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如果没发生二战或日本不参战,东北三省是否会像外蒙一样不再属于中国呢? -- 北京胡同串子

共:💬58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俺也架空一下,如果大庆那时就投产了,海南岛也种橡胶了,中国现在会有多大
    • 家园 我倒有个说话

      俄国人不能容忍自己在和德国人对峙的时候日本人在自己后背扎个刺的,东北俄国人可是一直很垂涎的,对日本人提防很重的。。。如果没发生二战,东北搞不好成为他们的战场。。。从偌门莰事件来看,日军对付苏军的机械化大兵团恐怕很困难。。。所以,最后搞不好苏联人会弄一个东北苏维埃共和国出来。。。然后苏联解体。。。东北回归中国。

    • 家园 个人认为这种假设不能成立

      随便列八条理由

      1。我的祖父当时就在东北,一直到抗战结束,以当时东北父老的心态,好像没人怀疑自己是中国人,对日本人是敢怒不敢言而已。这一点从抗战胜利后东北父老对光复的热情可以看出。

      2。当时关内关外尽管政治上处于战争状态,经济上交流非常紧密,无论国民党政府还是伪满洲国,都没有边界封锁的做法,人民彼此流动,满洲国这个政治实体并没有影响人民的祖国认同意识。这个如果不了解当时情况,是难以理解的。

      3。日本不会殖民

      日本根本没有殖民统治的理论,关东军的做法是“胡闹”,比如强迫溥仪认日本大神为祖先这样的事情,只要精神正常的人都无法忍受,但日本人当时就干得出来。可以参照朝鲜为例,统治时间更长,发展更大,然而日本投降后朝鲜人第一件事就是砸门上的日本姓名牌子,日本人对殖民地的外行使它难以消化。

      4。日本方面自己认识到这种问题

      因此在对国民党的求和文本,比如陶德曼文件中,就不提要求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说明日本也知道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德国对欧洲占领国采取了一条命换十条命的“人质政策”,表面上实现了安定的统治,实际上是由于当地人民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正在德,苏,美,英间恶斗,没有必要让人民付出过于惨重代价,比如挪威国王就从伦敦呼吁人民不要进行无谓的反抗活动。然而,挪威的游击队米罗格却是最有效率的地下组织之一,真正的反抗在地层下面燃烧。

      5。中国方面的强硬态度

      中国在历次和日本的谈判中,没有一次作过可以出让东北的表示,相反,在此问题上十分强硬。那是中国最弱小的时候,政客都不做如此承诺,可以看到中国如果有力量的时候,是绝不会放过收回此地的决心的。事实上如果当时有政府出让东北,在中国内部它就等于政治自杀。

      6。军事上中国对日作战的方略就是避免丢失东北或类似省份

      这就是蒋百里将军的“不怕鲸吞,只怕蚕食”战略,反映在具体作战上就是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立即进入“全面抗战”,并把战火主动扩大到华南华东地区,形成和日本的全面战争,以避免日本有消化占领地的机会。日本后来不得不大量利用汪精卫,梁宏志等傀儡政权,显示了全面抗战对日本的压力。

      7。伪满洲国难成气候

      东北毕竟还是汉族人占多数,服从伪满洲国统治的意识薄弱,对比外蒙的失去,和当地民族构成有很大关系。中国在国际上对外蒙问题难以取得绝对的支持,其原因也在于一战以后形成的民族自决国际惯例影响了舆论思维。

      8。日本的失败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不存在这种假设的基础

      就像纳粹的失败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记得有个笑话,某小蜜请党卫军将军说明苏联在哪里,将军在地图上指着一大块地方给她看,再问德国在哪里,将军费了半天劲才让小蜜在欧洲找到了那一小片地方。小蜜看完,问:“元首看过这张地图么?”

      假如这样假设成立,我们也可以假设如果希特勒把英美苏都灭了,世界会怎样,或者二战后如果中国把首都迁到东京今天会不会把日本变成中国一个省了 -- 这些假设因为不可能而似乎意义不大。

      • 家园 日本占领的这些地方现在以亲日为荣的

        也就是台湾了吧?

        其他地方都挺反日的。政府鼓励老百姓亲老百姓都亲不起来。

        • 家园 纠正一下,台湾不是所有人都亲日。

          只是台湾部分年轻人喜欢日式的风尚。

        • 家园 这个可能要从Critical Mass(临界体积)角度上考虑

          一旦形成某种程度的帝国后,太小还是会夭折。比如国土辽阔了,安全要考虑,国民政府就是个威胁;能耗也要上去,能源的追求必然会向东南亚扩张。所以是停不下来的。单讲几个小参谋就能决定日本的前途是不可信的。

          搞化学都知道新相形成困难,一旦新相形成,后面的趋势是很自然的--继续扩展,直至能量(自由能)耗尽。

          军事上,滩头阵地就是一个新相,巩固了就一定要纵深发展,否则就无意义。台湾对日本战略来讲不是一个滩头阵地,而东三省则是。

          继续发挥下去。

          这就是太祖暂时放弃藏南,那是对印的一个滩头阵地,如果要拿下东印度,非得控制藏南,在那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退兵是理所当然的。

          再看台湾,对台的滩头阵地是澎湖。郑成功走这条路,施琅也走这条路。

      • 家园 老萨的爱国主义和正义感还是很不错的

        可惜历史不是爱国主义和正义感所能够解释和包容的。

        当初台湾被割给日本,台湾军民曾经奋力抵抗;几十年后,侵华日军中包括了不少台湾士兵,他们似乎也不反战;再几十年后,台湾人的亲日倾向好像要比亲中倾向要强。关键在于日本对台湾的控制和教育。

        东北据说很多人憎恨日本人,可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日本已经撤出东北大约四十年,我们系里东北来的学生,很多宁愿学日语也不学英语,毕业后很多去了日本。我在多伦多的时候,见过不少东北来的移民,他们对日占时期的评价是它好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也许我见到的都是汉奸。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曾经有过多次的外族入侵。每次入侵都会引起强烈的抵抗,但是如果入侵者能够控制局势和稳定地占领几十年以上,抵抗都会逐渐消失,这样的例子很多,相反的例子则只有中国抗日胜利这一次。

        日本的失败,在于它在中国大陆扩张的太过分了,以至于把中日之间的冲突扩大为列强之间的冲突,否则很难想象苏联和美国会对中国失去东北感兴趣。因为苏联的重点在欧洲而不在其亚洲的滨海地区,美国更加不可能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和日本大打出手。国际联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的表现很明白地说明了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态度。

        日本失败的根源在于日本政策失去平衡。在正常的国家里,军队只是国家利益和意志的表现者,但是日本的情况则是国家成为军队利益、意志和行为的追加承认者,日本军部的上层缺乏对现实世界利益分布和均衡的正确认识,而中下层仅有的清醒认识却很难有效地转达到上层。

        就日本的利益而言,田中奏折的目标和策略是正确的,但是日本当局执行得过于急躁了。

        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南京国民政府不过是个最大的军阀,以它的实力、能力和蒋的性格与为人来看,很难相信它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收复东北。国民政府虽然占有正统地位,但是黄埔系军队和政府的迅速腐败以及经济困难使得它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很难行得通。1945年底到1946年初,国民政府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顶峰,但那是在国际援助只供给国民政府一家的情况下,依靠美国军队的支援而达到的。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西、山西、西北、云南和共产党控制区依然不在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内。以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和其中的表现而言,国民政府的能力值得怀疑。蒋的演讲和日记表明了他是一个爱国者,但是吴国桢的那句“爱权胜于爱国,爱子胜于爱民”说明了很多问题。

        中国当时很走运,日本的一系列错误和国际政治的演变以及自身政治军事结构的变化使得中国免遭割地和亡国的命运,但是这是特例而不是常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