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明月与柏杨(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111 🌺39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吴思还有个U型理论
            • 家园 是崇祯死弯乜?

              开始通过征税扩大兵力,镇压反叛,取得部分成绩,然后继续征税,继续镇压。但是沉重的赋税压垮了更多农民,逼出了更多的土匪,于是叛乱的规模和强度反而开始上升。之后,需要的军队越多,征税的压力越大,反叛的规模越大。。

              背后的原因还是同一个等式

              但是这个时候,做良民的实际成本增高了,甚至于这个成本高于了当良民所能取得的收益,那么无论土匪的机会成本变成了负值,甚至于可以抵消掉当土匪的实际成本,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都是赚的,作为理性人的选择当然是去当土匪。

              这个用经济学的思路来讲解,就演化得比较复杂了,看起来不够漂亮,倒是吴思表述成崇祯死弯更加简洁漂亮。偶是不可救药的唯美控

              • 家园 恩,好像是这么说的吧

                具体是讲关于U型的底部高度的。越是动荡的社会,U型的底部高度就越高,也就是造反的成本就越低,人们就越倾向于去造反;而越是稳定的社会,则相反,所以人们就倾向于做良民。

                而农民起义、横征暴敛、内忧外患等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就是提高了U型模型的底部高度,使社会趋于动荡,而这种动荡进一步的加剧了其自身产生的原因。。。就是个正反馈发散,误差越来越大。。。最后结果就是系统崩溃。

                • 家园 是的,这是去当良民的实际成本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当良民的收益-当良民的实际成本=利润

                  只有有利润的时候,理性人才会选择当良民。

                  而赋税是当良民需要支付的实际成本之一。

                  赋税是用钱支付政府驱赶土匪的酬劳,这些酬劳的支持政府的日常运转和镇压土匪。

                  暂时排除政府的日常运转中的寻租收益,只单纯讨论镇压土匪的开支。在稳定社会,土匪比较少,那么需要支付的酬劳也比较少,也就是说实际成本比较低,处于u形弯的底部。

                  但是随着农民起义、横征暴敛、内忧外患等等事件的发生,当良民需要支付的赋税将逐渐上升,支付的实际成本逐渐增多,那么利润被挤压到所剩无几,甚至于是负值的时候,u形弯的底部就会逐渐抬高,系统崩溃。

    • 家园 历史是看人物行为的结果,当时的动机和想法不重要。
    • 家园 中国通史里的户籍数据似乎并不必然导出人口下降结论

      但是翻翻史书却发现,三国混战人口仅存十分之一。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是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多口。到三国末年魏蜀吴合计只有户数149万多户人口剩下560万零200多口(金兆丰《中国通史·食货篇》)

      (如果潜在地认为这个人口下降是主要源于死亡的话。)

      因为,即使我们认定东汉和三国、晋的户籍统计都是认真的,数据是接近全面的,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统计调查能力与现代社会的差距。比如,我们现在看到战乱中的人民最常见的选择是逃亡,而不是等死。逃亡的目的地,可以是外州外县,也可以是外国,在中国古代就可以是外族地域。显然,这样造成的户籍下降和管辖地人口的减少,完全不同于因死亡而产生的人口绝对减少,当然它对统治集团的效果是几乎等价的。由于中国历史上直至近代缺乏严格的边境线概念和管理措施,有,但是没有线,我觉得有理由怀疑古代各族人民在迁移上是相对更自由的,即没有边境线这一现代移民的关键障碍,尤其在战乱时期,政府功能失效的时候。我以为历代中原王朝是无法做外流人口统计的(内流恐怕也不行),而外族则不关心这个问题。

      历史上不断的外族入侵中原,表面看上去中原周围有大片生机勃勃的地区不断地制造强大的少数民族。其实,既然有这样富饶的地区,外族为什么非要入侵中原呢?

      所以我的解释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和社会生产力从来是有限的。外族入侵中原主要内因是大批中原逃亡人口动摇了这些地区本来的平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古代和这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就是抢占更多的资源。中原王朝的衰落并不必然导致外族入侵,如果同期外族的社会经济保持健康的话,但是中原人口的大量外逃造成外族地区的失衡则几乎必然导致外族入侵中原。合-分-合表象的背后,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人口-经济的互动本质。

      这样,我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夺取中央政权的特例。我的印象是,在明末的灾荒时期,满清政权辖下经济并不差,缺乏入侵的内在驱动力,尤其是当它在不断的对明朝战争中取得优势而解决生存问题成为一个强大割据政权之后。而在清朝入关的时间上,正是明朝廷被农民军推翻,而农民军尚未建立大局观,明朝统治集团剩余势力尚未重新整合,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由多尔衮一击而成。所以我觉得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而它被清朝取代,却不是被大顺或大西甚至南明继承,则的确有一定的偶然性。

    • 家园 明亡并不是偶然

      当年明月在说到明末大起义的时候总结说: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尽。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这种总结我是不能同意的。诚然,崇祯的确碰到了“灾荒、钱慌、又夺了人家的饭碗”但灾荒之后为什么没有救济?钱慌难道仅仅是因为和满清打仗造成军费开支过大?削夺驿站而不给驿卒安排出路为什么没有引起任何重视?

      这些问题,恐怕用一句“偶然的偶然”是不能解释的。用“气数已尽”也未免太过神秘主义了。

      作为一本介绍明代人物故事的书,《明朝那些事》写得的确不错。但在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明朝那些事》是相当不足的。

      • 家园 难道气数已尽不是最通俗的解释了吗?这还神秘?

        一个公司、一个朝代开的时间太久了,因为反应能力执政能力下降,因为同时爆发的困难无法解决倒闭了,这不就是气数已尽的表现吗?

        首先王朝倒下就是必然的,世界上没有永远不灭的王朝。其次每个王朝倒下的原因都差不多,你单独说哪个因素就是它倒下的必然都太狭隘。必然性正是通过一个个偶然性的组合表现出来的,这不矛盾把。王朝好的时候这些偶然因素也会出现,但单独来都在可解决的范围内,当年景不好的时候偶然因素一起出现无法解决就关门了,就好比得感冒和做手术都是偶然因素,单独来正常人一般都可以承受,可你手术时感冒感染了就要等死了,你说感冒和手术哪个是死亡的必然因素?人的身体有好坏的转换,王朝有黑暗和中兴的轮回,不同的状况遇到不同的外部偶然因素造成不同的结果,只有灭亡的结果是必然的,灭亡的原因是偶然的组合而已。

      • 家园 感觉明月的总结很好啊,
      • 家园 他自己说, 主要参考明实录和明史

        任老师引的这一段其实相当搞笑, 不必认真啊.

        明月自己说, 他主要参考明实录和明史, 其他当然也有, 加起来二十余种, 但我怀疑那些多半是拿来备查的. 是否真的如此, 还是要问熟悉史书或是了解他写作过程的人来说了.

        如果是的话, 那他的视野和观点应该很少脱出这两部书. 很多通俗历史书, 例如帝国政界往事, 赫连勃勃的那一堆, 都有这个毛病, 实际上属于翻译 + 改写, 史观难免有些落后. 或者说有"史观"都是高估, 其实全凭作者平时零打碎敲的理解, 和纪传体材料本身隐含的一些逻辑.

        这些书里面写到人物, 都有点滥用后见之明, 把名人所有做的事情, 都按最后定性来套, 牛人总之做什么都只能表明他的牛性. 虽然这样一来, 看起来有戏剧感, 读起来有速度感, 但总是难以让人信服. 无怪老有人以为是小说.

        实际他的书当作一段段更新的小说也更好看, 每次出来都有口水有人开骂, 而当作一本书看, 难免会觉得前后文字雷同, 连带人物也没多大区别 -- 这是我同学看了国内带来的实体书以后最大的感慨.

        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大特点, 应该是不搞宏大叙事, 无论英雄建功立业还是佞臣祸国殃民, 基本上是从小人物视角来理解. 难怪当年赫连勃勃在坛子里看明月不太顺眼, 对比太鲜明了.

        有时候觉得窃明(当然, 任老师不喜, 但其他的一时叫不出名字), 以及其他的一些穿越类历史小说, 如果说比明朝那些事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那就是这些作者至少是囫囵吞枣的领会了近一二十年的一些史论. 他们再随便抖抖, 对读者来说已经是猛料, 不需要真正的味道了.

      • 家园 我记得河里有人讨论过,明朝亡于党争和气数已尽(统治阶级都

        觉得过不下去了).

    • 家园 《中国人史纲》其实是柏杨的史论

      柏杨写《中国人史纲》和《白话版资治通鉴》中的某些“标新立异”的体例在大陆人看来不值一笑。例如用公元纪年,直呼皇帝的名字等等。

      《中国人史纲》其实是柏杨的史论集。

      柏杨有些的观点是似是而非的。尤其是到了近代之后。例如他论及鸦片战争的起因时居然说这是由于林则徐下令和英国断绝通商,言下之意还是清朝的错。问题是“断绝通商”这类经济制裁冷战时期一直都在发生,搞得最多的就是美国。柏杨对此视而不见,这就是在搞双重标准了。归根到底,柏杨虽然是个民族主义者,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民族主义者。他鼓吹“全盘西化”自然不会对西方老大的所作所为说三道四了。

      柏杨虽然去了台湾,虽然他的历史观并不深刻,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虽然他对于历史细节有很多讹误的地方,但他至少还是总结出了“官逼民反”这条基本规律的。

      老百姓并不想造反,但残酷无情的压迫最终逼得他们造反。这一点,从他描写明末的章节中可以充分体会出来。能看到这一点,他比拘泥于“人性”的某些作者还是要高明得多。

      至于柏杨开出的药方大可一笑了之。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

      通宝推:暗香疏影月黄昏,
      • 家园 《中国人史纲》看得感觉象本科生的历史笔记
      • 家园 本来还想写个总结

        却发现任爱杰先生已经总结过了,而且总结的更好。

        柏杨虽然去了台湾,虽然他的历史观并不深刻,仍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虽然他对于历史细节有很多讹误的地方,但他至少还是总结出了“官逼民反”这条基本规律的。

        老百姓并不想造反,但残酷无情的压迫最终逼得他们造反。这一点,从他描写明末的章节中可以充分体会出来。能看到这一点,他比拘泥于“人性”的某些作者还是要高明得多。

        至于柏杨开出的药方大可一笑了之。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

        事实上这一点点的高明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由此柏杨先生尽管争议颇多,也配得叫声先生。

        其实柏杨先生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历史通俗化。全文时常给人一种感觉:这是一个不太专业的中国人在向外国人或者小孩子介绍中国历史,非常通俗。

        历史通俗化在现在都已经泛滥了,而《中国人史纲》成书时候是一九七几年。算是不太完美的先驱吧。

    • 家园 柏杨大肆吹捧满洲统治者的时候……

      不知道他对残暴者的痛恨跑到哪里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