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活在安达信的日子 -- hangzhou

共:💬31 🌺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有在PWC干过,但在三个地方

          和他们的人打过交道.

          华盛顿(北维州)办公室, 我的几个朋友在那里工作,一个朋友前PWC雇员已经愤然离开; IBM/PWC伦敦办公室, 做过一个项目,IBM遇到有稍微不熟悉的地方, 则被客户质疑, 他们不太明白自己在做的题目; IBM北京办公室, 拜访中国的几个金融机构的时候, 无论如何解释, 一般只被IT的部门副总接见,非常沮丧.

          从外部看, IBM的技术背景为它非IT Consulting带来了Credibility的问题,尤其是新客户; 对内而言, 文化冲突让一部分PWC的前雇员难以适应. 个人认为沐兄的问题对IBM的未来是个重大挑战, 考虑IBM为自己的长远战略转型的定位尚未能摸索出一条新路.

          但是IBM 希望自己的Consulting在中国金融财务咨询有重大突破,去年派了一个非常资深的雄心勃勃的女将到中国开发市场,确此君以前是IBM收购的第一个顾问公司的Co-founder.忘记了那个公司的名字, 好象叫Mind Spring.

    • 家园 【文摘】普华永道,两年足以了

        生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进去,城外的人想出来。如果没有发生安然事件,如果安达信还在,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也会写出“安达信,五年足已“的文章来。看着每年报名参加普华永道的人与日俱增,我知道他们早晚也会陷入围城的怪圈中。

        

        今年的2月份,我告别了普华永道,也告别了我为之奋斗了5年的会计师行业。临走的时候,我只写了一篇短短的“二月天,我和你告别“发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同事们。之后很多在项目中有过合作的朋友埋怨我:“你怎么只写了那么短的一篇文章?我们还等着你的长篇大论呢!“于是事隔3个月,在普华永道宣布了最新会计年度的薪水之后,我想,是写一写普华永道的时候了。

        

        我这绝不是趁火打劫。当初写“活在安达信的日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现在写普华永道,还是凭一时冲动。只有冲动的文字才是最真实的,只有冲动的时候,我才会深切的回味那难忘和难受的日日夜夜。

        

        2002年6月份,我带着悲伤、不甘和留恋被迫从安达信转到了普华永道(以下简称“普华“,先向以前永道的同事们致歉,谁让普华永道的名字太长了呢)。我知道很多以前普华的同事不喜欢我这么说,但是这才是生活真实的一面,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

        

        刚刚合并的时候,原安达信员工和原普华永道员工之间有着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一个是虎落平阳,一个是如日中天。我们不习惯普华的一切:低工资、没有加班费、行政部门过于庞大、没有海外培训等等等等。但是我们必须无奈的接受这一切:因为现在是普华永道发给我们工资。我们仍旧回味着安达信,用安达信的笔袋,用安达信的门卡绳、用安达信的圆珠笔、用安达信的思想。

        

        这不能全怪我们,普华粗制滥造的大篮笔袋上面印着非常突兀的PriceWaterhouse Coopers几个大金字,最初的门卡没有带logo的绳子,而是一条简陋的金属链子,为了省成本而一切从简似乎是我在普华学到的第一课。

        

        记得刚刚合并的时候,普华的合伙人给我们上课,主要是为了给我们灌输一些普华的企业文化和思想。一个合伙人非常不合时宜开了一个玩笑:“PriceWaterhouse Coopers这个名字太长了,我们想换一个简单点儿的,你们可以帮我们想一想换个什么?“台下立刻一呼百应:“Andersen!“于是对话在一片哄笑声中匆匆结束。

        

        尽管我们坚守着安达信的文化,但是我们毕竟只是一间大公司里几个小小的职员,在阿姨无数次的好心提醒:“别带安达信的东西,老板看了不高兴。“之后,我们依依不舍的把那一抹橙色留在了心里。

        

        生活在继续,项目在继续,上市在继续,停止的,只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那扇木门。(注:安达信最早的logo是一扇厚重的木门,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停放在平时培训的教室里)

        

        普华不给员工加班费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实。有人曾经告诉我们:虽然你们没有加班费,但是每年的6月份,你会收到一份让你欣喜的年度奖金。去年的六月份,我见到了那份据说会让我欣喜的奖金,但是我的感觉只有吃惊。我无法承认我加班的那些日日夜夜只配得到这个数字的补偿,我记得我们应该是Professional,而不是码头工人,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奖金的数字也professional一点儿呢?

        

        其实我知道普华的2003年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因为我们同大多数公司一样难逃非典的浩劫。 我可以理解,我也可以本着我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帮助公司度过这个难关,但是有人感谢过我们的帮助吗?至少发一封信寻求一下我们的理解吧。当公司在下一年继续用毫无保证的奖金来粉饰太平的时候,至少我是不会相信的。

        

        我无数次强调我是专业人士,所以让我们暂时放一放带着人民币符号的数字来讲一讲我在普华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吧,它令我毕生难忘:中外运空运。

        

        我一直想写一写这个项目,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如果说在普华这两年还发生了什么让我回想起来愉快的事情的话,那无疑是做空运的那段日子。

        

        那段时间非常辛苦,在客户的办公室里,我们一群人每天都要加班到夜里3,4点。那些人基本上都是以前安达信的遗老遗少,我们在凌晨3点多的时候给永和豆浆打电话要外卖,然后在凌晨5点多互相告别匆匆离去。那段日子既辛苦又幸福。

        

        我们的经理叫Malcolm,一个长得像小熊一样的香港人,有时候我会嘲笑他长得像世界地图,因为世界地图也是一个大圆圈外加两个小耳朵(如果你没发现的话那就找幅世界地图观察一下)。每每这个时候,Malcolm都会斜着眼睛看着我,然后拖长了声音念一句:“V---icky---。“

        

        Malcolm每天和我们一起加班,尽管有时候他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他坚持要陪着我们站最后一班岗。有一天他实在太困了,竟然躺在客户的桌子上睡起觉来,还轻声的打着呼噜。我们伴着他鼾声的节奏敲打着电脑一直到早上6点。

        

        我们的这个项目一共有40多个分公司和子公司,最初在合并报表的时候只有5、6个人做,工作量很大,能按时交稿就不错了根本没办法计较质量。但是这些理由只有我们私下里发发牢骚的时候说一说,老板们是不会听的,他们会说:“你是一个professional,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借口可言。“生活是残酷的,如果你没能赶得及Deadline,那么你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你赶在deadline之前死翘翘了。

        

        我必须承认,空运组最初交的功课不是很合格,数字不合理或者和报表对不上,要不然就是合并报表没抵平。我们所有人每天在老板们和Central Team的质询下惶惶不可终日。那个时候我们腹背受敌,前有Central Team的利剑,后有客户放的冷枪,唯一安慰的,就是组里的这些同事尚存着一点点幽默的本性,大家可以一起讲讲笑话开开心。

        

        作为空运审计组的一员,我努力尽我所能鼓舞大家,推行“爱心政策“,让频繁的加班和熬夜不那么枯燥。我们辛苦,但是我们齐心团结;我们同别的同事拿着一样的薪水,但是我们士气高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薪水的多少不是让一个人高兴或者伤心的唯一因素,协调的关系,融洽的合作以及彼此之间的支持才是向前进的关键。

        

        我相信后来空运组交的功课是进步很大的,空运组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有责任心,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要捍卫集体的荣誉。每做完一个科目的底稿大家都会彼此通告一下,并且向我保证:“检查过了,绝对合格。“

        

        总之,那段日子过得艰苦但是温暖。

        

        我早该知道这样的日子过不长久,但是没想到结束得这么快。半年之后,普华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哦不,是人员流动,Malcolm被强行列入了流动的名单。

        

        说道普华就不得不提那次大规模的裁员,哦不,是人员流动。那是SARS刚刚过后,又正值淡季。大批长期在外出差的同事回到了公司,平时冷冷清清的公司立刻热闹非凡。估计是哪个老板平时看惯了空桌子和空椅子,猛然看到这些桌子和椅子突然都被人占上了,一时间有些接受不了,于是想到了一个让这些桌子和椅子再度空起来的绝好计谋:减少人员。

        

        于是很多同事接到了公司的通知:“您是不是可以考虑到别的公司去发展了?“我没有接到过这样的通知,也没有采访过具体的过程,所以我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下当时发生的事实。

        

        很多人告诉我:公司让我走人了,想拿违约金就别要Reference Letter。然而在对外宣布的时候,普华非常低调的宣称这是正常的人员流动,是员工自己的决定。我相信这最终是员工自己的决定,普华只是给他们提了个醒儿。

        

        桌子椅子又空了,一切趋于平静,然而中国银行上市项目却在这个时候杀入了青黄不接的普华,抢人大战正式上演,普华上下一片血雨腥风。

        

        我曾经目睹过无数经理抢人的经过,有摔电话的、有指着鼻子骂的、有到合伙人那里告状的。普华的员工终于尝到了受宠若惊的滋味,没人会让你们走人了,做的再差的人也有一长串儿的经理等着要。于是普华又作出了一个决定,把以前流动走了的人再打电话找回来。大公司就是大公司,连HR都没有闲着的时候,前脚放走的人后脚就要请回来救火了。

        

        我一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evaluation来评估HR的partner,人员的流动率还是员工的满意度?如果是前者,那做变动分析的时候也许他会遇到麻烦,总不能解释说是由于自己目光短浅而做了一项错误决定导致现在的人员变动异常吧?如果是后者,我可从来没有填过什么调查员工满意度的问卷。但是员工如果不满意那HR存在的目的又在哪里呢?

        

        做Partner,就要做HR的Partner,几千员工由着你折腾,但是你也要有抗住千人所指万人唾骂的能耐,撒谎的本事和活稀泥的本事都不能差,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几点,那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PWC HR Partner的接班人了。

        

        Malcolm走了之后,接任空运组的另外一个经理找我谈了一次话,她说:“Malcolm走了,我们没能力挽留他,我知道你们做的很辛苦也很努力,但是有些事情没办法讲出来。“我的泪水喷薄而出,我真的不想在外人面前流泪,即使当初我做的那么辛苦,我也是笑着过来的,是呀,有些事情没办法讲出来,那份辛酸只能自己慢慢体会。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知道人的一生一定会经历很多痛苦和挫折,所以在任何困难面前我都没有低过头,直面人生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虽然在这次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中我个人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是做为一个项目经理,项目组里任何一个人的去留都会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荡。

        

        整个普华上下怨声载道,我个人认为是这种丧失理智只顾眼前的错误策略导致了普华的大多数员工士气低糜、垂头丧气,完全没有达到杀鸡敬猴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被人事部强行请走的员工不都是做的很差的。

        

        尽管经过了这些波折,尽管我越来越感受不到公司的人文关怀,我仍旧在努力尽职的做我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二月是个很好的月份,我终于在二月选择了离开普华,离开这家沉闷、压抑、士气低落、员工怨声载道、没有激情的公司,我只是简单回忆了短短的不到两年光阴,就找到了无数个让我离开普华的理由。

        

        普华,两年足以了。

      • 家园 文章主观性太强。

        每次合并都有裁员。1998年和永道合并时裁过一次。2003裁人应是由于与安达信合并的结果。 大公司合并裁员并非稀有之事。搁PWC就成怪事了。。。

        PWC加班,JUNIOR是有加班费的。SENIOR以上没有,但PAY并不低。年薪以14个月计的。

        80年代后出生的人,心理承受力,敬业精神不及前人也是事实。比较娇气,较为现实计较。做IPO,最苦的是做中国油田的那批。1999年裁员1/3后,业务量增加,兼有企业文化冲突的干扰,当时的员工,一周七天,每天凌晨3,4点睡,也没见士气象现在这般低落。即使后来走了一大批人,也不见有人象现在的员工这样,四处散播充满主观意见的文字。毕竟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苦也有甜,好聚好散不好吗? FIRM里,教会了你怎样作一个PROFESSIONAL 的人,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共事,互相激励,取长补短。。。真的就没有值得回忆,留恋的地方么?太过计较,才会放眼望去,无一处可取。难为自己,又是何必?

        • 家园 XueLing好久不见,欢迎常来
        • 家园 兼听则明

          五大和MCs每年都在裁人,每年20%。八年后你只有17%的可能留下来。只是他们不这么说罢了。公司不合并在裁人,合并的时候裁的更多。为何?因为这个行业没有scalability.一个人当俩个或三个用,才能降低成本。年纪轻的好,因为工资低,能加班。年纪大了,工资得加,但加班肯定比不过年轻的,成本会高很多,所以每年都得裁,美其名曰“优存劣汰,自然竞争“。裁人,简单的裁人,但里面的黑幕又有多少?天知地知,partner知,你不知,我也不知。

          年薪以14个月计,那你们的hourly rate又是多少呢?

          80年代后出生的人,心理承受力,敬业精神不及前人也是事实。比较娇气,较为现实计较。

          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但估计会引来很多鸡蛋,砖头和西红柿。就算你的观点是对的,那只说明他们更聪明,对这个社会看得更准更透。公司对员工没有loyalty,凭什么要员工有loyalty?总不见得规定被强奸的人在回忆录中只能写被调情的部分!

          毕竟是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苦也有甜,好聚好散不好吗? FIRM里,教会了你怎样作一个

          PROFESSIONAL 的人,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共事,互相激励,取长补短。。。真的就没有值得回忆,留恋的地方么?

          FIRM给她工资,教她怎样作一个PROFESSIONAL的人。不错,但她也尽心尽力,问心无愧。这是一个平等的交易,没有谁欠谁的问题。你让她走,凭什么还要她为你歌功颂德?凭什么还要她为你再骗别人如果她觉得被骗了?

          太过计较,才会放眼望去,无一处可取。难为自己,又是何必?

          不再计较,不知对于错,更不知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那才可悲呐。不难为自己,还能难为别人?能发现自己无一处可取,那才是可取之处。

          您跟她的position不一样,所以看法会截然不同。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的是看的角度不同。

          以上纯属灌水。。。

          • 家园 嗯,可以商榷。

            因电脑时好时坏,只有打到哪算哪了,失礼之处,还请多担待。

            不逐条回复了,简言之,我的想法是:

            往者往矣。我们固然需要时常反思,但更重要的,是应向前看。人生就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个中有甘苦,有平有坡,都是可以珍藏的回忆。很多事,过些时日,跳开来看,就会发现当时已惘然的状态。所谓‘当局者迷’,当事人意气之时,总难免有所偏颇。

            我也曾经历过她现时的心情,毕竟曾经这般全心全力的付出,一段青春无悔的岁月。现实的残酷,不是一下子便能消化的。只后来回想,觉着FIRM当时的作法,也是无可厚非,环境所迫而已,

            至于八十年代出生一说,我不想多争了。前后相差三,五年,VALUE,ATTITUDE真的相差很多。有人说: 89年后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了,我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的。我回来后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各自验证着我的前述观点。至于‘聪明’一说,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后面有些,你是误会我了,就不多叙了。

            近日手头事多,如有问题,怕不能及时答复,尚请包涵。

            XueLing 上

          • 家园 嗯,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感觉上安达信要比普华大方些,呵呵

        • 家园 XueLing好就不见,别来可好。看来是从五大会计事务所出来的行家

          以后多给我们说说。

          • 家园 劳您记挂了。

            我一切都好,只忙得有些浮躁。修心养性的时间少了许多。见风雨兄几篇文字,写得很精彩呢。在这儿一并鼓个掌,呵呵。加油阿!

            有空一定会多来向大家讨教的,到时还望不吝赐教才好, :-)

            借花献佛一首, 希望你会喜欢。

            [RM=450,320]http://database.gcomputing.com/store/2004151314052697.swf[/RM]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