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极右派沙叶新推荐极左派张宏良的文章 -- 科大胡不归

共:💬59 🌺13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可能卖不出去

          国家要把坏账剥离了,再在国内上市会卖不去么,勾销坏账用的也是人民币。问题在于,卖给国内权贵估计没有动力去剥离坏账,而是连坏账一起卖了。这样的事从国内有股市起就不断的发生了,所以有嘲讽的说,在我国股市的一大功能就是为国企解困……

        • 家园 这话说的客观

          现在发现中国的银行稳如泰山,股价涨起来了,就以为以前故意卖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 家园 del
        • 家园 持有100股上海银行的飘过

          话表这样说,其实回报还是很丰厚的

          不买80%原因是木有流动性,钱投进去木知道虾米时候可以退出来。

          20%原因是当时不懂

          四大行要国内股东入股我觉得没什么大的意思,都是国有企业,左手倒右手?

          城商行集资倒是N年前有的,不过后来就轮不到平头百姓了

          个人感觉找老百姓入股和集资都在97年前面多一点。

          像美国银行购进建行都是在建行上市前夕,木有可比性。

          这事就木要再说细了

        • 家园 是在国外卖不出去,在国内卖一元多卖不出去么?打死我都不信

          不与家奴而已。那些年我们本地的信用社什么的1元多的股份其实很抢手的,没少人买。

          • 家园 两个原因卖不出去

            一是:技术上破产,股份是负值。所以国内的不敢接。

            二是:四大行融资量大,发A股,如果占股本5%,就得上百上千亿的IPO,A股非给冲垮了不可。而且关键的是国内没这么多钱。 举例:中石油在国内A股总值多上、香港H股总值多少,圈钱是数量级的差别。

            • 家园 你的数据是错误的,理由不成立

              2000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的中石油(0857)的H股首发发行量为175亿股,每股发行价为1.27港元,融资不过200多亿港币。而国内首发是40亿股,每股16.7元人民币,融资高达600多亿。这叫国内没这么多钱么,圈的钱果然是数量级的差别

              • 家园 看来你是对的。sorry.

                中石油此次发行使今年中国内地企业发行融资总额达到创记录的610亿美元——为香港的两倍以上,而近年来,香港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融资中心。数据供应商Dealogic表示,相比之下,美国今年的发行融资额为510亿美元,而英国IPO的融资额为430亿美元。

                没想到在2008,中国大陆市场的IPO融资额已然世界第一。确实很好、很强大。

                但我的本意是说在2000年,中石油纽约、香港上市的时侯,A股承受不了200个亿的IPO融资额。

                另:我记得发行H股的股份数量是A股的N倍。 大约是《20% 于《5%的关系。 是这样吧。

                • 家园 2000年的时候,情况是这样

                  99年到00年的那波行情中,上海市场的日交易量高点能攀升到300亿,而各种垃圾股的市盈率能高达60倍以上,而在2006年10月工商银行发行的时候,上海市场的日交易量也就200亿,所以难以想象在2000年以2、3倍的市盈率发行优质新股会没钱认购。现在回头看,2000年的时候,一方面资本还大量掌握在国有企业的公家手上,不能进入市场流动。一方面大小非们想无条件的按离谱的市价减持,让民间资本不敢接盘。是这二者造成新股发行困难,而证监会脑残的按市值配售的决定彻底截断了增量资金入市的途径。

                  对此我认为我有理由相信,那段时间的国有资产海外上市规划有很大的猫腻。

              • 家园 回去查查,如果错了,就谢谢你纠正。
          • 家园 信用社的监管最差了

            坏帐一堆,很少有不亏的.

            早年都是把信用社合并了,然后政府再注资或者找民企注资保证能活下去.民企注资的目的是银行牌照,控制一家城市银行后,资金支持上不会象国有银行一样受歧视.事实上很多民企都是通过信托公司和城市银行在抽调头寸.

            信用社置储户利益不顾,在一堆坏帐的情况下还乱分红,也是常见现象.反正最后无非储户上访,包袱丢给政府.

          • 家园 你想当一把投资人吗

            我这里有光大银行的股票,1.2倍PB,你要的话要多少有多少

            • 家园 Hi,如何买卖?

              想先听一下流程和报价

              是走三板市场交易吗

              以前只是听说有人专门从事非流通股,但是尚未实践过。

              召唤高手讲解流程

        • 家园 【原创】四大行的技术性破产

          凭记忆写的,可能有错.

          偶家里N个银行系统的,一个长辈是四大行之一的省分行纪委书记,偶自己也在银行里做了几年,同学朋友也N多在人行/总行的,所以听的谣言比较多.只是谣言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四大行(其实交行也一样烂)在技术上破产,是指当时的坏帐和不良贷款(五级分类还没推广开时),占存款比重过大(一说30%).当时四大行都不满足巴塞尔的4%一级核心资本要求,怎么办呢?

          (一级核心资本就是我们通常理解中的股本.二级核心资本,则包括几十年没动的死帐户之类的东东,巴塞尔协定的要求是占总资产的8%.中国国内最初有时会把一些政府的存款,如养老公积金帐户,计入二级核心资本,当时是因为不达标,所以拼命想办法放宽标准,不知现在是怎样处理的.)

          然后老朱开始玩资本游戏了.

          1.发5000亿国债,对四大行注资,专用于注销确定损失的坏帐.

          因为很多坏帐是政府官员指定贷款,不管官员是否从中捞了好处,这个帐是应该由政府认下来的.我记得当时四大行是分行报总行,总行报人行(一处管四大行,二处管小银行),人行报计经委,然后再核销.那阵子各总行核销的材料一堆堆的如山一般.偶一个同学在人总行一处,本来精瘦一个人,上了两年班就变成猪一只,因为核销的额度与审批大权就在人总行和计经委的手里.

          问题是,这5000亿刚销掉两年,又出来一堆新的坏帐,于是又要发新的一批5000亿.

          新坏帐出来的原因,在于内部监管不力,银行行长一把手负责制,往往有权而不负责.在旧体制下,贪官如土,坏帐如草,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

          引进外资银行,其实着眼点还是同时引进外资的管理,特别是内控制度.

          后来老朱发怒了,所有问题贷款都要追究责任.

          什么责任呢?无非请你滚蛋.偶上班的那家银行的副行长被退休,但是她早己二十几套杭州的房子在手里了.谁来追回?签字时从放贷员一路签到行长的,集体负责就是都不负责.偶另一个同学当时不肯签字,于是另一个副行长在他出差时代替他作了报告,于是一笔贷款就放出去了.

          偶进银行之前两年,有一家外资玻璃公司开户贷款.十年后,这家玻璃公司还没点火生产.这公司就是一个套取贷款的壳子.行里的人都知道这家公司是哪几个副行长和部门经理在捞好处.又怎样?你去举报试试?

          当时行里的一个笑话就是,内外勾结放一笔款子几百万出去,然后两年后公司倒了,你在行里被冻结五年,五年后出国移民了瓜分这几百万美元.这个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难度,而且也是经常发生,当然小贷款员是没有这个权力做这种事的.

          我印象中98-04年,每年都要通报几起涉及资金上亿的支行行长逃跑事件.有个牛人,上门替客户处理储贷业务,勾结了所有关键人物(大概五个吧,内控制度再全,也要被打倒了),所有票证印章齐全,就是没有入银行的帐.后来似乎是因为电脑系统的大额监控做进去了,总行能查分支行的资金和贷款情况了,这种事才不太发生了.

          2.成立坏帐处理公司.

          这个也就是今天美国讨论的bad bank.四家坏帐处理公司,向四大行收购坏帐,支付的是坏帐公司债券.在收购坏帐中,一般不进行减记,也就是原值收购(也许有减记,不过我没听说).这样四大行的balance sheet上,坏帐就成了债券.而这个债券因为是国家担保的,所以可以全值记帐.

          于是损失被转移到了坏帐公司,四大行的报表就好看了,也满足了巴塞尔要求了,可以往外卖股份了.

          但是记住!四大行此时实际上仍是技术性破产的,因为它的资产上有一笔坏帐公司的债券,而这个债券实际上只是废纸!

          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是RMB的通胀.所以在将来,RMB和USD要比谁的通胀快.我曾经以为RMB对USD的PPP比率是4:1的,但是这两年国内生活消费的通胀好厉害,大概只有6:1了,所以RMB的升值空间比原来少了很多.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买四大行的股份?

          关键在于破产的风险.

          现在是因为股份卖不出去,所以政府对坏帐公司提供担保.如果有一群傻子轻松地就把股份吃下来,政府一看有人愿意接包袱了,四大行是可能破产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TG旗下是有银行破产过的.98年,海南发展银行!只有20万以下的存款被足额支付.我记得600万以上的储户只还了10%,股东是一分未得.

          海发破产时,广发在广东也很难受,那阵子都是外省的分行只管吸储,然后头寸都调去广东填坑.我们那时都赶紧把钱从广发转出来.

          正是海南发展的破产,和广发的危险,让别的国内企业不敢接四大行的盘.不过TG管股市,ST始终不死,也是天下奇观.

          为什么引入BoA对建行是好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很多制度你没法制订,或者推广不开,会有很多阻力,现在借着外力,就能推广开了,因为游戏规则不一样了.原来是官本位的那一套,想动一个人,他的后台和关系网是一大堆麻烦.现在是股份公司了,对于推广新制度形成阻力的,就在转制中请你去坐冷板凳,就象日本企业修社史一样.

          由于体制的问题,银行系统的问题很难从内部暴光.

          你举报?证据呢?贷款项目的利益输送都很曲折,如果是从国外走的话,几乎没有可能查到.因为你金额还不够大,享受不到陈SB在全球反洗钱中心的待遇.就是全从国内走,一般也是非常曲折,毕竟有银行领导的参与,这帮人做了几十年业务,哪里有漏洞可以绕过去一清二楚.

          几乎所有领导都有问题,你举报哪个?扳倒他对你有什么好处?你是不是打算辞职前爽一把?就算他扳倒了,他也不过是放贷时判断错误,退休,或者被转去一个清水衙门冷藏而已.

          从外部更难了,要查银行的帐?先让法院开单子过来.就算开了单子过来,某个公司的对帐单好开,但是原始凭据就麻烦了.银行每天几百上千张支票,和其它票据合在一起,我们叫传票(因为从对公的前台一路传到我们后台,不象对私的储蓄业务是一个人完成的,对私早年也是双人的),一天要订成厚厚几本.你去一张一张找?我帮法院查过,平均一小时,能找到一张原始凭据让你复印.你如果不象公安局那样已经有确定的目标,那就只能抽样查.

          支行领导如果只是单纯的贷款+利益输送,那个操作比较简单,只要审贷委员会通过就行了.如果是象我前面所说的那个大牛,主动上门为客户服务存款业务,但是资金根本不入银行的存款业务,而是被挪用了炒股或者去澳门赌钱,给客户的所有对帐单据都是伪造的,这个就要几个人合作.如果最后有赚,那还能把帐抹平,如果炒股亏了,那就只好闪人了.

          只有从上级派人下来查,才会比较有效.但是业务这么多,上级一般也是抽样,这个是审计的活了.日常业务只要帐平了,一般没什么问题,主要问题就是大额贷款的风险评估.但是上级对于当地企业又不熟,他的审计效率就很成问题.

          一般企业做的帐都很烂,烂到没法做平.但是银行是要求每天轧帐轧平的,偶好几次碰到人行的交换(就是同城各家银行跑去人行互相交换手里的对方支票,一天两场,傍晚再结差额,差额不足的,就要从同业拆借市场里借头寸过夜)过来就错,就是交换的支票和汇总清单之间不符.那个一开始都是怀疑自己错了,查半天查不出问题,才会怀疑人行的,这种人行的错最少发生也最难查,一发生就要十点回家.说到交换,美国这边的跨行交换,效率真是低啊.偶从chevy chase bank转一张支票到同城BoA居然要一个星期,国内天地对接(异地交换,走卫星,所以叫天地对接)十年前就当天转帐了.

          因为每天都要轧平,所以银行的日常业务要做猫腻是比较难的.所以我才说前面那个是大牛,居然连续几年,从头到尾就没给过对方真实的对帐单,而存钱的公司居然也没发现.

          这个大牛,最后是调职(还是升职?)去另一个支行做行长,搞了一个离任审计,才查出来的,这时他已经调走两个月了.因为新的对帐单寄过去后,客户发现不对了,和以前的对不拢.这个重点岗位的全面离任审计制度,就是00年前后新订的.

          BoA在制度建设上,是要比建行好很多.而且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美国银行有几百年的经验了,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是血的教训,和军队的条令是一样的.国内在制度建设上是极大的弱点,更不用说老美做事喜欢极其死板地一步一步地按制度来.

          另一点,就是BoA可以带来一些新的传统业务的制度.比如说"保理".国内的第一笔保理业务,是偶在南京招行的同学做的,他设计的全套制度,当时找不到参考资料,那个痛苦啊,因为怕留了漏洞被人利用.而建行就可以直接向BoA请教.

          老朱看人不准,四大金刚全部吃了牢饭.建行的王雪冰,其实只涉及几百万,金额不算大,只是当时江朱斗得欢,只好请他走人.不过王雪冰引进的那个软件系统,听说确有独到之处.偶是不明白银行软件系统的国内外差距有多大,不过偶们行电脑部开发软件,偶们提了需求后要求主动参与开发中的互动,电脑部居然说偶们只要等他们做完用着就是了.结果害得回工了好几个月,进度拖得好厉害.搞技术的人的头脑果然比较单纯.

          另一个金刚刘金宝算是师兄,从里根遇刺在伦敦大赚一笔开始起家.建校九十周年时他时任上海中行行长,跑来做了下秀.当时别人告诉偶"这个人生活极其糜烂".后来听说他被抓时,只有一个情妇,而且对这个情妇还是相当专情,偶都不敢相信.

          近两年抓贪官抓得比较狠,态度比较认真.银行出大丑闻的消息也少了很多.不过我认为部分原因是利益输送变得更加隐蔽了.曾经在<销售与市场>上看到一个人介绍他是怎样做一个三线城市的市长的工作的,市长是很干净的完全找不到地方下手,市长夫人也是很自律的也一样找不到机会下手.但是市长公子在读高三而且成绩不好.于是向国外学校提供赞助,成立奖学金,然后定向发奖学金和入学通知给这个男孩.这一套手法在现在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几年前刚出现时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销售与市场>是一本好杂志,不比<财经>差,偶第一次了解国内市场的四级分类就是从这本杂志上学到的.

          关键词(Tags): #破产#四大行#银行#经济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章。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确实有很多企业在引进外资以后飞速的进步。

            但是建行似乎并没有什么进步,信用卡从龙卡开始,到现在的贷记卡就没有什么长进,额度管理混乱,基层业务员素质低,跟以前的国营企业没什么两样,而中行,从长城卡开始,到现在的中银信用卡,进步就相当的大。

            BOA在国内也发信用卡,建行怎么就没学到BOA的信用卡管理的经验呢?

            10几年前,按揭还只有建行一家能做的时候,按揭市场才多大,后来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能做的时候,按揭市场扩大了多少?

            建行的国企老大的心态很难改了,引进外来和尚以后依然如故,不知道要怎样才能改进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