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一)再修改 -- 江南水

共:💬187 🌺1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汉初有汉初的难处

                      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就一直不安定,战乱频仍。因为对春秋不熟,不清楚那时候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战国时代,只看秦国,斩首数动辄上万,十万、二十万的也有,据有人统计白起一个人就斩首百万。这么算下来,从商鞅变法后,秦国统一天下该用多少人头啊。

                      其他六国之间相互征战伤亡又是多少?

                      秦国自身的伤亡又是多少?

                      很多人怀疑战国时候,斩首数的确切性,我觉得至少秦国的统计还是相当靠谱的。

                      秦国靠斩首数和俘虏人数计战功,要是虚报,以秦法之严苛,下场将会很难看。汉文帝时候,云中郡守魏尚报上来的首级和俘虏数跟实际情况只是差6个就被削了爵位。秦军将领敢虚报上万甚至上十万吗?

                      并且当年刘邦进咸阳,萧何把秦的所有文书档案搬走了,保证了资料的原始性。所以太史公提供的数据是值得信赖的。

                      秦统一后,南北用兵,大兴土木,死的人可能没有上万、十几万那么恐怖,但是也严重影响人口的增长。

                      大老爷们,上战场的上战场,修长城的修长城,女人们怎么生孩子啊。

                      秦末,又乱了近十年,这期间的人口应该也不乐观。

                      上百年下来,汉初的人口规模应该相当萎缩,所以汉初大力提倡甚至强制早婚也是没法子的事。

                      有时候我也想,幸亏我们这个种族能生,否则就这种杀戮法,不用外敌入侵,自己就把自己灭种了。

                      汉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女人的地位相当高,对女人的限制也相当少。

                      这也跟男性劳动力不足,女性承担了相当部分生产劳动有关。

                      毕竟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整个家都靠女人养活的时候,女人的地位不高都不行。

                      并且汉政府也相当重视女性的地位,《史记》、《汉书》中常有“赐女子百户牛酒”的字眼。看来不光是家庭需要女人养,国家也需要女人养。

                      汉初,太后的政治地位如此重要,是不是和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呢?

                      后来人口增多,到了西汉中后期,女人的地位明显下降。

                      这应该跟男性劳动力充足后,迫使女性的生活圈子重回家庭有关。

                      我之所以对战国到汉初这段历史感兴趣,就在于,这是一个从动荡到稳定的过程,其中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汉族绝对不算能生的

                        汉族的双胞胎率是千分之四, 远低于白种人的千分之八,和黑种人的千分之十六。

                        为什么黑人的单亲家庭特别多?老婆怀孕期间,很多黑种男人无法忍受长时间无法行房就出去找,然后家庭就破裂了。当然汉族男人也有这样做的, 但是比例少很多, 而且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会指责你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而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社会现象了。

                      • 家园 不是我们能生

                        而是我们农业发达。第二就是同播种面积的大米比麦子能养活更多人。

                        你看,当今世界,凡是吃大米的国家,人口都是很多的。

    • 家园 估摸刘邦及其战友们的历史反思

      商代夏、周代商、秦灭六国,固然是小邦成功犯上,但此前近两千年的历史主流是藩国制。革命是短暂的,而且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的主政者无德无良。

      如果刘家世代都做好人,那么纠正秦朝的历史错误,恢复藩国支撑的安全体制是最好选择。

      却没有好好思考他们一帮人打江山路数跟以前的革命很不一样。

      这个历史反思跟两千年后爱新觉罗家进北京之后新鲜劲是很好的对比:朱家房大钱多,家风也好,唯独下人坏掉。所以他们的历史反思是大致维持明朝制度,一防太监二防百姓。

      却防不了洋人。

      • 家园 除了上帝家,别人做不到

        如果刘家世代都做好人,那么纠正秦朝的历史错误,恢复藩国支撑的安全体制是最好选择。

        这句话相当不靠谱,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好人,只能是上帝他们家,他们这个家族就两代,爷俩,其中他爹人们还没见过,儿子死的又早,这才保证了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好人”。

        • 家园 过去两千年来好像不这么看

          否则世袭制早就被消灭了。

          刘邦是怎么想的,和我们认为刘邦应该怎么想,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我的估计更靠近刘邦一点点

    • 家园 【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三)

      三、大乱

      此时,只要不是白痴到顶级水平就知道,这一切只是开始,紧跟在后面的还会有第二轮,第三轮……

      各路诸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要么在沉默中变坏(逐个被朝廷收拾),要么在爆发中变态(升级为更高级状态)。

      最想爆发的就是吴王刘濞,但是他还要组织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毕竟即将面对的是整个汉朝廷,谨慎点还是不会错的。

      吴王刘濞看上了胶西王刘卬。

      胶西王刘卬,凶狠剽悍,从齐国分离出来的各个诸侯都对他有些忌惮,只要挟持了齐地,再加上楚国,天下的一半就在掌握之中了。

      吴王刘濞派中大夫应高前去联络胶西王,为了安全起见,此行,应高没带任何书面的材料,只是带着一张嘴。

      同是天涯沦落人,说了几句废话,双方迅速达成一致: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吴王刘濞为了坚定胶西王刘卬的信心,还装扮成使者,亲自到胶西跟刘卬缔结盟约。

      公元前154年正月甲午(十一)吴王刘濞起兵,拉开了七国之乱的帷幕。

      打仗无非就是打两种东西,一种是人力储备,一种就是物资储备。

      吴国地理位置优越,各种物资储备不是大问题。

      为了扩充人力储备,吴王刘濞在吴国下了动员令,主要是动员人力,标准也很简单,吴王本人62岁,他最小的儿子14岁,都将奔赴前线。按照这个标准14岁以上(含14岁),62岁以下(含62岁),都要参军。

      正月丙午(二十三)胶西王刘卬诛杀国内二千石(相当于副部级)以下朝廷任命的官吏,发兵西进。

      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也基本上是这套路,其中赵特别一点,因为跟匈奴接壤,赵王刘遂还跟匈奴联系了一下。

      当年晁错给汉景帝提议削藩的时候一个强有力的论断就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反正削不削他都是要造反,早削,他反的也早,祸害还小呢。

      等到吴王刘濞真的反了,晁错和汉景帝都有点傻眼,这祸害咋看不出小呢,半壁江山很可能就不是朝廷的了。

      朝廷外乱了,朝廷内也不消停。

      七国起兵显然不能说对皇帝不满意,即便真的对皇帝不满意也要找个替罪羊,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

      从七国之乱开始,皇族内部兵戎相见有了一个专有的词,清君侧,就是帮着皇帝清理皇帝身边的大坏蛋,当然皇帝依旧是好蛋,这纯粹就是扯淡。

      最近一次使用这个专属词并且成功的是六百多年前的朱棣,好蛋皇帝自己的侄子下落不明,他当仁不让的坐上了侄子的位置。

      晁错成了整个矛盾的中心,七国的目标对准了他,平时朝廷中不同意他主张的同事也把矛头指向了他。

      此时,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可惜晁错的确不谨慎。

      晁错,这个名字起的真有点问题,关键时候总是犯错。

      第一个错误,动了杀袁盎的念头。

      晁错、袁盎这对冤家在《史记》和《汉书》中俩人都在一起,生前两人死不对付,死后却挤在一个传记,真不知道俩人九泉之下会怎么想。

      袁盎曾做过吴国的国相,主要工作就是监视刘濞,这显然就是一个火坑。

      如果有什么不利吴王的消息传到朝廷,刘濞不一定会遭到不利,即便会有什么不利,袁盎本人首先就会遭到刘濞对他的不利。

      郑板桥说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并不糊涂的袁盎到了吴国只能装糊涂了,至于心安不心安,后来有没有福报,都不管了。

      朝廷通过袁盎传递回的消息,看到了一个模范藩王。刘濞也没亏待袁盎,给了他不少好处。

      晁错负责监察工作后,立刻按照受贿罪把袁盎法办,袁盎也成了普通百姓。

      吴王造反后,晁错又开始打袁盎的主意,对手下人说:袁盎收受贿赂,隐瞒吴王造反的真相。现在吴王真造反了,把袁盎抓起来就能知道他们的计划。

      手下是明白人:在造反之前审问一下,或许还能起防火墙的作用,如今造反的烈火都烧遍关东了,再干这事有什么用。更何况,袁盎应该不会知道这么机密的事。

      晁错犹豫了一下,这事就没再提。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勉强可以算做假公济私未遂。

      可惜,晁错的人缘不好,这种烂事竟然被手下人走漏了风声。

      袁盎知道,假如被晁错抓起来,这谋逆的罪名可是祸及家族的。

      他不能不行动了,他通过窦婴,找到了面见汉景帝的机会。

      就在袁盎前去面见汉景帝前,晁错犯下了更大的错误。

      第二个错误,有了当萧何的想法

      七国之乱发生在大汉立国近五十年后,第一代打江山的老将基本上都去见刘邦了。新一代的将领都没有参加大规模战争的经历。如何选将实在是一个大问题。

      晁错想到了一个自以为天才的主意,汉景帝亲自带兵去前线,他在后方负责后勤补给。

      整个一个山寨版的刘邦和萧何。

      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大军交给别人不安全,还是抓在自己手里靠谱。

      晁错或许自认为他这个山寨版的萧何还能超过正版的萧何,但是汉景帝不可能认为自己能赶上正版的刘邦,自己的爷爷。

      苏东坡认为: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这个主意一说出来,基本上就宣判了晁错的政治死刑。但是袁盎的一番话,彻底把他送进了地狱。

      袁盎让汉景帝把所有的外人,包括晁错,都赶出去,说出了消除祸乱的锦囊妙计:杀掉晁错。

      汉景帝沉默了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想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如果真的管用,我也不在乎某一个人。

      大汉王朝是有法律的,杀一个大臣不能像黑社会清理门户那样,随时定下来,随时执行。过了十几天,丞相陶青、中尉嘉(一说姓陈)、廷尉张欧联名弹劾晁错。

      罪名是:无臣子礼,大逆无道。

      判决的刑罚相当的严酷: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巿。

      总理(丞相)、公安部长(中尉)、最高法院院长(廷尉),在办理一个副总理兼监察部长(御史大夫)的案件,这个副总理竟然毫无觉察。

      要么是保密措施搞得严密,要么是这个副总理的人缘差到了极点,或者两者都是。

      值得一提的是,廷尉张欧虽然是学习法律的科班出身,但跟其它科班出身的不同,他不是酷吏,史载:上具狱事,有可郄,郄之;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对而封之。其爱人如此。

      这么一个老好人,竟然也赞同这个判决,可见晁错的人缘差到了何种地步。

      如果你认为,一个副总理这样糊里糊涂的被人黑了很窝囊,我告诉你,还有更窝囊的呢。

      晁错死的更窝囊。

      那个叫嘉的中尉把晁错骗到行刑地点,然后行刑。

      晁错死的时候穿的是上班时的制服(朝衣),临死前他还以为中尉是来约他一起去上班呢。换句难听的话,他死到临头都不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堂堂大汉朝廷,处罚自己的重臣,竟然还不如黑社会清理门户!

      这一天是,公元前154年正月壬子(二十九),距离吴王刘濞起兵不到二十天。

      通宝推:楚庄王,
      • 家园 这是后来周亚夫打赢了

        中央政权和藩镇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尤其是朝代初期且局势基本稳定的时候 —— 汉代削藩中央赢了,明代削藩中央输了,清代削藩中央费了老大的功夫后才赢了。。。所有的朝代在削藩时遵循的原则都是:削藩则反,不削亦反。

        实际上这并不是建立在这个机械的原则上面的决策 —— 而根本上的决策依据是:中央与藩镇相比,实力强大太多。中央认为,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能够应付 ——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是一轮轮的削藩决策。尽管中央的计算有时候经常出点问题。

        而每次削藩的结果都不尽然相同,汉代是周亚夫出征且打赢了,所以似乎晁错的建议就无用了;试想,如果周亚夫如李景隆一样废物的话,那景帝将作何感想呢?而在战争开始之前,谁又能预料到最后的结局呢?

        应该说晁错的建议是中规中矩的,他的死,只是汉景帝在惊慌失措情况下的一个牺牲品。

        • 家园 我的理解,晁错更像是个牺牲品。。

          面对仅杀一人,似乎就可以“平乱”的可能,没有皇帝不动心的。何况,晁错杀了,乱平了,最好。没平,汉家天下,又不是缺了晁错就不转了。从另一个方面,对景帝来说,即便不能“平乱”,杀晁错。也能否定“清君侧”的合法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只是可惜了晁错大夫,热血一腔。所谓,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危矣。

          我只是一直想不通,为啥要腰斩晁错。似乎过于残忍了。。

          • 家园 因为不是主要写晁错,所以略了不少东西,他的罪状是

            据《汉书》:后十余日,丞相青翟(应为陶青)、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这么看来晁错的罪名有两个:挑拨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放弃城池。

            放弃城池可能是因为军事的需要,但是挑拨君臣关系罪名就大了

            其实晁错也有取死之道,具体怎么死那是法律问题。

            很难让人接受的是,汉景帝竟然用连瞒加骗的方式来处死晁错,这显然不是一个政府该用的方式,真不知道当时汉景帝是怎么想的!!

            • 家园 我印象中,好像还是上朝的途中干掉的。。

              罪名都是可以安上去的。

              其实,说得不好听点,还是晁错自己找死。。

            • 家园 这个商榷一下啊

              这两个罪名,看不出来啊。。。怎么也像罗织出来的。你看啊:

              第一,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说这句话疏远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这个。。。好像不好说吧:把倾国之兵交付大将,这个确实有点冒险吧。。。?晁错只是提出一个建议并提醒景帝,要上纲到疏远君臣关系的话,怕是过头了。

              第二,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这也就是一个战略部署问题。徐、僮位于江苏安徽一带,那离七国部队很近,而后来周亚夫是在河南境内才挡住敌军,还是靠梁王分散了敌军的力量 —— 也就是说当时汉军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去抵抗叛军,那放弃那些地方有什么不合适的。。。把这条罪名算成资敌,也有点附会吧。

              也就是说,这两天罪名都是不怎么站得住脚的,归根结底还是皇帝想杀他 —— 再加上他与同僚的关系并不好,也没人保他,晁错就被糊里糊涂的干掉了。。。至于皇帝为什么想杀他,觉得史书上的解释不那么令人满意,仅仅跟皇帝说要亲征皇帝就会动杀心?不是吧。

              大概景帝此时还对七国叛乱抱有妥协的想法,可能是想通过杀了晁错来创造一个谈判的契机 —— 毕竟人家的旗号是“清君侧”嘛 —— 但发现晁错死了之后七国依然不退兵,这才下决心开始武力平叛。但晁错呢。。。只好作为牺牲品了。。。

              • 家园 梨花妹妹善良啊。。。

                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

                "皇帝你去上阵打仗,我嘛就城里呆着,balabala....."这话是人说的话么?

                要是宋朝时寇准也这么对真宗说,估计也得掉脑袋,管不了什么太祖遗训了。所以寇准得和真宗一起上前线才行,晁错也得说要和景帝一起出生入死才像话嘛。

              • 家园 呵呵,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说

                从“今御史大夫错议曰”来看,晁错的主张不是对汉景帝的私下建议,更像是在朝堂讨论时提出来的

                这两者的性质大不一样,私下建议再阴损歹毒也只能算是交流个人观点,朝堂议政就要考虑一下观瞻了,公然提出“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就有点缺心眼了。

                皇帝和大臣本来就互相猜忌,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就行了。他公然提出皇帝不该相信大臣,把潜在的东西摆在明处,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的帽子正合适。

                这个罪名对晁错来说是合适的。

                下一步有可能写一下晁错,欢迎讨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