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浅谈俄罗斯文学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 江城孤舟

共:💬36 🌺8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上花,曾经被苏联文学毒害的人飘过
    • 家园 本想默默送花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俄罗斯文学作品对我自己影响很深,

      江城兄的四个意识概括地很精到。

      江城兄有未读过纳博科夫?

      我有一阵子对他颇有兴趣,想把他放在俄罗斯文学家的长廊里头,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位置或怎样的一个表情。

      其实是因为您说到里尔克的俄罗斯情结,令我想到了纳博科夫的流亡----但对他自己而言,似乎也未见得是流亡,倒有我心安处便是我乡的味道。

      • 家园 纳博科夫

        固然知道他是俄国人出身,不过在我意识里从来没有觉着他是"俄罗斯文学家",全然不是一个味道,他只是俄国出生的美国或者法国文学家而已...

        • 家园 【文摘】关于纳博科夫的一点资料

          ......英国小说家亨利·格林在回忆录《打起行李》中写到二十年代初期的牛津:“所有的人都装作关心优秀文学,懂法文的人都知道普鲁斯特。”剑桥好像也一样,尽管大学生纳博科夫对他的俄罗斯人身份已经着迷到了无法摆脱的程度:“我害怕由于异国的影响而失去或玷污我从俄国带出来的唯一财产----她的语言,这种恐惧变得极为可怕......”

          .............................

          尽管纳博科夫在柏林居住了十五年之久,按照他本人对语言的高标准,他从来没有学习德文......“初到柏林时,我被一种莫名的恐慌所困扰,唯恐学会了流畅地讲德文,我就会以某种方式给我的珍贵的俄文根基带来缺陷。事实上,我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俄国流亡者的圈子里,接触的是俄国友人,阅读的是全部是俄文报纸、杂志和书籍。”

          ----引自【美】约翰·厄普代克为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所写的前言(1991年三联版)。

          “在一个夏天的早晨,在我童年那传说般的俄罗斯,我苏醒后最初的一瞥,看的是白色内窗板之间的缝隙........”

          ----纳博科夫《说吧,记忆》第六章(1998年时代文艺出版社)

          “我在英国的大学岁月的经历其实就是我努力成为一个俄国作家的经历。我感觉剑桥与它所有著名的特征.......在它们自身方面没有结果,而只是为了铸造和支撑我富足的乡愁而存在的。”

          “很快我就离开政治而专注于文学了,我把《伊尔戈远征记》中的红色盾牌与蓝色闪电、普希金和邱特切夫的诗歌、果戈里和托尔斯泰的散文,还有探索与描述了中亚荒野的伟大的俄国自然主义者的精彩作品邀请到我剑桥的房间。”

          ----同上,第13章

          当然这些资料并不能说明纳博科夫是个俄罗斯文学家(其实说某国文学家的标准也很难界定,而且不同的时代各国文学本也有不同表现,纳博科夫的写作时代和我们一般概念中的俄罗斯文学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氏等已经大不相同----如果按江城兄的四个意识来说的话,其实也有商榷的地方,比如看纳博科夫的《普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说他只是俄国出身的美国或法国文学家,感觉有些偏颇了。我自己感觉他其实有很深的俄罗斯文学家(不得已又使用这个尚未界定清晰的概念)的气质。

          另外,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和他的自传《说吧,记忆》都非常好看,尤其《说吧,记忆》,写得非常诗意,在我读来,实在是一种俄罗斯式的诗意。

        • 家园 这个还是得看作家是多少岁当了侨民的

          艾萨克·阿西莫夫也出生在苏俄,但他3岁时就随父母到了美国,所以没人会把他的作品称为是俄国文学,哪怕说是侨民文学也不对头,尽管阿西莫夫本人并不讳言自己出生在苏俄的事实。

          不过纳博科夫是19岁才离开俄国,无论如何,俄国文化也给他的记忆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虽然我只看过洛丽塔一书,但我知道他是写过许多关于侨民的短篇小说与诗歌的,所以称他为侨民文学家并无不可。

      • 家园 抱歉,对于纳博科夫,除了《洛丽塔》外还没看过其他作品

        老实说,最初读这部作品时,我没有读出他的侨民身份来,也许是因为我有些钝感了,尽管他可算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代表性人物。总觉得在《洛丽塔》里,传统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要素被大为冲淡了,这也许就是与外国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侨民文学不同于俄国本土文学之处。

        • 家园 恩,

          传统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要素被大为冲淡了,这也许就是与外国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侨民文学不同于俄国本土文学之处。

          ----对这一段有些想法,对侨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提法也有些疑惑:标准?----对外国文化的接受程度?还是语言、结构、思想、写作技巧方面的特征?----俄罗斯文学的经典要素又从何而来,本身是否也处在变动之中?----如江城兄文中所说,同样是本土资源+西欧思潮互动的一个结果。唉,惭愧自己看书不及您多,做学问不及您认真,想写点感受还是觉得忐忑了,以后再说吧。

          还有就是以前读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我自己常想的一个问题是何以中国未能产生这样的文字?那时候有个学俄语的好朋友和我讨论过一阵子,她最后还是归结于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自己还没想清楚,呵呵。

          • 恩,
            家园 萝莉问题要结合11区

            江城先生对日本亚文化的研究使他在萝莉问题上有非常深刻的见解。

            应当强烈要求包子。

    • 家园 骑兵军

      呵呵

      犹太人的俄罗斯文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