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杂感·“焚书”·小别的话(1) -- 陈郢客

共:💬479 🌺3902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同感!花。

      但凡完美的体系,均是注水猪肉。真正要命的话只能藏在体系里,或者字缝里。

      顾准有段论述非常精当:

      凡在科学上有创造发明的人,虽然他的创造发明,对揭示大自然的秘密来说,不过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粒砂子”(居里夫人语),然而他总会陶醉于他的成就,总会以偏概全。他既戴上了他自己制造的有色眼镜,他自然会有一种通过这副眼镜所见的世界一一世界观。这并无害处。以一个人而论,是以偏概全;多少人的“偏”凑合起来,也就接近于全了——不过 要求新闻、言论、出版等等的自由。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偏(偏来偏去、颠颠拐拐)中蹒跚行进的。 假如上面说的不错,那么黑格尔有他自己的眼镜,马克思、恩格斯也有他自己的眼镜,对不对?人各有自己的眼镜,那很好。可怕的是,有一种钦定的眼镜。限定一切人全得戴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眼镜,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无数种眼镜中的一种,是百花中的一花。唯理主义者总以为他自己的一花是绝对真理;或者用另一种说法,理论(即唯理主义的理性)对于科学总具有指导意义。可是这种指导总不免是窒息和扼杀,如果这种理性真成了钦定的绝对真理的话。

      是啊,在人类智慧的宝库中,添上一粒砂子已经足够荣耀,建立一种包罗万有体系的企图屡屡失败,太狂妄太托大了吧,如果人类有幸延续下去几百年、几千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的人怎么可能预想的到呢?包罗连作者也想象不到的事物的体系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如果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能有点柏拉图式的审慎,而不是出让自己的脑子让别人来跑马,对人对己都是好事。

      • 家园 同感吗?觉得好像是曲解

        那么黑格尔有他自己的眼镜,马克思、恩格斯也有他自己的眼镜,对不对?人各有自己的眼镜,那很好。可怕的是,有一种钦定的眼镜。限定一切人全得戴上。

        貌似真理啊。就像“人是万物的尺度”固然可作人文主义的发端,但同样也导向虚妄: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于是当意见分歧时,就没有可依据的客观真理可以说哪个对哪个错。不相信有客观的真理,就会使大多数人把个人作为在实际目的方面应该相信什么的裁判者。(嘿嘿,抄自罗素《西方哲学史》x篇x章)

        在对社会进行结构还是解构的历史节点处,“各人眼镜”说还是很可玩弄的。

        • 家园 顾准的话恐怕导不出你安排的结论吧

          不相信有客观的真理
          这是顾准的原意吗?顾准是真诚思考过的,我读他的书读的不透,只觉得有所共鸣,还有好多问题不明白,一直苦于无高人请教,先生您高才不妨细细解读一下:顾准这段论述理论上的荒谬何在?怎么如“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样导向虚妄的?在哪个关节点用了小手法搞欺骗的?实践上有什么危害?而且因为其“貌似”真理,又有何流毒的?如果有时间望不吝赐教。

          在我看来,陈mm的观点和顾准相似而能引起我共鸣的是,一个人的思考和他建立的体系,看起来巍峨耸立像一座大厦,但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最后不过变成河畔几粒漂亮的砂子而已,后人可以借鉴的可能是你的一条结论也可能是你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甚至能为人所记住的,不过是一句和你体系毫无关系的俏皮话。在陈mm看来——如果我没有曲解的话——哲人们对自己发现的“真理”砖石如此珍视,又找来好多的材料搭了一个豆腐渣工程,她对先哲建立体系用心有种宽厚的猜测。而顾准的意思在我看来,更有批判性:试图建立体系的哲人,觉得自己即使没有认识了全部的真理,也是认识了真理的关键部分——可以作为框架的那一部分,后人只需要修修补补就可以了(当然马克思可没有这么说过,不过是被放在火炉上烤罢)。可如果最后有所归结,我想说作为个体的人,应该谦虚一点,“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是不可能的,“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也是不可能的,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一个必然的推论是:人不应该盲从某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伟大,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做深入的思考,但多看看多听听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和真理性的看法。这一点,陈mm没有说,而顾准说了,这是对陈mm的曲解?是这个推论让老兄您恼火?还是对马恩列斯不过是一个眼镜的说法令您不爽?还是仅仅因为我把陈mm和顾准相提并论令您不高兴了?花慰~

          • 家园 谢花及回复。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坦白,没有读过顾准,更不知您引文所处的历史上下文。这种情况下,摘章捉句发表议论,也许有失严谨吧。不过本意就不曾涉及人物思想的评说,只是就句论句,感慨一句话的N种解读和导向。

            那么黑格尔有他自己的眼镜,马克思、恩格斯也有他自己的眼镜,对不对?人各有自己的眼镜,那很好。可怕的是,有一种钦定的眼镜。限定一切人全得戴上。

            顾准此话,身临其境,也许很可同情。但今天读来,不甚认同最后两句透出的愤懑和颠覆。强大的社会,都是有主流导向的(米国和天朝是神似形不似滴),订做在教科书里的第一幅“眼镜”是自由民主,还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决策者根据他们的治国理念而取舍的。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节点,"钦定"马恩这幅"眼镜"是有其合理性亦被事实所支持的。过了青春叛逆年龄以后,对这种“钦定眼镜”行为也多了体谅(年龄越大越反动啊)

            至于最后一句,"限定一切人全得戴上",好像在我很久很久以前的青春叛逆期就不存在了。那时中学生拽文里就是西方哲学家名字满天飞了。所以,自己的脑子是不是只有"钦定"的马在跑,个人比"钦定"有更大主动.

            至于"各人眼镜"说的危害和之被利用,于东欧天鹅绒最为令人扼腕.

            韩非早知<<说难>>.今日之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亦必知话语之被玩弄的技巧和危险.

            钦佩您倾听甚至花慰相左意见的胸襟。回敬一朵。确是不打不相识, 幸会。

      • 家园 del
        • del
          家园 “先生还是写点什么吧。”

          陈mm是不会欲辩已忘言的。还是略思一二,小别之前再献雄文呢?whatever, 期盼早日归来,小别胜那啥哈

    • 家园 【原创】小杂感·“焚书”·小别的话(3)

      很多时候,文人是比皇帝自由的。

      关于皇帝的“不自由”——请看晋国是怎么得来的。三家分晋,然而晋国亦是始于少年周成王一句玩笑,旁边人提醒他,“君无戏言”。就像商鞅要给搬柱子的哥们百金一样,信用自有代价。

      皇帝的尊严最大,信用最大,中国的领导人,做得好的,必然要压抑自我。真我青年正德,那个过了今天没明天的闹法,亦源于这压抑,这是很悲凉的喜剧。他爹做皇帝做得太好,太成功,因不忍,便有些纵容儿子的天性,这是人生;嵇康和挚友山涛绝交,为人潇洒率性勇敢之极,因不忍,却嘱咐儿子去找山叔叔,最后儿子为司马家尽忠而死,这也是人生。——极致其间代价其间,便是我们普通中国人的世界。

      读历史,读不出人物,读不见人生,只抓着话瓣,是读不明白的。

      人物,就立在那里,清清楚楚的身影,虽然也许脸被人涂花了。

      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学在泥地里打了一个滚,我们都会认得的。

      所以如果读不明白,我们惟欠反省。

      通宝推:可以攻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小杂感·“焚书”·小别的话(2)

      要命的话是短的,简洁的。

      鲁迅交出了一份BH的读书笔记,倘若要我也交出一份读书笔记的话,体式大约如下:

      乾隆一辈子不过是模仿朱棣。所谓文治武功。

      朱棣倒是个有原创的。

      《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最大区别,便在于少数民族的束手束脚。固然集书均要毁书,然而,四库毁得太多了些。

      赵匡胤知道开封难守,不宜做首都。迁都本是“一石二鸟”,赵光义害怕迁都,于是有变。……南宋赵构无后,又立太子,还于赵匡胤的后代。朱棣的天性却是“天子守国门”,亦可见其bh。明代皇帝多个性;清代皇子学历不低,然而后期,亦多唯喏之人。想改革的光绪失于天真;嘉靖失于圆熟和精明。不过,一个嘉靖,可以玩十个光绪。这亦是中国的常见悲剧:想变革的人总太天真;一个人真的圆熟老练了,他多半不肯变革了。

      两宋厚待士大夫,遂有陆秀父抱8岁赵昺投海。明代士大夫、皇帝、太监三者互动,最后崇祯煤山之死,唯有太监相陪。——只知道骂太监的,须记得这幅图景。太监本就是明朝皇帝因为和士大夫的关系到达一个节点而引进的“变量”,当然效果并不好。但为何会“引进”呢?历史走到change的点上,不变是不行的,应手不好,亦不好。

      清代只记得了一个“太监不好”,于是始于孤儿寡母,终于孤儿寡母。

      所谓历史的教训,不看仔细,只庆幸没喝三鹿,谁知有没有栽倒于立顿奶茶?

      读史者,亦需如此心态,如此眼光。否则,恰恰只读了一半。

      通宝推:遥仰凤华,发了胖的罗密欧,wage,可以攻玉,山有木兮,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