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共:💬241 🌺4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科学院现在就是个分钱的单位

      跟国家要项目要资金,搞关系院士

      • 家园 以偏概全了

        不能同意

        不可否认,国内科技界是存在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阴暗面,在科学院系统内部,拿着国家的钱胡作非为的行为并不鲜见,但不能因此说科学院就是圈钱机构,只知道搞钱的不少,踏踏实实工作搞研究的也是很多的,不说别人,我隔壁办公室的一位院士就是如此,已经70多岁的人了,还每天早上8点之前就上班工作,让人十分敬仰

        • 家园 我看到的都是王宝森,别处就是孔繁森?

          声学所、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配

          靠关系敛财有术啊

          也许你所在的单位好一些也说不定,呵呵

    • 家园 你有证据么

      但在中南海某双小眼的关注下,他永远不可能进入中科院了。

      你有证据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么?

      抛开所有修辞手法和“普遍联系”手法,你的“证据”就是一个,

      ——

      袁隆平没有进入中科院。

    • 家园 就事论事,科学不宜扯进政治

      华国锋领导袁隆平为首的农学家们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毛泽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旧社会这就是万家生佛,他不是接班人谁是接班人?

      这个太过了。东北大米不是袁隆平的杂交稻吧,西北人吃面食吧。再说,就算把米都归功给袁隆平,人不吃猪肉了?不吃鸡蛋了?不吃豆油了?蔬菜都不吃了?这些东西都是80年代后才敞开供应的吧!

      农业问题就是个种米问题吗?

    • 家园 从七十年代后期到整个八十年代

      翻开新中国农学史,会发现在文革时期中国农学波澜壮阔,出现了众多农学大家,引爆了世界粮食生产的种子革命。其中两位农学大家成为这场种子革命的代表,农学界称之为“南袁北李”,分别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和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南袁北李”的科研历程,就是一部壮阔的“文革”、“改革”科研卷。将这两人进行一场比赛,会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俺可是在一直在农学界混(包括现在),好像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南袁北李”的说法,那时好像也没有把搞水稻的和搞小麦的拉在一起的习惯。

      78年俺进入农学院学农的时候,袁隆平老师的名气在业内可是非常大的,民间好像知道的不多。李在当时好像一般吧。

      倒是在当时的小麦界,有“南颜北赵”的说法,南颜是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的颜济教授,1962年,就选育出当时四川称为“62型”品种的一批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雅安早”、“大头黄”、“竹叶青”等,70年代培养的繁6、繁7是南方小麦的代表品种,1990年,“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至今南方许多小麦推广品种都有其血缘,此公2000年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已76岁),要知道,一等奖可是多年空缺的阿,那还不是没有评上中科院院士?院士里面,还不是只有少数人获得过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关于颜大侠,俺倒是听说了许多江湖逸闻,有机会再摆一摆。

      北赵就是西北农业大学的赵鸿章教授(现西北农林大学),李在当时好像只有跟着跑的份。

      李振声院士在全国出名还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事吧。当然,李也对北方小麦的育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家园 “南袁北李”应该是从91年后开始的

        李振声虽然于78年成功完成科研,但他的成果应该是在80年代未才在全国范围推广,1987年他的上书是扭转农业下滑的关键,91年入科学院,李袁并称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2000年袁隆平、2006年李振声分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算是正式定名,以前还有将李登海算北李的说法,但其他人都没有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只有袁隆平和李振声。

        • 家园 这样就清楚一些了

          您的文章没有说明这个说法出现的年代,容易给人误解,特别是对年轻人。

          搞科研的人也都不是天生纯洁的,往往系统内部也有许多争斗和门户之见。

          君不见数学界邱田之争,说起来两人还是师生关系,尽管听说田的rp不怎么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