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老兵评史】五胡录点评 -- 老兵帅客

共:💬84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回您的话

          我倒不是为了凑字数,否则一篇评论弄个两百字是很简单的,没有必要搞到两千字。

          坦率地讲,火焰塔的凉州风云这部分是全书中我最不喜欢的部分,因为它基本就是两晋演义的翻译版,描述的只是凉州周围各国的混战,既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评注点,也没有什么具有历史总结价值的评论点,因此这部分如果按照以前各个部分的方式来写评注和评论的话,会显得比较苍白无力,甚至可能会开天窗。毕竟,我这篇只是火焰塔对应部分的评注和评论,无法离开原文而信马由缰。

          因此我的做法是在评注部分给出各国的来源、特点以及开国者的特点,其目的是给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点,而不是考证原文的正确性,因为各国混战过程的细节是否正确,对后人能否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治理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而这部分,坦率地讲,火焰塔基本没有涉及。

          在我的评论部分,我给出了凉州周围各国的基本简史和消亡原因,当然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不包括西秦,因为我实在是找不到西秦这个国家有什么值得评论的地方。

    • 家园 八。凉州风云之评注部分

      一。吕光受苻坚派遣征讨西域,打下了龟兹以后,见其宫室壮丽,出产丰富,就想留在那里不回中原了。高僧鸠摩罗什告诉他“这里是丧败之地,不可久居,东方自有合适的地方”,他才东归。由此可见,他早就想独立了。

      二。吕光出征的时候,苻坚给他配了不少的部将,后来他自立以后,部将不服,多有反叛,未反叛者也多因猜忌被杀。以此观之,吕光只是一员武将,并没有安抚部下的品德和权术,因此他征讨各地只能够依靠自己家人。

      三。南凉秃发乌孤本是后凉吕光的部将,因此南凉是从后凉分裂出来的。

      四。北凉也是从后凉分裂出来的,开始的王是段业,后来被沮渠蒙逊设计夺位。

      五。西凉是从北凉分裂出来的。这是一个汉人政权,注重文教,在当时凉州那样的武夫混战环境里很难有好的前景,偏偏其历代国君又喜欢和凉州最为善战的北凉沮渠蒙逊争斗,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六。赫连勃勃起自骑兵的机动袭击,赫连氏败于守统万城,可谓报应。

      七。后秦姚兴后来的昏聩和早先的英勇善战、精明善于治国差距也太大了,可是他在位一共才二十三年。他的转变主要是在佛教在后秦大兴以后,由此可见佛教误国。

      八。赫连勃勃命令自己的正统族人改称赫连,蕴含着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徽赫必定和上天相连之意;同时自己的非正统族人都统姓铁伐,取刚锐如铁,足以伐人之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七。英雄折腰之评论部分

      淝水之战前秦大败以后,前秦土崩瓦解,天下大乱,氐族人数过少而又分散,只能够各自为战,加上能力有限,逐个失败是必然的。前秦的失败说明了在基础不稳定的情况下急躁冒进的可怕后果。前秦几代君主,没有一个称得上是伟大的,虽然有一个的人格很好,尽管好的不是地方,另外,它摊上了一个好宰相,只是这样的结局实在是有些对不起王猛的励精图治。

      后秦姚苌/姚兴在用兵上远比苻登高明,击败后者是应该的。后秦姚兴很喜欢做别人的宗主国,到处分散力量,又策略失当地激反了赫连勃勃,弄得北方不得安宁,国力就这样被消耗掉了,以至于困守关中。后秦的几位君主,军事能力还可以(最后那个除外,否则也不会亡国了),政治上都不太成熟。

      西燕力量弱小,紧靠后燕,自己又没有好的外交折冲手段,被后燕消灭也就不可避免。不过西燕存在十一年,却有八位君主,也是一个历史奇观。

      建立后燕的慕容垂只是军事天才而缺乏政治才能。他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多次扫地为兵,弄得国力空虚,加上选错了继承人,死后国家一触即溃,迅速败亡。他后面的那些后燕君主们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原因都在他身上。

      建立南燕的慕容德军事上不如慕容垂但是政治上要强一些,因此能够在后燕败亡之际建立南燕。不过他的穷兵黩武、扫地为兵也够可以的:他死以前,曾经想出兵攻打后秦,于是搞了个大阅兵,参加检阅的竞达五十多万人!要知道,南燕领土只包括现在的河南和山东各一小部分。

      十六国期间存在过的五个燕国,除了北燕和慕容氏无关以外,其它四个都是慕容氏建立的,它们都是穷兵黩武政策的爱好者,文治则基本谈不上,看来慕容氏家族富有军事天才却没有治国能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七。英雄折腰之评注部分

      一。前秦瓦解以后初期,东晋应当是孝武帝,年号太和,此人是东晋历史上少有的几位自己真正掌权的皇帝之一,只是后来沉湎于酗酒,将国事委托给自己的弟弟司马道子,因此算不上是白痴皇帝,白痴皇帝应当是他的儿子安帝。东晋就是在安帝在位时期出的桓玄之乱和刘裕崛起,东晋实际上也是亡在了安帝手里,虽然刘裕篡的不是他的位,而是他弟弟的,但是他是被刘裕毒死的。不过这也不应该怪安帝,他本人比惠帝还要弱智,惠帝只是昏愚,这位连饱饿冷暖都不知道,真不知道孝武帝为什么立他做了太子,因为孝武帝死时,儿子已有多人,安帝的弟弟就是一个正常人。

      二。苻丕是苻坚的庶长子。

      三。慕容??的几个著名儿子:慕容恪、慕容垂和慕容德。慕容恪是击败冉闵的英雄,慕容垂建立了后燕,慕容德建立了南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慕容垂那么遭猜忌吗

        看慕容俊对慕容恪,似乎一点也不猜忌。

        慕容皇光宠爱慕容垂,恐怕不是根本原因,莫非是同母与不同母?

        慕容恪为人过于谦和,如果他能早点把慕容垂提拔上来,前燕不会

        那么快亡的。

        • 家园 回您的话

          慕容恪文武全才,但是他基本属于贤相而缺乏王霸之气,为人谦和,有能力而又没有霸者的专断,这样的人是最会被君主所喜欢的。

          慕容垂武略强于文才,但是性格上专断,属于军事英雄之类。封建国家,军权是最重要的,他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

          另外,慕容垂兄弟的父亲(那个怪字实在是找不到,只好拐这么个弯)曾经想立慕容垂为继承人,这样他自然成为竞争胜利者慕容俊的猜忌对象。

          其实前燕的命运不佳主要应该怪慕容恪短寿,否则前秦最多也就是关中之国。

    • 家园 六。单于折箭之评论部分

      前秦的失败,原因主要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扩张太快而自身可以依靠的稳定力量并不多,这样顺利的时候还好,一旦有大的挫折,就很容易出现大乱。国家还没有从新生走向成熟,缺乏稳定国家的核心力量,文官阶层和地方势力的支持,国家实际上是建筑在沙滩之上的城堡,看起来很宏伟,但是一点点沙子的流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瓦解。氐族人口太少了以至于只能够分布控制几个要点,京师周围却布满了隐含敌意的其它民族,都在等待时机复国,这样一旦大乱,势必土崩瓦解。

      二。苻坚待人过于宽厚,敌对势力的代表人物布列朝廷和地方要职,以至于天下一乱,四方皆反。王猛的看法是很正确的,但是苻坚太乐观了而听不进去。

      三。王猛死后,朝廷没有王猛那样有治国能力的大臣来维持。矛盾这样众多的国家,本身已经处在很深的危机之中,又缺乏王猛这样的大政治家来化解和调度,还要穷兵黩武,只会激化矛盾的爆发。苻坚不了解自己的弱点,说明他不是一位称职的君主。

      四。苻坚在淝水之战的指挥失宜。淝水之战只是一个导火索,如果前秦内部没有那样多的矛盾,前秦还不会亡,但是现实是前秦内部的确有这样多的矛盾,因此前秦只有亡。

      苻坚为人仁义宽厚,乐观待世。他前期的命很好,有王猛这样不世出的人才辅佐他,他也很信任王猛;而对手要么太弱,要么自身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因此才给他统一了北方和四川。但是他本身不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没有足够的治国能力,甚至不具备中等君主所必有的猜忌、阴狠的性格,也缺乏适当的驭下手段,这种种缺点决定了他只能够成为一位悲剧人物。

      就人格而言,苻坚近乎圣人;但就君主这个角色而言,他不称职。

      套用五代时人的一句话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六。单于折箭之评注部分

      一。国土面积大不一定就是好事,关键要看国土的构成。前秦的辽阔国土很多都在沙漠地区和北方贫寒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剩余资源可以上缴中央,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是河北、河南和关中地区,这样看来,它实际上占有的富有资源地区并不是很大。

      二。苻坚派使者送给苻丕剑的时候,说的话应该是“到明年开春还打不下来,你就不必回来再见我了,这把剑就是为你准备的!”。注意这个“开春”二字。

      三。淝水之战的时候,北府兵总共应该有八万人而不是一万多人。按刘牢之以五千北府兵击败前秦五万军队,杀梁成,刘牢之当时只是军中的一员普通将领,东晋的北府兵总数应该远不止此数。这样以东晋的八万北府兵对抗前秦的二十几万军队,实力差距似乎不是很大。

      四。领兵解三阿之围的应该是谢玄而不是桓玄。桓温死后,朝廷因为桓温曾经谋图不轨而对其后人心怀疑虑,桓玄长时间不被重用,更谈不上领兵。

      五。苻洛造反被俘,苻坚居然还不杀他,的确有梁武帝之仁,不过过分的仁爱不是好事,只会养虎遗患。

      六。氐族人少,因此苻坚想要保守重点:东方的邺城,南方的洛阳和首都长安。他想要以点守面,这样做对付小的叛乱当然没问题,一旦有大乱,兵力过于分散的弊端就会暴露无遗。淝水大败以后,天下大乱,氐族被围在了这三个点而无可奈何,终至灭亡。

      另外,首都附近保留了大量的敌对民族实在是太危险了,等于是定时炸弹。苻丕的看法很多人都有同感,只是苻坚太乐观了,已经听不进不同意见了。

      假如苻坚没有这样分散自己的族人,淝水大败以后,前秦还是有可能守住关中之地的。

      七。以前秦军队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只能够用乌合之众四个字来形容他们了。

      八。慕容垂在苻坚淝水大败以后对部属所说的“大家的意见都很有道理,但是他信任我才投奔我,怎么能加害他呢?从前我为慕容评所逼,天下之大竟然无立锥之地,是秦王收留了我,把我当作贵宾来接待。后来被王猛算计,百口莫辩,而秦王却能真心地容忍我,这种恩德怎么能忘记?如果上天真的抛弃了苻家,也不怕他不灭亡,不如保护他度过这段危机,等将来有机会了再说,既不辜负良心,也不辜负祖宗。但是,如果氐人的运气真的到头了,我将只复兴燕国的领土,绝对不会去取关中的一块土地。”是真正的君子之言,慕容垂对待苻坚可谓仁至义尽。看看二十五史,能讲出这样话的君主似乎只有石勒和慕容垂,实在是令汉人汗颜。

      九。姚苌造反是被逼出来的,这不怪他,可以他后来逼杀苻坚的做法就令人不齿了。

      十。西燕存在十一年,比五代时期的后汉(三年)长多了。

      十一。中国的海棠花版图可不是苻坚打出来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直没来得及看。明天一定抽时间好好看看!
    • 家园 五。大哉前秦之评论部分

      东晋这个时期只有桓温出色。

      他的两次北伐,攻打前秦是败于私心自用,停留于灞上而师老卒惰;攻打前燕则是败于私心自用(停留于枋头)和补给线过长,以至于很难保证不被敌人截断,以至于被迫撤退,终至大败。

      步兵对抗骑兵,依靠的是集团战斗力,一旦士气衰落,人心涣散,是很难抗击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的。

      至于他要求迁都洛阳,朝廷固然没有这样做的想法,他自己恐怕也没有,结果只不过是又给自己增加了一堆头衔。一句话,桓温私心自用,终于误事。

      前秦的崛起,主要是靠王猛的依法治国和恢复经济,其次是靠前燕自毁长城和慕容评这样的草包。而前秦的弊端也很清楚:自己的族人太少,很难控制住占领的广大地区;而苻坚过于宽厚,没有能够及时除掉不安定因素。这样前秦占领的地盘越大,实力就越分散,潜在的敌人也就越多,一旦有大的失败,就会土崩瓦解,后来的淝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个触发器。

      淝水之战的失败,如果发生在任何一个稳定的强国里,都不会导致国家的瓦解,但是对于前秦,就足以让它垮掉了。究其根源,就在于前秦扩张太快、基础不稳定和苻坚过于宽厚。这方面的另一个例子就是李自成,他也是由于自己扩张太快导致的基础不稳定,和军队精锐的主力在山海关丧失殆尽而出现的土崩瓦解,山海关战败之后直到李自成战死,他都不过是在挣扎而已,这点和苻坚是完全一样的。

      前燕的强盛是因为有慕容恪这样的贤相良将和慕容垂这样的良将存在,它的衰落则是由于朝廷内部有昏庸的太后,年幼的君主和无能的奸臣。它因为贤相良将的军事胜利而强盛,也因为无能奸臣的误国而迅速亡国。究其根本,在于朝廷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执政的水平,而完全依靠贤相良将这样的贤人政治。

      前凉国力衰落,内部混乱,乏善可陈,不评也罢。

      对比以上四国,表面上看,前秦、前燕光辉灿烂,但究其治国能力和国家稳定程度而言,东晋当居首位,而前秦、前燕则依然没有摆脱成王败寇的规律。说到底,国家是否稳定和治理情况如何,取决于政治是否上轨道和文官系统是否称职和有效。虽然军队是国家存在的屏障,但是如果没有上轨道的政治和称职而有效的文官系统,军队的胜利只能够是昙花一现的表面辉煌,而其失败则足以导致国家的土崩瓦解。从这一点来讲,前秦、前燕比东晋差得太远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知为何老兵这篇独自得精,问一个问题。

        大家都称呼前某、东某、西某的,估计是后人的称呼吧。

        不然有哪个明见百年的皇帝会料到自己的国家不久就会被灭呢,还给自己起个名字 - 前秦,好么。

        就这后面的起名字也不怕犯忌,后秦与前秦有多大干系?前面的被灭了门咱急着认亲戚有何好处?

        但这又解决不了东西的问题,象燕与凉有好几个同时存在的,不可能你叫了西燕俺就得认东燕吧,俺偏叫大燕。

        • 家园 回您的话

          中国历代各朝的国号,都是只称大什么的,例如大汉、大宋等等;至于那些方位、顺序、民族之类的前缀,例如前秦、北凉、匈奴汉,都是后人加的,目的是区分这些国号相同的政权,否则都一样的国号,会乱套的。

          中国历代各朝国号的一个有趣特点,是总喜欢用秦朝以前已经存在的各国国名来做自己的国号,具体就是自己政权的主要地盘、或者自己的出生地属于以前那个国家,或者自己以前做臣子时的封号是什么,就以其作为自己国号。例如,晋是因为司马氏的家乡是温地,温地属晋;前秦的主要地盘(关中)是以前的秦国控制区;宋是赵匡胤曾经做过宋州节度使;唐是因为李渊以前是隋朝的唐国公。

          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是中国特有的五行相克和天人相应理论,各位开国之君取这样的国号以表明自己是顺天应人的真命天子。

          这套做法,从汉到宋,基本都是照抄,至于元、明、清则不依此例。

          十六国时期,前秦、后秦和西秦都处于以前秦国的地盘里,所以它们的国号都是秦。当然诸凉不是,凉字来源于凉公这个爵号,同时也因为这些政权都在凉州。

          中国的君王都认为只有自己的才是正统,其它的不过是窃号自娱,因此多个同名政权的同时存在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反正我是正统,你是胡闹,我是要消灭你的。后燕慕容垂对西燕就是这个态度。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特点是当时号称的王号和后人讨论历史时所加的称号并不一致,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凉州诸凉政权上。凉州的五个政权并不都是以凉王作为自己王号的,但是后人懒惰,因为它们都在凉州,而统统称为某凉了。

      • 家园 桓温一直是徘徊在篡位的十字路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