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量子化学历史拾零-前言 -- 西行的风

共:💬29 🌺1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政治上"大多数有用吗?" vs 密度泛函理论

        I am going to 抛砖引玉 here, without going into details

        1.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理论的经典方法,特别是Hartree-Fock方法和后Hartree-Fock方法,是基于复杂的多电子波函数的。密度泛函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用电子密度取代波函数做为研究的基本量。因为多电子波函数有 3N 个变量(N 为电子数,每个电子包含三个空间变量),而电子密度仅是三个变量的函数,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实际上都更方便处理。

          虽然密度泛函理论的概念起源于Thomas-Fermi模型,但直到Hohenberg-Kohn定理提出之后才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Hohenberg-Kohn第一定理指出体系的基态能量仅仅是电子密度的泛函。

          Hohenberg-Kohn第二定理证明了以基态密度为变量,将体系能量最小化之后就得到了基态能量"。

        "从DFT理论后,就可以用Kohn-Sham method得到电子密度,进而推导出近似的波函数,量子化学的中心问题,波函数求解问题就得以简化解决了.这个东西对于大规模分子和SOLID STATE PHYSICS计算很有用,缺陷就是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计算不是很精确".

        2. "电子密度" vs 公民密度

        in west system, 公民 got votes in a 三权分立 system, "公民密度"代理人 are "fooling" around with their 代理人 own interests/私貨 and "公民密度"s interests mingled together, ...etc, you can kind of guess 波函数解概率分布, for major political issues, such as in USA.

        how "good" the west political system is? relative to what? nobody knows. But for a functional society, west political system's value may be more in its st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for individual citizens, for businesses, and for those "公民密度"代理人 players themselves;

        has china come to the point that even 中共高层 has to learn from west system in terms of gauging and becomes some kind of society acknowledged (as opposed to "self appointed") "公民密度" 代理人 in a more predicable political structure?

        so far, 中共这架政治机器 has been basically playing "战争狀態/自命總司令/everybody else 稍息立正/同志们好 首长好" kind of 游戏, is that game almost over?

        3. now in china

        "事实上中国的政治非常难以改变,尤其是在强人政治不再和依法治国理念正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在宏观层面和影响巨大的具体事件上,一旦高层定一个方向或基调,除非有内外因素的重大突变,基本上都会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或基调开展。中共这架政治机器一旦朝向一个方向开动,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个时候莫说是我等草民,就是执政党高层,甚至是党的政治局常委也只能够因势利导或顺势而为"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blog.dwnews.com/post-353741.html

        i think the above is a fair statement, and in a way 中共高层 has "公民密度" in its mind in desision making, somehow

        but how does 中共高层 gauge "公民密度" ?

        4. predict the unpredictable?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905151

        近代自然科学禀性探讨(二,三) [ witten1 ]

        张永德, "没有理性基础、无相互作用、不受影响、无因果关联、不可重复、无法检验、不可量度的的事物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而属于文学、艺术和宗教…等范畴。"

        "公民密度" actually starts playing an more increasingly political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olitics, the "most complex" /most "unpredictabl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公民密度" is basically "民意不可違", but in the past Chinese 民意=中共 top by default, or "automatically", so 民意 has not got its own meaning.

        not anymore, increasingly like in west or else where, 民意 becomes "risk", in a way; I would think that as smart as 中共 top is, they would know this better, if they do their homework well in risk hedging.

        how one connects "公民密度" with "理性基础" if one wants to model the Chinese politics, predicting the unpredictable?

        "中共的鲜明特性就是讲究控制与节奏,另外就是政治上的共识平衡,特别是当有大事要发生的时候,他必须要在可控范围内先做完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共的三大基本任务,这三者共同支起中共权力之鼎,中共也必须要在三者之间保持平衡。这个节奏掌握在中共手里,在改革顶层设计与政治惊雷鸣响面前,政治家们有的是耐心,可以等待每一个峰回路转的良机,而批评人士和媒体记者却总是性急,恨不得一步就踏泥入底。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blog.dwnews.com/post-353741.html"

        在强人政治不再和依法治国理念正逐步深入的情况下, "公民密度" likely becomes somekind of "理性基础",

        in 中共顶层 big decision making, particularly in today's high "risk" environment

        of course, how to translate "公民密度" into "黨員密度" into top "黨員密度", into "中共一个方向或基调" is the trick, but it is becoming less "black box" type, more of transparent and some kind of 黨內民主 & "open", and as said, once this part is done, 中共 will work as a incredible super strong machine moving and working in its execution process, eating anybody alive on its path, if resistance is met;

        I would think Mr X is very busy now in gauging "公民密度" and "黨員密度", it could well be the make or break of his chairmanship, in a way

        5. 【原创】我们的世界(0) 花68 奔波儿 字1748 2013-07-07 12:05:02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94426

        "记得在埃及工作期间,和穆斯林同事聊起宗教问题,我说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他觉得不可思议,说“那你们怎么维持日常生活的秩序呢?”。听到他的发问,我才想起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法律吗?应该不是。除了专业人士,普通百姓对与法沾边的事物都是敬而远之,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应该是我们那些流传千年的道德准则,诸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因此,我当时的回答是“在中国,是(儒家)哲学,而不是宗教指导人们的生活。”。但说实话,在内心中我对这个答案也不是很认可,也许是自己见识太短,总觉得这些东西有些虚无缥缈,没有如西方逻辑推理那样严密的体系,更没法去量化。但说回来,道德本来就是无法去量化的东西。如果,非要用一个量化的东西,那么“信用”这一指标姑且值得一试。

        在做这个计算模拟实验的时候,也有朋友多次提到应该引入信用标准,那么咱就试一下吧"。

        ----------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899577

        【原创】大多数有用吗? [ 西行的风 ] 于:2013-07-26 17:20:39 主题帖

        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联盟,民意的多数能发挥作用吗?一个社会中大部分人认真工作,这个社会有前途吗?

        苏联解体前,绝大多数原苏联人民都想要保留联盟。就在联盟解体九个月前,一项旨在保留联盟的全民公决还是赢得了76.4%的票数。然而,鲍里斯·叶利钦,伙同前苏联几个共和国的总统们,联合苏联体制中的党国精英们,以绝对的少数在几个月内就决定了苏联这个世界强国的命运。

        8平方事件爆发的时候,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甚至大多数官僚都可能支持学生反官到,反中共太子党和官僚的腐败。而结果是学生被镇压。24年后的今天情况如何?现在“2000万可能连个处长都买不到”。链接出处中共的腐化堕落可谓惊人。

        前苏联和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是认真工作的,甚至现在最为国人诟病的官僚体制内,我相信大多数也是希望中国富强的。不过,这些能保证一个国家充满希望和一直向前发展吗?奔波儿:【原创】我们的世界(0)这里的模拟很能说明问题,对于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不结党,民意的大多数是可以被忽略的。面对一个团体,尤其是有暴力工具的团体,大多数孤立的个人就是一盘散沙。中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允许结党也许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至少社会会均衡化,而不会面对一个错误方向,永不回头

        ----------

        民国时候的法律与政治就是枪炮和地盘 [ 南京老萝卜 ]

        (link missing, forgot)

        其他法庭啊,社会舆论啊,这些也有,但是还处于萌芽阶段,实际作用有限。

        宋教仁遇刺的时候,中国刚从满清专制时代走出来。在那个时代,幻想用法律手段限制权力,实现宪政,这是不可能的。

        打个比喻,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国军队是从仁川登陆的。仁川位于38度线稍稍偏南一点的地方。最后,美国人和中朝军队的停火线是在38度线。美国军队从38度线开始,在38度线结束。

        我们可不可以说,美国人如果听从了周恩来的劝告,停在38度线不前进了,那多好。美国人可以少死很多万,中国志愿军也可以少死好多万,节省多少万亿的军费。

        问题是这可能吗?社会的妥协,军队的停战(妥协),都是各方势力充分较量的结果。没有这个充分较量的过程,就不可能取得最终稳定的结果。美国军队曾经进到过鸭绿江边,也曾经退到过37度线,最后停在38度线,是他和中朝方面反复较量后的结果。同样的,你幻想一个手头有枪有地盘的军阀,来听一个法官的判决,这怎么可能?就算他暂时的退让,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随时会打破。最终的平衡,一定是各方的能量都充分释放出来,使得总体内能降低,到了不得不如此的地步,才能够取得。

        所以,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从书本出发,应该这样这样。而是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代价,而且还有反复,所以显得非常慢,非常费劲。鲁迅就说过,人类的发展如同煤的形成,消耗了大量木材,结果只得到一小块煤。今天我听广播,有个人,1988年到Jacksonville 做生意,这个公司的白人职员从前门进,黑人职员从后门进,大家各上各的厕所。这个公司的白人公然就说,黑人脏,身上有细菌,等等。你想,这已经是在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120多年后,60年代的民权运动20多年后,种族歧视政策被废除20多年后。从你上个帖子看出,你认为----同时我也认为----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分歧,应该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实际上,到今天,宋教仁遇刺100年后,这一步还离得很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Walter Kohn其实更加接近一个理论物理学家

        他有很多物理上的工作,不少工作现在还很有价值。据说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却拿了化学奖。

      • 家园 送花, 支持
    • 家园 花~搬板凳
    • 家园 花加推荐

      虽然后来搞了有机,但上课时觉得量子化学是最有意思的。

      • 家园 谢了.

        河里大牛众多,

        第一次在本版被推荐,还请多多指教.

        • 家园 呵呵,可别这么说

          后来没搞理论,本科学那点量化基本都还给老师了。

    • 家园 【原创】一 GAUSSIAN软件的奠基者:John Pople

      Sir John Anthony Pople,我对这个人感兴趣的原因首先来自一台计算机,我带过的一门量子化学课程里,POPLE.CHEM.XXX.EDU是这台计算机的主机和网络用户名.后来和系里的老教授H.F聊天,老头对POPLE很是佩服的样子,让我更感兴趣了.于是就有了这个小故事.

      前面说了,这个系列以知识和趣味为主,我就先从老先生的婚恋开始.

      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可能比较沉闷,作为诺贝尔化学奖(1998年老先生因为创建了理论模型化学,就是通过GAUSSIAN TYPE方程,典型的例子是6-31G(d,p),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其是量子化学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可能觉得老先生是典型的学究性人物.其实那,说出来大伙可能会猛吃一惊,这位老先生年轻的时候把自己的女老师娶了.

      话说1948年23岁正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数学研究生的John Pople对钢琴很感兴趣,据说每天都弹,水平怎么样那? 不好说,不过他的邻居,退休的老哲学家Ludwig Wittgenstein很快就搬走了,这两者有没有联系那就没有人知道了.John可能觉得过意不去或者说怕未来的邻居重蹈覆辙,赶紧就请了一位女钢琴老师,这位钢琴老师Joy Bowers正是花样年华的时候,于是两位年轻人你教我学慢慢就成了朋友,再后来John更进一步,发展为恋人,再经过四年爱情长跑,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直到2002年Joy去世,两人婚姻持续了50年,老先生两年后,2004年跟随夫人而去.

      说完家庭,我再来说说老先生的成就,大伙尤其是搞化学和物理的,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鼎鼎大名的GAUSSIAN软件,它就是John Pople在 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时期开发的,第一个正式免费发布版本是Gaussian70,跟着就是Gaussian80.从那以后GAUSSIAN版本的使用就不再是免费的了.老先生可能是GAUSSIAN免费就是现在所说的开源的坚定支持者.遗憾的公司的资本一旦开始运作,就不是POPLE所能控制的了,很难说谁对谁错,GAUSSIAN现在成了最成功的计算化学软件的BENCHMARK.老先生在1991年到被彻底开除出公司.有个很有趣的站点 http://www.bannedbygaussian.org 大伙有兴趣可以看看你的学校有没有在GAUSSIAN的黑名单上.这个事情让我想起联想公司和首任总工程师倪光南的例子,两者是有一定可比性的.对双方而言都是悲剧性的结局.

      掠过这个官司不提,GAUSSIAN的伟大之处在于自从老先生开发出这个软件后,计算化学算是真正实用普及开来,就像数值分析方法使得天气预报变得实用一样,GAUSSIAN使得量子化学计算真正在化学,生物化学变得简易可行起来,而不仅仅是在计算化学家的小圈子内流行.

    • 家园 花同道
    • 家园 ding
    • 家园 好东西,坐在沙发上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