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四十六章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卻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的话,把跑的马都赶来用于耕作,天下无道的话,怀孕的马也被用来征战。

      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婪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知足其实是最富足的了。

      [评析]

      反对战争,反对不知足,战争是为了夺取更多的财物,这种贪婪这种不知足是最大的祸害最大的罪过。知足之足乃常足矣。老子在这里提倡的知足是对物质方面的倡导,而非精神领域里的追求。而常人也往往就在物质方面容易陷于不知足的迷境。

      本章可以与前面的四十四章联系起来理解,也可以与更前面的三十章三十一章一起来读解。

      【09重读】

      知足之足,常足矣。

      嗯,无欲则刚,可以归为同类项。

      联系到44章,要保持内心的清静:知足,无欲。通俗地理解就是,当浮躁和兴奋的时候,问自己内心一个问题:你到底想要什么?

      于是,就会OK了,清静下来了。

      2009-6-5

      关键词(Tags): #知足之足
    • 家园 【原创】四十五章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 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静胜躁 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有成就的东西好像是有欠缺,但是它所起的功用却是不会衰竭的;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有空虚,但是它的作用确无穷无尽;

      最正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善辩的好像是木讷的。

      清静优胜于浮躁,寒冷好过酷热,清静可以让天下安定。

      [评析]

      本章可以和四十一章合并的。老子真是一位最善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高人啊。

      【09重读】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最近刚结束一件事情。其过程却是浮躁和酷热的,我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燃烧,同时也燃烧了很多人内心的激情。最后我动用清静之心,使得一切都安定下来。结果究竟是成就了好事还是没有成就,仅从表面,却看不出来。因为,我看到了各种可能的结果,其中一些,在实现中,其中一些,暂缓实现。

      一件事情,其实是有多种可能的结果的。我得出这个结论,不是假设,而是对现象的一种描述。尤其是对一些开放式的事情来说,各种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得出至少一个结果。所以,要从一件事情中走出来,好像只有一个办法:让内心保持清静。选一个自己最愿意接受的结果,即可。

      由此推理,从这个角度理解简单生活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放置于各种无限可能中。

      2009-6-5

      关键词(Tags): #清静为天下正
    • 家园 【原创】四十四章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译文]

      名声与身体哪个更亲?身体与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声财物)与失去(身体生命)哪样更不好?

      过于爱惜(名声)过于吝啬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收藏财物必定要招致重大的损失。

      知足不辱(怀疑本句有误,三十三章有“知足者富”,二十八章有“知其白,守其辱”,为了准确地理解,有时间的话,对于“辱”字的含义,还是需要好好地考证一下的),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也不是很明白,可回头见三十二章的翻译)

      [评析]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老子是重视身体健康长寿的,本章的主要意思就是贵身。没有身体没有生命,名声和财富都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钱财和名声其实都是身外物。对于身外物的过分爱惜,会导致身体的消亡。这个道理其实已经被现在所公认了的。古代提倡这个,现代也在提倡这个。不过,大多数人是在身体快不行了的时候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其中的含义。常人之所以成为常人也就在于此。

      老子其实也没有否定对名的爱和对货的藏,他提醒的是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把握好分寸,是可以长久存在的。而对于什么是合适的分寸,似乎是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在每个人的身上。身体是需要自己去爱惜的,而只要一个人真正地爱惜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度的。可惜,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意识。即使是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多数也是从外部找原因和找对策,多数非常情愿地把损坏了的身体交给医生去处理,这其实不是真正地爱惜自己的身体。

      【09重读】“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解释为: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收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招致祸害,这样才能是自己健康长寿。

      老子贵身但不否定名利,在我的理解来看,否定一样东西,其实是会产生反作用的,被否定的对象,会起反作用,一旦起作用,不管是正的还是反的,就说明没有被真正地否定。真正的否定,是不否定也不肯定。这个,做起来是很难的。比如你不去肯定和否定名利,但是当它们找上门来的时候,你就需要有个判断,这个判断,没有相当的功力,是判断不准确的。一旦不准确,那就会产生作用,不管是正向作用还是逆向作用。

      其实,在身和名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很难区分,连体婴儿似的。

      而对比一下,此两者,个人相对能把握的是小小的身体,名这个东西,涉及到太多外在的参照系,反而是相对难把握的。因此,贵身,把握自己最能把握的。是最稳妥的切入点。2009.6.5

      关键词(Tags): #贵身
    • 家园 【原创】四十三章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奔走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无形的力量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好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达到的。

      [评析]

      本章没有什么新鲜的论调。主要在讲无为的好处,强调无的意义。但是对第一句的翻译和理解还是需要提一提的,本句虽然老子没有提到一个水字,但是一般人认为本章是在以水写道。我认为似乎是,但是也不是。老子不提水,说明他潜意识里并不认为水是至柔的。如果水是至柔的,那么老子看起来未免也太狭隘了。洪水肯定不是柔的,老子的时代洪水还是会爆发的。所以,尽管在译文里我勉强翻译成那样了,但是要是翻译成和水有关系的,我在理解上还是愿意这样地“曲解”一下:天下最柔弱的水,驰骋起来就变成了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了。呵呵。

      【09新解】

      今天对“无为之益”的理解。最近我像太阳一样,一直在燃烧,由于消耗太大,所以,坚持到昨夜,就不行了,在昨晚开始睡了将近9个小时之后的今天上午,起床后没多久,又坐在沙发上睡着了,是坐着睡过去的,睡了差不多2个小时。如此一来,元气恢复了许多。睡眠中,人体在不停地进行自我修复。这就是今天我从“无为”中的获益。呵呵。

      今天对“不言之教”的理解。今天跟某人简略说了一下最近的感受,但是却被无情地教育和打击,说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我应该冻得潜龙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说话,仅仅是说话,不足以解释我的状态,很多时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不过这件事也是好事,让我有机会体验一下被否定的感觉,以约束自己的热情无节制地燃烧。

      今天,应活动组织者的热情邀请,我参加了512千人烛光晚会,我在场地外圈独自坐着。会后,组织者问我对晚会的评价,我实话实说:在两三个小时之中,竟然没有感动人心的时刻,反而有亲人或余泣,他人亦已歌的味道。倒是在场地的周边,看到小朋友写的爱心祝福,我拍摄了一些。这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外链出处

    • 家园 楼主有毅力,花
    • 家园 【原创】四十二章

      四十二章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沖气以为和

      [译文]

      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背阴向阳,阴阳之气相互激荡而形成和的状态。

      [评析]

      本章较抽象,老子在谈论道和宇宙万物的关联。其实也是在描述以道为核心的一个世界生成的景象。真要认真地解读本章,需要看完整个八十一章,再联系相关的章节,来整体地看待老子的道的世界,简单而又玄妙。

      【09新读】

      “一”在三十九章很详细地出现过。本章给我的感觉是,很洁净,很明确,老子的哲学体系的基本元素(一,二,三,万物,阴阳,和)及构成链接关系的关键词:“生”。

      生,和,这是两个很舒服的字,生,生命,生长,生生不息,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感觉;和,和谐,和气,和平,平和,和蔼,和悦,很包容很自在的状态。道,是很纯粹的存在,充满巨大的能量,却能神妙地化育一切,让其以最合适的状态呈现。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天下万事万物,其本质,莫不如此。

      道,很好很强大。

    • 家园 【原创】四十一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勤而动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立即努力去行动;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受到这样的嘲笑,就不是道了。所以《建言》(或格言,立言)里有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像是暗昧不明;前进的道像是后退;平坦的道像是崎岖不平;高尚的德像是低下的河谷;广大的德像是不够,刚健的德像是松懈疲弱;质朴纯真的好像是易变浑浊的;最洁白的好像是玷污弄黑了的;最方正的好像是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是最后完成的(注:这个“大器晚成”的解释个人认为需要考证一下,按照通常的译法,本词在本章出现显得不对劲,本词不放这里似乎更好。我怀疑“晚”字是否是另一个字。)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响声的;最大的形象是看不见形迹的;道(虽大)却幽隐而没有名称。但只有道,才善于创造万物并成就万物。

      [评析]

      不笑不足以为道。由于道隐无名,道隐藏在那些在常人的视野里低下卑微的现象背后,难为常人所理解。当不理解的现象表现过于离奇的时候,闻者是会因为表示不相信而大笑的。比如,当老子指着污垢说这其实是最洁白的东西的时候,当老子闻着臭气说这是天下最香最好闻的气味的时候,当老子指着崎岖的小路说这其实蕴涵着最平坦的大道的时候,当……的时候,一般人听了,不哈哈大笑一番恐怕是不正常的。

      但是由于老子不是一个疯子,所以,当一个不是疯子的人严肃地表达与常人不同的观点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认真听认真去感悟的,这其中能悟道的人就是老子眼中的上士,不是很明白的人就是中士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人是有层次的。老子允许不懂道的人对道表示哈哈大笑不以为然,或者对道表示半信半疑,或者对道表示身体力行。这些都是可以的。知道的人知道,不知道的人不知道。道是自然无为的,不会强迫人去理解去遵循的。人在道的面前的不同态度决定了自身的上中下之分。

      (注:这个“大器晚成”后来发现有个版本是“大器免成”,这就对了!最大的器物是永远也完不成的。2005。5)

      【09新读】

      道,只有真正知行合一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其存在,知行合一的程度越深刻,对道的体悟也越深刻,对道的体悟越深刻,就会越来越倾向于知行的高度合一。这是上。

      这些年,遇到的真正的高手,都是知行合一度极高的,上人。不过,大多数则是芸芸中人,倒是很少碰到哈哈大笑的下人,我想,对哈哈大笑,若解释为不停地质疑和异议、倾向于夸夸其谈而缺乏行动力的话,那么,此人群甚众。

    • 家园 【原创】四十章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译文]

      反,是道的动;弱,是道的用。

      无生了有,有生了天下万物。

      [评析]

      反,在本章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见二十五章“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反同返,其义同,可作“相反”,也可作“返回”。蕴含相反相成、返本复初之义。“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法则是“反”,反着来,因此在这里,我更倾向于理解为相反,而不是返回。为什么呢?经过对前面各章的理解积累,我感觉“道”十分喜欢走向与实际表现的现象刚好相反的一面。它喜欢把居于弱势的弱者推向比强者还强的位置,让强者最后被弱者胜过,喜欢让有变无,让无生有,就是说,道喜欢把现象颠倒,让现象展现其刚好相反的一面。本章虽然没出现“强”,但提到了“弱”,在强与弱之间,道站在了弱的一边,实际上也是站在了真正的强者的一边,因为柔弱能够胜过刚强。对道来说,让柔弱胜过刚强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因为道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有和无,参照第一章第二章)

      【09新读解】

      此时此刻,我看这两句话,感受却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对道之动和道之用的动和用均没做解释。现在,我发觉依然不用解释,有的字,再继续解释,就更费解了。这里,动就是动,用就是用。为什么我这么确定呢?

      因为感受到了反和弱的存在。

      反,现在理解,同时含有相反和相成之意。道之动的规则是“反”,相反相成,反和成同时构成了符合道的意义的动。仅有反或仅有成,不是道之动。

      弱,现在理解,不是真正的弱,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弱,老子词典里的弱有两层涵义,1是众人眼中以为的弱,2是道的常有体现,假象。而事实上,往往是那样的“弱”之中,成就真正的强。在道的“反”动之作用下,弱生了强。

      天下万物,莫不如此,归根结底,都生于“无”。在众人以为“没有”之中,出来了“有”,及源源不断的“有”们:万物。

    • 家园 【原创】三十九章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生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 将恐裂 地无以宁 将恐废 神无以灵 将恐歇 谷无以盈 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 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 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 此非以贱为本邪 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译文]

      从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明,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

      推而言之,天要是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崩裂;地要是不能保持安定,恐怕要崩溃;神要是不能保持灵明,恐怕要消失;河谷要是不能保持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要是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灭绝;侯王要是不能使天下安定,自己怕是要跌倒垮台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不就是贵以贱为根本么?难道不是吗?所以最高的称誉是无法称誉的。因此(得一者)不愿意自己像尊贵的玉那样华丽,而宁可像粗劣的石头那样坚实。

      [评析]

      本章在讲“一”。前面的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里提到的“一”看起来与这里的“一”较为接近。这里老子没有提到“道”,看起来却是和讲道毫无二致,因为这“一”看起来和“道”实在是区别不大。跳过两章,看到四十二章的话,就能明白原来“一”是“道”生出来的。得一就是得道。不得一就是离道。两种情况分别会导致什么,这个和前面各章反复阐述的论调是一致的。

      对人的表现而言,得道就是要居下守贱,即使是变成石头,也要选择做不起眼的石头,而不做美丽的玉石。

      所以,本章似乎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言论。老子大概是说腻了道,用一来替换一下罢了。

      -----

      09年读后感:

      最近,跟人在谈话的过程中,能时刻感受到内在的“一”,内在和外在的高度一致,从内由外的高度一致。而且,我这种“一”,产生很重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能感受到内在巨大能量的存在状态,蓄势待发的状态。非常非常的有意思的是,我能感受到我是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我能明白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范围,而且我是与更大的整体和谐一致。当我感受到自己的这种状态的时候,周围就出现了相关的人和事,都是支持我的力量。全部的感觉是:震撼+愉悦。

      生命,真是太神奇了。值得歌颂。

      2009年4月27日

      关键词(Tags): #内外的一致
    • 家园 【原创】三十八章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其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其实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自以为有德,所以实际上是无德的。

      上德,表现为而真是无为,下德,表现无为而其实是有为。

      上仁,表现有为而其实无为,上义,表现有为而其实有为。

      上礼,假如有所作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就会伸拳头掳胳膊强迫别人屈服。

      所以失去了道之后才出现了德,失去了德之后才出现了仁,失去了仁之后出现了义,失去了义之后才出现了礼。

      而礼这个东西,是忠信浅薄、社会动乱的祸首。

      所谓“前识”(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表现,是愚蠢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敦厚而不流于浅薄,笃实而不流于浮华。所以是舍弃浮华浅薄而选择敦厚笃实。

      [评析]

      本章开始道德经的德篇。这里讨论了德,仁,义和礼,德在这里是接近于道的地位的,这个从前面的十八章“大道废”了之后不是“大德出”,而是“有仁义”,还有就是二十一章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以看出,德是可以和道相提并论的,并且是大德,或者说是孔德。这个在老子的言论里都是统一的,同样统一的是老子对仁义和礼的鄙视。仁义在前面都得到了应有的抨击,而礼虽然才第一次出现,却得到了比仁义更为低等的待遇。礼在老子的视线里,实际上是最不自然的一种东西,不仅有强烈的目的,而且带着强迫性。礼是和道的距离最遥远的一个存在,也是引起混乱的罪魁祸首。至于“前识”,其实是“智”,这个在前面得到过评价,在这里老子也顺带地说了一句,就是这里的智慧,实际上是真正的愚蠢的开始。

      由于实在和老子的时代相去甚远,无法切实地去体会去理解老子为什么这么强烈地排斥仁义礼智,无法去体会那时候的仁义礼智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表现了,根据前面的文字来推测,大概老子的时代,仁义礼智正在泛滥,并且离开道的轨道很有距离了。所以,老子很不喜欢这种浮于表面的不道德的东西们了。

      ------

      有几天没写这个了。

      今天去见了一拨熟人。被他们盯着跟他们聊了十个小时。要是录下来,是很好的资料。可惜了。聊的是他们的一些具体问题(我在一些非我同学老师之类的小圈子里被当做家庭教育心理问题专家来崇拜的嘿嘿),而其中有人做文史哲学类图书的编辑,他最后给我的评价是:“阿虫啊,感觉你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了。”哈哈我有点飘飘然,在某些被崇拜的场合,我临场发挥会是相当地惊人。要知道,我其实心里很清楚知道自己在这话题领域连十分之一瓶醋都说不上。不是谦虚,是真的这么认为的,后来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很多的。不过在往道的方向奔,那倒是真的,否则我天天读道德经干吗呢。道德经是个好东西,开智慧的。当然跑步也是个好东西,也是开智慧的。现在发觉做什么都是好东西,都是开智慧的。

      现在再读这章,我有一个发现,就是说呢,道呢,其实就是道,实在理解不了,就研究一下德,只有它离道最近。而关注任何其他的东西,仁义礼智,这些,都只能是其次其次再其次的层面,越执着那些,离开道会越来越遥远。我今天在帮助他们分析他们的问题的时候,也有一个发现,就是说呢,其实每个人都讲了很多很多问题,而我看到的,其本质问题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关于这点,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为啥他们那么聪明的人都发现不了呢?共同的原因只有一个:只缘身在庐山中。纠缠于仁义礼智的包围中,跳不到道德的层面去看。每个人,都有自身这样那样的盲点,我们目前的能力,都无法离开自己去看自己,所以,才会有人的社会性这个特点,周围的群众都是来帮助自己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那一些盲点。

      群众今儿都很感动,我的“英明指点”触动了他们看到问题内部真正的内在伤痛所在。

      今儿消耗太大。

      回来一看今天的本人星座运气分析,一看,晕菜~~原来,一切都是天上的星星指导我去做的!!!!

      道可道,非常道。

      Healing conversation

      Under this influence all forms of healing and being healed are especially favored. This influence is also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every type of operation on body and soul, whether you undertake this on another person or on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you, you can have deep conversations about those sore points which we all have and which make us react very sensitively to some things. It would be only too human to avoid this situation for fear of the pain connected with it. But, of course, you should not do so, as healing and becoming whole demand certain preconditions which are not readily to be found, but which are, during this time, especially favored.

      关键词(Tags): #伤痛的根源#道德经
      • 家园 道德仁义礼法,身家国天下...

        老子第三十八章名句,从来人们放不下的: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加上我们春华社学习时候“抖胆”续的貂: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兵。

        这些所说的,都不是指某个施政者。正如读经的网友们所指出:一个施政者,无道怎么会有德,仁,义,礼等?!

        不才原某以为,这说的是大大小小的社会系统:是家国天下,还包括每个人的自身。

        道:顺其自然,自然=本来就如此,无善无恶;

        德:蓄养化育,遵从自然,虽然/即使不全知道;

        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类之间的广泛的爱;

        义:做不到广泛的仁爱,不要“普世”,那么在所处的团体里,进退攻守,协同守义,至少彼此之间可信可靠,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走到一起,共同努力。例如水泊梁山的所谓兄弟们之间;

        礼:当仁义都不能作用,只能靠礼节来规制人与人之间的交道,只要还守礼,社会也还能有个规则,不乱。例如日本,小岛之国,资源有限,气候恶劣,了解和接受人性之恶之后,强调礼,有很好的效果;

        法:当礼的面具都撕下来,严刑峻法可以规制社会,所谓乱世用重典;

        兵:凶器也,君子不得已而用之。法度不行,只有杀伐。

        接下来,我不想说国与天下,只说一家一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是这个阶梯逐渐等而下之的。

        我小的时候,姐弟三人吵起来,去跟父母告状,母亲忙乱之中很生气地说:我没时间给你们断官司!大孩子能不能有个大的样子,照顾下小的呢?

        —她在呼吁比法高一层的礼与义。当我们做不到礼与义的时候,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忙里忙外又没空开设法庭,气急了就把我们打一顿

        有时候反而唤起了我等三人之间的仁与义气

        说说一个人的身心吧。也是复杂的系统。

        渴了喝水,饿了吃饭,累了休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这是道。自然而然。

        知道照顾自己,饮食,卫生,锻炼,男女。。。这是德。

        当有了外界压力,赶工啊,赚钱啊,亲戚朋友之间的攀比期望啊,等等,就失道失德,开始对自己“狠一点”了

        可是,尽量要适当地爱自己一些,不是说穿金戴银买名牌,是仁义。

        当暴饮暴食都成了工作需要,

        当感情生活都加入了戏剧化,仿佛要炒作给谁看,

        自己已经对自身不仁不义了。

        这时候,亲人朋友们,社会的规则,那些外界的约定俗成的期望,反而成了有利的约束:礼。

        突破礼的约束规制,例如吸毒,就只有法和兵来处理了。

        阳历新年期间写的,刚看见懒虫妹妹也读道德经,回在这里支持下!祝所有读此帖的朋友们身心康泰!身修家齐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 家园 【原创】三十七章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侯王如果能够守道,那么万物都会自我化育,万物在化育的过程中如果想有所作为,我就用无名之朴(道)来镇住它,这样,它就没有欲念,从而保持安静的状态,这样,天下就自然太平了。

      [评析]

      虽然关于无为无不为从开始就提出来了,但是这里开始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至于其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了,前面都已经讲得太多了。

      (以上各章在上海完成于十一中旬,以下四十三章于12月22日至24日一口气完成于北京)

    • 家园 【原创】三十六章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合,必定先要开放,想要削弱,必定先要增强,想要废除,必定先要兴起,想要获取,必定先要给予,这是小小的道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刑法政令),要深藏不露,不可以轻易施加于百姓。

      [评析]

      柔弱胜刚强是本章的主旨。柔弱所以能够胜过刚强,并非柔弱本身决定的,而是因为柔弱和刚强之间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柔弱是刚强的未来态。如果把刚强看作有,这里的柔弱就是无。老子一直是这样来看待有和无的关系的。

    • 家园 【原创】三十五章

      三十五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译文]

      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来了但不加伤害,这样就平安无事。

      音乐和美食,能让过路人停步,而道呢?说它,平淡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总用不完。

      [评析]

      说的是道貌似平凡,而作用却是不同凡响。

      老子反复反复地用不同的语言实际上也是差不多的语言讲他对大道的理解,这样能起到的一个效果是在常人的大脑里留下对大道的深刻印象。很像现在的很多家长和老师用大道理教育小孩。这样也许能够起到一些作用,至少让小孩能够判断出什么是大道理,大道理总归是对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而小孩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领会大道理里面的意思,那恐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从认识到最后亲自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过程。

      老子显然是很清楚他的教育对象的理解水平的,他这么做,是不是希望别人用一生来理解他的道理呢?也许是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