这么长寿,是因为制定了一个好的制度,我只能说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制度很重要,保证制度有效运转的实力更重要。

      前面说过,周王室占据着天下最大面积的土地,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礼乐制度的有效运转。

      除了本身的实力外,周王室还给自己做了好几道防火墙。

      在分封先前部落为诸侯的同时,周王室为了安抚自己的功臣,同时也为了制衡先前的那些部落,周武王还分封了异姓诸侯(如齐国)。

      为了制衡所有的异姓诸侯,拱卫周王室,周天子又分封了同姓诸侯。

      在天下诸侯中,姬姓的诸侯比例相当高,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家诸侯,姬姓的就占了五十三家。

      高比例的同姓诸侯有效地保障了周王室的安全,同时也为周天子主导天下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看看今天也一样,美国在世界上牛气哄哄,固然是因为自身超强的实力,同时也少不了他那些铁杆儿小跟班的突出贡献。

      当周王室式微后,天下大小诸侯之间的相互掣肘又为周天子的苟延残喘提供了空间。

      分封制给周王室带来了巨大的红利,王室牛X的时候,周天子可以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王室衰微的时候,周天子还不会一下子从天堂迈向地狱。

      实行分封后,周王朝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于夏商的王朝,具体是怎么个不同法,我举一个例子。

      在《笑傲江湖》中有个五岳剑派,每个剑派都是独立自主的,只是尊奉左冷禅为盟主,左盟主只是五岳剑派的共主,没有干预各派内部事务的法定权力,并且各派还有随时退出五岳剑派的自由(令狐冲道:“令狐冲接掌恒山门户后,是否还加盟五岳剑派,可得好好商议商议。”)。

      后来左冷禅想把五岳剑派合并为五岳派,他本人也从各派的共主变成各派真正意义上的上级。

      做五岳剑派盟主的左冷禅就是夏商时代的共主,如果左冷禅顺利的完成了五岳剑派的合并工作,那他就是周天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39)

      楚国相当不仗义,除了打自己的算盘外,看到邯郸陷落就袖手旁观了。

      跟楚国相比,齐国也没有强到哪里去,虽然邯郸陷落后,他跟魏国干了一仗。

      齐威王也有自己的盘算。

      在救赵还是不救赵这个问题上,齐国也分了两派。

      邹忌跟楚国的昭奚恤一样,认为还是不掺和的好,但是没有说理由。

      我认为邹忌的理由最有可能是,人家魏国已经打过招呼了,你现在出尔反尔,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段干朋则认为不救是不行的,魏国吞并了赵国,实力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对齐国来说是大大的不利。

      既然不救赵国对齐国不利,那就去救,一切以齐国的利益为导向,即便信用跟黄金的汇价比是1:10000也不行,更何况,信用本身还值不了几个铜子儿呢。

      救赵的大原则就算是定下来了,接下来就要研究一下救赵的军事部署了。

      对接下来齐军的军事行动,段干朋作了一个大胆的部署。

      齐国不要北上直接救援邯郸,如果这么做,赵国的损失就会减少,魏国也能全身而退,太不划算了。

      段干朋拿出了一个颇有风险的方案,长途奔袭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让魏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这么做既能最大限度的消耗赵国,也能给魏国带去致命的威胁。

      这个方案一旦实施,固然会给魏国带来极大的威胁,襄陵跟魏国都城大梁之间的直线距离仅有六十几公里,同时也蕴含着相当的风险,襄陵跟齐国都城临淄之间的直线距离近四百公里,跟齐国的西部大城市聊城(今山东聊城)之间的直线距离也有近二百四十公里,行军途中还要经过大片的魏国领土。

      虽然其中的风险很高,但是因为魏国把他的主力一股脑儿的投入到了赵国前线,齐军有足够的把握来完成这个战略目标。

      齐国此次领兵的统帅是田忌,齐威王本来打算让孙膑来做齐军的统帅,但是孙膑以身体残疾为由婉拒了。

      齐威王只好让孙膑的老主人田忌担任统帅,孙膑作为军师(相当于参谋长)随军出征。

      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作为军队的统帅,也不需要冲锋陷阵,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军队的威严,用残疾人来做大军的统帅的确不太合适。

      即使是在今天,如果让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到前线去指挥千军万马,恐怕我们在心理上也很难接受。

      齐国出兵襄陵的消息,并没有打动魏国。

      魏国的目标就是拿下赵国,齐国奔袭襄陵虽然给魏国带来了巨大麻烦,但是只要拿下赵国,一切都可以翻盘。

      魏国没有理会在襄陵忙活的齐国,继续攻打邯郸,在公元前353年十月终于拿下了邯郸城。

      眼看段干朋的盘算就要落空了,如果魏国就此一举拿下赵国,实力倍增,齐国将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在这种情况下,齐军统帅田忌决定北上邯郸跟魏军主力死磕,无论如何,不能让魏国的阴谋得逞。

      孙膑指出,这个时候去跟大胜后的魏军在邯郸玩儿命,不是最优选择。

      此时,魏军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斗志昂扬,这会儿齐军劳师远征,后果不会太乐观。

      能不啃硬骨头就尽量不要去啃硬骨头,在致命的软肋上,给他一家伙,本儿小利大,完全符合“投资小,见效快”的黄金法则。

      打蛇要打七寸,此时魏国的七寸就是他的都城大梁。

      孙膑建议,齐军直接奔袭大梁。

      灭赵是魏惠王的既定方针,他把全部的精锐都投入到了赵国前线,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像样儿的军事力量了,孙膑的这一招直接打在了魏国这只狼的豆腐腰上。

      听说齐军扑向大梁,魏惠王终于坐不住了,襄陵可以不管,都城不能不管啊,何况此时魏军已经拿下了邯郸,也该保家卫国了。

      于是,魏国赶紧把忙活了一年的主力部队从邯郸调回国内。

      齐军不敢北上邯郸跟魏军纠缠,同样也不敢在大梁城下跟魏军主力较量,毕竟这是人家的主场。

      再说了,齐军将帅也并不是真的想拿下大梁,只要魏军主力离开赵国,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听说魏军主力南下后,齐军也虚晃一枪,放弃大梁,北上迎战。

      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双方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见了面。

      魏军要保家卫国,齐军要改善国家的战略环境,双方的责任都很重大。

      一见面,啥也别说了,为了各自的责任,咱们干吧!

      魏军在邯郸前线啃了一年多城墙,这次为了保家卫国又是星夜兼程,体力上就先吃了亏。

      齐军虽然是劳师远征,但是并没有打过像样儿的一仗,相对魏军来说,也算是以逸待劳了。

      虽然魏军还是主场作战(桂陵还是魏国的嘛),但是在“人的因素”上比不上齐军,被齐军结结实实的收拾了一顿。

      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两千多年后的东北黑土地上,数十万国民党的军队,就被这种打法硬生生的吓得龟缩在几个大城市,任凭共产党的军队在黑土地上驰骋。

      桂陵之战的失败给魏国带来了严重后果,公元前352年,东方各国趁火打劫的齐聚到了襄陵。

      再也没有一战之力的魏国不得不修筑长城,以求自保。

      第二年,魏国还得把好不容易拿下来的邯郸还给赵国,跟赵国签订和平条约,改善自己的战略环境。

      魏国这次大规模攻击赵国,最后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跟他低估了赵国的战斗力有很大关系。

      在公元前354年就包围了邯郸,直到公元前353年十月才拿下邯郸城。

      用了近一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才攻下邯郸,这让其它诸侯有了可乘之机,也使自己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

      如果攻下邯郸的时间缩短些,后果如何,真的很难说。

      不要紧,魏国还有一次机会。

      事实证明,在国际交往中所有的约定都是靠不住的,所有的国家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导向,当利益来临时,先前的一切约定还不如写约定的那张纸值钱。

      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必须事先进行外交活动,否则,当他展开军事行动后,其它诸侯可以没有任何约束的攻击他。

      采取了外交活动就等于泄露了国家机密,其它诸侯根据这些机密可以提前部署对魏国的战略,然后再根据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随时调整跟他的关系,遵守约定与否的主动权全在别人手中。

      这就是魏国的悲哀之处。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进行了两场重大外交活动,齐威王并没有遵守跟魏惠王的约定,重创了魏国,跟秦孝公那一次会盟的结果也没好到那里去。

      就在魏惠王围困邯郸的同一年,公元前354年,秦国趁机进攻魏国在河西地区的元里(今陕西澄城县),魏国大败,不但被斩首七千,还失去了河西地区的少梁(今陕西韩城)。

      少梁城是魏国在河西地区的桥头堡,始建于公元前419年,是魏国砸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楔子,对秦国在河西地区的势力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拔掉这个楔子,秦国也是不遗余力,就在魏国建成少梁城的第二年,秦国就对他发起了攻击。

      后来秦国国内政局飘摇,魏氏就以少梁为基地,侵占了河西地区。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虽然在少梁大获全胜,但是随着秦献公的去世,秦国没有占领少梁。

      此次,秦孝公再次出击,魏国终于失去了少梁,整个河西地区的战略主导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年后,少梁失守这朵恶花,终于结出了苦果。

      这一年,魏国的烦心事比往年要多一些。

      就在魏国修筑长城抵御东方各国攻击的时候,秦军越过黄河来到了魏国的故都安邑,他们的统帅就是那个让魏惠王瞧不上眼的商鞅。

      不过,此时的秦国并没有越过黄河攻城略地的能力,这次商鞅领兵出征,更像是一次对秦军远征能力的测试。

      做完这次测试,商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终于抢到前几了,盼望楼主赶快更新,等着享受楼主劳动成果。

    • 家园 三晋都不知道怎么想的

      他们似乎也换过一些地方,可是就不能多换一些,把地方分分好?

      赵国魏国都是把国都搬来搬去,可见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三家还经常抱团去欺负别人,可见关系也还不错。

      • 家园 这个可以参照前苏联模式

        独联体诸国虽然也有个脆弱的联盟,但是有多少真心实意天知道。更何况三晋自己也都想吞并其它两家做老大,战略目的必然发生冲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