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教弟子做贼 -- 履虎尾

共:💬33 🌺4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俺有这套书,星座图不见的有。莫非。。。?
    • 家园 郁达夫的这个弟子是不是沈从文啊

      我记得他还写过一篇教人做偷的文章的.

      • 家园 不是沈从文,

        见郁达夫文选――《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

        • 家园 记得<沈从文传>中说的是沈从文

          转一篇文.

          http://www.guxiang.com/wenxue/sanwen/xiaoyuan/200207/200207020037.htm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沈从文

          柳哲

          沈从文(1902-1988),系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位曾经在北大旁听而最后成为北大著名教授的北大边缘人。1923年前后来到北京,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抗战爆发后,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主要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1923年的夏季,沈从文由故乡湘西到北平求学。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部分学识都是自学得来。他那时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小学毕业。

          沈从文来北京的最大目的,是要学习新知识,为此,他也曾满怀希望的报考北大。但他太穷,两快钱的报考费还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由于他基础太差,结果名落孙山。主考官十分同情他,所以例外的把他两块钱的报考费退还给了他。但这并没有让求知欲很强的沈从文绝望和气馁,他发现了一条最佳求学捷径--在北京大学旁听,并一如既往的做着他的文学梦。 当时,北大其开放的办学方针,学校的大门向一切渴望学习的有志之士敞开,不仅允许他们自由地听课,甚至允许旁听生们使用北大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当然,外借不可,在这一点上还算"内外有别")。因此,当时的北大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为数众多的求学之士,旁听生的实际数量甚至要超过在校生。据传有这一个笑话--某门课程听者众多,很令先生欣慰,不料到了期未考试时,却只有一人前来应考。原来,那诸多的听课者,都是旁听者,正式生只有一人。

          沈从文便是北大那庞大的"旁听大军"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沈从文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主要选取中文系、历史系、日语系等的课程进行旁听。数载的旁听生涯中,他以塞其务实的态度虚心求学,努力汲取知识的宝贵营养,使自己在各方面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为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沈从文在北大更大的收获,是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学上的挚友、同好,如冯至、黎锦明、陈翔鹤等,他们互相切磋、交流、激励,沈从文在彼此间的相互熏陶之下,就此走上文学之路。

          沈从文在此间的文学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这位天才的作家在起步时,也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一样,屡屡遭受退稿的厄运,幸运的是,北大的几位教授慧眼识珠,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郁达夫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作家,同时在北大兼任教授。沈从文在创作上屡受挫折之际,给郁达夫写去一封求助信,向他探寻、求教文学创作的奥秘。

          令沈从文喜出望外的是,郁达夫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亲临沈从文栖身的小屋"窄而霉小斋"。看到沈从文窘迫的生活,郁达夫在慷慨地资助他衣物、钱,还亲切的邀请沈从文吃饭,席间谆谆指导沈从文创作。但郁达夫深感于沈从文的贫苦,遂以此为题材,写了那篇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致一位文学青年的的公开状》,告诉象沈从文这样贫困穷苦的文学青年,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为了活下去,要么从新回到老家去,要么就心甘情愿的去做小偷,从而对当时不公的时代发出了绝望的诅咒。这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 。

          除郁达夫外,北京大学的周作人、辜鸿鸣教授等,都曾在创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对沈从文给予大量热情的帮助与扶持。他们都非常赞赏沈从文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并积极向文学界推荐、引介沈从文。在他们的大力提携下,沈文从很快结识了徐志摩、闻一多等文学界名流,并为其接纳、包容,从而一步步跨进文学圈,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通过他毕生的努力,最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 家园 不大可能教沈从文做贼。。。

            记得沈从文出道以前九岁看杀人,十四岁为副爷,是当地黑道上的一位老大,有名分的。沈家在当地世代强梁,沈从文兄弟中神枪沈荃是竿军大爷,招安后做到陆军中将!只不过沈从文真的从文了,才没有哪个派出所找他的麻烦吧。。。

            这沈家兄弟应该属于大盗侠客,学习做贼,只怕要反过来教郁老师才对。

            [那沈从文的历史问题开个玩笑,和虎老师逗着玩儿]

            • 家园 萨兄雪兄过年好!

              郁达夫先生的文章,还是多年前读的。写这篇小帖时,也没有重新翻阅,仅仅是凭着记忆。(萨兄雪兄莫笑:俺摸电脑才三年,学会用GOOGIE,知道有个GOOGLE不过才一年光景。)天寒水兄第一次提出问题时,俺本能地回答曰:不是!因为俺记得,在郁先生的书里没讲啊。待寒水兄二次提出时,俺去图书馆特意翻看了《郁达夫选集》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也不见有此记载。虽然寒水兄给出了“连接”,俺还是认为,到底是不是,证据不应该从关于沈从文的文章中来,而应该从有关郁达夫先生的材料里得出;因为,用我等市井之人“攀附”心理来判断,只会是沈攀郁,而不是相反。而当今的文人,扑风捉影、道听途说的现象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另人无法相信他们。所以,也不敢立即回答。今天想起GOOGLE,便对有关郁达夫先生的词条进行检索,在检索中,还是没有关于此事的痕迹。再细细地检索沈从文先生,检到了沈的自传,沈先生的自传里有此事。既是“自传”,则可以肯定,则沈从文先生绝不会记忆出错也。于是,可以定案了。

              愚腐啊,见笑了。

          • 家园 寒水兄过年好!

            又查了查,您是对的,多谢了!

            • 家园 虎兄也过年好

              万事顺意!

            • 家园 让我想起熊十力与废名打架一事了

              废名(冯文炳)是周作人最得意的三门生之一(另两位是谢冰心和俞平伯),在北大教中文和论语。熊十力大名鼎鼎,不用介绍了。有一次他们在废名的书房就一个问题激烈争论起来,大吵大闹之余又动了手,最后是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于是熊先生边逃边骂:你就是错了,我的对!

              到了第二天,熊十力又兴冲冲地跑来找废名,满脸笑容地说:昨晚我回去想了半天,还是你对!

              前辈风范,不意今日看到,不亦快哉!

    • 家园 你那个“轸"字打不出来?:)

      那套书不难买啊,我上学的时候见过好多。早知道囤积几套,现在高价倒卖。你们也不用做贼了。

      据说80年代燕南园外那个银行里,一半以上的存款都是王老先生的,就是因为这套古代汉语。

      呵呵,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 家园 星张翼轸,

        一流、二流虎尾不住在北京啊,甚至不住在一般的省城,是在粤西一小去处也。

        呵呵――

        • 家园 粤西风景好啊

          地广人稀,气候也好。我喜欢那样的地方。

          对了,那二流虎尾把那页牵出来了,以后别人想看怎么办?你们后来又放回去了?

          • 家园 学风很差,

            现在的多数学生啊,怎么说呢――如果地上有张钞票,他会拾起来的;要是地上有本书,他懒的弯腰,一脚踢开也。

    • 家园 难道无法影印一份吗? 简单的事情非要复杂不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