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朱镕基的下岗政策为什么是错误的 -- 思想的行者

共:💬121 🌺221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未必啊 未必 我们这边合乡并镇

              其中一个乡在封帐之前某村庄刚刚交上去十几万块钱 结果封帐以后一查账 空的 啥也没有

              另一个乡因为书记与乡长不合 然后合乡并镇以后还剩下了几十万

              一时传为笑谈

              各个乡镇的人员呢

              除了一些混岗职工被清退以外 一切未变

              然后 因为各个乡镇合并以后地方太大 管不过来 于是又分了若干片区管理

          • 家园 是啊,中石油就是那时候国企裁员的典型代表

            存续企业很艰苦,一方面没有国家垄断市场的保证,要在市场上找饭吃,另一方面政策上还有受核心企业的监管。

            中石油的下岗也有他的特殊性。中石油的出现本身就是整顿市场的产物。如果没记错,应该是97年前后开始筹备组建,将中石化北方地区的炼油、销售企业以及全部能整合的油田以划拨的方式组成了中石油集团。这样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也有成分不合理的部分,是需要进行内部调整的。

            当然,那个时期下岗政策的粗暴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还是那句老话,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就一口断定,下岗政策就完全不对。这要看当政者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国民又要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从国家角度看,下岗潮甩掉了包袱,使部分国企能够轻装上阵,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下岗职工大部分得到了一定得安置,没有造成社会的动荡,这方面看是成功的。

            作为企业的员工,那时期是非常痛苦的。作为一个在企业工作一辈子的人,已经适应了轻轻松松工作,企业安排一切后勤的职工,突然要独自面对社会,其心理反差是难以承受的。

            一切政策,它的背后都是人。

            要人来提出政策,要人来执行政策,政策的执行结果也是人来承受的。

            要是这样看,要明确这个政策的对错,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而证明的证据需要1、下岗工人即将进入晚年,他们的晚年生活能否得到保障。2、国企本身能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如果2成立,那么国家和全社会是否从国企的发展中得到了好处。

            现在社会已经适应了没有铁饭碗的事实,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张,也引申出学习欧洲模式还是学习日本模式的讨论。但是不管哪个模式,以前的企业包办一切的大锅饭模式肯定不会回头了。

            • 家园 大锅饭不就是终身雇佣制吗

              您说的

              但是不管哪个模式,以前的企业包办一切的大锅饭模式肯定不会回头了。

              不能理解

              • 家园 感觉上是不一样的

                以前的国企,千把人的工厂就要搞医院、学校、食堂等等一切,包办了职工从生到死的一切。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企业是没有这些负担的吧。没去过日本也不了解日本是怎么干的。

                由企业来包办职工一切,莫说咱们没有经过市场洗礼的传统国企,强如通用汽车,一样被这样的包袱压死。

                福利社会化、国家化,才能给企业减负,更能让福利照顾到更多需要这些福利的人。达到更加公平的二次分配。

                • 家园 通用被搞垮不是因为办学校,办食堂

                  而是因为退休员工多,当然通用自己的生产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等也都出了问题

                  办食堂要多少钱呢?---不仅不会亏,还可能赚钱呢

                  办学校,办医院也一样

                  所谓的食堂学校医院把国企拖垮的说法,我怀疑是那些反国企的那些“理论家”们造出来的烟雾弹

                  食堂,医院,学校主要是为了给职工提供一些方便,让员工产生安定,避免员工出去就餐、看病,上学被人家宰---稍微加强一下管理就不会亏损的

                  日本公司我也不清楚,吉利汽车公司还有吉利大学呢

                  • 家园 我试着谈谈我对传统国企的感觉

                    企业办福利是好事情,福利好的企业对优秀员工有吸引力,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

                    中国传统国企(相对于现在的国企巨鳄)的问题很多,单就办福利上来说,是压低员工工资,用企业补贴的办法办医院、学校、食堂的,企业职工包括职工家属都可以享受企业这方面的福利。这造成了企业员工的世袭化,外来人员想进入这个企业享受企业福利是非常难的。是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的(当然,世袭化的原因不仅于此)。

                    这样办企业福利,是建立在社会福利不足的情况下的。直到现在,没有“单位”的人,在社会保障方面也是压力很大的。

                    从办企业的角度讲,与其用企业利润去补贴,不如由政府来完成社会保障工作,减轻企业的压力。

                    你说的办法,还是将食堂、医院、学校当企业办(因为你说从中能获利的),但是以前的国企没有把他们当企业办,不但增加了企业经济负担,还影响了作为消费主体的员工的消费选择权。

                    现在实际上走的就是你说的路线,把福利机构当成企业办,和社会机构公平竞争。厂办医院、学校、食堂也对外经营,获得利润。

                    通用搞垮的原因各方面的分析都有,美国-作为一个社会福利政策相对健全的国家-对退休职工是有一定保障的。但是企业还是要大包大揽对退休职工还进行补贴的话,肯定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如果把对退休职工的补贴的钱发成对在职职工的保险补贴,把企业负担交给政府和社会,那我想通用的压力是不是能小一点?

                    前面下岗潮时期,国企下岗员工的悲惨是福利社会化缺失造成的。在那个时候硬性逼人下岗,被下岗人员立刻面对的不但是工资收入的归零,而且所有的福利待遇全部归零。

                    如果有一个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下岗工人可以得到失业补贴,再就业援助,低价医疗,子女免费教育等等社会福利,谁还会怕下岗?大不了说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已。

                    同样,不能因为职工下岗后的凄惨,就说明下岗政策的错误。如果不那些国企改制,挽救他们的市场经营能力,现今的经济形势还不知是什么样子的。

                    • 家园 做几个注解:

                      做几个注解:

                      从前我在贵州电信干活

                      省公司和市公司食堂都是一个价钱

                      省公司是自助餐,虽然不豪华,但是肉蛋菜水果豆浆汽水都有,随便吃。想进这个食堂,必须内部的饭票。

                      市公司嘛,极为简陋,毫无可吃的,而且是对外开放,外边的企业员工要是熟悉这边随时可以过来吃饭,直接交钱,不刷卡也不用饭票。

                      前者肯定是公司补贴亏损,后者肯定是可以赚钱。

                      再举个例子:

                      从前大学食堂有补贴时候,经常有公司员工去大学蹭饭,因为价格便宜分量十足。现在搞企业化了,基本没外人蹭饭了,性价比和外部小饭馆一样嘛,何苦和学生去挤呢。

                      后勤社会化无疑是会降低公司成本压力的,甚至可以赚钱。但是相对也降低了服务水平

                      • 家园 后勤社会化问题

                        后勤社会化无疑是会降低公司成本压力的,甚至可以赚钱。但是相对也降低了服务水平

                        原有的高水平是建立在企业补贴的基础上的,如你所言,企业补贴不但补贴了员工,甚至可能补贴对企业不相关的人(尽管是企业某些职员的亲戚、朋友)。一个企业何苦要背这样一个包袱呢?

                        以前大集体时代,政企部门“司务员”这个岗位可是相当牛的。现在可能没这个岗位了,但是以前司务员可是有多拿多占的天然优势的。

                        所谓的降低服务水平,是由于失去了企业补贴。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天上掉的馅饼没有了,当然感觉不舒服。

                        企业办福利,是为了增加对员工的吸引力,而不是补贴一个无底洞。现在的企业聪明多了,给员工发餐补、车补,但是不可能再去像原来那样去给那些“聪明”的员工钻空子了。

            • 家园 那个买断也很神叨叨的

              我们组返聘的老专家,70年代初就开始搞计算机,银河巨型机时代的系统架构师,80-90年代经常被派出国培训交流,结果在快退休却被买断了,买断之后又被聘用和退休返聘到现在。

              • 家园 买断应该是那个时候一些温和派的平衡措施

                可惜的是在买断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制造了大量的不平衡。各个单位的买断价格有很大差异,而兄弟单位之间人员往来频繁,谁家多少钱大家都清楚。这中间造成了很大矛盾。那个时候执行买断的管理层压力很大,不少人为此丢了官位,或者想办法调动到不牵扯人事的部门去。

                后来政策调整,整体变温和后,以前买断的员工很多被返聘回来。但是这些人心里还是有怨气的。

    • 家园 从个人感情上觉的他错了

      但细细的想想 他是对的 而且很对

      其实国企的问题 现在还在困惑着中国 通篇看下来原来你是在周围敲鼓哦

    • 家园 当时一些企业人数实在太多了

      只能说我知道的行业。

      在一个化肥厂实习过,93年。尿素车间,全套进口装置,设计定员好像是一班5人,三班倒,加上辅助人员,20几个人就够了。实际上,真正干活的也就是这20几个人。但是这个车间养了200多人。其他人干嘛?干啥的都有,反正都是不需要什么培训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绿化等等,包括种树,种了拔,拔了种。反正要有事情做。

      94年和一个很有些历史的化工厂合作一个项目,自动化程度很低,所以用人要多不少。不过也有些过分了,认识一个技工,所有的工作就是看一个仪表,一个小时记一个数据,这个数据还基本不变。这个厂子里面就做这么点活的人非常多。

      后一个厂子,没到大规模下岗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前一个现在也没了,什么时间关门的不清楚。

      这类的企业,裁了不一定真有多少好处,裁员过程中乱七八糟事情太多了,留下没用的人,把干活的人裁掉的也不少。但是不裁员,那是肯定不行的。

      • 家园 企业人数多是相对于业务量少而言的

        因为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需要企业自己去找市场,但是国有企业还不善于自己去找市场,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则不断的蚕食市场,这样导致国企的市场份额减小,也就导致了工作量少,人却很多这样的冗员的情况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 家园 生产企业不是这样子的

          国内当时的现状,化工行业吧,一些企业雇用的人口,放在西方,生产能力增加一百倍都消化不了,而现代化的很多工艺,也是原来懒散了很久的劳动力完全无法掌握的。即使生产扩大,这些人口对于这个行业也是无用的,多余的,需要进入到其他适合的行业里面去。更何况,很多行业的市场是有限的,不是你说扩大就能扩大的,即使限制了进口,也扩大不了几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