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古琴音乐欣赏(上) -- 九霄环珮

共:💬51 🌺7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古琴音乐欣赏(上)

    古琴的实物可能许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下面这幅图显示了一张古琴的正背两面(上背下正)。一张古琴的构造基本分为两个部分:木制琴体和七根琴弦。琴体实际上是由两块木板(一个为面板,一个为底板)粘起来的,中间形成一个音箱。传统的面板是桐木,底板为梓木。现在用衫木的也比较多。这些木头最好是些老材,现在你去买古琴,好些的应该是用明清时期留下的木材做的。再看古琴的面板上有13个白点,那些东西叫“徽”,从右边数1徽到最左边的13徽。徽是对音起定位作用的。

    点看全图

    弹琴的时候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或者无名指弹拨1徽右面的某一根弦(也有同时弹两根弦的,此略不谈)。如果左手不用的话,这样就是弹散弦,七根弦产生七个散弦音(或散音)。如果用左手某手指按住弦的特定徽位,那么即使一根弦也可以弹出很多音(理论上是无数个音),这些音叫按弦音(或按音)。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弹法,叫泛音,就是右手手指拨弦的一瞬间,左手手指在同一弦上轻轻点一下。泛音如冰雪一样晶莹,如浮云一样飘渺,所以又叫天音。散音空旷深厚,所以又叫地音。按音处于地音和天音之间,所以又叫人音。

    如果右手弹拨一根弦后,原来是按住7徽位置的左手某手指向左滑行到8徽,就产生一种从某高音滑到一个低音的滑音效果,这有点象二胡和小提琴。但也有区别。当你拉小提琴的时候,左手在滑行的同时右手还在拉弓,所以声音是不减的。古琴不然,右手弹过以后,琴音的音量是在不断衰减的。所以听古琴需要非常专注才能听到一些在衰减状态中的音。这既是缺点,也是优点。以上是简单地介绍古琴的弹法,实际的指法要复杂得多,这里只是意思一下,我觉得核心的就是这些。如果你想象一下的话,应该同意弹古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下面这幅图是琴曲“归去来辞”开头一段,一共三行,第一行是现代的简谱,第二行就是古代的琴谱,第三行是歌词,有些古琴曲是配有歌词可以唱的。你会发现琴谱确实象某种天书。琴谱又叫减字谱。里面的每个“字”都是由一些汉字的某些笔画组合而成的,表示某一个音在古琴上的具体弹法。比如此琴谱的第一个“字”上面一个“大”字和 “九”字,下面是一个“三点水”和包在“竖弯勾”里的“七”字。这个怪字表示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大”和“九”表示用左手的大指按住9徽位。那么到底按的是哪根弦呢?答案是第七弦,因为怪字里面那个“七”字。“竖弯勾”是“挑”字其中的一个笔画,表示右手食指从身体一侧朝前面挑拨某弦,这里是第七弦。“三点水”是“注”字的偏旁,表示在右指拨弦的同时左大指是从右边某位置滑到9徽位的,产生一个叫“注”的装饰音。

    点看全图

    我这里不是教你弹琴,只是示意一下古琴谱的大致面目。如果你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你可能会发现,传统的琴谱有个缺陷,就是虽然表示了怎样弹一个音,却没有表示这个音和下个音之间应该相隔多长时间,也就是节奏的问题。这个基本靠师傅传授,没有师傅传授的话,高手经过研究能够基本猜测出来。把这种没有师傅传授的古琴谱翻译成能够与演奏相对应的简谱或五线谱的过程叫“打谱”。

    好了,琴也介绍了,琴谱也见识了,下面谈谈琴曲。形容我国流传下来的琴曲,可以用这么一个词“浩瀚”!根据建国初期查阜西先生系统地整理出版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我国现存现存三千多首古琴曲的曲谱。这其中有些作品是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即使扣除这些因素,也还有六百多首完全不同的古琴曲。这个数目看似不太大,但是,这里面的几乎每一首曲子都是经典,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就现在来说,只有其中的数十首是当今的琴家能够演奏的。大多数曲子因为失传而没有人会弹了。但是不要紧,上面讲过,我们后人可以通过打谱把失传的曲子重新奏响。所以,古琴的减字谱虽然没有完整地记录音乐,但是起到了保留火种的作用。

    那么,这些古琴曲都是一些什么样的面目呢?在这里我无法作出一个全面的阐述,只能就当今能够演奏的曲子中间我听了有一定感悟的作品提供一些个人的想法。在评价音乐作品时,人们经常用的词汇无非是“旋律优美,动听,悦耳,形象”等等抽象的形容词。这些词几乎可以形容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于古琴,我们也可以赋予“动听,优美”之类的一般化文学修辞,但我总觉得并没有点出古琴音乐的根本特性。如果让我只用一句话来形容古琴音乐,我想我的看法是:古琴音乐是诗化的音乐,或者说,古琴音乐是音乐的诗。这个观点主要是为了突出古琴音乐的艺术本质在于诗!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一向认为,诗是人类艺术中的艺术。一切的艺术,在发展到最高境界是都带有诗化的倾向。比如作为当代综合艺术的电影来说,优秀作品的一个溢美之辞就是“抒情诗”,“史诗”等等。诗化艺术的一个突出代表就是中国绘画。以唐代王维为祖师的中国文人画的核心在于“气韵生动”。“气韵”也好,“神韵”也好,“意境”也好,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有灵性的诗,那么什么叫“灵性”,其实很简单,“灵性”可以说就是“人性”的一个发挥,引申,和提炼。西洋绘画自从在近代印象画派在东洋美术的影响下开创之后,其实也走上了相似的艺术追求道路。正所谓“琴棋书画”,中国古琴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在艺术本质上的暗合,我想也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下面我就举例来说说古琴音乐的诗境。

    现代诗人和历史学家郭沫若说过这么一句话:“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这句话其实就抒情诗来说点出了一个状元和一个榜眼。我也非常同意郭沫若的这一评价。我认为“离骚”是千古第一诗,“胡笳十八拍”是千古第二诗。这两首诗的特别除了它们的长度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们都是作者以人生凝练而成,套用一个国画的术语,是诗人整个人生的“大写意”,不是那些偶尔蹦出的灵感可以比拟的。并非出于巧合,这两首长诗都被中国古人谱写成为古琴曲。古琴曲“离骚”是1967年去世的大音乐家管平湖先生打谱出来的。这位伟大的古琴演奏家对中国古琴音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在下文还要继续提到他。以“胡笳十八拍”为主题的有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和琴歌“胡笳十八拍”。其中“大胡笳”流传更广泛一些。什么叫“琴歌”呢?琴歌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古代歌曲,原本是一边弹琴一边唱的歌曲。说到琴歌,我要提一个名叫王迪的女士,她是管平湖的学生,不幸也已经去世了,但她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琴歌,比如 “胡笳十八拍”,“黄莺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在这个网站(也许是她旅居加拿大的学生乔珊开办的)可以下载到管平湖师徒三代的音乐作品: http://www.legendofguqin.com

    除了上面两首特殊的长诗,我知道的以诗经为主题的琴曲有“伐檀”,“鹿鸣”,“雉朝飞”等等。琴曲“关山月”大概是源于木兰诗里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琴曲“关山月”和李白有同名诗是相配的,所以也是一个琴歌作品。琴曲“捣衣”也与李白诗《子夜秋歌》有着紧密的联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琴曲“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主题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此曲也是曲与诗相配成琴歌的。琴曲“欸乃”主题取自柳宗元的七言诗《渔翁》里的“欸乃一声山水绿”,所以又名“山水绿”。琴曲“石上流泉”主题大概可以解释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等等。

    其它许多著名琴曲,虽然没有确切的古诗与之对应,但是这些音乐作品其中体现出来的深刻的人文情感是典型的诗化艺术,所以称之为音乐诗是一点都不过分的。比如“高山”表现的是具有灵性的“山高谷深”,这个作品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对自然的客观描述,艺术作品,注重的永远是心灵。琴曲“高山”我推荐已故琴家姚炳炎演奏的版本。“流水”是广泛熟悉的一首琴曲,按照我的理解,主题表现的是具有巨大“势能”的放旷自在逍遥天地的具有灵性的流水。“流水”的最佳版本首推管平湖,这首曲子他是得自张孔山的传授。

    “高山”“流水”是一对著名的琴曲,“阳春”“白雪”是另一对。“白雪”我还是推荐管平湖的版本。与雪有关的古诗太多了,意境各不相同。琴曲“白雪”的意境绝对不是杜甫“急雪舞回风”的那种狂乱,而是一种安详恬静的氛围。这些雪应该是垂直地坠落下来的,仿佛落在无人的世界,也许是夜里,积雪覆盖大地,无人践踏,纷繁芜杂的世界因为白雪的覆盖而变得单纯简单。所以,当你一听到这个曲子奏响时,烦躁的心态也许会立刻平静下来。这是我对“白雪”比较个人的理解。 “阳春”我听过吴兆基和吴景略的演奏。吴兆基的慢一点,恬淡一点。吴景略的快一点,亮丽一点。这两个版本我都没有能够真正领悟,也许“阳春”对于我来说还是太“阳春”了吧,也许还是听的不够多。

    古琴曲里有一些曲子是比较宏大的,我喜欢把它们称作瑰丽恢宏的抒情诗。比如上面提到的“大胡笳”,管平湖演奏版12分钟。比如“欸乃”,管平湖演奏版12分半。比如“离骚”,“潇湘水云”,和“幽兰”,管平湖演奏版都是 10分半,也算比较长的。成公亮打谱的“文王操”10分钟,“普庵咒”16分半,当然“普庵咒”也有短一点的版本。金庸看来也听过“普庵咒”,这是一个目的是让你心平气和的带有佛教风格的曲子,所以在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听睡着了,任盈盈说对他疗伤有好处。“潇湘水云”虽然是以“水云之貌”为题,但谱于南宋时期的这首曲子有陆游和辛弃疾之风骨。“文王操”表现了作者心中周文王的伟大形象,那是一种理想世界中的“仁爱”。“幽兰”是很古的曲子,很复杂抽象,并不好理解,古人说主题是“空谷生幽兰,无人自芬芳”,用现代话来说,我的感受是此曲表现了“寂寞中的独舞”和“深沉而不可遏抑的美感”。艺术的根本既不应该是为政治服务,也不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而在于创造和展现“美”。

    最长的琴曲恐怕要算管平湖打谱演奏的“广陵散”和“秋鸿”,一个22分钟,一个24分钟,真可谓鸿篇巨制了。根据《五知斋琴谱》,这样的巨制还有“洞天春晓”,“箕山秋月”,“羽化登仙”。这三首我都没听过,大概现在还没有人会弹吧。据说“岳阳三醉”是“羽化登仙”的删节本,那我倒是听过的,是很动听的曲子。你也许会说,长度能说明什么问题?一般来讲,古人谱曲,长必有它长的道理。这大概可以从格局的大小来解释。从我听过的这些大曲来说,我从来没有失望过。“广陵散”如此著名,恐怕要感谢金庸。此曲的杀伐气让某些琴家不喜,我却认为凡表现人类心灵的艺术都是美妙的,况且“广陵散”从音乐上来说其实是很优美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比较“广陵散”杀伐和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杀伐。这是我提出的问题,我提出的答案是“十面埋伏”的杀伐是事件的杀伐和形式的杀伐,而“广陵散”的杀伐是心灵和灵魂的杀伐!再来说“秋鸿”,此曲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不得不对古人的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叹为观止,我只好“无语”了。我非常希望有天才般的音乐家将“秋鸿”改编成交响乐或者钢琴协奏曲,这是将中国古典音乐广泛传播的有效方式。

    九霄环佩:【原创】古琴音乐欣赏(中)

    九霄环佩:【原创】古琴音乐欣赏(下)

    关键词(Tags): #国乐#古琴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山有木兮,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xie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呵呵,看楼主名字就知道阁下喜欢古琴了。不知那张琴

      阁下是否见过,我只在屏幕上见过。

    • 家园 没有节奏也不好说就是缺陷

      其实琴谱就是提供了一个骨架,剩下的血肉是要演奏者自己添加的。添好添坏就看个人水平了。

      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于演奏者是天堂。

    • 家园 花,标记一下明年再看
    • 家园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琴歌

      是不是这样理解:

      琴歌是琴曲中特别的一类,单指那些可以诗配合的.而非琴歌的琴曲,若与某诗关联,是说意境关联,灵感所触,而这些琴曲,是没有相应的歌词的?

      • 家园 对,就是这样。
        • 家园 谢谢!柳子厚

          渔翁夜傍西崖宿……欸乃一声山水绿

          极佳好句,然意似大有未尽,琴曲欸乃似乎恰好在此处展开。不知是否可以如此理解?

          刚刚开始听琴,感觉曲子之间的不同,例如阳关三叠与欸乃,要理解之,欣赏视角似乎有异。看到您文中谈到琴歌和琴曲,回过头来看阳关三叠有种叙事感,一叠二叠三叠,配合曲词写离情层层转深;

          欸乃却好像并不从“渔翁夜傍西崖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开始,而是在诗戛然而止之处开展起来,写意。单独看诗,是好,但仿佛刚刚拉开帷幕,吊起一种情绪,一种期待。读诗之后接着听琴曲,仿佛正好。

          以上臆解,不知道是否靠谱:)

          • 家园 靠谱。

            欸乃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似乎还没有统一意见。到底是渔夫的号子,还是纤夫的号子?读音有认为是矮奶,或袄矮。这个问题嘛,我想,听众觉得怎样理解合自己意,就怎样理解。

            你先听欸乃的动机与主题(指音乐主题,非主题思想),然后听她的有一个高潮点,一晃而过,再进一步去听她的结构。总体来讲,我的感觉是乐曲在渐渐地渐进高潮,在前面几段都未及而落,直到那个一刹那。而这个高潮点演奏方面有要求,我觉得还是管平湖把握的最好。

            动机与主题上借用西洋乐的术语。作为欸乃来说,我觉得可以体会其中一些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着的一声欸接着一声乃,所以我觉得欸乃可以作为此曲的动机来理解。这是从音乐本身来说的。

            • 家园 这欸乃声声,继续请教:

              按您的建议,这几天细细听了几遍欸乃。只听了管平湖的,别人的暂时手头没有:)

              关于欸乃两字,原来不知道还有理解为纤夫的号子或者渔夫的号子。我自己从读诗到听琴曲,都把欸乃理解为摇橹声,其实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的渔船是摇橹的还是划桨的,但自己的联想是偏向于摇橹。划桨似乎也可以接受,只是我很主观地觉得,号子声,以及比较剧烈的劳动形象不是这个意境里的东西,呵呵。不知您如何理解?

              对琴曲,如您所说,是渐入高潮的。感觉开头是,船不紧不慢地摇了出去。此后一直是舟行水上,有时候轻快些,有时候平缓些,不久仿佛进入比较开阔处,有时似水流急些,有时缓斜,这些变化都很自然,不是剧烈的戏剧性的那种。欸一声乃一声,有时候欸两声乃两声,正配合了这种变化。无论节奏是快是慢,整体是放松的,天然的。最后似是曲终人不见,很自然地船行渐远,于是终了。

              全曲印象比较深的,一是这欸乃声声,一是在开始不久即出现的一段旋律,在结束之前也出现的,这个是什么?也是音乐的主题吗?俺对音乐术语古琴术语统统不通,不知怎么描述的好,旋律有时候是用比较低沉浑厚的方式表现(似乎是左手没动弦),有时候是高音,很轻灵幽远的感觉(应是左手按在某个位置上)。

              • 家园 关于欸乃

                关于欸乃

                音乐欣赏很主观,我觉得自己怎么想像对自己胃口就怎么办,特别是这种还有争议的作品。

                关于欸乃,首要的区别在于是写渔夫还是纤夫,似乎更多的人倾向于渔夫。我也觉得是渔夫,按纤夫理解的话就没有那种逍遥天地悠然自得的境界了。李祥霆的纤夫说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因为作品确实有一些乐句比较象纤夫的号子,但是理解为渔夫号子也未尝不可。

                如果理解为渔夫的话,其次的问题是欸乃到底是状橹声还是人声(号子)。这个就难了,作者又没有留下创作笔记。我个人的理解是渔夫在摇橹时唱的号子是作品的主要意向。

                最后的问题是,这个作品和柳宗元的《渔翁》到底是什么关系。是反映整首《渔翁》,还是单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抑或是没有什么关系。我倾向于作品具有“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但是不止于此。

                我为什么觉得欸乃至少不纯粹状橹声呢?如果我们想像一个渔夫在河上或者湖上只摇橹,那就太沉闷了,摇橹能摇出多少花样?其实,常年累月地在渔船上的生活是很单调的,所以渔夫在摇橹的时候唱出声来是很自然的事,他们需要解闷。摇橹在这里可能扮演一定的作用,比如起到控制节奏的作用——渔夫每划一下对应一个重拍。

                仔细审视作品,可以发现有些地方节奏很快,很高亢。很难想像单单摇橹有这样的意向。作品在10:32左右达到高潮,这是整个作品最光彩的一瞬间,非常绚丽。有趣的是作品在前面多处出现高潮时的意向却没有尽意,比如9:40左右, 再靠前的8:08, 4:30, 4:08等位置。我在开始听欸乃的时候,感觉是很乱的。现在其实理解也不到一半,但是能大致体会到作者其实是很有条理和章法的。当你能够在结构上理解音乐作品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而不只是被动的感官上的愉悦。

                我们可以把一声欸和一声乃对应为一个高声的“当”和一个低声的“党”,那么,在5:17, 8:54, 和11:04等位置“当党当党”的旋律是非常明显的。其中11:04尤为浑厚,那是管平湖在演奏时同时撮动两根弦发出和弦音。整个作品中其实还有许多乐句都是这样的基本旋律的各种变化。比如,除了“当党当党”,还可以有“当当党党”嘛,以及其它更复杂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详细的必须借助乐谱。这个“当党”在音乐上可以叫作“素材”,按照西方的作曲理论,大概也可以叫作“动机”。

                最后,你提到一种“轻灵”的声音,那就是泛音,我在主贴里提到的。

                欸乃是很伟大和复杂的,以上拙见只图窥其一斑而已。

                • 家园 谢谢分享

                  那个高潮依然很收敛,真的是一下子就过去了。但就这样好。

                  “当党/当当党党等”作为素材,或者叫动机,我觉得好接受。

                  以俺的感觉派审美层次来讲,古琴和诗画等文人艺术一样,是文人的精神世界。如同文人画里荒山野岭的地方一个小茅草屋,我小时候还想里头住的人怎么弄到足够的吃的穿的用的,后来就不担心了;琴曲里头我也就没想有的解闷才合乎现实情理,水也好山也好人也好船也好,真正的主角是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表达的人。呵呵,说来一笑。这就是俺感觉派的习惯啦,老想去体会琴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心境…… 太玄了是吧?

                  琴曲结构怎么体会呢?

                  BTW,走私一个别的问题,关于流水:

                  听了管平湖、乔珊、成公亮三个版本的,成公亮每一小段之间有明显的空歇,但管平湖和乔珊都是连贯的。这是流派的不同特点,还是演奏者个人的喜好?

                  • 家园 关于流水

                    流水有好多话可说,不过我现在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我想说的一条就是,流水这个曲子有个“势“!因为水从高山流到大海物理上是在“势能“的作用下,这个在感性上可以体会成一种“率性而为“的气度;而相反的方面,“汲汲而上“则是一种在人间钻营的行为。

                    要之,流水是顺势而下,是率性的,是天性使然的,是奔放洒脱的,同时,也必然是一气呵成的。在音乐表达上,演奏者也应该着重这一特征(我个人拙见)。我为什么赞赏管平湖?就因为管平湖是一气呵成派,不歇气!乔珊是管的徒孙,但我没怎么听过她的。成公亮的流水我也听过,但听的也少,印象不太深。

                    当然,这也是一孔之窥。

                    流派是有的。同一个曲子,首先有不同的传谱,这些谱子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然后针对相同的谱子,有不同的演奏。不同流派在传谱和演奏上都可能有分别。再次,徒弟跟师傅学了同一首曲子,但个人的禀赋气质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演奏出来的自然也略有差异。最后,有些人跟多位师傅学过,能够综合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至于琴曲结构,这个问题目前我还说不清楚。但是就象你说的,我也认为在结构上琴曲和书法绘画文章诗歌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古人论琴的有,比如溪山琴况,不过在结构上进行探讨的似乎没有(也许我孤陋寡闻)。但是论书论画,自古到今,著作非常多,其中不乏从结构上讨论的。比如国画上有“条理“,“脉络“等等讲究。所以一个有趣的课题就是进行这种文化比较研究。当然音乐也有自己的独特性。作为业余爱好,我挺喜欢琢磨这些东西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